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语文课堂教学应当重视教师的指导,更要强调学生自主的、积极的、多样的,充分的参与。但目前在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一本书,一言堂,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教学方式。针对这种情况,本文从分析存在的现状、转变观念、激发兴趣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主体作用;课程标准
新课程倡导的主体作用就是“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让学生通过积极的智能活动获得知识,培养情感,发展智能,促使他们生动和谐地发展。
但在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一本书,一言堂,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教学方式。我深深感到对“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理念的实施还存在一些值得探究的现象。
一、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上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设计还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的备课。
一些教师备课为备课而备课,为检查而备课。教案不过是在不断“重复”昨天的、过去的故事。教案也越来越简单,甚至懒得做教学设计,同行中复制一个或上网下载一个了事,还美其名曰集体备课,资源共享。有了教案,上课照搬,全然不顾学生的感觉,从来不对具体学情作具体分析,或圈养,或放养,课堂教学中不作设计,课后没有反思。
(二)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程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一些教师认为以学生为主体就是把教学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于是出现“放羊式”的教学方式,如在课堂上用媒体展示问题,让学生自学,然后做题目,逐题交流,出示答案,整堂课教师的任务就是出示问题和答案。有些教师盲目认为讲得越少越好,觉得讲多了就会有“满堂灌”之嫌,讲多了就是“填鸭式”,倘若碰到观摩课、示范课、评比课等,那更是要多让学生讲,多让学生活动,自己少讲或不讲。更有一些教师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对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不加任何指导,一任学生自由发展,尤为突出的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有教师只站在课堂一角,以示这是我的课,至于学生的探究活动,他(她)始终不融入其中,更不可能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点拨,对存在的较普遍的问题,也不进行评价反馈,整堂课教师没有起到任何“导”的作用,误认为只要教师不讲或少讲了,学生的主体性就得到了凸现。
(三)认为只要课堂气氛活跃就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程实验至今,从表面看我们许多课堂气氛确实活跃了,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设计出许多问题,表面上看有问有答,你来我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参与教学并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其实学生只有回答问题的义务,是自觉不自觉地按照教师设计的问题、模式、计划和步骤去学习,学生只是完全在教师“导引”下围着我们转的陀螺而已,教学过程的主角还是教师,学生充其量是“配角”,就是参与课堂教育也总是那么几个所谓的“尖子”,其它学生则处于被动地接受状态,因此,看似热闹的课,其实与学生何干?就学生思维而言,整个课堂是“一潭死水”。课堂上学生阅读文本时间没有,独立思考很少,分析、品味的过程缺乏,致使学生思维不活跃,不敢主动发问,也就不可能有发现,事实上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没能得到调动,也就不可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四)课堂教学中的合作、互动还是流于形式。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这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表现最突出的就是小组讨论学习,但在实际操作中更多的是流于形式的合作,往往是教师抛出一个或几个问题,学生小组讨论,几分钟后草草收场,由几位优等学生展示讨论结果。而在这过程中总有一部分学生游离于问题之外。许多教师把合作教学单一地理解为小组合作学习,认为只要进行小组合作,不论有否必要,是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管效果如何,都能促进学生发展,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二、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探索策略
(一)更新理念,转变角色。
新课程倡导教师为学生服务。既然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那就必须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就要教师要充分重视为学习者设计教学,教学设计要以是否帮助学生学习为出发点,要以学习者为本,帮助学习者提高,课堂上要把学生当作主人,明确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充满活力的人。教学设计要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尤其要重视教学中设计和后设计,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地进行反思,以期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佳发挥。
小学语文课堂的实践性较强,各种语言技能的提高离不开学生的实践。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有责任感和神圣感,打破“师道尊严”的圣框。学生能否发挥学习主体作用与教师的态度密切相关。一般学生总喜欢笑口常开、和蔼可亲、幽默善导、宽容赏识的良师,从心底里拒绝神情严肃、心胸狭隘、苛刻责备、讽刺挖苦的教师,所以教师更新理念,改变角色非常重要。学生的学习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教学是主渠道”。
(二)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是信任、理解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心理学指出,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密不可分的。师生之间建立亲密融洽的关系,努力创造健康的、生动活泼的良好的课堂气氛,在这种愉悦、宽松、平等、合作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就比较顺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高涨,课堂教学便会呈现出生动活泼、富有生机活力的景象。学生作为主体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独立进行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产生较强的记忆力,还能活跃思维,发挥智力潜能,有利于产生创造的勇气和信心。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和心理发展水平,以饱满的热情上好每一堂课,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一个学生都投以信任的目光,对待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让每位学生在这种宽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中“自由地呼吸”,吸吮知识的琼浆。
(三)激发兴趣,培养信心。
“兴趣是学习之母”,没有兴趣是学不好语文的。因为有兴趣,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为满足好奇心,学生就要看要听要想要问,思维也被激活。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在成功的体验中使学生的兴趣受到保护和激励。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找准教学的切入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1)明确任务,激发兴趣。
