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事业单位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公益组织,它所拥有和使用的资源是公共资源,在很多事业单位运行和发展的过程中,在资金利用的合理性上存在着非常明显的不足。比如资金供应不足或者是资金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运用等,这些问题会使得事业单位的工作质量受到非常不利的影响,所以在事业单位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提升审计工作的质量,完善审计工作机制,同时还要针对以往的一些不足加以创新,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绩效审计;创新
1 引言
在事业单位运行和发展的过程中,绩效审计工作是会计工作中不容忽视的一个因素,若要保证事业单位的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要保证绩效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此外还要对一些不符合当前改革发展的内容进行改进和创新,只有保证绩效审计工作,才能对社会资源进行全面的整合,同时也能十分显著的保证事业单位会计审计工作的整体水平。
2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比较
2.1 确定会计制度制定的目的
事业单位在制定会计制度的时候,必须要保证其能够满足时代发展的基本要求,新制度的改革也反映出了新时期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所提出的要求。在对比当中我们也发现,旧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主要是为了对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进行全面的检查,保证工作的规范性,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这对社会公益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新制度当中更加关注的是会计信息自身的质量水平以及应用的效果。这种转变使得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此外,地方政府的受托责任也更加的自由,政府的工作水平也有了非常显著的提升。新制度在实行的过程中主要是对事业单位发展中的重要经济行为进行全面的监督和处理,使得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够得到更加真实的、有价值的会计信息,这也成为了绩效评估和创新最为关键的基础。
2.2 增强会计核算体系的一致性
事业单位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它和政府部门所推行的政策与企业将国家政策当成一种单位发展的外部条件是不同的。事业单位能够扮演政策的联系者和执行者,这样也就使得所有的事业单位的会计资料能够体现出其唯一性。会计制度和其他与之有关联的制度充分的结合在一起,从而也就使得核算体系的唯一性得到了充分的保证和体现。在相同的平台上对单位发展的经济效益进行科学的评估。新制度在很多内容上都有了非常明显的转变,会计制度当中增加了部门预算、政府收支分类以及国库集中支付等方法和制度,这使得制度当中的一致性得到了十分充分的展现,此外,在经济业务或者是经济事件的处理当中也充分的体现出了国家政策中的导向性特征。
2.3 增强会计制度的适应性
事业单位在运行的过程中其整体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十分明显,所以需要对会计和审计工作进行更为细致的管理,同样是规范基础,如果各个主体不能应用在同一个系统当中,就无法具备统一的评价标准。新制度的改革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为了更好的减少事业单位价值管理和实务管理之间的差别,在实际的工作中积极的引进了计提折旧和摊销的方式,这样也就使得会计信息的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此外,财务的真实状况也得到了客观的反应,这对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上的创新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也就是说要按照实际的情况对信息进行分类,对制度进行创新。
所以,新制度的所有措施实际上都是为了可以有效的改善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和经济信息在国家宏观经济发展中的一致性,这样也就使得三个方面都能得到全面的配合,从不同的方面去对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进行改进,也就是说在实际的工作中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
3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对绩效审计的影响分析
3.1 扩展政府绩效审计角色范围
政府部门进行绩效审计的目的,是为了评价政府部门投入社会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益以及其所取得的成果之间的关系。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目的的扩展使得针对事业单位的政府审计不单只是合规性、合理性以及真实性的事后审查,而是在通过对事业单位的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的评价建议的基础上提出更高的要求,即强调建立科学的事业单位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3.2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全面绩效审计提供基础
