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的学习中,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有很多,但最为根本的是让学生体悟到语文学科的魅力,在课堂学习和生活中都能感受到语文的韵律之美、情感之美、表达之美、精神之美。根据小学生心理和生理的特点,通过实践获得最为直接的感性认识,是体会语文之美的极为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语文之美 韵律 情感 表达 精神 实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教师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在语文的学习中,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有很多,但最为根本的是让学生体悟到语文学科的魅力,在课堂学习和生活中都能感受到语文的韵律之美、情感之美、表达之美、精神之美。从小学语文教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切可能的方法当中,让学生领悟到语文之美,懂得欣赏语文之美,继而激发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好奇心和兴趣,是最为基础也最为持久有效的方法。根据小学生心理和生理的特点,鼓励学生在课堂以及课外生活中进行实践应是感受语文之美的极为有效的途径。
一、语文之美的涵义及意义
(一)语文之美的内容
语文的美有哪些?它既包括字词韵律上的朗朗上口之美,也有在文章中和与人相处中感受到的情感之美,还有将丰富的内心诉诸于口、诉诸于笔的表达之美,更包括从语文的学习中领悟到的自由独立的精神之美……
语文之美我们不但从语文课本上能看到,更存在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一年四季的季节轮换,一天之中的斗转星移,甚至每天睁开眼睛看到的第一缕阳光,吃到的一口温暖的早餐,夜里的一场梦境……所有这些带给我们的触动和感想,都需要用“语文”来表达。可以说,每时每刻我们都在学习语文,都在和语文相处,都在感受它的美丽和魅力。
(二)引导学生感受语文之美的意义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摒弃死记硬背、为了分数而“死”学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体会到语文之美,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持久力、奠定语文学习的基础,甚至对学生人格和品行的塑造,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美丽和有趣之处,才能调动他们学习语文、探索语文的欲望和好奇心。当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去学习语文的时候,他们会发现课本中的原本枯燥的需要反复背写默诵的字、词、句,变得十分有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也能从原本看似平淡无奇的课文中发现动人之处,甚至比以往更能捕捉到生活中的美好……
学好语文的功夫在课外。因此,只有首先能感受到语文之美,才能成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才能生活得好,才能体会到语言的魅力,才能真正地学好语文。
二、为什么要在实践中感受语文之美
在实践中感受语文之美,奠定语文学习的基础,这是由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的特殊性决定的。
在教学的过程中,感受语文之美的方式有很多种,传统的听说读写看,都是感受语文之美的很有效的方法。但对于小学生来说,单纯的听说读写看还远远不够,还要在此基础上有更多的创新,更深入密切地与小学生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这是由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决定的:在小学阶段,学生从笼统地感知事物的整体,渐渐发展到能够较精确地感知事物的各部分;他们的想象从形象片断、模糊向着越来越能正确、完整地反映现实的方向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小,创造想象慢慢开始发展起来。但是,小学生的思维仍然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因此我们可以说,小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系统学习语文、感受语文之美的能力,但是学习和感受的基础仍然来自于他们的感性认识。而小学生的感性认识最主要的来源渠道就是他们的日常生活,这是他们平时接触最多也最为熟悉的。因此,老师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的实践中去观察、去感悟,在生活的实践中发现语文、感受语文,是最好的实践教学的方法。,
三、如何在实践中感受语文之美
(一)老师要热爱语文,保持对语文的热情
传统的备课和讲课,总是离不开教学参考书和教案,老师按照参考书的指点,按部就班地把重点和难点搬到课堂教学中。很多时候,老师在备课和讲课的过程中,自己都没有感受到语文之美,又如何能教导学生去体会到语文的魅力呢?所以,老师首先要培养自己对语文的感受力,首先自己要对语文有深切的热情,才能把这份这热传递给学生。要做到这一点,老师要不断地学习,更新知识内容、知识结构。语文是个“杂科”,老师也要始终保持“学生的姿态”,将学习的触角深入到生活的多个方面,注意平时的积累。只有这样,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才能深入浅出,才能让学生领悟到语文的魅力在哪里。老师做到了有一桶水,学生的一杯水才能倒满。
(二)指导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实践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小学生在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上,常常“无处下手”。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生活的细节多加留意,比如,在和家人相处的过程中,让学生去留心观察爸爸妈妈对他(她)的爱表现在哪些方面?早晨妈妈做的热乎乎的早餐,爸爸温暖的大手握住他(她)在冷风里冻得冰凉的小手,姥姥拍着他(她)的头说,孩子不怕……这些生活中动人的细节,首先教学生捕捉到,然后再通过自己的语言把它们讲述出来,最后再用书面语表达出来,这一系列的实践就是学生体会语文的情感之美、表达之美、字词的韵律之美的过程。
(三)老师带领学生参与实践生活
除了指导学生自己去体会生活之美,老师亲自带领学生去户外实践,观察大自然、参与到社会生活中,也是非常有效的体会语文之美的教学方式。比如带领学生在冬天去看雪,在漫天的大雪中,感受雪花在空中飞舞的样子,观察雪花的形状,看它如何在皮肤上慢慢消融,呼吸雪后凛冽的空气,观察树木、行人、动物在风雪中的状态。在老师的指导下,调动其学生的全部感官,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他们看到的、感受到的、领悟到的冬天。
再如,带领学生到公园中满足,看各种颜色的花朵争芳斗艳,看各种各样的树木姿态万方,观赏火红的枫叶,倾听鸟儿的鸣叫,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多姿多彩,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再配以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尝试用生动语句表达出来,自然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总之,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通过实践引导学生体悟到语文学科的魅力,只要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堂学习和生活中感受到语文的韵律之美、情感之美、表达之美、精神之美,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爱上语文,学会语文。
