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王维不仅是唐朝著名诗人,同时也是一个成就卓越的画家,曾经创造了幽疏的水墨山水画,并且精通音律,擅长音乐。艺术之间是相通的,他在音乐、绘画方面的高深造诣必然影响他的诗歌创作,因此在他的很多诗歌中都体现了诗、画、乐的结合。《辛夷坞》就是典型的代表,此诗不仅是诗与画的结合,更是一种对生命的关照和参悟。如苏轼在《书摩诘蓝天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的创作正是在这种诗情和画意的互相渗透和生发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抒情艺术。本文旨在通过赏析《辛夷坞》的审美特征来探究古典诗歌中的诗画交融之美,以给予中国画创作启示。
关键词:《辛夷坞》;诗画交融;王维
一、《辛夷坞》原诗赏析
在盛唐热情洋溢、豪迈奔放、激越昂扬的交响乐中,王维以他独有的田园小调、山水乡歌,另辟蹊径,于洪钟大吕的乐章中吹奏出恬静优美的浅吟低唱,如空谷幽兰,散发出淡淡的清香。读王维的诗。如同在盛夏时节喝下一杯“清凉剂”,让人浮躁不安的心顿时安静下来。他的诗“是恬静得像夕光朦胧中的小湖,镜面似的躺着,连一丝的波纹兒都不动荡,人与自然,合而为一,诗人他自己是融合在他所写的景色中了”。王维的诗可以说是融诗情、画意、哲理于一体,“兴象玲珑 而难以句诠”,“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花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 王维晚年在终南山隐居辋川别业时所作的五言绝句《辛夷坞》便是此中极品。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明代著名学者胡应麟曾评此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俱寂。” 足见这首小诗带给人们的无穷的审美魅力。
将山水自然之物作为人的审美对象,标志着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也标志着文艺的自觉,是人类人文意识的巨大进步。《辛夷坞》以在空谷无人的涧边静静开放的辛夷花为审美观照的对象,以淡得不能再淡的白描手法,叙述了辛夷花从开到落的生命过程,而诗中跃动的浓烈的诗情却依然摄人心魄,那以人为中心的人文关怀构成了诗情的内核。
“木末芙蓉花”,“木末”乃树梢之意,“芙蓉”,这里指辛夷,木兰科植物,落叶乔木,高数丈,木有香气。辛夷的花蕾长在树梢,含苞待放时形状如毛笔,故又俗称木笔花。芙蓉即莲花,《说文解字》云:“未发为菌首,已发为芙蓉。” 这里称辛夷花为“芙蓉”可知已经绽放。绽放的辛夷花的花型似莲花而小如盏,其花瓣、颜色与莲花很相似。裴迪和王维的《辛夷坞》有“况有辛夷花,色与芙蓉乱”可为注脚,他说况且这里有很多的辛夷花,颜色和芙蓉的颜色没有什么区别。“木末芙蓉花”一句从整体上描摹了辛夷花的形状和其绽放在枝头迎春的姿态。
“山中发红萼”,“红萼”即红花,辛夷花有紫红、白、黄等多种颜色,这里说“红萼”可知乃紫红色,辛夷花又名紫玉兰。“发”字写出盎然的春意和辛夷花的蓬勃生命力。紫红色是鲜艳夺目的,花瓣似莲花,可知其花瓣很大,且又开在“木末”,而辛夷花又是先开花后长叶,硕大的紫红色花朵开在高高的枝头,不论其位置还是形象都非常引人注目。若其绽放在喧嚣的尘世,或在游人如织的园林,这样一大片美丽烂漫的辛夷花,定会招来络绎不绝的赏花者,“紫陌红尘拂面来”,但遗憾的是辛夷花生长在寂静的“山中”,而且“涧户寂无人”,“涧户”指山涧中的陋室,也空无一人。尽管无人欣赏,辛夷花仍然自顾自地“纷纷开且落”。“纷纷”二字用得最妙,既写出花开时争先恐后的热闹,又写出花落时落花无言的静美。