一方面,《新会计制度》与其相关法律法规的统一体系使得审计机关发挥能力,针对具体会计资料,运用统一评价指标进行评价成为可能。因为其会计制度的一致性保证了审计机关开展审计工作目标的一致性,也使得提出的审计评价不仅仅适用于一项制度,进而提出了有绝对而非相对价值的意见。
另一方面,促使审计机关针对事业单位履行有价值的绩效审计的执行重点和努力方向有所转移。借鉴国外审计机关成熟度模型中审计工作的6个层面,如果说之前的会计制度目的是着重关注于打击腐败、提高透明度和确保问责机制3项较为基础的职能,那么现阶段会计基础则要求在增强经济、效率、道德、公平和效果,提高洞察力和促进前瞻这3项“高级”职能上体现出政府审计的价值增值职能。
3.3 新制度呼吁绩效审计理论和实务的完善和创新
目前,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并未形成统一的理论和实务体系,事业单位的特殊性更加使得其绩效审计的理论和实务推进举步维艰。从行政事业单位实施政府审计的角度上来看,政府绩效审计活动的有效实施应当基于被审对象的财务收支状况及经济管理服务活动的真实公允之上,如果作为记录被审对象的财务收支情况的会计信息存在很大的问题,那么进行绩效审计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意义。
获取高质量会计信息是绩效审计有效执行的前提条件,《新会计制度》的改革将把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作为改革的核心,其根本原因是促进评价和决策,而绩效审计在评价和决策中的能动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这为我国绩效审计的相关研究提供了突破点。一方面,通过绩效审计,为事业单位相关制度的具体规范提供进一步分类和细化的专业意见,提高会计制度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在具体执行绩效审计的过程中累积经验,完善自身绩效审计理论体系,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建立科学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从而促进绩效审计环境的整体改善。
结束语
在事业单位发展的过程中,进行会计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对绩效审计工作有着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绩效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能够更好的发挥其自身的积极作用,这对事业单位监督管理职能的实现是十分有利的,事业单位的发展水平也会在这一基础上得到显著的提升,从而也就更好的保证了事业单位的平稳运行和健康发展,为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凤雏,王永海,赵刘中.绩效审计在推动完善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分析[J].审计研究,2012(3).
[2]蔡春,蔡利,朱荣.关于全面推进我国绩效审计创新发展的十大思考[J].审计研究,2011(4).
[3]宋常.中国特色绩效审计制度体系探索[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6).
[4]王会金.国外政府绩效审计评析与我国绩效审计战略[J].会计研究,2010(5).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绩效审计;创新
1 引言
在事业单位运行和发展的过程中,绩效审计工作是会计工作中不容忽视的一个因素,若要保证事业单位的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要保证绩效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此外还要对一些不符合当前改革发展的内容进行改进和创新,只有保证绩效审计工作,才能对社会资源进行全面的整合,同时也能十分显著的保证事业单位会计审计工作的整体水平。
2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比较
2.1 确定会计制度制定的目的
事业单位在制定会计制度的时候,必须要保证其能够满足时代发展的基本要求,新制度的改革也反映出了新时期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所提出的要求。在对比当中我们也发现,旧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主要是为了对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进行全面的检查,保证工作的规范性,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这对社会公益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新制度当中更加关注的是会计信息自身的质量水平以及应用的效果。这种转变使得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此外,地方政府的受托责任也更加的自由,政府的工作水平也有了非常显著的提升。新制度在实行的过程中主要是对事业单位发展中的重要经济行为进行全面的监督和处理,使得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够得到更加真实的、有价值的会计信息,这也成为了绩效评估和创新最为关键的基础。
2.2 增强会计核算体系的一致性
事业单位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它和政府部门所推行的政策与企业将国家政策当成一种单位发展的外部条件是不同的。事业单位能够扮演政策的联系者和执行者,这样也就使得所有的事业单位的会计资料能够体现出其唯一性。会计制度和其他与之有关联的制度充分的结合在一起,从而也就使得核算体系的唯一性得到了充分的保证和体现。在相同的平台上对单位发展的经济效益进行科学的评估。新制度在很多内容上都有了非常明显的转变,会计制度当中增加了部门预算、政府收支分类以及国库集中支付等方法和制度,这使得制度当中的一致性得到了十分充分的展现,此外,在经济业务或者是经济事件的处理当中也充分的体现出了国家政策中的导向性特征。
