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消费社会中的当代中国武术

来源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hongtao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消费社会,武术的发展必然受到消费社会逻辑的制约,呈现出“商品种族主义”和追逐时尚等现象。研究认为,消费社会的武术繁荣是一种虚假的丰盛,武术的生存现状是一种丰盛中的贫困;消费社会中,武术的各种刻意“戏仿”是造成武术虚假繁荣的原因。
  关键词:消费社会;虚假繁荣
  中图分类号:G80—0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2)03—00—00
  Abstract:In a consumer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Wushu will be subject to the constraints of the logic of consumer society, showing them a series of reactions, showing a product of racism and the pursuit of fashion and so on. Studies suggest that the consumer society of Wushu is a false prosperity,the survival status of Wushu is a rich in poverty; consumer society, a variety of Wushu deliberately "parody"is the reason caused by martial arts false prosperity.
  Key words:consumer society;Wushu;false prosperity
  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认为,“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富现象,它构成了人类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根本变化。恰当地说,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我们生活在物的时代。”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持续深入,人们的消费模式也发生了彻底的变化,消费的趣味不仅包含了过去的物质产品,还包含了大量的教育、休闲、娱乐、广告等非物质产品,消费的重心也由大众化的产品转移到了符合特殊文化品位的产品,这一消费模式的转变直接导致了消费意义的变化,那就是符号的消费取代了产品的消费。“物”提供了一个理解社会地位和个人身份的符号系统,对不同“物”的不同消费传递出不同的社会身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武术在消
  收稿日期:2011—09—29
  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2010FTY009)。
  作者简介:裴彩利(1971— ),女,河南焦作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体育教育研究。
  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焦作
  Inst.of PE,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Jiaozuo
  费社会的大潮中被以世俗化的方式溶解,逐步纳入到市场的范畴,成为消费对象。消费社会中武术 “物”的传统意识形态被全方位解构,历史过程中被赋予的原有意义和价值被无情拆散。在我国进入市场经济以来,社会不同领域都受到商业规则的制约,一切社会关系都要纳入生产—消费这一系统中,武术也不例外。消费社会中,武术的生产由于受到广大受众的消费 “情绪”感染不得不做出“丰富多彩”的姿态,然而现阶段武术生产的“多姿多彩”并不意味着武术本身的 “发扬光大”,武术生产对武术本身带来的忧喜参半的事实让人们对消费社会的武术更多了一些思考。
  1 消费社会的逻辑