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就是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意学习。实践表明,有意学习与无意学习的效果存在极大的差异。如果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积极地参与学习,保持良好的注意及情绪状态,就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让学生明确任务?一般采用的是下列三种方法。第一种,开宗明义法:教师在每节课开始时,挂出小黑板(或是口头讲述)揭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并让学生看清、记住。第二种,筛选讨论法:教师把学生预习课文或自学后提出的不懂的地方,加以筛选,结合文章的重点、难点,抓住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习。第三种,分步揭示法:教师不是一上课就和盘托出,而是随着学习过程的展开,相机分步揭示。教师要引导学生认同教学目标,以激发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创造性地学好语文的重要心理品质之一,实践证明,学生有了兴趣,才会自觉地花时间、下功夫、动脑筋,积极地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并做到“学有所乐”,达到“学有所获”。
激趣的途径、方法很多,包括:教师要用富有激情的教态、语言激发学生的情趣;教师要鼓励学生尝试成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学方法要经常变化,刻意求新,让学生时常有一种新鲜感等等。
(2)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处于引导地位,要针对教学内容,巧妙设计生动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行积极的研究、探索。设置情境是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在这一环节中,通过探索有价值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自我领悟新知识从而获取新知识。使其自动学习是整过程序的核心部分,是通过训练,使学生养成动手动脑的习惯,学会自我学习,发挥在教学活动中主体作用,使学生听、说、读、想能力得到发展,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
其次,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占主体地位。笔者认为,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开展。
(3)营造氛围,创设自主学习环境。
教师要积极营造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创设自主学习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重在启发,贵在引导,妙在点拨,巧在设计;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学习,点拨思路技巧,帮助学生设计正确的学习线路,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师不应是学生思维的保姆,而要让知识成为学生勤于思考的果实,授人以渔,带着学生走向知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学会看书学习,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放手让学生看书读书,创设自主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但让小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放任自流,也不等于教师把全部教学内容交给他们,自己乐得清闲;而是先教给学生自学的程序和方法,把较易把握的内容教给学生,对较难掌握的,教师还是要亲自讲解。
①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主动精神。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习惯于包办代替,教师上课时往往一讲到底,学生缺少自主学习质疑问题、思考实践的余地,既无培养创新意识的机会,更无展示创新思维的空间。教师的话成了“金口玉言”,不容怀疑和违背,使学生习惯于做“忠实”的听众,抑制了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积极思考习惯的养成,阻碍了学会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鼓励学生广泛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从而唤醒他们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就是我们教师的神圣职责。
为了让学生获得终身受用的语文基础性学习能力和创造性学习能力,教师应高度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特别是自学方式的指导。学生围绕课堂学习目标,选择适当的学习方法,有重点地进行自学,为保证学生自主学习,我们要做到三点:①先“扶”后“放”。自学时,教师先设计出一组既建立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又饶有兴趣的问题,引导他们带着问题自学,这就是“扶”。在学生有了一定自主学习能力之后,就放手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目标去读书,去思考、去发现、去提问,这就是“放”。②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主学习,独立思考。③分层要求。学生智力和个性有差异,要求层次不同的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解决自学目标中的两到三个重点问题。这样,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②学会共处。有了自主意识和主动参与的意识后,更就注意让学生学会共处。学生共处就是与他人一道参加所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必要的合作。知识经济时代更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更训练学生与他们共事的能力。合作互补,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这是语文课的理想境界。
语文课可以通过讨论,特别是分组讨论来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学生将自己学习结果在小组内交流,并共同讨论解决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在整个过程要适时地加以点拨、引导、纠正、补充完善,多为学生提供合作的机会,增强学生与人交往,相处、合作的意识。实践证明,在群体中让学生进行合作创造,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从而提高个体的创造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从小学业会与人交往、相处、合作的意识,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的优良品质,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
(四)启发思考,激发质疑。
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即主动读书、独立思考和善于质疑的能力。
(1)教师应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为学生创设质疑的氛围,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多问“为什么”,并勇于探究解答,教师要激出学生的自信心,激励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有问题意识,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离开课堂,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因而对学生的发现、发问和解答要给予重视和爱护,并多鼓励,多引导,多总结。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条件,使学生潜心读书、用心思考、有所知、有所悟,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养成良好的创新意志品质。
(2)指导学生善于提问。引导学生多思、爱思,深思,使其“于无疑处生疑”是教学成功的标志。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的态度应该是:提倡、鼓励、引导。通过提倡、鼓励使学生从不敢问做到“敢于”提问;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善于”提问。在引导时,教师要作出恰当的处理:是因读书马虎而产生的疑问,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去释疑;是自己经过学习、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疑问,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是游离于学习任务以外的疑问,要适当冷处理;具有导向性、启发性的疑问,要表扬提问的学生,并组织讨论研究。
