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屏风已成稀缺资源
自从建立了古典家具博物馆后,马可乐把更多的时间沉浸在自己的家具王国里,以藏会友,自得其乐。用他收藏多年的一座屏风来描述他理想的生活常态再合适不过了:这是一件长208厘米,宽84厘米,高220厘米的明代大型座屏风,大屏心描绘了一幅文士聚会图,两人坐在榻前端详作画,后方及侧面各有一座围屏和座屏风并肩而立。前方地上另有一人在静静注视摊在席面上的古玩,两张香几上有香炉,一把古剑和若干瓷器青铜散摆在左侧座屏风后的一朱漆桌上,时间仿佛在这几个雅士赏物交流间凝结下来。在马可乐馆藏千余件宋元明清中国古代家具中,这件屏风在其中显得尤为的引人注目。
“之所以喜欢这件屏风源于我个人的经历,早年我随从家里人从天津去了香港,在那里我看到了香港及国外的藏家对中国古典家具的喜爱,而上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大陆的古典家具市场还没被唤醒,所以我从那时开始收集中国古典家具,随后几十年的时间都常常奔波在外,当我遇见这座屏风的时候,让我产生了对几个世纪之前的古人闲情逸致生活的向往,所以我毫不犹豫买下了它。想一想这几百年前的家居陈设品经历了时间、空间和所有人的更迭,最后到了我手上,不得不说这是种冥冥之中注定的缘分”。而这样的缘分也并不是一直存在,“记得有一件非常有名的明代黄花梨家具,现存于国外某博物馆,当时这件藏品还在国内,而我人在香港,最终与它欠缺了点缘分,而后当我辗转见到这件家具时,它已经是别人的藏品了”。经历这件事后,马可乐明白了求得一件心爱之物的不易,更懂得时机的重要性,早一点不行,晚了也不行,有时仅仅是自己一个念头,就与心头之爱失之交臂。
马可乐虽坐拥千余件中国古代精品家具,但屏风在其中却只占非常小的比例。所以对于他收藏的屏风马可乐尤为珍惜,“到目前为止,我拥有的保存完好的体积相对较小的座式屏风只有5、6件,大型的12片成套的屏风同样也只有5、6件,这么多年的收藏加起来一共才这么十几件。”考察个中原因,不难发现与具有上千年鉴赏收藏传统的瓷器、玉器、书画不同,屏风出身高贵,在历史上非一般百姓所拥有,存世数量相对较少,而过去清家具长久不为国人重视的年代,一部分精品流向了海外,很多体量巨大、多有“封建”诗书画内容的屏风,难逃被毁损破坏的命运,这种种原因让马可乐在屏风的收藏上颇费了更多的周折也付出了更多的心思。
“形、艺、材”缺一不可
海岩的家里有件最为特殊的藏品——一件出自宫廷的康熙年制漆木屏风。这座屏风外面罩着一个巨大的恒温恒湿的玻璃柜子,是他专门请教故宫博物院的专家所特制而成,多年前这件康熙时期的漆木屏风从英国回流内地,在由香港转运至北京的过程中,由于环境的改变,出现了较大的具有破坏性的断纹。在专家的建议下,这件屏风只得常年穿上恒温恒湿的玻璃衣,所幸经过一段时间的保护,屏风中一些裂开的漆面已经有所恢复,品相得以改观。
作为著名的明清家具收藏家,近年来海岩先生也通过拍卖会等渠道收藏了一些国宝级屏风。在他看来,家具收藏要讲求“形、艺、材”三者的相结合,而这件花了不少代价收藏的屏风显然符合他的收藏要求。透过玻璃罩可看到这件屏风为黑漆,共6扇,高近3米。正反两面用螺钿、描金的工艺装饰了大量的山水人物、园艺景观。令人叫绝的是其上用很薄的螺钿组合而成的人物,不同颜色的螺钿拼接成人物的面部和衣饰,脸部精致传神,造型富于动感。他说:“最初因为屏风上的人物开脸比较长,藏家认为是乾隆时期的,后来有专家指出,这种薄如蝉翼的螺钿工艺主要流行在康熙时期,在乾隆朝很少见,所以将这件屏风的年代断在了康熙朝。其实,我认为收藏家具对于藏品的断代不能过于看重,特别是黄花梨的家具,在流转的过程中,经历的环境不同,保存的条件不同,器物上留下的所谓的断代依据都是相对的。”
海岩说:“就这件漆木屏风来说,虽然它的材料并不贵,但出自宫廷的身份、高超的艺术性和稀缺性,使其收藏价值丝毫不逊色于紫檀、黄花梨材质的明清屏风。相反,一件来自民间的屏风,即便工艺上乘,但稀缺性和历史地位不高,收藏价值也不会太高。因此判断一件屏风的收藏价值对‘形、艺、材’三方面要综合考量,不能忽视任何一点。”