  1.1 消费社会的符号系统
  鲍德里亚认为在现代社会消费是一种系统化的符号操作行为,“要成为消费对象,物品必须成为符号,它被消费,但被消费的不是它的物质性,而是它的差异性。”在原始社会,消费是以物的交换为主要形式的,而在现代社会,人们更多是通过消费所隐含的文化内容来表达自身的社会身份,人们在消费商品时,不再考虑商品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生产时间”,而是把商品当成追求社会地位、满足贪欲的符号系统,并以此与其他社会群体划清界限:消费进入了一项符号系统,在符号系统里,物被重新编码,人们一旦进入这一消费的符号系统,由广告、传媒、商家所精心设计的符号世界就已经摧毁了商品的使用和产品的观念,物已经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而被全新编码赋予了全新的文化意义。如学者莫少群所言:“当代社会已经呈现为不断增加的购物中心、旅游胜地、主题公园、各式展览馆的组合和符号的拼贴,形成了一个符号世界;在无深度的消费文化中,大众被搞得神魂颠倒,表现出种种歇斯底里的狂躁症状。”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第28卷第3期
  2012年6月 裴彩利 论消费社会中的当代中国武术
  No.3 20121.2 消费社会的等级
  鲍德里亚认为:“消费并没有使整个社会更加趋于一致,就像学校没有使大家获得一致的教育机会一样,它甚至加剧了分化。”在鲍德里亚看来,一切消费都是符号消费。符号消费的意义就在于在现代社会人们的消费已经超越了维持自身生存的基本水准,而加入了文化的、理念性的因素,而且这才是消费过程中最主要的因素,即人类的消费开始了具有非理性的趋势。如宾利汽车经销商宣称:宾利车代表着尊贵、豪华、时尚。他们用马斯洛的情感需求理论,指出宾利车处于满足人们情感需求的最高层次,甚至举例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加冕50周年庆典上座驾就是宾利车。从汽车的消费轨迹和舆论宣传中,我们分明看到一种 “物质”的偏执迷恋情结贯穿始终。可以想象,这种迷恋情结的最终是一个拥有豪车的富豪以自己为中心向周围的社会圈子辐射,辐射继而造成既定的社会圈和其他社会圈相互分离,另一方面,它使既定的社会圈子更加紧密,即圈子内部成员争相效仿,因为效仿可以减轻个人审美和伦理上的责任感。因此,人们不仅消费物品本身,重要的是也消费物品所代表的文化理念。事实上,消费者在购买衣物、奢侈品、娱乐消费的时候,并非想要表明“我是谁”既存意义,相反,他们是想从消费物品的投射过程中创造出一个“我是谁”的意义。因此,在消费社会中,等级就开始存在了,消费物品所表现出来的是社会身份和文化差异。   2 武术消费中的符号评析
  2.1 武术概念符号消费的混乱
  很多学者认为,当代消费主要是意义的消费,认为它是“文化渗透的”(费瑟斯通,1999),“现代消费不光是关于概念的消费,它还是一种游戏的消费,特别是玩弄意义的游戏消费”(阿伯克龙比,1994)。20世纪80年代初,一向少人问津的武术成了最为炫目的被消费“物”。各种打着武术名义的武术 “物”接踵而至,令人应接不暇,各种媒体上宣传的或有或无、或隐或现的武道、拳种极为醒目甚至于金庸武侠作品中的玄幻武功都成了市场上贴着价格标签的武术“物”,以及各种武术批发零售的武术培训部门公开传授影视作品中的独门秘籍;那种通过“差异”来确认和表达“我”的存在而进行的命名比赛的武道、拳种恰恰是消费时代刻意“戏仿”的逻辑特征,和流行文化一样在某一阶段各领风骚。所谓意义的消费、概念的消费、符号的消费都是在表达同样的事情,即人们普遍认为“人靠衣装,佛靠金装”,同样的人穿上不同的衣服表现出不同的社会意义。截拳道风靡的时候,武术经营投机者把自己的武术更名为“某某道”,似乎在表明自己和截拳道有着某种联系;拳法流行的时候,自己的武术变成某某神拳,做成极为稀有的样子。然而,在经济利益面前这种“换汤不换药”,甚至于连“药”都不是真实的武术概念经营不可避免地呈现出传播意义上的贫乏和苍白,注定了是昙花一现式的一次性消费,这种简单的概念符号上的生产活动必将趋于疲软、失去活力,最终受到伤害的是武术“物”本身。
  2.2 武术意象符号消费的泛滥