在空寂静谧的山谷中,无人因辛夷花的怒放而赞美,也无人因其凋零而感伤,但辛夷花并不因此而黯然神伤。春去春又来,辛夷花默默地怒放,静静地凋零,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兀自感受生命中的寂寞和美好,不需要别人的欣赏和同情,自己完成自己的价值,随缘、任运、自然。之所以能够做到花开不足为喜,花落不足为伤,是因为辛夷花无待于人,从容淡定,不惊不喜,无失无得,平静得一如大自然的呼吸。王维在辛夷花的开放与凋零中,领悟到“不生不灭”的佛理和超然物外、离世绝俗的禅意,《辛夷坞》表现了诗人恬静闲适的情怀和“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旷放超逸。黑格尔曾说:“客观事物的某些特殊情境可以在心灵中唤起一种情调,而这种情调与自然的情调是对应的。人可以体会自然的生命以及自然对灵魂和心情所发出的声音,所以人也可以在自然中感到很亲切。” 自开自落的辛夷花契合了王维的心境,辛夷花的精神气质唤起了诗人潜伏于心灵中的某种情调,成为表现诗人灵魂和心情的载体。
诚如众多评论家所言,王维在诗中以一颗自由之心与自由的天地万物两无相隔,静心观照,“没有孤独,没有惆怅,只有一片空灵的寂静”然而,这无碍于王维对生命的热爱,对积极入世,想有一番作为的理想追求与渴望。毕竟这是盛唐的时代主旋律,蓬勃向上,积极进取,自信豪迈的情怀,激越昂扬的时代精神,激发了王维“兼济 天下”,渴望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不可否认,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仍是王维内心深处的主导思想,无论他后来如何潜心修佛参禅,早年植下的经邦济世的种子已生根发芽,难以释然。朱光潜先生曾说:“诗的境界是理想境界,是从时间与空间中执着一点而加以永恒化和普通化。它可以在无数心灵中继续变化,虽复现而不落陈腐,因为它能够在每个欣赏者的当时当境的特殊性格与情趣中吸取新鲜的生命。” 王维的诗中涌动着对世间一切美好事物、鲜活生命的热爱与珍惜,同时传达出对美好生命徒然虚掷的惋惜与不甘,这正是儒家积极济世的情怀所赋予王维这首诗看似平淡,实则深情热烈的诗情。
综上所述,王维这首《辛夷坞》描绘的不仅仅是一个辛夷花自开自落的宁静世界,更多的是展示了一个充满勃勃生机与顽强生命力的世界;不仅仅表达了诗人旷放超逸的情怀,更多的展示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生命的热爱,缠绵徘恻,深情绵邀。
二、《辛夷坞》诗画交融之美
苏轼首先提出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特征,其后“诗中有画”便成为王维诗歌艺术特征的标志。王维诗好似一幅画卷,世俗事物在他眼里变成一种符号。与其说他“写”诗,不如说他“画”诗。他的隐世情怀,即以一种出世的角度使人们在他的诗中将世相看清楚。世间画面在《辋川集》中飘远、超脱、宏阔、模糊,人间烟火的众多具体事物和琐碎事物和现实中的兵荒马乱、勾心斗角、徭役赋税、天灾人祸被摒弃在诗的意境之外。王维从禅的角度出发,以一种出世的态度审视人生,诗境如水到渠成般呈现了一个“净土”世界。语言也不琐碎,《辛夷坞》只有短短20字,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佳作,有机地将诗情、画意、哲理融汇一炉,使所有的意象、物象、情态连为一体。正如前文提到,“辛夷坞”作为辋川十景之一,景色自当具有独特之处。王维以擅长描写自然风景著称,他“写境”的创作手法,使其诗歌具有了“情景交融”的艺术特征。《辛夷坞》中,王维抓住了辛夷花的几个显著特征将其形神兼备地描写出来。“红萼”描绘出辛夷花的颜色,静寂无人的山涧中出现这么鲜艳的颜色,使得画面具有了鲜明的色彩对比。而“纷纷开且落”描写了衰败中的辛夷花,隐含在内的是不复存在的“红色”,这种颜色的对比贯穿于王维的诗歌创作中,使诗歌具有了多彩的绘画美,形成了“诗中有画”的审美艺术特征。 全诗由花开写到花落,而以一句环境描写插入其中,前后境况迥异,由秀发转为零落。尽管画面上似乎不着痕迹,却能让人体会到诗人有一种对时代环境的寂寞感。在写景的同时也就不免有所寄托。此诗乃写景之作,在景物描写上以小景取胜,做到动静相生,诗画相济。诗作总的给人以一种清幽的感觉,在宁静、安祥中有时又忽然添进一丝动感,一点小小的惊动,点醒整个画面。返景辉映在青苔上发出一种清幽的光亮,给空山增添一些活的气息;涧户虽然寂静得没人理会,可山中自有辛夷花破苞怒放、色彩绚烂,纵使山花最后又无声无息地凋谢了,却写出了一个宁中有惊、惊中见宁的诗的境界。其实景物的这种情境与诗人自身所处的情境是完全吻合的。