居家摆放屏风有讲究
闲时的陈风会在工作室一张曾被首博邀展的明代黄花梨方桌上沏几泡茶,整理着父亲陈增弼所留下的中国古典家具的资料。陈增弼先生是中国家具学科的创建人,他曾将自己对中国古典家具的研究结合运用到室内及家具设计中,参与了周恩来总理专机、钓鱼台国宾馆接待撒切尔夫人的总统套以及中南海紫光阁等地室内及家具设计。而鉴于屏风在传统家具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对于子承父业的陈风,在整理研究资料的过程中尤为关注屏风这一门类。
“如果排顺序,家具中最具身份、财富、地位象征的应该是屏风。它出身高贵,在历史上非一般百姓所拥有,是权力地位的象征,具有强烈的仪式感,所以古人对于屏风的使用很有讲究”。生活中的陈风在使用屏风以及在设计工作中会借鉴传统,“一般说来,大件的屏风通常摆放在正堂,并且多有彰显主人生平、性格的诗文;中等尺寸装点山水花鸟书画的屏风,多安置在卧室、书房等较为私密的空间内;小件的插屏作为装饰品则一般摆放在书作案头上。对于现代人而言,上述要求依然适用,不分居室错位的摆放会让屏风的效用大打折扣。合理地摆放屏风能让居室厅堂布置更加巧妙,使有限空间不至于一览无余,产生以小见大、藏而不露的效果。”
虽然古代对家具的摆放有很多的讲究,但陈风认为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居室的要求越来越趋向个性化,很多规矩在变化,没有一定之规,完全以个人的好恶为准。“不过搭配屏风的其他家具在色彩上还需有一些讲究,要么追求一定程度的反差,例如为紫檀等深色系的屏风搭配白色、黄色,在突出紫檀屏风珍贵性的同时,保持居室清新的气氛。要么为黄花梨等相对浅色系的屏风搭配同色系的色彩,营造居室和谐舒适的感觉。最后,对于空间不大的居室,不适宜选择较高的大件屏风,太高的屏风重心不稳,在较小的房屋中,容易给人压抑感”。
自从建立了古典家具博物馆后,马可乐把更多的时间沉浸在自己的家具王国里,以藏会友,自得其乐。用他收藏多年的一座屏风来描述他理想的生活常态再合适不过了:这是一件长208厘米,宽84厘米,高220厘米的明代大型座屏风,大屏心描绘了一幅文士聚会图,两人坐在榻前端详作画,后方及侧面各有一座围屏和座屏风并肩而立。前方地上另有一人在静静注视摊在席面上的古玩,两张香几上有香炉,一把古剑和若干瓷器青铜散摆在左侧座屏风后的一朱漆桌上,时间仿佛在这几个雅士赏物交流间凝结下来。在马可乐馆藏千余件宋元明清中国古代家具中,这件屏风在其中显得尤为的引人注目。
“之所以喜欢这件屏风源于我个人的经历,早年我随从家里人从天津去了香港,在那里我看到了香港及国外的藏家对中国古典家具的喜爱,而上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大陆的古典家具市场还没被唤醒,所以我从那时开始收集中国古典家具,随后几十年的时间都常常奔波在外,当我遇见这座屏风的时候,让我产生了对几个世纪之前的古人闲情逸致生活的向往,所以我毫不犹豫买下了它。想一想这几百年前的家居陈设品经历了时间、空间和所有人的更迭,最后到了我手上,不得不说这是种冥冥之中注定的缘分”。而这样的缘分也并不是一直存在,“记得有一件非常有名的明代黄花梨家具,现存于国外某博物馆,当时这件藏品还在国内,而我人在香港,最终与它欠缺了点缘分,而后当我辗转见到这件家具时,它已经是别人的藏品了”。经历这件事后,马可乐明白了求得一件心爱之物的不易,更懂得时机的重要性,早一点不行,晚了也不行,有时仅仅是自己一个念头,就与心头之爱失之交臂。
马可乐虽坐拥千余件中国古代精品家具,但屏风在其中却只占非常小的比例。所以对于他收藏的屏风马可乐尤为珍惜,“到目前为止,我拥有的保存完好的体积相对较小的座式屏风只有5、6件,大型的12片成套的屏风同样也只有5、6件,这么多年的收藏加起来一共才这么十几件。”考察个中原因,不难发现与具有上千年鉴赏收藏传统的瓷器、玉器、书画不同,屏风出身高贵,在历史上非一般百姓所拥有,存世数量相对较少,而过去清家具长久不为国人重视的年代,一部分精品流向了海外,很多体量巨大、多有“封建”诗书画内容的屏风,难逃被毁损破坏的命运,这种种原因让马可乐在屏风的收藏上颇费了更多的周折也付出了更多的心思。