(3)培养质疑能力,要坚持正面引导,以表扬为主。对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学生固然要加以表扬,对提出质量不高的问题的学生,也要加以鼓励,肯定他们的积极态度。教师不能因为学生提出了使自己不满意的问题就批评甚至训斥。要知道,一旦挫伤。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质疑能力将会成为一句空话。
问题提出来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争论,靠集体的智慧解决难题,使学生体验到集体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加强学生自评和互评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发表独创性意见,勇于自我评价,使竞争与合作,个人与集体的自主构建巧妙地统一起来,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导”将起大作用,导说,导辩,最后教师还要适时小结,去粗存精,统一认识,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得到长足发展。
(五)实行多向互动,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主体性教学是一种多向互动的教学。即教师的行为与学生的行为是交互的,主体性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既包括教师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也包括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同样,学生之间的互动既包括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又包括学生个体和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还包括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灵活的组织方式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时,当阐明一个问题需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时,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畅所欲言,深入探讨,彼此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通过课堂内互动,让不同思维在合作中碰撞,让他们不断“发现”,这样既掌握了知识,学会创新,也学会做人。同时,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六)改变课堂教学评价。
新课程倡导教学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服务的。为此,教师的“教”应该为学生的“学”服务,要用学生“学”的效果来衡量教师“教”的效果。衡量教师教学是否成功应该看学生的主体性是否得到发挥,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因此,教师应该形成课堂教学评价的新思路——以学论教。教师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不仅要关注他们的知识技能目标是否达成,还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也就是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通过对学生交流、讨论、合作、思考,获得结论及其过程中的行为观察来评价教师的教学,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总之,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才焕发生命的色彩。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在教学课程的各个部分运用不同的方法来丰富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语文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石海山.《新课改下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主动性学习策略》《中华教育论坛》,2006.05.
[2] 覃国力.《语文教学如何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作用》《当代教育教学论坛》,2007.03.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主体作用;课程标准
新课程倡导的主体作用就是“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让学生通过积极的智能活动获得知识,培养情感,发展智能,促使他们生动和谐地发展。
但在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一本书,一言堂,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教学方式。我深深感到对“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理念的实施还存在一些值得探究的现象。
一、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上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设计还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的备课。
一些教师备课为备课而备课,为检查而备课。教案不过是在不断“重复”昨天的、过去的故事。教案也越来越简单,甚至懒得做教学设计,同行中复制一个或上网下载一个了事,还美其名曰集体备课,资源共享。有了教案,上课照搬,全然不顾学生的感觉,从来不对具体学情作具体分析,或圈养,或放养,课堂教学中不作设计,课后没有反思。
(二)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程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一些教师认为以学生为主体就是把教学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于是出现“放羊式”的教学方式,如在课堂上用媒体展示问题,让学生自学,然后做题目,逐题交流,出示答案,整堂课教师的任务就是出示问题和答案。有些教师盲目认为讲得越少越好,觉得讲多了就会有“满堂灌”之嫌,讲多了就是“填鸭式”,倘若碰到观摩课、示范课、评比课等,那更是要多让学生讲,多让学生活动,自己少讲或不讲。更有一些教师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对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不加任何指导,一任学生自由发展,尤为突出的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有教师只站在课堂一角,以示这是我的课,至于学生的探究活动,他(她)始终不融入其中,更不可能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点拨,对存在的较普遍的问题,也不进行评价反馈,整堂课教师没有起到任何“导”的作用,误认为只要教师不讲或少讲了,学生的主体性就得到了凸现。
(三)认为只要课堂气氛活跃就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程实验至今,从表面看我们许多课堂气氛确实活跃了,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设计出许多问题,表面上看有问有答,你来我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参与教学并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其实学生只有回答问题的义务,是自觉不自觉地按照教师设计的问题、模式、计划和步骤去学习,学生只是完全在教师“导引”下围着我们转的陀螺而已,教学过程的主角还是教师,学生充其量是“配角”,就是参与课堂教育也总是那么几个所谓的“尖子”,其它学生则处于被动地接受状态,因此,看似热闹的课,其实与学生何干?就学生思维而言,整个课堂是“一潭死水”。课堂上学生阅读文本时间没有,独立思考很少,分析、品味的过程缺乏,致使学生思维不活跃,不敢主动发问,也就不可能有发现,事实上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没能得到调动,也就不可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四)课堂教学中的合作、互动还是流于形式。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这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表现最突出的就是小组讨论学习,但在实际操作中更多的是流于形式的合作,往往是教师抛出一个或几个问题,学生小组讨论,几分钟后草草收场,由几位优等学生展示讨论结果。而在这过程中总有一部分学生游离于问题之外。许多教师把合作教学单一地理解为小组合作学习,认为只要进行小组合作,不论有否必要,是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管效果如何,都能促进学生发展,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二、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探索策略