诗人虽退隐田园,求得了片刻的安宁,可内心深处是很不平静的。他怎甘寂寞,像辛夷花那样花开花落无人理会?怎能容忍空山一座,孤寂清冷,只有返景映照着青苔,黯淡无光?他满怀济世之志,由于官场政治的恶化,终于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因而苦闷、悲愁,处在一种宁静中有惊动、惊动中见宁静的不安境况中。于是他就通过对景物的描写,从小景入手,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将注意力集中到山水景物的某一特征上,大加渲染,让它表现自己的某种感情、某种寄托。蕴意深刻,委婉含蓄,不露一丝斧痕。
三、《辛夷坞》诗画交融对中国画创作的启示
诗与画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相互渗透、影响,在王维的诗中得到淋漓展现。他的诗作既有动态的细节,又有完整的意境;既有开阔无垠的视野,又有明丽丰富的色彩;既是简洁浅白的表达,又包含无尽禅意。在这种互相融合、互相促进的和谐关系下,王维的诗情画意流传至今,这种交融的艺术形式和典雅的审美情趣,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的向往之心。《辛夷坞》作为一首诗,不仅是停留在文字层面的审美,其中蕴含的审美意象能构成一幅极富变化的中国画,可谓是诗中诗,画中画,这正得益于作者在对自然亲身体会、深刻感悟的基础上才产生的创作灵感。这一点是中国画创作中需要借鉴学习的。
诗与画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优秀的画家视作画如作诗。在中国画创作中“画中有诗”有两个层次含意:一是在画面的形式上诗文与画结合。画家用书法将题画诗书写在画面恰当的部位,成为画面构图的一部分,这种诗书画相结合的形式据说始于苏轼。东坡作畫,画不能尽情尽意,就题诗文直抒胸怀,以书法书写于画面之上,观者既观画又赏书再咏诗,对画中形象的真情意有了更深的领会,使诗书画三艺相得益彰。这种诗书画合为一体的形式被后代文人画家传承,逐渐成为中国绘画的重要艺术特征。但这种画中有诗只限于画面形式上的结合。“画中有诗”另外一层含义是画境中的诗意,是指画家创造的艺术形象中饱含着诗的意
趣,这正是画家努力所追求的境界。画家在画中描写的山水草木、花鸟鱼虫的形象,如果只是单纯地摹写其形态,追求外形的逼真,就如同动植物标本一样,一点都不加入自己主观的思想感情,这种画虽然有形,但无神韵,无情感,属匠人之作。画家如凭借对自然之物的内在意蕴的感受来传达画家的思想感情,那可谓“画中有诗”。纵观画史上的历代大家的优秀作品,都充满了诗意。明代花鸟画家徐渭笔下的《墨葡萄图轴》蕴涵了丰富的诗意:“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从画家所题的诗和墨葡萄的形象中明显地感受到画家胸中的不平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郑板桥笔下的兰竹形象更是画家的精神形象的代表,《竹石图》中题诗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画幅上三两枝瘦劲的竹子,从石缝中挺然后立,坚韧不拔,遇风不倒,郑板桥借竹抒发了自己洒脱、豁达的胸臆,表达了勇敢面对现实,绝不屈服于挫折的人品,竹子被人格化了,此时,“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齐白石画的“看你横行到几时”的螃蟹是抨击反动势力暴政的大声疾呼,直抒胸意。傅抱石所作的《江山如此多娇》、《平沙落雁》等,画中意境深远,他笔下的山川雄厚奇峻,浑然天成,变幻无穷地画出了画家对祖国山河的真挚感情,如此画境是画亦是诗。所列举的画家画作都不拘于物象的形似,而是借景物抒情达意,传达自己的美学理想。