  有学者认为“我们从根本上说,消费不是物本身,而是物的意象,我们不是把物当做物来消费,而是把物当做符号来消费的。”长久以来,武术代表了邪恶的克星,代表了中国人所拥有的浪漫情怀,这种美好情愫一直萦绕在中国人的心中。美国《时代周刊》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99%的中国男人都有匡扶正义的武侠梦,96%的女人都有飞檐走壁的幻想,100%的中国人都认为武术是中国传统文明、文化的代表,是中国文化的神韵。的确如此,武术成就了中国人心中那挥之不去的梦想。于是,武术的经营者(新闻媒介、各种武术集会的主办方)紧紧抓住了这一要旨,不遗余力地创造出各种武林争霸、民族正义的噱头,这一噱头恰好是人们心中对武术的主观意象,近年来“中国功夫VS泰拳”等多种武术门派拳术捉对厮杀媒介信息满充斥着人们的感官,吸引大量的民众坐在电视机前,走进电影院、体育场来消费武术经营者所精心设计的武术意象,在这一消费过程中,武术经营者、武术意象、观众三者之间构成了消费的循环关系:观众消费的是经营者设计的武术意象,经营者消费的是观众心中的根深蒂固的武术意象。存在的问题是,这二者所表达的武术意象并不一致,当观众走进体育场所看到的武术意象并非自己脑海中的民族英雄“黄飞鸿”、“陈真”所造就的武术时,他们很难再一次被武术经营者用同样的武术意象消费了。泛滥的武术意象消费必然导致人们对武术乌托邦的望而却步。
  3 武术消费的等级评析
  3.1 正宗与嫡传的武术消费观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内和外是很重要的一个区分,在和母亲有关的亲属里面都带一个“外”字,如外公、外婆,表兄弟是 “表”而非“里”。即使在父系的亲属中也有亲兄弟和堂兄弟的区分,“登堂”而未“入室”。实际上,在古代皇族中,皇子中也分为嫡出和庶出之分,古人如此这般无非为了保证传承血脉的正宗,分出亲疏远近的等级次序来。在中国武术中,正宗的拳术和功法是历来人们追捧的对象,众弟子对 “正宗”的争夺既是对师祖技艺的崇拜,也是对师祖名望的继续消费,以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这也客观地造成了武术以姓氏命名的一个独特现象,如刘家枪、霍家拳、俞家棍等。如今,把武术的正宗用来消费是现代社会经济利益驱动下的中国武术所面临的一个爱恨纠结的事情。
  以太极拳为例。太极拳是中国武术在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内推广最好的拳术,太极拳中发展较好的陈、杨、孙、武、吴和六大派之间争奇斗艳,交相辉映,蔚为壮观。国家一直把太极拳作为文化符号对外输出,然而关于太极拳门派的嫡庶之争从来就没有平息过,这使得在太极拳的传播过程中造成难以估量的内耗。为此,康戈武研究员提出“历史的问题让历史学家去研究”这样颇为无奈的提议,如此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不能不说是为了太极拳发展的折中办法。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除了影响较大的六大派太极拳之外还有各自独立的若干太极拳流派,他们自立师祖自成一派,都宣称为太极拳正宗。一时间,太极拳处于群雄并起的局面,这让初入中国的外国太极拳爱好者摸不着头绪。太极拳正宗问题表面上的混乱折射出各门派都把正宗当做自身安身立命的资本而“光大门派”的消费心理。在商品领域中, “老字号”商标的抢注问题可由法律解决,而太极拳正宗的牌匾究竟花落谁家却难有定论。抽象的“正宗”符号之后隐藏的是两种消费结果:经济利益和社会特权。正宗特权的所属就意味着拥有了区别于其他太极拳的决定性资源,对这一资源的无偿消费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
  我们认为,太极拳“正宗”事件可以换一种思路:与其各自为政、自毁城墙,不如团结一致,发扬天下武林一家的传统风范,用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心怀天下武术使命,为构建和谐武术、和谐文化、和谐社会作出武术人应有的贡献。
  3.2 武术消费中的种族主义倾向
  在消费社会,通过对商品的消费体现社会差异是消费社会的特征之一。1910年,皮尔斯肥皂(Pears Soap)的一则广告描述了这样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一个年轻的白人女保姆打算给一个黑人男孩用肥皂洗澡,第二个场景是白人保姆惊喜的眼神,说明肥皂产生了奇迹的效果,用过肥皂的地方,男孩的皮肤开始变成了白色。这则广告的潜台词就是白色代表清洁、美丽,黑色代表肮脏、不洁,白人保姆通过手中的清洁教义(肥皂)给世界带来了光明的前景,广告以其形象化的描述塑造了黑人白人之间的社会等级关系。