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训练目标
“符合题意”是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作文考试要求“基础等级”部分的第一项。“符合题意”意思有二:一是作文确立的中心、选取的材料、切入的角度要符合文题的命题意图。命题意图的核心即作文所要求表现的中心.二是作文所写内容要与作文题目相符。
要想作文符合题意.考生必须过审题、立意关。审题,就是分析、研究命题的意义与要求:立意.就是确立作文的主题思想。因此,考生应认真审读文题各个部分的文字.力求全面、准确地理解题意.做到“不漏、不改、不误”。
高考真题
(2017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111字的文章。
某书店开启24小时经营模式。两年来.每到深夜.当大部分顾客离去.有一些人却走进书店,.他们中有喜欢夜读的市民.有自习的大学生.有外来务工人员.也有流浪者和拾荒者。书店从来不驱赶任何人,工作人员说:“有些人经常看着看着就睡着了.但他们只要来看书.哪怕只看一页、只看一行.都是我们的读者:甚至有的人只是进来休息.我们也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的。”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审题立意
要想写好材料作文.考生首先要读懂材料.在整体把握材料内涵的基础上.对材料中的关键句、关键词理解到位,这样便不难选准写作角度。对于这道高考作文题,考生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
1,从书店的角度立意。就其功能来讲.书店是展示民族文化、时代精神的场所.能够给人们的成长提供精神食粮.给社会的进步提供文化滋养:就其经营理念而言,书店的人文发展理念、创新理念、共享理念、公平理念.都符合时代精神:就其象征意义而言.书店具有精神寄托、文化滋养等文化意义。
2,从顾客、读者的角度立意。考生可以联系给定材料.书写个人对精神食粮、心灵成长的需求与享受.或书店这样的文化环境对于自己成长的滋养,也可以阐释文化的价值与意义.还可以紧扣书店的文化环境谈人际关系问题.等等.
对于这道作文题中“根据自己的感悟与联想”这一要求.考生可以叙写书店这类文化空间帮助心灵成长或提供精神栖息港湾的感人故事.也可以阐发由这一现实事件引发的理性思辨或问题探究,、其关键在于考生怎样通过自己的作文.让阅卷老师既能看到自己的感悟能力、联想能力、理解能力等写作素养.又能较好地体现出自己的情感价值判断和语文综合素养来。从文体上说.题目虽然没有明确规定.但要求“文体特征鲜明”.这告诫考生.所写作文应该写什么像什么。对于这道作文题.考生不管是写文学类的小说、散文、戏剧、小品,还是写实用类的议论文、杂文等.都有话可说.
【张善存/供稿】
高考佳作
深夜书房,守望人文
山东一者生
深夜的书屋仍有灯光.比灯光更亮的是那束人文光芒。
24小时书店确实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在重庆.在厦门……24小时书店不仅仅是一家家书店.更是一座城市的人文地标。这个城市也许有着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有着彻夜不灭的五彩霓虹.却都比不上这样一家小小书店来得动人。而书店的工作人员就像是执着的守夜人.守护着这一份光明与温暖。
外来务工人员、流浪者、拾荒者,都能在这里满足他们被忽视许久的精神需求。喜欢阅读的市民、大学生.也能在这里拥有一份宁静和满足。有人说我们的社会处在急剧的发展中.精神追不上物质发展的脚步.因而物欲泛滥。而我要说.只要我们的社会还有这样一缕灯光.有这样一群守夜人.我们的精神家园必会郁郁葱葱。
24小时书店.现在还很少,也因此显得尤为珍贵。更多的书店.朝九晚五,“循规蹈矩”.其中不乏担心顾客只读不买.因此把书都用塑料袋封好的书店:更有甚者将翻阅图书的小孩子赶出店去。不可否认.书店有营利的需求.但若是只顾经济效益而无视社会效益.我们是否还能拥有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会?人心不富,何以强国?人文不再.何以为人?