[关键词]:语文之美 韵律 情感 表达 精神 实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教师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在语文的学习中,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有很多,但最为根本的是让学生体悟到语文学科的魅力,在课堂学习和生活中都能感受到语文的韵律之美、情感之美、表达之美、精神之美。从小学语文教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切可能的方法当中,让学生领悟到语文之美,懂得欣赏语文之美,继而激发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好奇心和兴趣,是最为基础也最为持久有效的方法。根据小学生心理和生理的特点,鼓励学生在课堂以及课外生活中进行实践应是感受语文之美的极为有效的途径。
一、语文之美的涵义及意义
(一)语文之美的内容
语文的美有哪些?它既包括字词韵律上的朗朗上口之美,也有在文章中和与人相处中感受到的情感之美,还有将丰富的内心诉诸于口、诉诸于笔的表达之美,更包括从语文的学习中领悟到的自由独立的精神之美……
语文之美我们不但从语文课本上能看到,更存在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一年四季的季节轮换,一天之中的斗转星移,甚至每天睁开眼睛看到的第一缕阳光,吃到的一口温暖的早餐,夜里的一场梦境……所有这些带给我们的触动和感想,都需要用“语文”来表达。可以说,每时每刻我们都在学习语文,都在和语文相处,都在感受它的美丽和魅力。
(二)引导学生感受语文之美的意义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摒弃死记硬背、为了分数而“死”学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体会到语文之美,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持久力、奠定语文学习的基础,甚至对学生人格和品行的塑造,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美丽和有趣之处,才能调动他们学习语文、探索语文的欲望和好奇心。当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去学习语文的时候,他们会发现课本中的原本枯燥的需要反复背写默诵的字、词、句,变得十分有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也能从原本看似平淡无奇的课文中发现动人之处,甚至比以往更能捕捉到生活中的美好……
学好语文的功夫在课外。因此,只有首先能感受到语文之美,才能成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才能生活得好,才能体会到语言的魅力,才能真正地学好语文。
二、为什么要在实践中感受语文之美
在实践中感受语文之美,奠定语文学习的基础,这是由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的特殊性决定的。
在教学的过程中,感受语文之美的方式有很多种,传统的听说读写看,都是感受语文之美的很有效的方法。但对于小学生来说,单纯的听说读写看还远远不够,还要在此基础上有更多的创新,更深入密切地与小学生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这是由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决定的:在小学阶段,学生从笼统地感知事物的整体,渐渐发展到能够较精确地感知事物的各部分;他们的想象从形象片断、模糊向着越来越能正确、完整地反映现实的方向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小,创造想象慢慢开始发展起来。但是,小学生的思维仍然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因此我们可以说,小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系统学习语文、感受语文之美的能力,但是学习和感受的基础仍然来自于他们的感性认识。而小学生的感性认识最主要的来源渠道就是他们的日常生活,这是他们平时接触最多也最为熟悉的。因此,老师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的实践中去观察、去感悟,在生活的实践中发现语文、感受语文,是最好的实践教学的方法。,
三、如何在实践中感受语文之美
(一)老师要热爱语文,保持对语文的热情
传统的备课和讲课,总是离不开教学参考书和教案,老师按照参考书的指点,按部就班地把重点和难点搬到课堂教学中。很多时候,老师在备课和讲课的过程中,自己都没有感受到语文之美,又如何能教导学生去体会到语文的魅力呢?所以,老师首先要培养自己对语文的感受力,首先自己要对语文有深切的热情,才能把这份这热传递给学生。要做到这一点,老师要不断地学习,更新知识内容、知识结构。语文是个“杂科”,老师也要始终保持“学生的姿态”,将学习的触角深入到生活的多个方面,注意平时的积累。只有这样,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才能深入浅出,才能让学生领悟到语文的魅力在哪里。老师做到了有一桶水,学生的一杯水才能倒满。
(二)指导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实践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小学生在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上,常常“无处下手”。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生活的细节多加留意,比如,在和家人相处的过程中,让学生去留心观察爸爸妈妈对他(她)的爱表现在哪些方面?早晨妈妈做的热乎乎的早餐,爸爸温暖的大手握住他(她)在冷风里冻得冰凉的小手,姥姥拍着他(她)的头说,孩子不怕……这些生活中动人的细节,首先教学生捕捉到,然后再通过自己的语言把它们讲述出来,最后再用书面语表达出来,这一系列的实践就是学生体会语文的情感之美、表达之美、字词的韵律之美的过程。
(三)老师带领学生参与实践生活
除了指导学生自己去体会生活之美,老师亲自带领学生去户外实践,观察大自然、参与到社会生活中,也是非常有效的体会语文之美的教学方式。比如带领学生在冬天去看雪,在漫天的大雪中,感受雪花在空中飞舞的样子,观察雪花的形状,看它如何在皮肤上慢慢消融,呼吸雪后凛冽的空气,观察树木、行人、动物在风雪中的状态。在老师的指导下,调动其学生的全部感官,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他们看到的、感受到的、领悟到的冬天。
再如,带领学生到公园中满足,看各种颜色的花朵争芳斗艳,看各种各样的树木姿态万方,观赏火红的枫叶,倾听鸟儿的鸣叫,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多姿多彩,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再配以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尝试用生动语句表达出来,自然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总之,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通过实践引导学生体悟到语文学科的魅力,只要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堂学习和生活中感受到语文的韵律之美、情感之美、表达之美、精神之美,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爱上语文,学会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