“形、艺、材”缺一不可
海岩的家里有件最为特殊的藏品——一件出自宫廷的康熙年制漆木屏风。这座屏风外面罩着一个巨大的恒温恒湿的玻璃柜子,是他专门请教故宫博物院的专家所特制而成,多年前这件康熙时期的漆木屏风从英国回流内地,在由香港转运至北京的过程中,由于环境的改变,出现了较大的具有破坏性的断纹。在专家的建议下,这件屏风只得常年穿上恒温恒湿的玻璃衣,所幸经过一段时间的保护,屏风中一些裂开的漆面已经有所恢复,品相得以改观。
作为著名的明清家具收藏家,近年来海岩先生也通过拍卖会等渠道收藏了一些国宝级屏风。在他看来,家具收藏要讲求“形、艺、材”三者的相结合,而这件花了不少代价收藏的屏风显然符合他的收藏要求。透过玻璃罩可看到这件屏风为黑漆,共6扇,高近3米。正反两面用螺钿、描金的工艺装饰了大量的山水人物、园艺景观。令人叫绝的是其上用很薄的螺钿组合而成的人物,不同颜色的螺钿拼接成人物的面部和衣饰,脸部精致传神,造型富于动感。他说:“最初因为屏风上的人物开脸比较长,藏家认为是乾隆时期的,后来有专家指出,这种薄如蝉翼的螺钿工艺主要流行在康熙时期,在乾隆朝很少见,所以将这件屏风的年代断在了康熙朝。其实,我认为收藏家具对于藏品的断代不能过于看重,特别是黄花梨的家具,在流转的过程中,经历的环境不同,保存的条件不同,器物上留下的所谓的断代依据都是相对的。”
海岩说:“就这件漆木屏风来说,虽然它的材料并不贵,但出自宫廷的身份、高超的艺术性和稀缺性,使其收藏价值丝毫不逊色于紫檀、黄花梨材质的明清屏风。相反,一件来自民间的屏风,即便工艺上乘,但稀缺性和历史地位不高,收藏价值也不会太高。因此判断一件屏风的收藏价值对‘形、艺、材’三方面要综合考量,不能忽视任何一点。”
居家摆放屏风有讲究
闲时的陈风会在工作室一张曾被首博邀展的明代黄花梨方桌上沏几泡茶,整理着父亲陈增弼所留下的中国古典家具的资料。陈增弼先生是中国家具学科的创建人,他曾将自己对中国古典家具的研究结合运用到室内及家具设计中,参与了周恩来总理专机、钓鱼台国宾馆接待撒切尔夫人的总统套以及中南海紫光阁等地室内及家具设计。而鉴于屏风在传统家具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对于子承父业的陈风,在整理研究资料的过程中尤为关注屏风这一门类。
“如果排顺序,家具中最具身份、财富、地位象征的应该是屏风。它出身高贵,在历史上非一般百姓所拥有,是权力地位的象征,具有强烈的仪式感,所以古人对于屏风的使用很有讲究”。生活中的陈风在使用屏风以及在设计工作中会借鉴传统,“一般说来,大件的屏风通常摆放在正堂,并且多有彰显主人生平、性格的诗文;中等尺寸装点山水花鸟书画的屏风,多安置在卧室、书房等较为私密的空间内;小件的插屏作为装饰品则一般摆放在书作案头上。对于现代人而言,上述要求依然适用,不分居室错位的摆放会让屏风的效用大打折扣。合理地摆放屏风能让居室厅堂布置更加巧妙,使有限空间不至于一览无余,产生以小见大、藏而不露的效果。”
虽然古代对家具的摆放有很多的讲究,但陈风认为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居室的要求越来越趋向个性化,很多规矩在变化,没有一定之规,完全以个人的好恶为准。“不过搭配屏风的其他家具在色彩上还需有一些讲究,要么追求一定程度的反差,例如为紫檀等深色系的屏风搭配白色、黄色,在突出紫檀屏风珍贵性的同时,保持居室清新的气氛。要么为黄花梨等相对浅色系的屏风搭配同色系的色彩,营造居室和谐舒适的感觉。最后,对于空间不大的居室,不适宜选择较高的大件屏风,太高的屏风重心不稳,在较小的房屋中,容易给人压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