画中有情则有诗意,诗意诗境具备就是“画中有诗”,“画中有诗”的画即为有“意境”的画。惟有画家寄情于物,方能使画面流露出一种“言外之意”的含蓄。所以说,画中有诗还不如说画中有诗意。在现代绘画中,不可能所有的中国画画面上都提上诗句,可是至少应该追求从画中流露出来的诗意。诗意的眼光,对于画家而言是极为重要的素质。客观存在的生命,展现世界物质的自然,他们之中拥有非比寻常的美,只能用诗意的眼光去发现,并把它转换为艺术形式和绘画语言,这正是画家与普通人的不同之处。用这种眼光去观察并筛选自然万物,从丰富多彩、纷繁复杂的自然物象中提炼出形式美、结构美、笔墨美。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艺术是生活的提炼,这表现在诗中最为明显,而画除了再现和深化诗歌的内容外,更多的是对物象的提炼,而物象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古人能根据传说的民间故事而创造出经典的诗与画,这是因为创作者有颗丰富敏感的心灵。现如今诗的发展较为落寞,画的发展也同样的缺乏诗意,需要引起画家的重视。画家需要一颗充溢着诗意的灵魂,这是历史的经验,也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灵魂所在。
参考文献
[1]王国维. 人间词话[M].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2017.01.
[2]宗白华著. 美学与意境[M].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7.01.
[3]宿晓风. 禅文化视野下的王维山水田园诗研究[D].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1: 22.
[4]郑临川. 闻一多先生说唐诗(下)[J]. 社会科学辑刊, 1979(5).
[5]胡应麟. 诗薮[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119.
[6]王宝童译注. 王维诗百首[M]. 北京/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5.07.
[7]卢新颜. 《诗与画的融合》[J]. 金华: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2004.
[8]徐复观著. 中国艺术精神[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2.
作者简介:王思怡(1998-),女,汉,籍贯:山西太原人。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画花鸟
关键词:《辛夷坞》;诗画交融;王维
一、《辛夷坞》原诗赏析
在盛唐热情洋溢、豪迈奔放、激越昂扬的交响乐中,王维以他独有的田园小调、山水乡歌,另辟蹊径,于洪钟大吕的乐章中吹奏出恬静优美的浅吟低唱,如空谷幽兰,散发出淡淡的清香。读王维的诗。如同在盛夏时节喝下一杯“清凉剂”,让人浮躁不安的心顿时安静下来。他的诗“是恬静得像夕光朦胧中的小湖,镜面似的躺着,连一丝的波纹兒都不动荡,人与自然,合而为一,诗人他自己是融合在他所写的景色中了”。王维的诗可以说是融诗情、画意、哲理于一体,“兴象玲珑 而难以句诠”,“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花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 王维晚年在终南山隐居辋川别业时所作的五言绝句《辛夷坞》便是此中极品。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明代著名学者胡应麟曾评此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俱寂。” 足见这首小诗带给人们的无穷的审美魅力。
将山水自然之物作为人的审美对象,标志着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也标志着文艺的自觉,是人类人文意识的巨大进步。《辛夷坞》以在空谷无人的涧边静静开放的辛夷花为审美观照的对象,以淡得不能再淡的白描手法,叙述了辛夷花从开到落的生命过程,而诗中跃动的浓烈的诗情却依然摄人心魄,那以人为中心的人文关怀构成了诗情的内核。
