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分析动态血压监测(ABPM)在老年高血压合并靶器官损害(TO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3年2月,住院部所收治的老年高血压合并靶器官损害患者共计60例为研究对象,设置为TOD组,选择同期所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共计60例为对照组,设置为非TOD组。分析两组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异性值等指标。结果 TOD组昼夜血压均值为收缩压(167.23±10.72)mm Hg,舒张压(98.32±11.32)mm Hg,明显高于非TOD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昼夜节律比较,TOD组患者杓型血压23例(38.33%)、非杓型血压37例(61.67%),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TOD组的日间收缩压变异值(16.93±2.34)mm Hg,明显高于非TOD组,夜间收缩压变异值为(14.34±6.83)mm Hg,明显低于非TOD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压均值、昼夜节律及其变异性与老年高血压合并靶器官损害紧密相关,动态血压监测在老年高血压合并靶器官损害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动态血压监测;老年;高血压;靶器官损害
[中图分类号] R54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23-177-03
24h动态血压监测可反映血压昼夜变化规律,在高血压病靶器官损害方面具有重要的评价和预测价值[1-2]。为了分析动态血压监测在老年高血压合并靶器官损害中的应用价值,在2012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本医院对收治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采取24h动态血压监测仪进行监测,分析其动态血压均值、昼夜节律及变异性与靶器官损害关系,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3年2月,住院部所收治的老年高血压合并靶器官损害患者共计60例为研究对象,设置为TOD组,选择同期所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共计60例为对照组,设置为非TOD组。TOD组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在60~85岁,平均(75.2±5.7)岁。非TOD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在62~86岁,平均(78.2±4.3)岁。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组间比较。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如果患者24h血压均值>130/80mm Hg、日间血压均值>135/85mm Hg,夜间血压均值>125/75mm Hg,则判断为高血压。如果患者间血压下降的百分率下降>10%,判断为昼夜节律正常,属于杓型血压;百分率下降<10%,判断为血压昼夜节律逐渐消失,属于非杓型血压。最后观察两组患者的血压变异性(BPV),即日间与夜间的收缩压变异、舒张压变异等。
1.4 靶器官损害评估
采取超声心动图测量显示左心室肥厚,代表心脏损害程度;经头颅核磁共振或头颅CT证实脑损害状况;血肌酐、尿素氮、尿酸、微量蛋白尿、尿蛋白等方面的检查,有多项异常者为合并靶器官损害。
1.5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昼夜血压均值比较
TOD组昼夜血压均值明显低于非TOD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 两组患者昼夜节律比较
TOD组杓型血压23例(38.33%)、非杓型血压37例(61.67%);非TOD组杓型血压44例(73.33%)、非杓型血压16例(26.67%)。两组患者昼夜节律比较,差异显著,具统计学意义(P<0.01)。
2.3 两组血压变异性比较
两组患者日间及夜间收缩压变异性比较,差异显著,具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舒张压变异性比较,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3 讨论
老年原发高血压的发病率在逐年增长,动态血压变化监测是评价血压变化规律的重要方法,其可以早期发现、预防高血压病并发症的发生,并可以科学指导药物的合理使用[3]。本研究中,TOD组昼夜血压均值、昼夜节律、日间及夜间收缩压变异性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因此,高血压降压治疗的关键在于降低昼夜血压均值、日间及夜间收缩压等,并合理减少血压增高的时间,提高自主神经功能,防止出现靶器官损害等[4]。
相关临床研究表明:正常人和轻度的高血压患者的24h血压呈现一种双峰-谷的长杓型生理节律性波动,动脉血压在清晨4:00~6:00点开始上升,8:00~10:00点左右出现高峰,然后逐渐平稳,16:00~18:00点再次出现高峰,然后缓慢下降,凌晨0:00~2:00达低谷并维持到4:00~6:00点,全天出现双峰-谷的长柄勺型曲线。同时,这一曲线可以说是人体对适应机体的活动,也是保护心脑血管结构和功能的重要机制。一旦靶器官受损,血压的这种波动发生改变,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夜间血压水平下降幅度变小,甚至出现升高的状态,呈现非杓型血压变化因此,人体的靶器官受损,血压将会发生异常波动,昼夜节律逐渐消失,夜间血压水平下降幅度趋于上升,呈现非杓型血压变化[5]。本研究中TOD组杓型血压百分率为38.33%、非杓型血压百分率为61.67%,可见昼夜节律异常与靶器官损害密切相关。
本研究患者的血压变异性多以收缩压变异为主,可能是患者日间活动与压力感受器调节血压的敏感性减退有关。所以测定血压变异性,可以掌握靶器官的损害及心血管病发病风险等[6]。综上所述,在老年高血压合并靶器官损害中利用动态血压监测,可以减少高血压靶器官损害,保护心脑肾功能,改善患者预后情况。
[参考文献]
[1] 关秀兰.动态血压监测在老年高血压合并靶器官损害中的应用价值[J].当代医学,2012,14(65):41-42.
[2] 唐智雄,李子强,李晓波.动态血压监测在老年高血压病靶器官损害中的临床评价[J].现代医药卫生,2010,11(75):1633-1634.
[3] 胥勇斌,胡蓉,佘强,等.清晨高血压伴2型糖尿病对靶器官的影响[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1,27(8):586-589.