2.3 增强会计制度的适应性
事业单位在运行的过程中其整体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十分明显,所以需要对会计和审计工作进行更为细致的管理,同样是规范基础,如果各个主体不能应用在同一个系统当中,就无法具备统一的评价标准。新制度的改革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为了更好的减少事业单位价值管理和实务管理之间的差别,在实际的工作中积极的引进了计提折旧和摊销的方式,这样也就使得会计信息的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此外,财务的真实状况也得到了客观的反应,这对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上的创新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也就是说要按照实际的情况对信息进行分类,对制度进行创新。
所以,新制度的所有措施实际上都是为了可以有效的改善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和经济信息在国家宏观经济发展中的一致性,这样也就使得三个方面都能得到全面的配合,从不同的方面去对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进行改进,也就是说在实际的工作中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
3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对绩效审计的影响分析
3.1 扩展政府绩效审计角色范围
政府部门进行绩效审计的目的,是为了评价政府部门投入社会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益以及其所取得的成果之间的关系。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目的的扩展使得针对事业单位的政府审计不单只是合规性、合理性以及真实性的事后审查,而是在通过对事业单位的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的评价建议的基础上提出更高的要求,即强调建立科学的事业单位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3.2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全面绩效审计提供基础
一方面,《新会计制度》与其相关法律法规的统一体系使得审计机关发挥能力,针对具体会计资料,运用统一评价指标进行评价成为可能。因为其会计制度的一致性保证了审计机关开展审计工作目标的一致性,也使得提出的审计评价不仅仅适用于一项制度,进而提出了有绝对而非相对价值的意见。
另一方面,促使审计机关针对事业单位履行有价值的绩效审计的执行重点和努力方向有所转移。借鉴国外审计机关成熟度模型中审计工作的6个层面,如果说之前的会计制度目的是着重关注于打击腐败、提高透明度和确保问责机制3项较为基础的职能,那么现阶段会计基础则要求在增强经济、效率、道德、公平和效果,提高洞察力和促进前瞻这3项“高级”职能上体现出政府审计的价值增值职能。
3.3 新制度呼吁绩效审计理论和实务的完善和创新
目前,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并未形成统一的理论和实务体系,事业单位的特殊性更加使得其绩效审计的理论和实务推进举步维艰。从行政事业单位实施政府审计的角度上来看,政府绩效审计活动的有效实施应当基于被审对象的财务收支状况及经济管理服务活动的真实公允之上,如果作为记录被审对象的财务收支情况的会计信息存在很大的问题,那么进行绩效审计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意义。
获取高质量会计信息是绩效审计有效执行的前提条件,《新会计制度》的改革将把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作为改革的核心,其根本原因是促进评价和决策,而绩效审计在评价和决策中的能动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这为我国绩效审计的相关研究提供了突破点。一方面,通过绩效审计,为事业单位相关制度的具体规范提供进一步分类和细化的专业意见,提高会计制度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在具体执行绩效审计的过程中累积经验,完善自身绩效审计理论体系,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建立科学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从而促进绩效审计环境的整体改善。
结束语
在事业单位发展的过程中,进行会计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对绩效审计工作有着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绩效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能够更好的发挥其自身的积极作用,这对事业单位监督管理职能的实现是十分有利的,事业单位的发展水平也会在这一基础上得到显著的提升,从而也就更好的保证了事业单位的平稳运行和健康发展,为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凤雏,王永海,赵刘中.绩效审计在推动完善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分析[J].审计研究,2012(3).
[2]蔡春,蔡利,朱荣.关于全面推进我国绩效审计创新发展的十大思考[J].审计研究,2011(4).
[3]宋常.中国特色绩效审计制度体系探索[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6).
[4]王会金.国外政府绩效审计评析与我国绩效审计战略[J].会计研究,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