与此类同,清朝末年的民族危机之时,在国家军事、经济、文化全面落后于西方帝国主义的时候,社会各界的知识精英提出“尚武”以振奋民族精神,“强国强种”以抵抗外国侵略势力的呐喊,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在擂台上和西方大力士做殊死搏斗的武术精英被赋予了悲壮的色彩,单纯的流派间的技艺对抗演绎出了一场对抗帝国主义入侵的种族战争。可以说,从那时开始,武术被幻化出政治色彩和种族背景,被知识精英创造出救亡图存、强国强种的符号。这种符号意蕴了“武术救国”、“中国武术天下第一”的时代呐喊。   时过境迁,在百年后的今天,中国武术的消费中暗含了种族主义思想。中国武术和拳击的差异显而易见,传媒时代把异同的事物放在一起加以类比是广告策划者惯用的技术,而在创意中加入民族主义情感,把消费者置换到某一特定历史的集体记忆时代就显得尤为巧妙。1999年12月12日,由中国官方主导的“中国功夫”与“美国拳击”在美国赌城拉斯维加斯进行“历史上”的首次“碰撞”。在我们看来,用“功夫”一词替代“武术”是一种暧昧的转变,表明了武术符号对市场的妥协。事实上,本次比赛中,所谓“中国功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武术新兴的散打项目,以“中国功夫”为噱头,既是对已故功夫巨星李小龙的致敬,更是对其去后“功夫”的继续消费。代表中国文化的武术和代表美国文化的拳击的同场竞技,验证了中国武术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的本质特点,一方面点燃了国人对中国武术的自豪感和强烈的民族情绪,同时也是对“美国拳击”的一次成功消费,是一次借力打力上位的经典案例。但是我们同样发现,这样以内外(中、外)武术(武技)之间的争霸比赛也隐含了中国武术所面临的窘境,这种窘境正是现代消费社会人们对中国武术处境的普遍文化焦虑:一是泱泱大国的千年文化积淀却要“异国番邦”的武技来帮场,二是中国武术的文化符号却不敌一个已故影视明星影响力。
  以此次比赛为契机,中俄、中日、中泰之间的武术交流纷至沓来,其影响力大多昙花一现。反响最大的当属2009年12月在广东佛山举行的“2009中国功夫对职业泰拳比赛”。然而,比赛事更精彩的是赛前的炒作,比赛经营者以泰拳王挑战少林寺这样的影视惯用技法来挑动民间的民族主义情绪;用武侠影视的江湖门派背景写意手法,勾起人们对成人童话的向往。这样的结果正是武术经营者乐于见到的:比赛结果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国民的武术热情被充分地激发。赛事经营者所得到的只是其中巨大的经济价值。一切尘埃落定后,赛事消费者才恍然大悟:自己又白白被彻头彻尾地消费了一次,意象中的李小龙、霍元甲、陈真、黄飞鸿永远没有出现,理想中的武术神技又一次落空。
  从历次的中外武技交流中,我们分明看到了“商品种族主义”的倾向,表现出二者的“同样的差异”。一是强调种族武技的共同之处——技击;二是强调种族武技不同,描绘出不同的种族风格,最后引导出中国武术技击性和文化性优于其他种族武技的论断。这正是武术跨国营销的高明之处。然而,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把武术同血腥的泰拳相比,难免使以 “武德”文化为主线的武术被渲染出几分暴力色彩;把武术同单调直白的拳击相比,难免使博大精深的武术多了几分肤浅;用武术生产的散打替代丰富多彩的武术,难免使人们对武术形象产生意识模糊。
  4 武术消费过程中的文化再循环
  显而易见,历届中泰、中美、中日、中俄对抗赛的中国选手都是散打运动员,不见一个传统武术高手。这其间有着较为复杂的历史原因。“1980年和1981年,北京搞过散手试点,当时来自民间的参赛拳手有上百人,包含了八卦、太极、大成等等拳种。‘但比赛刚开始没两天,一看进入半决赛的选手,都是练习散打的了’,散打创始人梅惠志说。‘民间拳手的水平并不高。与散打相比,基本没有对抗性’。他曾经会过许多民间高手,‘很多都坚持不到十秒八秒’。”一般认为,散打是“拳击加腿”的技术,“现代散打被认为不仅在竞赛规则上照搬了其他搏击运动,就是在技术体系上也有‘拳击的拳法’、‘跆拳道的腿法’和‘民族摔跤’三种技法简单叠加之嫌。”
  在消费社会,散打的出现暗含了其“不得已”的缘由,即散打是模仿西方搏击技术结合我国传统技法对武术再生产结果,它的出现是文化再循环的结果。在中国武术的技法产品中,包含了泰拳的膝法、拳击的拳法、跆拳道的腿法和柔道的摔法,与国外武术技法的单一相比,中国武术技法显然是技法中的总纲,用技法总纲和国外单一技法同台比试,是以后者来验证前者的全面,对后者的消费实际上是对自身消费的再循环。毋庸置疑,中国武术技法包罗万象,且不说东北亚的跆拳道、空手道、柔道和中国武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单就铁头功、铁指功、铁臂功、铁腿功等单一技法来说,无不涵盖了国外武技的单一技法。那么,我们对已输出的武技或者已包含了的武技的消费来验证中国武术的伟大,实际上是武术在消费社会步履维艰情况下的一种积极探索。