[4] 周永兰,骆秉铨,赵雨灯,等.原发性高血压人群中亚临床靶器官受损与肥胖的关系[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1,27(8):574-576.
[5] 钱宗杰,李全忠,廖发荣,等.高血压患者运动试验中血压变化与靶器官损伤的关系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5):503-505.
[6] 王立文,黄体钢,翟耀东,等.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与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2,19(1):32-35.
(收稿日期:2013-10-15)
[关键词] 动态血压监测;老年;高血压;靶器官损害
[中图分类号] R54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23-177-03
24h动态血压监测可反映血压昼夜变化规律,在高血压病靶器官损害方面具有重要的评价和预测价值[1-2]。为了分析动态血压监测在老年高血压合并靶器官损害中的应用价值,在2012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本医院对收治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采取24h动态血压监测仪进行监测,分析其动态血压均值、昼夜节律及变异性与靶器官损害关系,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3年2月,住院部所收治的老年高血压合并靶器官损害患者共计60例为研究对象,设置为TOD组,选择同期所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共计60例为对照组,设置为非TOD组。TOD组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在60~85岁,平均(75.2±5.7)岁。非TOD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在62~86岁,平均(78.2±4.3)岁。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组间比较。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如果患者24h血压均值>130/80mm Hg、日间血压均值>135/85mm Hg,夜间血压均值>125/75mm Hg,则判断为高血压。如果患者间血压下降的百分率下降>10%,判断为昼夜节律正常,属于杓型血压;百分率下降<10%,判断为血压昼夜节律逐渐消失,属于非杓型血压。最后观察两组患者的血压变异性(BPV),即日间与夜间的收缩压变异、舒张压变异等。
1.4 靶器官损害评估
采取超声心动图测量显示左心室肥厚,代表心脏损害程度;经头颅核磁共振或头颅CT证实脑损害状况;血肌酐、尿素氮、尿酸、微量蛋白尿、尿蛋白等方面的检查,有多项异常者为合并靶器官损害。
1.5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昼夜血压均值比较
TOD组昼夜血压均值明显低于非TOD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 两组患者昼夜节律比较
TOD组杓型血压23例(38.33%)、非杓型血压37例(61.67%);非TOD组杓型血压44例(73.33%)、非杓型血压16例(26.67%)。两组患者昼夜节律比较,差异显著,具统计学意义(P<0.01)。
2.3 两组血压变异性比较
两组患者日间及夜间收缩压变异性比较,差异显著,具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舒张压变异性比较,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3 讨论
老年原发高血压的发病率在逐年增长,动态血压变化监测是评价血压变化规律的重要方法,其可以早期发现、预防高血压病并发症的发生,并可以科学指导药物的合理使用[3]。本研究中,TOD组昼夜血压均值、昼夜节律、日间及夜间收缩压变异性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因此,高血压降压治疗的关键在于降低昼夜血压均值、日间及夜间收缩压等,并合理减少血压增高的时间,提高自主神经功能,防止出现靶器官损害等[4]。
相关临床研究表明:正常人和轻度的高血压患者的24h血压呈现一种双峰-谷的长杓型生理节律性波动,动脉血压在清晨4:00~6:00点开始上升,8:00~10:00点左右出现高峰,然后逐渐平稳,16:00~18:00点再次出现高峰,然后缓慢下降,凌晨0:00~2:00达低谷并维持到4:00~6:00点,全天出现双峰-谷的长柄勺型曲线。同时,这一曲线可以说是人体对适应机体的活动,也是保护心脑血管结构和功能的重要机制。一旦靶器官受损,血压的这种波动发生改变,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夜间血压水平下降幅度变小,甚至出现升高的状态,呈现非杓型血压变化因此,人体的靶器官受损,血压将会发生异常波动,昼夜节律逐渐消失,夜间血压水平下降幅度趋于上升,呈现非杓型血压变化[5]。本研究中TOD组杓型血压百分率为38.33%、非杓型血压百分率为61.67%,可见昼夜节律异常与靶器官损害密切相关。
本研究患者的血压变异性多以收缩压变异为主,可能是患者日间活动与压力感受器调节血压的敏感性减退有关。所以测定血压变异性,可以掌握靶器官的损害及心血管病发病风险等[6]。综上所述,在老年高血压合并靶器官损害中利用动态血压监测,可以减少高血压靶器官损害,保护心脑肾功能,改善患者预后情况。
[参考文献]
[1] 关秀兰.动态血压监测在老年高血压合并靶器官损害中的应用价值[J].当代医学,2012,14(65):41-42.
[2] 唐智雄,李子强,李晓波.动态血压监测在老年高血压病靶器官损害中的临床评价[J].现代医药卫生,2010,11(75):1633-1634.
[3] 胥勇斌,胡蓉,佘强,等.清晨高血压伴2型糖尿病对靶器官的影响[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1,27(8):586-589.
[4] 周永兰,骆秉铨,赵雨灯,等.原发性高血压人群中亚临床靶器官受损与肥胖的关系[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1,27(8):574-576.
[5] 钱宗杰,李全忠,廖发荣,等.高血压患者运动试验中血压变化与靶器官损伤的关系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5):503-505.
[6] 王立文,黄体钢,翟耀东,等.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与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2,19(1):32-35.
(收稿日期:2013-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