“木末芙蓉花”,“木末”乃树梢之意,“芙蓉”,这里指辛夷,木兰科植物,落叶乔木,高数丈,木有香气。辛夷的花蕾长在树梢,含苞待放时形状如毛笔,故又俗称木笔花。芙蓉即莲花,《说文解字》云:“未发为菌首,已发为芙蓉。” 这里称辛夷花为“芙蓉”可知已经绽放。绽放的辛夷花的花型似莲花而小如盏,其花瓣、颜色与莲花很相似。裴迪和王维的《辛夷坞》有“况有辛夷花,色与芙蓉乱”可为注脚,他说况且这里有很多的辛夷花,颜色和芙蓉的颜色没有什么区别。“木末芙蓉花”一句从整体上描摹了辛夷花的形状和其绽放在枝头迎春的姿态。
“山中发红萼”,“红萼”即红花,辛夷花有紫红、白、黄等多种颜色,这里说“红萼”可知乃紫红色,辛夷花又名紫玉兰。“发”字写出盎然的春意和辛夷花的蓬勃生命力。紫红色是鲜艳夺目的,花瓣似莲花,可知其花瓣很大,且又开在“木末”,而辛夷花又是先开花后长叶,硕大的紫红色花朵开在高高的枝头,不论其位置还是形象都非常引人注目。若其绽放在喧嚣的尘世,或在游人如织的园林,这样一大片美丽烂漫的辛夷花,定会招来络绎不绝的赏花者,“紫陌红尘拂面来”,但遗憾的是辛夷花生长在寂静的“山中”,而且“涧户寂无人”,“涧户”指山涧中的陋室,也空无一人。尽管无人欣赏,辛夷花仍然自顾自地“纷纷开且落”。“纷纷”二字用得最妙,既写出花开时争先恐后的热闹,又写出花落时落花无言的静美。
在空寂静谧的山谷中,无人因辛夷花的怒放而赞美,也无人因其凋零而感伤,但辛夷花并不因此而黯然神伤。春去春又来,辛夷花默默地怒放,静静地凋零,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兀自感受生命中的寂寞和美好,不需要别人的欣赏和同情,自己完成自己的价值,随缘、任运、自然。之所以能够做到花开不足为喜,花落不足为伤,是因为辛夷花无待于人,从容淡定,不惊不喜,无失无得,平静得一如大自然的呼吸。王维在辛夷花的开放与凋零中,领悟到“不生不灭”的佛理和超然物外、离世绝俗的禅意,《辛夷坞》表现了诗人恬静闲适的情怀和“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旷放超逸。黑格尔曾说:“客观事物的某些特殊情境可以在心灵中唤起一种情调,而这种情调与自然的情调是对应的。人可以体会自然的生命以及自然对灵魂和心情所发出的声音,所以人也可以在自然中感到很亲切。” 自开自落的辛夷花契合了王维的心境,辛夷花的精神气质唤起了诗人潜伏于心灵中的某种情调,成为表现诗人灵魂和心情的载体。
诚如众多评论家所言,王维在诗中以一颗自由之心与自由的天地万物两无相隔,静心观照,“没有孤独,没有惆怅,只有一片空灵的寂静”然而,这无碍于王维对生命的热爱,对积极入世,想有一番作为的理想追求与渴望。毕竟这是盛唐的时代主旋律,蓬勃向上,积极进取,自信豪迈的情怀,激越昂扬的时代精神,激发了王维“兼济 天下”,渴望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不可否认,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仍是王维内心深处的主导思想,无论他后来如何潜心修佛参禅,早年植下的经邦济世的种子已生根发芽,难以释然。朱光潜先生曾说:“诗的境界是理想境界,是从时间与空间中执着一点而加以永恒化和普通化。它可以在无数心灵中继续变化,虽复现而不落陈腐,因为它能够在每个欣赏者的当时当境的特殊性格与情趣中吸取新鲜的生命。” 王维的诗中涌动着对世间一切美好事物、鲜活生命的热爱与珍惜,同时传达出对美好生命徒然虚掷的惋惜与不甘,这正是儒家积极济世的情怀所赋予王维这首诗看似平淡,实则深情热烈的诗情。
综上所述,王维这首《辛夷坞》描绘的不仅仅是一个辛夷花自开自落的宁静世界,更多的是展示了一个充满勃勃生机与顽强生命力的世界;不仅仅表达了诗人旷放超逸的情怀,更多的展示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生命的热爱,缠绵徘恻,深情绵邀。
二、《辛夷坞》诗画交融之美