  但是,在文化再循环的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循环结果都能尽如人意。为了追求时尚,不使自己落伍老套,因此我们都对自己的衣服、化妆品、汽车等消费品进行再循环,如果不这样做,就很难是消费社会的一份子。为此,中国武术不甘落寞,先后推出了以“高、难、美、新”为导向的竞技武术套路,以 “打”为主体的散打以及以优雅的“打”的 “武林大会”和中国武术职业联赛(WMA),三种武术包装形式事实上是对武术具有的美、暴力、儒雅的一次精心处理,以期获得较好的市场收益,甚至于“武林大会”走出国门,做起了跨国营销。但是,如波德里亚所言:“时尚是任意的、变换的、循环的、而且对个体内在品质毫无裨益。”走进时尚的舞台,便要受其约束,其结果就是个体在消费社会上的成功或者失败,WMA被戏称为“推胸大会”昭示了这一营销不甚成功之处。可见,冠以 “科学”的消费再循环其实也就暗含了如时尚一般快速、随意的转型过程,对武术的时尚化转型极有可能导致武术发展的“指导性废弃”,以及对武术的传统文化观念的彻底颠覆,使大众形成盲人摸象般的武术是什么的问题。
  5 丰盛中的贫困——消费社会武术物浪费的现状
  5.1 武术积极“申遗”表现出的“贫困”现状
  武术是社会文化的生产 “物”,20世纪80年代国家体委组织的全国武术普查中,确定源流有序、自成体系的武术拳种为129种。单就每个拳种而言,其功法体系、拳术套路都能使一个人穷尽毕生精力去实践。我们对武术宣传总冠以“博大精深”,以显示中国武术的丰盛。然而令人费解的是,我们仍在不遗余力地对武术进行 “申遗”,以表示武术现状的 “贫困”。一般而言,当人们对讨论某种物质积极保护的时候,就表明这种物质濒临消亡或者已经消亡。“据20世纪30年代的一项调查,中国大江南北的传统拳种有2 000多种。到了20世纪80年代,全国挖掘出来的拳种套路只有200多种,其中一半以上只有名目而无传人会练,真正有相当数量传承人群的拳种仅有几十种。”据报道,2010年4月4日,记者探访了发源于山东青岛的九水梅花拳以及百年历史名拳——查拳,结果发现“这些原本风行一时的拳种,由于种种原因,如今都在走向没落。岛城曾经有20多个拳种,但如今却只剩下了不到10种,很多拳种随着城市的发展逐渐被人遗忘。”九水梅花拳于2008年被列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现在村里会全部招式的只剩下五六个人,最小的也有40岁了。”   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传统武术项目中少林功夫、武当武术、回族重刀武术、沧州武术、邢台梅花拳等赫然在目。2010年8月,少林寺混搭在登封 “天地之中”,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消费社会,“生存”成了武术的首要命题。为了生存,可以想象,此后众多的武术门派拳种会主动抑或被动卷入“申遗”的大潮中。“申遗”现象至少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我们赖以自豪的中华武术并没有进入实际上的丰盛的纪元,每一个武术流派传人,每一个武术社会团体都在打着稀有而低廉却难以为继的武术生存状态标牌。遗憾的是,和其他消费物不同,武术的贵乎稀有并没有给其贴上“高端”的标签。
  5.2 消费造成武术的虚假丰盛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只有当社会物质极大丰盛的时候,浪费才涌现出来。从中国武术的丰盛到现状的 “贫困”表明了我们的武术存在的巨大浪费,它是对“稀有”的极大挑战,并反向表明了武术的丰盛。在消费社会,一个普遍的常识是“不消费就衰退”。消费是当代公民的义务,似乎也成了消费社会一项无懈可击的道德逻辑:没有消费就没有丰盛的存在。于是,我们开始这样对待武术:把认为有用的分离开来,把认为多余的遗弃掉。其结果是武术消费本质多元化,武术包装时尚化。然而,透过丰盛的表象,支配消费社会武术“繁荣”的景象依然是市场运作中人们对时尚和享乐的追逐,结果是武术越发变得肤浅和边缘化。换言之,中国武术在消费社会中的现状是丰盛中的贫困,武术表面上的“繁荣”是一种虚假的丰盛。