(一)更新理念,转变角色。
新课程倡导教师为学生服务。既然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那就必须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就要教师要充分重视为学习者设计教学,教学设计要以是否帮助学生学习为出发点,要以学习者为本,帮助学习者提高,课堂上要把学生当作主人,明确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充满活力的人。教学设计要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尤其要重视教学中设计和后设计,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地进行反思,以期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佳发挥。
小学语文课堂的实践性较强,各种语言技能的提高离不开学生的实践。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有责任感和神圣感,打破“师道尊严”的圣框。学生能否发挥学习主体作用与教师的态度密切相关。一般学生总喜欢笑口常开、和蔼可亲、幽默善导、宽容赏识的良师,从心底里拒绝神情严肃、心胸狭隘、苛刻责备、讽刺挖苦的教师,所以教师更新理念,改变角色非常重要。学生的学习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教学是主渠道”。
(二)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是信任、理解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心理学指出,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密不可分的。师生之间建立亲密融洽的关系,努力创造健康的、生动活泼的良好的课堂气氛,在这种愉悦、宽松、平等、合作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就比较顺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高涨,课堂教学便会呈现出生动活泼、富有生机活力的景象。学生作为主体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独立进行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产生较强的记忆力,还能活跃思维,发挥智力潜能,有利于产生创造的勇气和信心。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和心理发展水平,以饱满的热情上好每一堂课,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一个学生都投以信任的目光,对待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让每位学生在这种宽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中“自由地呼吸”,吸吮知识的琼浆。
(三)激发兴趣,培养信心。
“兴趣是学习之母”,没有兴趣是学不好语文的。因为有兴趣,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为满足好奇心,学生就要看要听要想要问,思维也被激活。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在成功的体验中使学生的兴趣受到保护和激励。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找准教学的切入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1)明确任务,激发兴趣。
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就是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意学习。实践表明,有意学习与无意学习的效果存在极大的差异。如果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积极地参与学习,保持良好的注意及情绪状态,就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让学生明确任务?一般采用的是下列三种方法。第一种,开宗明义法:教师在每节课开始时,挂出小黑板(或是口头讲述)揭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并让学生看清、记住。第二种,筛选讨论法:教师把学生预习课文或自学后提出的不懂的地方,加以筛选,结合文章的重点、难点,抓住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习。第三种,分步揭示法:教师不是一上课就和盘托出,而是随着学习过程的展开,相机分步揭示。教师要引导学生认同教学目标,以激发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创造性地学好语文的重要心理品质之一,实践证明,学生有了兴趣,才会自觉地花时间、下功夫、动脑筋,积极地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并做到“学有所乐”,达到“学有所获”。
激趣的途径、方法很多,包括:教师要用富有激情的教态、语言激发学生的情趣;教师要鼓励学生尝试成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学方法要经常变化,刻意求新,让学生时常有一种新鲜感等等。
(2)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处于引导地位,要针对教学内容,巧妙设计生动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行积极的研究、探索。设置情境是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在这一环节中,通过探索有价值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自我领悟新知识从而获取新知识。使其自动学习是整过程序的核心部分,是通过训练,使学生养成动手动脑的习惯,学会自我学习,发挥在教学活动中主体作用,使学生听、说、读、想能力得到发展,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
其次,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占主体地位。笔者认为,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开展。
(3)营造氛围,创设自主学习环境。
教师要积极营造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创设自主学习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重在启发,贵在引导,妙在点拨,巧在设计;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学习,点拨思路技巧,帮助学生设计正确的学习线路,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师不应是学生思维的保姆,而要让知识成为学生勤于思考的果实,授人以渔,带着学生走向知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学会看书学习,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放手让学生看书读书,创设自主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但让小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放任自流,也不等于教师把全部教学内容交给他们,自己乐得清闲;而是先教给学生自学的程序和方法,把较易把握的内容教给学生,对较难掌握的,教师还是要亲自讲解。
①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主动精神。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习惯于包办代替,教师上课时往往一讲到底,学生缺少自主学习质疑问题、思考实践的余地,既无培养创新意识的机会,更无展示创新思维的空间。教师的话成了“金口玉言”,不容怀疑和违背,使学生习惯于做“忠实”的听众,抑制了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积极思考习惯的养成,阻碍了学会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鼓励学生广泛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从而唤醒他们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就是我们教师的神圣职责。
