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一线教师,广大的一线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和探索者,他们的理念观点决定着“课改”的成效。因此,一线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即全新的学生观、发展的教学观、主动的科研观、大胆的创新观、平等的师生观。
【关键词】一线教师 教育观念
新课程改革不只表现为课程内容、教材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育教学观念的变化。教育教学观念不更新,课程改革只能是换汤不换药,不能有效地革除旧课程的弊端,体现新课程的优势。可以说,没有教育观念的变化,再现代化的教育设施,再高学历的教师队伍都不可能创造出21世纪的新基础教育。因此,更新教育观念是新基础教育之基之魂。
一、课改要求教师具备全新的学生观
怎么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即学生观),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首先,学生是发展的人。我们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作为教师,应俯下身子与学生对话,了解他们的生活细节,洞察他们的内心世界,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激情唤起激情,以智慧催生智慧,引导学生由不知到知,由不会到会,由不能到能,引领学生攀登知识的高山,能力的高山,让课堂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不竭动力。其次,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是学习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不强求,不压制,不误导,不扭曲;要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要学会欣赏差异,鼓励差异,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发展个性,努力营造学生问、学生议、学生辩的自主探索的课堂教学氛围,使教育教学活动真正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二、课改要求教师具备发展的教学观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这种“教师中心论”的观点表现在教学实践中就是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其结果是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而新课程强调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表现为师生共同发展,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是对传统教学观点的重大突破。
共同发展的教学观促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教师引导下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过程。教师不再是“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权威,不再是“警察式”的班级管理者,而是去做春风,轻轻地唤醒紧闭的花苞;去做春雨,轻轻地敲响沉睡的心灵。教师应该与学生同行,共同领略美景,搏击风浪。
三、课改要求教师具备主动的科研观
课改要求教师除了出色地完成教书育人的基本任务外,还应积极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总结经验教训,钻研教育教学方法,探究教育教学新途径,从而更有效地推动教育的发展。首先,教师要增强科研意识。一个具有科研意识的教师才可能有重大的发现,才会产生独到的见解。教师要善于思考、勤于学习、勇于实践、不断总结。 “处处留心皆学问”,凡是看到和听到的教育教学现象,对它进行思考,这就是研究。思考之后自然会产生自己的观点,写成文章就是学问。一边教学,一边参与研究,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和风格。其次,要有探索精神和奉献精神。教育教学研究往往是综合的和整体的,研究教育规律更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特别是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任务十分繁重的情况下,如果没有一定的奉献精神和探索精神,那么教育科研就不可能开展下去。而且在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仍严重地存在着应试教育的痕迹,“升学率”常常成为考核教师的主要指标。在这样的背景下,只有毅力坚韧的有志者才会到达成功的彼岸,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成为教育科研的行家里手。再次,选题要精巧。一线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要选择贴近课堂、贴近学生的具有独创性和新颖性的课题进行研究,做到联系实际,“研”以致用。
四、课改要求教师具备大胆的创新观
创新是社会与民族进步的动力和灵魂,也是教育教学变革与发展的动力和灵魂,创新观念应植根于每一位教师心中。以往,一旦学生有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有些教师就不分青红皂白地将其扑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师问学生,雪融化了变成什么?有的学生说:雪化了变成水。有的学生说:雪化了变成泥巴。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雪化了变成春天。显然易见,回答颇具创新意识,可是,老师毅然根据标准答案大笔一挥给了“零分”。严峻的事实一再敲响警钟:按部就班,因循守旧,一成不变的教学套路,只能扼杀学生的灵性,抑制学生的学习情趣,封杀学生的创新萌动;简单重复,机械训练,死记硬背形不成科学精神,激不活创新思维,育不出栋梁之才,所教的学生只能是高分低能,这是把教学材料当作教学目标“教教材”导致的结果。“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有着本质的不同。两种教学方式,效果大相径庭。在新课程目标下,教师一方面要善于保护、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挥其创造力,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地给每位学生同等的参与机会,引领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在实践中学会生存;另一方面在教学上教师要“不为积习所蔽,不为时尚所惑”,锐意进取,大胆创新,创新课程,创新思路,创新方法,使自己真正成长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创新型教师。
五、课改要求教师具备平等的师生观
“水尝无华,相荡及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只有在心灵与心灵的交流中,在智慧与智慧的碰撞中,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能真正获得身心的解放与自由,迸发出智慧与创造的火花。因此,新课程倡导构建教学双方主体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对教师的角色作了精辟的论述:“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考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教师要努力营造积极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求异思维,激励学生以独立的角色、建设性的姿态对教师作出科学性的批评,形成师生相互交流、共享教学民主的现代型“师生场”。教师在课堂教学组织中要做到“三个允许”: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补充,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辩。老师不断面临新问题的过程,是一个知识扩展的过程,是一个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是以完全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一起查阅资料、寻求答案的过程,从而真正做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激励。
实践和研究表明,课改的实施效果,既取决于课改方案本身,又取决于实施者的素质。作为教师,只有认清形势、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发展纲要》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3、《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4、江苏教院王铁军编写的《学校管理新视野》