当然.我们不是要求所有的书店都不顾经济效益.书店当然也要营利.如此才能持续运行。这也就给国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去支持这种书店的发展?怎样来鼓励人文精神的发扬?这是摆在国家面前一张亟须回答的问卷。
我不太愿意称这家书店为“书店”.因为带了“店”字.就好像隐约听见铜钱叮叮当当的声响。我更愿意称其为“书屋”。它就像当年杜甫心心念念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广厦.抵御物风欲雨.给爱阅读的人一处心灵栖息之地.也给整个社会提供了一个精神修行的场所。
这里的工作人员是平凡的.我们甚至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他们也是伟大的.他们坚守着如此厚重的人文精神.他们的灵魂之湖必是碧波荡漾。我们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要想实现.离不开这样一种精神、一种情怀。
我希望我们的社会有更多的24小时书屋、更多的守夜人出现.更希望我们的社会人心通明.不再需要守夜人。
但愿人文有光.可抵长夜!
点评
该考生巧妙地选取了“书店工作人员”这一角度切入作文.又将书店和工作人员合二为一.将其比作“人文的守夜人”.进而突出其在建设精神家园方面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这篇作文的标题镶入了体现作文主题的字眼“书房”“人文”.既符合题意.又彰显主旨。作文开头“深夜的书屋仍育灯光.比灯光更亮的是那束人文光芒”点明题旨.给阅卷老师以扣题紧密的印象:中间反复点题,不断地强化主旨:结尾画龙点睛,巧妙点题,呼应开头。
这篇作文的行文表达也相当出彩。“人心不富,何以强國?人文不再,何以为人”的发问,“他们的灵魂之湖必是碧波荡漾”“但愿人文有光.可抵长夜”等妙喻,在扣合题意的同时,又彰显了文采。
【唐惠忠/供稿】 写作切入点
审概念
题目、材料或题干中的重要概念是命题者设置的限制.是高考作文内容选择的依据。
审主旨
文有文眼,题有题眼。题眼,就是文题材料或题目的表达重点或主旨所在。若考生不明题眼,就会使作文中心不明。
审内容
写材料作文不能“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范围”.作文是否在材料的“内容”和“含意”范围内.是判断作文是否“符合题意”的关键。所以,审题的重点应是弄清材料的“内容”和“含意”。对“内容”的理解,侧重于文字的表层信息;对“含意”的把握,偏向于材料的隐含信息。
1,审概念。许多作文题往往有两个或多个概念或事理、事物。考生在审题时,必须准确理解话题中涉及的各个概念的含义.辨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里的“话题”,是指一篇作文的写作范围。它可以是话题作文的话题.也可以是材料作文中材料的话题或命题作文所定的命题。如果话题由几个概念构成.考生就要在作文前辨明这个话题由几个概念构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审题材。高考文题一般都会对取材范围有所限制.一般体现在时间、空间、数量、人称以及材料的性质、类别、范畴等方面。
审提示
高考文题常常设置一些对作文内容进行分析、解说并起提示作用的文字。这些提示文字中透露出来的信息.可帮助考生的作文更好地贴近并切合命题者的命题意图。
审要求
高考文题在题目或材料后往往以“注意”“要求”“说明”的形式呈现出写作要求。尤其是任务驱动型作文.其要求直接体现在“任务”上.考生作文时.要严格遵循这些要求和任务.切不可疏忽遗漏。
作文时,为使作文符合题意,防止偏离题旨.考生可采用以下方法:
1,镶入主题拟标题。自拟标题时,可在标题中镶入体现作文主题的字眼或词语.以彰显立意。
2,作文下笔点题。作文开头,可用一段或一句话.点明题旨.作文开头若缺少点题.容易给阅卷老师留下扣题不紧或偏题甚至离题的印象。
3,作文中间反复点题。作文主体部分.可围绕题目拟一组小标题.穿插其间:可依据标题拟定一些中心句子.穿插其间:或围绕中心论点.拟写几个分论点。这样,不断地强化题旨,可保证作文扣题:也可在各段落里运用内容相关、结构相同的句子.点明题旨。
4,结尾回归巧点题。作文结尾处.可通过归纳概括或深化作文主题、总结观点或深化观点、画龙点睛的议论或抒情来巧妙点题.呼应开头。
以上方法可单独运用,也可综合运用。考生运用得好.可使作文紧扣主题。
真题在线
(2017年高考北京卷)
纽带是能够起联系作用的人或事物。人心需要纽带凝聚,力量需要纽带汇集。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的交流、历史的传承、社会的安宁、校园的和谐等都需要纽带。
请以“说纽带”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不少于700字。
病文诊断
说纽带
北京一考生
纽带.通常来说是指两件或多件事情之间的联系。纽带在生活中十分常见.其类型多种多样。有的如茅草.看得见.摸得着,给人们带来许多便利与好处,既可防雨,又可挡风;【将“茅草”视为“纽带”.说它“既可防雨.又可挡风”.情理上很是牵强。】有的如情感,似乎捉摸不透,却也沟通了内心,交流了想法……【“沟通了内心,交流了想法”应调整语序。】
纽带.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京沪高铁、青藏铁路……这些铁轨如江南蜿蜒的流水.星罗棋布地出现在我们身边。它们是城市与城市、地域与地域之间的紐带。有了这样的纽带.物资运送更加快捷.人口流动更加频繁.回想19世纪初.瓦特改良的蒸汽机运用到火车上时,给世界带来了颠覆性的影响!爱尔兰的土豆运到伦敦的时间变少了,【应为“变短了”。】大大降低了食物的腐烂率,交通工具这一纽带使贸易变得发达.人们更容易买到新鲜的食物。生产者也获得了较大的收益,从而用来投资建更多的铁路。逐渐地.全国上下开始拜访亲友.观光旅行也日益流行起来.再加上贸易的繁荣,这纽带使英国走向繁荣!【相关评说比较浅,更不全面。】
纽带.还促进了人们情感的沟通。“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南宋的文天祥在面对元军的袭击与侵略时.写下了宏伟的诗篇。他将自己比作雨天轻轻漂浮在水面上的萍草.预示着当国家不再强大甚至灰飞烟灭时.作为亡国人的命运定会颠沛流离。他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命运用情感纽带联系在了一起。宏伟诗篇,流传至今.让世人领略了一位臣子的爱国风范:同时.它也告诫后人和平的重要性。【此句表述欠妥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这两句诗则出自贺知章的《回乡偶书》。诗人讲述的是自己年少时离家做官,长期被贬,直到老年才重回故乡的经历。【“长期被贬”与事实相悖。】时代发展到今天,当年轻的留学一族读到这首诗时,与当年的贺知章建立起情感纽带,【可改为“产生了情感的共鸣”】从中读出了自己的感受与心声——真的是同是异乡(异国)流落人啊!
纽带的形式有千万种。正是有了物质、科技纽带.使人们的生活便捷而健康:正因为当年文天祥与国家之间的纽带.产生了鬼斧神工的诗篇:正因为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人们由衷地抒发了真实情感。【结尾段的表达很是糟糕,“正因为当年文天祥与国家之间的纽带.产生了鬼斧神工的诗篇”“正因为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人们由衷地抒发了真实情感”均有语病。】