为了让学生获得终身受用的语文基础性学习能力和创造性学习能力,教师应高度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特别是自学方式的指导。学生围绕课堂学习目标,选择适当的学习方法,有重点地进行自学,为保证学生自主学习,我们要做到三点:①先“扶”后“放”。自学时,教师先设计出一组既建立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又饶有兴趣的问题,引导他们带着问题自学,这就是“扶”。在学生有了一定自主学习能力之后,就放手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目标去读书,去思考、去发现、去提问,这就是“放”。②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主学习,独立思考。③分层要求。学生智力和个性有差异,要求层次不同的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解决自学目标中的两到三个重点问题。这样,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②学会共处。有了自主意识和主动参与的意识后,更就注意让学生学会共处。学生共处就是与他人一道参加所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必要的合作。知识经济时代更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更训练学生与他们共事的能力。合作互补,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这是语文课的理想境界。
语文课可以通过讨论,特别是分组讨论来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学生将自己学习结果在小组内交流,并共同讨论解决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在整个过程要适时地加以点拨、引导、纠正、补充完善,多为学生提供合作的机会,增强学生与人交往,相处、合作的意识。实践证明,在群体中让学生进行合作创造,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从而提高个体的创造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从小学业会与人交往、相处、合作的意识,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的优良品质,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
(四)启发思考,激发质疑。
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即主动读书、独立思考和善于质疑的能力。
(1)教师应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为学生创设质疑的氛围,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多问“为什么”,并勇于探究解答,教师要激出学生的自信心,激励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有问题意识,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离开课堂,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因而对学生的发现、发问和解答要给予重视和爱护,并多鼓励,多引导,多总结。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条件,使学生潜心读书、用心思考、有所知、有所悟,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养成良好的创新意志品质。
(2)指导学生善于提问。引导学生多思、爱思,深思,使其“于无疑处生疑”是教学成功的标志。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的态度应该是:提倡、鼓励、引导。通过提倡、鼓励使学生从不敢问做到“敢于”提问;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善于”提问。在引导时,教师要作出恰当的处理:是因读书马虎而产生的疑问,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去释疑;是自己经过学习、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疑问,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是游离于学习任务以外的疑问,要适当冷处理;具有导向性、启发性的疑问,要表扬提问的学生,并组织讨论研究。
(3)培养质疑能力,要坚持正面引导,以表扬为主。对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学生固然要加以表扬,对提出质量不高的问题的学生,也要加以鼓励,肯定他们的积极态度。教师不能因为学生提出了使自己不满意的问题就批评甚至训斥。要知道,一旦挫伤。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质疑能力将会成为一句空话。
问题提出来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争论,靠集体的智慧解决难题,使学生体验到集体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加强学生自评和互评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发表独创性意见,勇于自我评价,使竞争与合作,个人与集体的自主构建巧妙地统一起来,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导”将起大作用,导说,导辩,最后教师还要适时小结,去粗存精,统一认识,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得到长足发展。
(五)实行多向互动,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主体性教学是一种多向互动的教学。即教师的行为与学生的行为是交互的,主体性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既包括教师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也包括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同样,学生之间的互动既包括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又包括学生个体和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还包括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灵活的组织方式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时,当阐明一个问题需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时,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畅所欲言,深入探讨,彼此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通过课堂内互动,让不同思维在合作中碰撞,让他们不断“发现”,这样既掌握了知识,学会创新,也学会做人。同时,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六)改变课堂教学评价。
新课程倡导教学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服务的。为此,教师的“教”应该为学生的“学”服务,要用学生“学”的效果来衡量教师“教”的效果。衡量教师教学是否成功应该看学生的主体性是否得到发挥,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因此,教师应该形成课堂教学评价的新思路——以学论教。教师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不仅要关注他们的知识技能目标是否达成,还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也就是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通过对学生交流、讨论、合作、思考,获得结论及其过程中的行为观察来评价教师的教学,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总之,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才焕发生命的色彩。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在教学课程的各个部分运用不同的方法来丰富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语文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石海山.《新课改下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主动性学习策略》《中华教育论坛》,2006.05.
[2] 覃国力.《语文教学如何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作用》《当代教育教学论坛》,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