(作者单位: 223100江苏省洪泽县城南小学)
【关键词】一线教师 教育观念
新课程改革不只表现为课程内容、教材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育教学观念的变化。教育教学观念不更新,课程改革只能是换汤不换药,不能有效地革除旧课程的弊端,体现新课程的优势。可以说,没有教育观念的变化,再现代化的教育设施,再高学历的教师队伍都不可能创造出21世纪的新基础教育。因此,更新教育观念是新基础教育之基之魂。
一、课改要求教师具备全新的学生观
怎么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即学生观),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首先,学生是发展的人。我们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作为教师,应俯下身子与学生对话,了解他们的生活细节,洞察他们的内心世界,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激情唤起激情,以智慧催生智慧,引导学生由不知到知,由不会到会,由不能到能,引领学生攀登知识的高山,能力的高山,让课堂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不竭动力。其次,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是学习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不强求,不压制,不误导,不扭曲;要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要学会欣赏差异,鼓励差异,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发展个性,努力营造学生问、学生议、学生辩的自主探索的课堂教学氛围,使教育教学活动真正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二、课改要求教师具备发展的教学观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这种“教师中心论”的观点表现在教学实践中就是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其结果是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而新课程强调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表现为师生共同发展,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是对传统教学观点的重大突破。
共同发展的教学观促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教师引导下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过程。教师不再是“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权威,不再是“警察式”的班级管理者,而是去做春风,轻轻地唤醒紧闭的花苞;去做春雨,轻轻地敲响沉睡的心灵。教师应该与学生同行,共同领略美景,搏击风浪。
三、课改要求教师具备主动的科研观
课改要求教师除了出色地完成教书育人的基本任务外,还应积极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总结经验教训,钻研教育教学方法,探究教育教学新途径,从而更有效地推动教育的发展。首先,教师要增强科研意识。一个具有科研意识的教师才可能有重大的发现,才会产生独到的见解。教师要善于思考、勤于学习、勇于实践、不断总结。 “处处留心皆学问”,凡是看到和听到的教育教学现象,对它进行思考,这就是研究。思考之后自然会产生自己的观点,写成文章就是学问。一边教学,一边参与研究,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和风格。其次,要有探索精神和奉献精神。教育教学研究往往是综合的和整体的,研究教育规律更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特别是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任务十分繁重的情况下,如果没有一定的奉献精神和探索精神,那么教育科研就不可能开展下去。而且在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仍严重地存在着应试教育的痕迹,“升学率”常常成为考核教师的主要指标。在这样的背景下,只有毅力坚韧的有志者才会到达成功的彼岸,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成为教育科研的行家里手。再次,选题要精巧。一线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要选择贴近课堂、贴近学生的具有独创性和新颖性的课题进行研究,做到联系实际,“研”以致用。
四、课改要求教师具备大胆的创新观
创新是社会与民族进步的动力和灵魂,也是教育教学变革与发展的动力和灵魂,创新观念应植根于每一位教师心中。以往,一旦学生有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有些教师就不分青红皂白地将其扑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师问学生,雪融化了变成什么?有的学生说:雪化了变成水。有的学生说:雪化了变成泥巴。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雪化了变成春天。显然易见,回答颇具创新意识,可是,老师毅然根据标准答案大笔一挥给了“零分”。严峻的事实一再敲响警钟:按部就班,因循守旧,一成不变的教学套路,只能扼杀学生的灵性,抑制学生的学习情趣,封杀学生的创新萌动;简单重复,机械训练,死记硬背形不成科学精神,激不活创新思维,育不出栋梁之才,所教的学生只能是高分低能,这是把教学材料当作教学目标“教教材”导致的结果。“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有着本质的不同。两种教学方式,效果大相径庭。在新课程目标下,教师一方面要善于保护、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挥其创造力,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地给每位学生同等的参与机会,引领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在实践中学会生存;另一方面在教学上教师要“不为积习所蔽,不为时尚所惑”,锐意进取,大胆创新,创新课程,创新思路,创新方法,使自己真正成长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创新型教师。
五、课改要求教师具备平等的师生观
“水尝无华,相荡及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只有在心灵与心灵的交流中,在智慧与智慧的碰撞中,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能真正获得身心的解放与自由,迸发出智慧与创造的火花。因此,新课程倡导构建教学双方主体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对教师的角色作了精辟的论述:“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考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教师要努力营造积极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求异思维,激励学生以独立的角色、建设性的姿态对教师作出科学性的批评,形成师生相互交流、共享教学民主的现代型“师生场”。教师在课堂教学组织中要做到“三个允许”: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补充,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辩。老师不断面临新问题的过程,是一个知识扩展的过程,是一个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是以完全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一起查阅资料、寻求答案的过程,从而真正做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激励。
实践和研究表明,课改的实施效果,既取决于课改方案本身,又取决于实施者的素质。作为教师,只有认清形势、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发展纲要》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3、《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4、江苏教院王铁军编写的《学校管理新视野》
(作者单位: 223100江苏省洪泽县城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