  法国社会学家让·波德里亚把浪费看作是“一种疯狂、精神错乱、本能的官能障碍,因为它使得人们焚毁储备物资,并通过非理性之举殃及生存条件。”所谓武术浪费有两层含义,一是没有极尽其最大价值,束之高阁而不用,造成资源的浪费。我们有理由这样讲,上个世纪普查的源流有序、自成体系的129个拳种,如今还剩下多少?如果我们知道,那一定是我们心中永远的痛。二是急功近利的开发创造,无益于武术的发展,造成武术本质的浪费。前者随着武术传统传承人的去世最终风化流逝,后者随着武术 “破坏性创造”的繁荣而造成武术本身的浪费。显而易见,这两种浪费对武术造成的毁灭都是难以承受的。
  5.3 “戏仿”——武术生产的创造性破坏
  正如对环境的开发应以不破坏环境为基本条件的一样。事实上,毫无节制的开发造成的难以修复的环境问题俯拾皆是。开发—保护,这似乎是一个悖论。在艺术领域,艺术主体的引退也就意味着艺术风格的瓦解,因为风格的构建基于主体之上,是艺术家较为稳定的独创性印记。这样,“零”主体的艺术行为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戏仿”,正如杰姆逊所言:“就个人而言,主体消失了。就形式而言,真正的个人‘风格’也越来越难得一见了。今天,‘戏仿’(pastiche)作为创作方法,几乎是无所不在的,雄踞了一切艺术实践。”我们“戏仿”有一个美名——“创新”。我们认为,在文化艺术领域不把握主体本质,而刻意追求时尚的“戏仿”和“创新”多数是被时间证明了的“创造性破坏”。
  我们意象中武术的博大精深加上消费社会中我们极尽所能的武术 “创造”——戏仿,于是,武术的繁荣产生了。确切地说,这是一种虚假的繁荣,博大精深只停留在书面文字上的描述,“戏仿”的武术举步维艰。
  由此,我们相信,武术远没有达到丰盛的纪元。我们不能像爱斯基摩人一样用预想和储备之物来确定极大丰盛的意义以及以此来抵御到来的极寒时光。但是,我们也坚信武术真正的丰盛肯定会到来,或许只有那时,我们才能如波德里亚描述的一般:“一箱饼干,就是整个一个月的懒散生活。一罐罐泡肉以及一筐筐谷粒和核桃就是一笔得以安宁的财宝,一个平静的冬天可能会沐浴在芬芳温馨之中……鲁宾逊在食品储藏箱子和盒子的味道中就品味到了未来的出现,他的财富为休闲扫清了障碍。”如今,我们所面对的武术之路依然漫长,还要一步步地走下去。
  6 结论
  人们总是对无限的诗情画意的梦幻生活有着无尽的向往,而这种美好生活的结果往往都是由人们对“物”的消费来实现的,但是对 “物”无限制消费却会对物造成难以恢复的伤害。
  在消费社会,武术发展必然受到消费逻辑的制约。我们会“自然”地对武术的消费做出一系列的反应。一方面是对武术诸如武术表演、武术技击、武术文化等局部意义的深入挖掘;另一方面,作为整体的武术在不断的被误读、肢解中流失,而最终的面目全非会造成当代人们对武术理解的天地相隔。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人类总是只处理那些他能够解决的问题,……我们将常常发现:只有在问题之解决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至少正在形成中,问题本身才出现。”武术亦如此,为了武术的丰盛,我们殚精竭虑地思索,不遗余力地进行消费。然而,武术贫困的现状,不得不使我们停下前进的脚步,来进行深刻的反思。
  参考文献:
  [1]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符号与象征——博得利亚消费社会的批判理论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59.
  [3]莫少群.20世纪西方消费社会理论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54.
  [4]张天勇.社会符号化——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鲍德里亚后期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5.
  [5]佚名.失落的中国功夫[EB/OL].世界一家功夫网,2010—05—14.
  [6]佚名.被夸大的中国功夫[EB/OL].http://sports.163.com/photoview/4G8F0005/65010.html#p=6UKVJ66U4G8F0005
  [7]文善恬.竞技武术,歧路之羊?武术发展要警惕一种“去竞技化”倾向的回潮[J].体育科学,2008,(11):88.
  [8]佚名.齐名少林功夫 苌家拳却濒临失传[N].郑州晚报,2009—08—26.
  [9]高亮.百年拳种挖掘容易传承难,抢救拳种不能光靠吆喝[N].半岛都市报,2010—04—05(4).