苏轼首先提出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特征,其后“诗中有画”便成为王维诗歌艺术特征的标志。王维诗好似一幅画卷,世俗事物在他眼里变成一种符号。与其说他“写”诗,不如说他“画”诗。他的隐世情怀,即以一种出世的角度使人们在他的诗中将世相看清楚。世间画面在《辋川集》中飘远、超脱、宏阔、模糊,人间烟火的众多具体事物和琐碎事物和现实中的兵荒马乱、勾心斗角、徭役赋税、天灾人祸被摒弃在诗的意境之外。王维从禅的角度出发,以一种出世的态度审视人生,诗境如水到渠成般呈现了一个“净土”世界。语言也不琐碎,《辛夷坞》只有短短20字,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佳作,有机地将诗情、画意、哲理融汇一炉,使所有的意象、物象、情态连为一体。正如前文提到,“辛夷坞”作为辋川十景之一,景色自当具有独特之处。王维以擅长描写自然风景著称,他“写境”的创作手法,使其诗歌具有了“情景交融”的艺术特征。《辛夷坞》中,王维抓住了辛夷花的几个显著特征将其形神兼备地描写出来。“红萼”描绘出辛夷花的颜色,静寂无人的山涧中出现这么鲜艳的颜色,使得画面具有了鲜明的色彩对比。而“纷纷开且落”描写了衰败中的辛夷花,隐含在内的是不复存在的“红色”,这种颜色的对比贯穿于王维的诗歌创作中,使诗歌具有了多彩的绘画美,形成了“诗中有画”的审美艺术特征。 全诗由花开写到花落,而以一句环境描写插入其中,前后境况迥异,由秀发转为零落。尽管画面上似乎不着痕迹,却能让人体会到诗人有一种对时代环境的寂寞感。在写景的同时也就不免有所寄托。此诗乃写景之作,在景物描写上以小景取胜,做到动静相生,诗画相济。诗作总的给人以一种清幽的感觉,在宁静、安祥中有时又忽然添进一丝动感,一点小小的惊动,点醒整个画面。返景辉映在青苔上发出一种清幽的光亮,给空山增添一些活的气息;涧户虽然寂静得没人理会,可山中自有辛夷花破苞怒放、色彩绚烂,纵使山花最后又无声无息地凋谢了,却写出了一个宁中有惊、惊中见宁的诗的境界。其实景物的这种情境与诗人自身所处的情境是完全吻合的。诗人虽退隐田园,求得了片刻的安宁,可内心深处是很不平静的。他怎甘寂寞,像辛夷花那样花开花落无人理会?怎能容忍空山一座,孤寂清冷,只有返景映照着青苔,黯淡无光?他满怀济世之志,由于官场政治的恶化,终于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因而苦闷、悲愁,处在一种宁静中有惊动、惊动中见宁静的不安境况中。于是他就通过对景物的描写,从小景入手,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将注意力集中到山水景物的某一特征上,大加渲染,让它表现自己的某种感情、某种寄托。蕴意深刻,委婉含蓄,不露一丝斧痕。
三、《辛夷坞》诗画交融对中国画创作的启示
诗与画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相互渗透、影响,在王维的诗中得到淋漓展现。他的诗作既有动态的细节,又有完整的意境;既有开阔无垠的视野,又有明丽丰富的色彩;既是简洁浅白的表达,又包含无尽禅意。在这种互相融合、互相促进的和谐关系下,王维的诗情画意流传至今,这种交融的艺术形式和典雅的审美情趣,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的向往之心。《辛夷坞》作为一首诗,不仅是停留在文字层面的审美,其中蕴含的审美意象能构成一幅极富变化的中国画,可谓是诗中诗,画中画,这正得益于作者在对自然亲身体会、深刻感悟的基础上才产生的创作灵感。这一点是中国画创作中需要借鉴学习的。
诗与画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优秀的画家视作画如作诗。在中国画创作中“画中有诗”有两个层次含意:一是在画面的形式上诗文与画结合。画家用书法将题画诗书写在画面恰当的部位,成为画面构图的一部分,这种诗书画相结合的形式据说始于苏轼。东坡作畫,画不能尽情尽意,就题诗文直抒胸怀,以书法书写于画面之上,观者既观画又赏书再咏诗,对画中形象的真情意有了更深的领会,使诗书画三艺相得益彰。这种诗书画合为一体的形式被后代文人画家传承,逐渐成为中国绘画的重要艺术特征。但这种画中有诗只限于画面形式上的结合。“画中有诗”另外一层含义是画境中的诗意,是指画家创造的艺术形象中饱含着诗的意