诊断
该作文材料中已有提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的交流、历史的传承、社会的安宁、校园的和谐等都需要纽带”,“纽带”无疑是个宽泛的话题。这就要求考生选好角度.然后确定立意。
对于“说纽带”这一题目.考生应该将“纽带”这一概念作为自己的谈论对象,从“纽带”这一概念的本质、原因、方法、影响人手去思考。但是该作文首尾“说纽带”.中间则论述“纽带.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纽带.还促进了人们情感的沟通”.论证部分没有找准角度.选好切入点.使得作文的主体部分与作文所要论述的内容脱节,也不符合作文题的题意。 此外.行文中所举的两个事例.议论浅显.缺乏鞭辟入里的阐述,语言表达也未做到通顺流畅。因此,本文很难获得高分。
【唐惠忠/供稿】
模拟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把弯路走直是聪明的.因为找到了捷径:把直路走弯是豁达的.因为可以多看几道风景。路不在脚下.路在心里。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审题立意
材料实际上告诉我们:人生的弯路、直路主要是由人的“心路”(心态、价值观、人生观等)决定的,其他因素是次要的。对于这则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立意时,只要抓住最后一句“路不在脚下.路在心里”.扣住关键词“路”与“心”深入挖掘,按照由实而虚、虚实结合的方法阐释清楚弯路与直路的转换关系,就不难成文。本文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立意行文:
1.心决定路的选择;2.路由心生;3.用心才能把路走好。
佳作展示
路途
张巧汕
我家门前有条小路.通住国道。
我小时候没去过国道.只是在小路上玩石子,和泥巴。母亲呢,就在这小路上摆摊,挣点小钱。
一天傍晚.收摊以后.母亲推着车走.我在后面跟着。在半路上.我缠着母亲要买糖葫芦,母亲也正好打算换零钱,就答应了。她给了卖糖葫芦的小贩五十块钱.就转身帮我去挑糖葫芦。
“哎,大姐,你说你这是什么意思?”小贩突然开口,“都不容易,你还是给我换一张吧!”
原来那是张假币。面对小贩鄙夷的眼神.母亲没吭声.低头另换了一张.然后默不作声地拉起我就走。她的手.微微颤动.握得我很紧很紧。回家后她一句话也不说.委屈地直掉眼泪。那是她第一次收到假币。
我不忍心,嘟哝道:“妈妈,既然给你假币的人都能把钱花出去.那咱也把这钱花了吧!”
“你看你说的什么话!旁人做亏心事.我吃了亏.是我蠢.可咱不能做昧良心的事!人活一辈子,就得堂堂正正走路.不能走岔路!”
走直路.是我母亲的人生原则。她常教导我:“你要走直路,别走弯路.别入岔路。”
可我沿着家门口那条笔直的小路.依旧走向了弯路。
15岁时.我遇见一个自己十分喜欢的男生.在那个还没有正确审美观的年纪,我以为抽烟、打架、染发、骑摩托、吹口哨才叫帅气.于是我不顾家人反对.逃出学校.与这个“帅气”的人“浪跡天涯”。那是我第一次踏上国道.去往未知的远方。谁知不出一个月.我与这位“帅哥”闹僵。这时我才明白:那国道,竟是我人生的弯路。
拿仅剩的钱从国道乘大巴回家.家门口的小路上已没有母亲摆摊的身影。怀着一颗忐忑的心回到家.我看到父亲正蹲在门口抽烟。看见我.父亲默不作声.却红了眼眶.吐出一口浓浓的烟,挤出一句:“进去吧,等你好久了。”
后来我问父亲,当时怎么不生气,他说:“气早消了,全剩担心了。”他又说道:“可是哪有办法呦!路是你自己走的,走直、走弯都是你自己的选择!”