  [10][美]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M].张旭东,陈清桥,等编译.上海:三联书店,1999:450.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上)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3.第28卷第3期2012年6月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andong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Vol.28 No.3June 2012
其他文献
如果套用苏珊·朗格的“情感与形式”来看艺术,一切艺术皆是对抽象之物——情感的赋形,对绘画来说就是让画家的所感所思变得可触可见。在李革从事绘画创作的三十多年中,其主导性情感是恐惧感,他总是对生命中不可预知的某种危险充满警觉。  李革的专业是雕塑,1989年毕业于田世信刘万琪雕塑工作室。雕塑需要翻制,翻制是否成功具有不可知性,李革对此常常感到懊恼,便改道学画,后来于1995年在天津美术学院油画高研班结
期刊
苗族是一个充满着智慧、具有不屈不挠精神的民族。苗族妇女在本民族发展过程中担任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今天,我们看到的苗族传统服饰是苗族妇女几千年来在数次民族大迁徙过程中传承下来的民族记忆与技艺的结晶。  在贵州,每每在博物馆或到各个旅游景点游玩看到苗族同胞们的传统服饰时,我总被深深吸引。对比强烈而又和谐的色彩搭配、技艺精湛而又形式不同的刺绣图案、特殊的穿搭方式无不在诉说着这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累积的深
期刊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归纳法,对我国体育信息服务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同时以国际Opta公司为例,对国际体育信息服务发展模式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我国体育信息服务业缺乏信息资源的有效流通,服务客户单一,并且没有实现对现代信息载体的合理利用。而国际体育信息服务则表现出强劲的上升势头和前景。其服务对象具有广泛性和集中性特征;产品具有多样性和创造性;信息服务具有历史性和实时性等特点。认为需
期刊
摘 要:武术不是一个固有不变的纯粹对象,其本质就是对武术自身本质的不断超越,这种超越即能够表现尚武精神的精髓所在,这种精神与德国哲学家尼采的“自我超越”理论异曲同工。我们通过武术超越精神与尼采哲学的互释,对传统武术的本质内涵进行了剖析,旨在更加深入思考武术本质力量对人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武术;自我超越;实践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2)06-
期刊
摘要:以反手拧拉台内球接发球技术在现代乒乓球比赛中的使用情况为研究对象,并以第51、52届世乒赛冠军张继科比赛中反手拧拉台内球技术情况为例,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以及逻辑分析法,对该技术在现代乒乓球比赛中的运用情况进行分析。认为:反手拧拉台内球技术在处理台内下旋球发球时与传统的接发球方式相比有明显的优势,可以在比赛中争取主动,抢先上手,变被动为主动;反手拧拉台内球技术是张继科主要的
期刊
摘要:对我国历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标志设计理念与演变过程进行对比分析,指出我国大运会标志设计理念发展经历了发展初期、发展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其设计理念演变特征:标志设计主题更加明确,标志的文化内涵逐渐丰富,标志的设计风格更加成熟。大运会标志的价值方面主要体现在教育价值、文化价值、商业价值等方面。  关键词:大学生运动会;标志;设计理念;演变  中图分类号:G8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
期刊
摘要:对沈阳体育学院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以下简称为“沈体体教专业”)武术套路必修课程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依据当前的时代背景、教学指标的权重值及专家补充意见,制定教学内容优化整合设置的框架构思,分析教学时数优化分配方案及其可行性。旨在探索既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又能与沈体体教专业最新培养目标紧密结合的武术套路课程内容体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及素质,以期培养更多优秀的武术教育
期刊
摘体育产业的垄断与竞争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对中国体育产业的垄断与竞争问题进行研究可涉及如下内容:垄断与竞争格局的形成,总体效率评价,垄断与竞争状况影响效率的机理分析以及提升效率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体育产业;垄断与竞争;述评;研究意义;研究设想  中图分类号:G80—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2)03—0001—05  Abst
期刊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从社会转型期休闲体育观念的变革,城市居民休闲体育行为、方式特征的分析,研究探讨了影响休闲体育活动的因素,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休闲体育;生活方式;体育观念  中图分类号:G80—0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2)03—0014—04  Abstract:With methods o
期刊
摘要:构建综合型社区体育俱乐部是我国创建社区体育俱乐部的基本要求,然而,目前许多社区体育俱乐部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仍然未摆脱过去旧的社区体育组织形式下所具有的“单一性”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综合型社区体育俱乐部的建设与发展。通过对上海社区体育俱乐部的调查,分析了目前社区体育俱乐部所存在的“单一性”问题,以及由此导致的社区体育俱乐部发展困境,并据此提出促进社区体育俱乐部的“综合化”建设,以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