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学生;逆反心理;类型;成因;疏导;矫正
〔中图分类号〕 G44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09(B)—0031—01
学生的逆反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纠正消除,其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它会导致学生自暴自弃,冷漠独处,不自信、不合群的心理。这样会使学生学习自信心降低,意志衰退。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分析研究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因素,寻找消除逆反心理的良好对策是不可懈怠的工作。
一、学生逆反心理主要类型及表现特点
1.好奇型逆反心理。这类学生好奇心强烈,探究欲望旺盛,对任何事情都寻根究底,对于家长和教师明令禁止的事情更是如此,非要看看违反了以后会出现什么结果。
2.自负型逆反心理。家境较好的学生具有此种逆反心理的比例较大,因为他们从小生活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处处受到家长的偏爱和庇护,养成了高傲、自私、心胸狭窄的性格。
3.自卑型逆反心理。部分家境困难的学生,看到周围的同学条件比自己好,就会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于是,为了保持“自尊”就采取消极对抗的态度,不跟别人接触,把自己陷于怀疑、痛苦之中。
4.失落型逆反心理。这类学生普遍性格内向,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或议论,也特别希望得到老师、同学对自己的关注和赞美。一旦得不到,就会产生失落感。
5.受挫型逆反心理。这类学生一般曾遭受生活、学习中的失败,得不到鼓励、疏导;有的甚至受到家长的打骂、老师的批评,从而对生活、学习悲观失望,失去兴趣,进而采取敌视的态度,甚至用违反纪律、不安心学习来“报复”家长和老师。
二、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分析
自身性格差异。因学生个人自身性格差异及家庭环境等的不同,随着小学生的生理、心理不断完善,他们活动范围扩大了,活动能力增强了,于是,自主意识萌发了。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
家庭教育不当。部分家长对子女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导致子女心理压力过大,出现逆反心理。家庭破裂会给子女造成心理创伤和失落感,学生在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和鼓励,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产生自卑的逆反心理。
学校教育不当。在部分教师眼里,差生因为成绩落后、能力不够,只能“忍气吞声”,长此以往,学生产生了对教师的不满和排斥、背离。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合理也是引起学生逆反心理的一个原因。教师不能因材施教,久而久之,往往导致基础差的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从而使学生降低或丧失学习信心,感到自己无论如何努力,也不可能获得良好成绩。
三、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矫正策略
1.尊重和信任。所谓尊重学生是指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及对学生自尊心的保护。自尊心是学生心灵最敏感的角落,是学生自我意识的表现,是教育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无论任何时候,任何原因,教师都不能伤害学生做人的尊严。
2.同情、理解、关怀、爱护学生。学生遇到困难,受到挫折或遭受冷落时,更需要老师的同情、关怀和理解,需要爱与温暖。当学生需要理解,需要关怀的时候,教师要抓住机会,去塑造一个人美好的心灵,若失去这样的机会,也许会使学生走向极端。
关怀爱护学生不限于物质生活条件和身体健康与否,更重要的是关怀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学生的未来。因此,关怀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用心灵来认识学生,了解学生的需要和动机,喜怒哀乐、性格、才能、兴趣、情感和意志等,还要了解学生心灵上所有闪光的东西。
3.充分发挥群体的作用。任何群体都会对个体产生一种心理影响,这种影响可以说是一种生存、生长环境对人具有相关压力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努力创建良好的班集体,充分发挥集体规范和正确舆论的教育作用,培养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这样,在积极向上的班级里有健康的舆论,学生间团结友爱,自尊自重,有助于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
4.家长配合。对于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家长应与学校密切配合进行教育,在思想上达成共识。如果家长缺乏教育的常识和方法,可以请教老师或有经验的家长介绍成功的教育经验。这样,不但提升了家庭教育的质量,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进行,还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创设了良好的条件。
编辑:董向东
〔中图分类号〕 G44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09(B)—0031—01
学生的逆反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纠正消除,其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它会导致学生自暴自弃,冷漠独处,不自信、不合群的心理。这样会使学生学习自信心降低,意志衰退。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分析研究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因素,寻找消除逆反心理的良好对策是不可懈怠的工作。
一、学生逆反心理主要类型及表现特点
1.好奇型逆反心理。这类学生好奇心强烈,探究欲望旺盛,对任何事情都寻根究底,对于家长和教师明令禁止的事情更是如此,非要看看违反了以后会出现什么结果。
2.自负型逆反心理。家境较好的学生具有此种逆反心理的比例较大,因为他们从小生活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处处受到家长的偏爱和庇护,养成了高傲、自私、心胸狭窄的性格。
3.自卑型逆反心理。部分家境困难的学生,看到周围的同学条件比自己好,就会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于是,为了保持“自尊”就采取消极对抗的态度,不跟别人接触,把自己陷于怀疑、痛苦之中。
4.失落型逆反心理。这类学生普遍性格内向,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或议论,也特别希望得到老师、同学对自己的关注和赞美。一旦得不到,就会产生失落感。
5.受挫型逆反心理。这类学生一般曾遭受生活、学习中的失败,得不到鼓励、疏导;有的甚至受到家长的打骂、老师的批评,从而对生活、学习悲观失望,失去兴趣,进而采取敌视的态度,甚至用违反纪律、不安心学习来“报复”家长和老师。
二、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分析
自身性格差异。因学生个人自身性格差异及家庭环境等的不同,随着小学生的生理、心理不断完善,他们活动范围扩大了,活动能力增强了,于是,自主意识萌发了。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
家庭教育不当。部分家长对子女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导致子女心理压力过大,出现逆反心理。家庭破裂会给子女造成心理创伤和失落感,学生在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和鼓励,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产生自卑的逆反心理。
学校教育不当。在部分教师眼里,差生因为成绩落后、能力不够,只能“忍气吞声”,长此以往,学生产生了对教师的不满和排斥、背离。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合理也是引起学生逆反心理的一个原因。教师不能因材施教,久而久之,往往导致基础差的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从而使学生降低或丧失学习信心,感到自己无论如何努力,也不可能获得良好成绩。
三、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矫正策略
1.尊重和信任。所谓尊重学生是指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及对学生自尊心的保护。自尊心是学生心灵最敏感的角落,是学生自我意识的表现,是教育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无论任何时候,任何原因,教师都不能伤害学生做人的尊严。
2.同情、理解、关怀、爱护学生。学生遇到困难,受到挫折或遭受冷落时,更需要老师的同情、关怀和理解,需要爱与温暖。当学生需要理解,需要关怀的时候,教师要抓住机会,去塑造一个人美好的心灵,若失去这样的机会,也许会使学生走向极端。
关怀爱护学生不限于物质生活条件和身体健康与否,更重要的是关怀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学生的未来。因此,关怀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用心灵来认识学生,了解学生的需要和动机,喜怒哀乐、性格、才能、兴趣、情感和意志等,还要了解学生心灵上所有闪光的东西。
3.充分发挥群体的作用。任何群体都会对个体产生一种心理影响,这种影响可以说是一种生存、生长环境对人具有相关压力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努力创建良好的班集体,充分发挥集体规范和正确舆论的教育作用,培养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这样,在积极向上的班级里有健康的舆论,学生间团结友爱,自尊自重,有助于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
4.家长配合。对于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家长应与学校密切配合进行教育,在思想上达成共识。如果家长缺乏教育的常识和方法,可以请教老师或有经验的家长介绍成功的教育经验。这样,不但提升了家庭教育的质量,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进行,还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创设了良好的条件。
编辑:董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