是啊.路是自己走的。把弯路走直不是因为聪明.而是因为心正.所以脚步也正.人这一生.难免会走错路。但重要的是.我们在弯路上能够清醒地寻得正途.不会越走越远:弯路带给我们的荒芜也好,精彩也罢.要谨记心中,别再走弯路。
18岁的我终于明白:人生之路,唯有沿着成长的足迹.用心去走.才能一路向前。
【山东省滕州市第二中学】
●点评
该作文审题准确,扣题严谨。标题简洁明了.而且贯串全文。考生开篇直奔“路”而去.以“小路”和“国道”作对比.意味着有故事要发生.设置悬念.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人活一辈子,就得堂堂正正走路,不能走岔路!”“你要走直路,别走弯路,别人岔路。”这既是母亲的肺腑之言.也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使作文符合题意.紧扣主题,点题自然而贴切。接着考生讲述了自己人生的弯路.三言两语交代了事情的始末.给人举重若轻之感。“那国道.竟是我人生的弯路”.是点题.是照应.更是人生的教训.意味深长。
【张善存/供稿】
“符合题意”是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作文考试要求“基础等级”部分的第一项。“符合题意”意思有二:一是作文确立的中心、选取的材料、切入的角度要符合文题的命题意图。命题意图的核心即作文所要求表现的中心.二是作文所写内容要与作文题目相符。
要想作文符合题意.考生必须过审题、立意关。审题,就是分析、研究命题的意义与要求:立意.就是确立作文的主题思想。因此,考生应认真审读文题各个部分的文字.力求全面、准确地理解题意.做到“不漏、不改、不误”。
高考真题
(2017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111字的文章。
某书店开启24小时经营模式。两年来.每到深夜.当大部分顾客离去.有一些人却走进书店,.他们中有喜欢夜读的市民.有自习的大学生.有外来务工人员.也有流浪者和拾荒者。书店从来不驱赶任何人,工作人员说:“有些人经常看着看着就睡着了.但他们只要来看书.哪怕只看一页、只看一行.都是我们的读者:甚至有的人只是进来休息.我们也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的。”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审题立意
要想写好材料作文.考生首先要读懂材料.在整体把握材料内涵的基础上.对材料中的关键句、关键词理解到位,这样便不难选准写作角度。对于这道高考作文题,考生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
1,从书店的角度立意。就其功能来讲.书店是展示民族文化、时代精神的场所.能够给人们的成长提供精神食粮.给社会的进步提供文化滋养:就其经营理念而言,书店的人文发展理念、创新理念、共享理念、公平理念.都符合时代精神:就其象征意义而言.书店具有精神寄托、文化滋养等文化意义。
2,从顾客、读者的角度立意。考生可以联系给定材料.书写个人对精神食粮、心灵成长的需求与享受.或书店这样的文化环境对于自己成长的滋养,也可以阐释文化的价值与意义.还可以紧扣书店的文化环境谈人际关系问题.等等.
对于这道作文题中“根据自己的感悟与联想”这一要求.考生可以叙写书店这类文化空间帮助心灵成长或提供精神栖息港湾的感人故事.也可以阐发由这一现实事件引发的理性思辨或问题探究,、其关键在于考生怎样通过自己的作文.让阅卷老师既能看到自己的感悟能力、联想能力、理解能力等写作素养.又能较好地体现出自己的情感价值判断和语文综合素养来。从文体上说.题目虽然没有明确规定.但要求“文体特征鲜明”.这告诫考生.所写作文应该写什么像什么。对于这道作文题.考生不管是写文学类的小说、散文、戏剧、小品,还是写实用类的议论文、杂文等.都有话可说.
【张善存/供稿】
高考佳作
深夜书房,守望人文
山东一者生
深夜的书屋仍有灯光.比灯光更亮的是那束人文光芒。
24小时书店确实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在重庆.在厦门……24小时书店不仅仅是一家家书店.更是一座城市的人文地标。这个城市也许有着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有着彻夜不灭的五彩霓虹.却都比不上这样一家小小书店来得动人。而书店的工作人员就像是执着的守夜人.守护着这一份光明与温暖。
外来务工人员、流浪者、拾荒者,都能在这里满足他们被忽视许久的精神需求。喜欢阅读的市民、大学生.也能在这里拥有一份宁静和满足。有人说我们的社会处在急剧的发展中.精神追不上物质发展的脚步.因而物欲泛滥。而我要说.只要我们的社会还有这样一缕灯光.有这样一群守夜人.我们的精神家园必会郁郁葱葱。
24小时书店.现在还很少,也因此显得尤为珍贵。更多的书店.朝九晚五,“循规蹈矩”.其中不乏担心顾客只读不买.因此把书都用塑料袋封好的书店:更有甚者将翻阅图书的小孩子赶出店去。不可否认.书店有营利的需求.但若是只顾经济效益而无视社会效益.我们是否还能拥有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会?人心不富,何以强国?人文不再.何以为人?