趣,这正是画家努力所追求的境界。画家在画中描写的山水草木、花鸟鱼虫的形象,如果只是单纯地摹写其形态,追求外形的逼真,就如同动植物标本一样,一点都不加入自己主观的思想感情,这种画虽然有形,但无神韵,无情感,属匠人之作。画家如凭借对自然之物的内在意蕴的感受来传达画家的思想感情,那可谓“画中有诗”。纵观画史上的历代大家的优秀作品,都充满了诗意。明代花鸟画家徐渭笔下的《墨葡萄图轴》蕴涵了丰富的诗意:“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从画家所题的诗和墨葡萄的形象中明显地感受到画家胸中的不平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郑板桥笔下的兰竹形象更是画家的精神形象的代表,《竹石图》中题诗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画幅上三两枝瘦劲的竹子,从石缝中挺然后立,坚韧不拔,遇风不倒,郑板桥借竹抒发了自己洒脱、豁达的胸臆,表达了勇敢面对现实,绝不屈服于挫折的人品,竹子被人格化了,此时,“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齐白石画的“看你横行到几时”的螃蟹是抨击反动势力暴政的大声疾呼,直抒胸意。傅抱石所作的《江山如此多娇》、《平沙落雁》等,画中意境深远,他笔下的山川雄厚奇峻,浑然天成,变幻无穷地画出了画家对祖国山河的真挚感情,如此画境是画亦是诗。所列举的画家画作都不拘于物象的形似,而是借景物抒情达意,传达自己的美学理想。
画中有情则有诗意,诗意诗境具备就是“画中有诗”,“画中有诗”的画即为有“意境”的画。惟有画家寄情于物,方能使画面流露出一种“言外之意”的含蓄。所以说,画中有诗还不如说画中有诗意。在现代绘画中,不可能所有的中国画画面上都提上诗句,可是至少应该追求从画中流露出来的诗意。诗意的眼光,对于画家而言是极为重要的素质。客观存在的生命,展现世界物质的自然,他们之中拥有非比寻常的美,只能用诗意的眼光去发现,并把它转换为艺术形式和绘画语言,这正是画家与普通人的不同之处。用这种眼光去观察并筛选自然万物,从丰富多彩、纷繁复杂的自然物象中提炼出形式美、结构美、笔墨美。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艺术是生活的提炼,这表现在诗中最为明显,而画除了再现和深化诗歌的内容外,更多的是对物象的提炼,而物象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古人能根据传说的民间故事而创造出经典的诗与画,这是因为创作者有颗丰富敏感的心灵。现如今诗的发展较为落寞,画的发展也同样的缺乏诗意,需要引起画家的重视。画家需要一颗充溢着诗意的灵魂,这是历史的经验,也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灵魂所在。
参考文献
[1]王国维. 人间词话[M].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2017.01.
[2]宗白华著. 美学与意境[M].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7.01.
[3]宿晓风. 禅文化视野下的王维山水田园诗研究[D].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1: 22.
[4]郑临川. 闻一多先生说唐诗(下)[J]. 社会科学辑刊, 1979(5).
[5]胡应麟. 诗薮[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119.
[6]王宝童译注. 王维诗百首[M]. 北京/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5.07.
[7]卢新颜. 《诗与画的融合》[J]. 金华: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2004.
[8]徐复观著. 中国艺术精神[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2.
作者简介:王思怡(1998-),女,汉,籍贯:山西太原人。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画花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