当然.我们不是要求所有的书店都不顾经济效益.书店当然也要营利.如此才能持续运行。这也就给国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去支持这种书店的发展?怎样来鼓励人文精神的发扬?这是摆在国家面前一张亟须回答的问卷。
我不太愿意称这家书店为“书店”.因为带了“店”字.就好像隐约听见铜钱叮叮当当的声响。我更愿意称其为“书屋”。它就像当年杜甫心心念念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广厦.抵御物风欲雨.给爱阅读的人一处心灵栖息之地.也给整个社会提供了一个精神修行的场所。
这里的工作人员是平凡的.我们甚至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他们也是伟大的.他们坚守着如此厚重的人文精神.他们的灵魂之湖必是碧波荡漾。我们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要想实现.离不开这样一种精神、一种情怀。
我希望我们的社会有更多的24小时书屋、更多的守夜人出现.更希望我们的社会人心通明.不再需要守夜人。
但愿人文有光.可抵长夜!
点评
该考生巧妙地选取了“书店工作人员”这一角度切入作文.又将书店和工作人员合二为一.将其比作“人文的守夜人”.进而突出其在建设精神家园方面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这篇作文的标题镶入了体现作文主题的字眼“书房”“人文”.既符合题意.又彰显主旨。作文开头“深夜的书屋仍育灯光.比灯光更亮的是那束人文光芒”点明题旨.给阅卷老师以扣题紧密的印象:中间反复点题,不断地强化主旨:结尾画龙点睛,巧妙点题,呼应开头。
这篇作文的行文表达也相当出彩。“人心不富,何以强國?人文不再,何以为人”的发问,“他们的灵魂之湖必是碧波荡漾”“但愿人文有光.可抵长夜”等妙喻,在扣合题意的同时,又彰显了文采。
【唐惠忠/供稿】 写作切入点
审概念
题目、材料或题干中的重要概念是命题者设置的限制.是高考作文内容选择的依据。
审主旨
文有文眼,题有题眼。题眼,就是文题材料或题目的表达重点或主旨所在。若考生不明题眼,就会使作文中心不明。
审内容
写材料作文不能“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范围”.作文是否在材料的“内容”和“含意”范围内.是判断作文是否“符合题意”的关键。所以,审题的重点应是弄清材料的“内容”和“含意”。对“内容”的理解,侧重于文字的表层信息;对“含意”的把握,偏向于材料的隐含信息。
1,审概念。许多作文题往往有两个或多个概念或事理、事物。考生在审题时,必须准确理解话题中涉及的各个概念的含义.辨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里的“话题”,是指一篇作文的写作范围。它可以是话题作文的话题.也可以是材料作文中材料的话题或命题作文所定的命题。如果话题由几个概念构成.考生就要在作文前辨明这个话题由几个概念构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审题材。高考文题一般都会对取材范围有所限制.一般体现在时间、空间、数量、人称以及材料的性质、类别、范畴等方面。
审提示
高考文题常常设置一些对作文内容进行分析、解说并起提示作用的文字。这些提示文字中透露出来的信息.可帮助考生的作文更好地贴近并切合命题者的命题意图。
审要求
高考文题在题目或材料后往往以“注意”“要求”“说明”的形式呈现出写作要求。尤其是任务驱动型作文.其要求直接体现在“任务”上.考生作文时.要严格遵循这些要求和任务.切不可疏忽遗漏。
作文时,为使作文符合题意,防止偏离题旨.考生可采用以下方法:
1,镶入主题拟标题。自拟标题时,可在标题中镶入体现作文主题的字眼或词语.以彰显立意。
2,作文下笔点题。作文开头,可用一段或一句话.点明题旨.作文开头若缺少点题.容易给阅卷老师留下扣题不紧或偏题甚至离题的印象。
3,作文中间反复点题。作文主体部分.可围绕题目拟一组小标题.穿插其间:可依据标题拟定一些中心句子.穿插其间:或围绕中心论点.拟写几个分论点。这样,不断地强化题旨,可保证作文扣题:也可在各段落里运用内容相关、结构相同的句子.点明题旨。
4,结尾回归巧点题。作文结尾处.可通过归纳概括或深化作文主题、总结观点或深化观点、画龙点睛的议论或抒情来巧妙点题.呼应开头。
以上方法可单独运用,也可综合运用。考生运用得好.可使作文紧扣主题。
真题在线
(2017年高考北京卷)
纽带是能够起联系作用的人或事物。人心需要纽带凝聚,力量需要纽带汇集。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的交流、历史的传承、社会的安宁、校园的和谐等都需要纽带。
请以“说纽带”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不少于700字。
病文诊断
说纽带
北京一考生
纽带.通常来说是指两件或多件事情之间的联系。纽带在生活中十分常见.其类型多种多样。有的如茅草.看得见.摸得着,给人们带来许多便利与好处,既可防雨,又可挡风;【将“茅草”视为“纽带”.说它“既可防雨.又可挡风”.情理上很是牵强。】有的如情感,似乎捉摸不透,却也沟通了内心,交流了想法……【“沟通了内心,交流了想法”应调整语序。】
纽带.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京沪高铁、青藏铁路……这些铁轨如江南蜿蜒的流水.星罗棋布地出现在我们身边。它们是城市与城市、地域与地域之间的紐带。有了这样的纽带.物资运送更加快捷.人口流动更加频繁.回想19世纪初.瓦特改良的蒸汽机运用到火车上时,给世界带来了颠覆性的影响!爱尔兰的土豆运到伦敦的时间变少了,【应为“变短了”。】大大降低了食物的腐烂率,交通工具这一纽带使贸易变得发达.人们更容易买到新鲜的食物。生产者也获得了较大的收益,从而用来投资建更多的铁路。逐渐地.全国上下开始拜访亲友.观光旅行也日益流行起来.再加上贸易的繁荣,这纽带使英国走向繁荣!【相关评说比较浅,更不全面。】
纽带.还促进了人们情感的沟通。“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南宋的文天祥在面对元军的袭击与侵略时.写下了宏伟的诗篇。他将自己比作雨天轻轻漂浮在水面上的萍草.预示着当国家不再强大甚至灰飞烟灭时.作为亡国人的命运定会颠沛流离。他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命运用情感纽带联系在了一起。宏伟诗篇,流传至今.让世人领略了一位臣子的爱国风范:同时.它也告诫后人和平的重要性。【此句表述欠妥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这两句诗则出自贺知章的《回乡偶书》。诗人讲述的是自己年少时离家做官,长期被贬,直到老年才重回故乡的经历。【“长期被贬”与事实相悖。】时代发展到今天,当年轻的留学一族读到这首诗时,与当年的贺知章建立起情感纽带,【可改为“产生了情感的共鸣”】从中读出了自己的感受与心声——真的是同是异乡(异国)流落人啊!
纽带的形式有千万种。正是有了物质、科技纽带.使人们的生活便捷而健康:正因为当年文天祥与国家之间的纽带.产生了鬼斧神工的诗篇:正因为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人们由衷地抒发了真实情感。【结尾段的表达很是糟糕,“正因为当年文天祥与国家之间的纽带.产生了鬼斧神工的诗篇”“正因为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人们由衷地抒发了真实情感”均有语病。】
诊断
该作文材料中已有提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的交流、历史的传承、社会的安宁、校园的和谐等都需要纽带”,“纽带”无疑是个宽泛的话题。这就要求考生选好角度.然后确定立意。
对于“说纽带”这一题目.考生应该将“纽带”这一概念作为自己的谈论对象,从“纽带”这一概念的本质、原因、方法、影响人手去思考。但是该作文首尾“说纽带”.中间则论述“纽带.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纽带.还促进了人们情感的沟通”.论证部分没有找准角度.选好切入点.使得作文的主体部分与作文所要论述的内容脱节,也不符合作文题的题意。 此外.行文中所举的两个事例.议论浅显.缺乏鞭辟入里的阐述,语言表达也未做到通顺流畅。因此,本文很难获得高分。
【唐惠忠/供稿】
模拟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把弯路走直是聪明的.因为找到了捷径:把直路走弯是豁达的.因为可以多看几道风景。路不在脚下.路在心里。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审题立意
材料实际上告诉我们:人生的弯路、直路主要是由人的“心路”(心态、价值观、人生观等)决定的,其他因素是次要的。对于这则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立意时,只要抓住最后一句“路不在脚下.路在心里”.扣住关键词“路”与“心”深入挖掘,按照由实而虚、虚实结合的方法阐释清楚弯路与直路的转换关系,就不难成文。本文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立意行文:
1.心决定路的选择;2.路由心生;3.用心才能把路走好。
佳作展示
路途
张巧汕
我家门前有条小路.通住国道。
我小时候没去过国道.只是在小路上玩石子,和泥巴。母亲呢,就在这小路上摆摊,挣点小钱。
一天傍晚.收摊以后.母亲推着车走.我在后面跟着。在半路上.我缠着母亲要买糖葫芦,母亲也正好打算换零钱,就答应了。她给了卖糖葫芦的小贩五十块钱.就转身帮我去挑糖葫芦。
“哎,大姐,你说你这是什么意思?”小贩突然开口,“都不容易,你还是给我换一张吧!”
原来那是张假币。面对小贩鄙夷的眼神.母亲没吭声.低头另换了一张.然后默不作声地拉起我就走。她的手.微微颤动.握得我很紧很紧。回家后她一句话也不说.委屈地直掉眼泪。那是她第一次收到假币。
我不忍心,嘟哝道:“妈妈,既然给你假币的人都能把钱花出去.那咱也把这钱花了吧!”
“你看你说的什么话!旁人做亏心事.我吃了亏.是我蠢.可咱不能做昧良心的事!人活一辈子,就得堂堂正正走路.不能走岔路!”
走直路.是我母亲的人生原则。她常教导我:“你要走直路,别走弯路.别入岔路。”
可我沿着家门口那条笔直的小路.依旧走向了弯路。
15岁时.我遇见一个自己十分喜欢的男生.在那个还没有正确审美观的年纪,我以为抽烟、打架、染发、骑摩托、吹口哨才叫帅气.于是我不顾家人反对.逃出学校.与这个“帅气”的人“浪跡天涯”。那是我第一次踏上国道.去往未知的远方。谁知不出一个月.我与这位“帅哥”闹僵。这时我才明白:那国道,竟是我人生的弯路。
拿仅剩的钱从国道乘大巴回家.家门口的小路上已没有母亲摆摊的身影。怀着一颗忐忑的心回到家.我看到父亲正蹲在门口抽烟。看见我.父亲默不作声.却红了眼眶.吐出一口浓浓的烟,挤出一句:“进去吧,等你好久了。”
后来我问父亲,当时怎么不生气,他说:“气早消了,全剩担心了。”他又说道:“可是哪有办法呦!路是你自己走的,走直、走弯都是你自己的选择!”
是啊.路是自己走的。把弯路走直不是因为聪明.而是因为心正.所以脚步也正.人这一生.难免会走错路。但重要的是.我们在弯路上能够清醒地寻得正途.不会越走越远:弯路带给我们的荒芜也好,精彩也罢.要谨记心中,别再走弯路。
18岁的我终于明白:人生之路,唯有沿着成长的足迹.用心去走.才能一路向前。
【山东省滕州市第二中学】
●点评
该作文审题准确,扣题严谨。标题简洁明了.而且贯串全文。考生开篇直奔“路”而去.以“小路”和“国道”作对比.意味着有故事要发生.设置悬念.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人活一辈子,就得堂堂正正走路,不能走岔路!”“你要走直路,别走弯路,别人岔路。”这既是母亲的肺腑之言.也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使作文符合题意.紧扣主题,点题自然而贴切。接着考生讲述了自己人生的弯路.三言两语交代了事情的始末.给人举重若轻之感。“那国道.竟是我人生的弯路”.是点题.是照应.更是人生的教训.意味深长。
【张善存/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