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置性学习又称前置性小研究或者前置性作业,是生本教育理念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学生课前学习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它不同于简单的课前预习,而是要求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一种过程,能帮助学生更自觉地进入课程学习状态,激发课程学习兴趣。有专家说,如果缺乏前置性小研究的学习,就不是生本学习。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谈道 “教学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师要把握好角色,否则就会在无形中给自己的学生戴上了一副枷锁。”前置性学习是学习的第一个过程,也是最重要的过程,是必要的组成部分。先做后学是由学生的认知规律决定的。克莱恩认为:“最佳的学习方法是先做后辨认,或是一边做一边辨认。”生本教育采用先做后学的上课模式,就是根据这一理论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更好地掌握知识。
成功的前置性学习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证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但是,笔者在探索生本教育的過程中发现,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前置性学习缺乏有效的指导,那么,宝贵的前置性学习过程将会浮于形式,并不会产生多么积极的效果。以笔者的切身实践为例。通常的生本教育前置性学习环节,预习和查资料的任务都是要给学生提前布置下去的,以便学生正式上课时在课堂上可以展示主动学习的成果。可是我发现任务布置下去了,学生并没有多少深入的热情。等到正式展示的时候,他们把写在小黑板上的知识点搬上讲台念了念就算完事,课堂气氛虽然比过去老师满堂灌时的情况要好得多,总算学生也当了回主角,但是我知道他们的积极性并没有真正调动起来,应该还可以有更多的发现和有更好的收获。这个时候一味责怪学生不听话、不把老师布置的任务当回事是没有意义的,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是天生的学习者,归根究底还是老师的指导工作做得不够,学生并不知道怎样进行有效的前置性学习。
经过再次仔细研读了郭思乐教授关于生本教育的三本专著以及网上许多老师有关生本教育的论文、心得后,我终于找到了出路所在:布置前置性学习任务时,教师也要充分担当起辅导员的角色,不能“放鸭子”,一味让学生自己“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而是要做到全程了解和指导学生的预习情况,密切关注和督促学生,帮助组长带领团队合理分工,告诉他们探究问题的方法和查找资料的途径,及时指出存在的不足,鼓励他们树立信心,教给学生展示的具体方法等等。总之老师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要真正地放下姿态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与小组单独交流,与学生个别交流。老师既要放手又要“手把手”。放手是对于具体的知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利用各种资源渠道搜索求教;“手把手”是指把得到知识的方式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与老师的距离近了,沟通多了,老师能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也能领会老师的教学目的,达到良性互动,课堂氛围当然也会融洽很多。任何事情,只要融入自己的感情,结果就不一样。学生只要学会自己动手查资料了,能动脑解决问题了,他们对学习对象就会有亲切感,展示的时候就有了信心。生本教育理念的前置性学习就是这样,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先去亲近知识,利用人人都有的好奇心去了解和探究它。
实践证明,这样的自主学习比传统课堂上老师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效果要好很多很多。经过一番摸索,找到方法后我就立刻付诸实施。第二次上生本示范课的时候,我花了很多时间督促和指导学生查找资料。没有站在讲台居高临下,而是真正走到学生身边,在每个小组之间巡视,密切关注学生探讨问题、搜集资料的状态,时不时给与方法指点。每节课下来,虽然辛苦但是换来了甜蜜的果实。学生有了具体目标,有了可操作的方法,有了可以依靠的团队,还有随时可以请教的老师在身边,大家的积极性完全被调动起来,热情和信心空前高涨,真正实现了“生本”式的学习,学生才是自己学习的主人。到了后期根本不是我在督促他们了,而是他们时时在感动着我。为了让自己的展示更成功,学生们动了很多脑筋,不再是照着小黑板念完了事,而是每一个小组都各有亮点,有的会配图片配亲手绘制的插画;有的会招来音乐来一段深情的朗诵,有的会制作PPT展示,还有的现场搬来道具。通过这种展示,可以看出来他们真是激发了内在潜能,充分投入到了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很享受这种展示。许多平时很沉默的同学也敢于积极发言了,班干部在组织展示的过程中更是收获了多方面的成就感。公开课成功的甜蜜在心头荡漾之时,我更充分地体会到了“前置性学习”的重要性,尝到了用有效方法指导学生前置性学习的乐趣。生本教育的核心灵魂正在于此,学生和教师共同在教与学过程中享受到成长。
“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是生本教育倡导者一直坚持实践的理念。通过以上笔者对前置性学习指导的实践证明,只要老师们多动脑筋,多投入时间,就一定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动起来”,真正实现以生为本的可喜成效。教师只有充分信任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生才能收获更多,成长更快。
(作者单位:湖北十堰职业技术(集团)学校)
成功的前置性学习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证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但是,笔者在探索生本教育的過程中发现,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前置性学习缺乏有效的指导,那么,宝贵的前置性学习过程将会浮于形式,并不会产生多么积极的效果。以笔者的切身实践为例。通常的生本教育前置性学习环节,预习和查资料的任务都是要给学生提前布置下去的,以便学生正式上课时在课堂上可以展示主动学习的成果。可是我发现任务布置下去了,学生并没有多少深入的热情。等到正式展示的时候,他们把写在小黑板上的知识点搬上讲台念了念就算完事,课堂气氛虽然比过去老师满堂灌时的情况要好得多,总算学生也当了回主角,但是我知道他们的积极性并没有真正调动起来,应该还可以有更多的发现和有更好的收获。这个时候一味责怪学生不听话、不把老师布置的任务当回事是没有意义的,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是天生的学习者,归根究底还是老师的指导工作做得不够,学生并不知道怎样进行有效的前置性学习。
经过再次仔细研读了郭思乐教授关于生本教育的三本专著以及网上许多老师有关生本教育的论文、心得后,我终于找到了出路所在:布置前置性学习任务时,教师也要充分担当起辅导员的角色,不能“放鸭子”,一味让学生自己“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而是要做到全程了解和指导学生的预习情况,密切关注和督促学生,帮助组长带领团队合理分工,告诉他们探究问题的方法和查找资料的途径,及时指出存在的不足,鼓励他们树立信心,教给学生展示的具体方法等等。总之老师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要真正地放下姿态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与小组单独交流,与学生个别交流。老师既要放手又要“手把手”。放手是对于具体的知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利用各种资源渠道搜索求教;“手把手”是指把得到知识的方式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与老师的距离近了,沟通多了,老师能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也能领会老师的教学目的,达到良性互动,课堂氛围当然也会融洽很多。任何事情,只要融入自己的感情,结果就不一样。学生只要学会自己动手查资料了,能动脑解决问题了,他们对学习对象就会有亲切感,展示的时候就有了信心。生本教育理念的前置性学习就是这样,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先去亲近知识,利用人人都有的好奇心去了解和探究它。
实践证明,这样的自主学习比传统课堂上老师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效果要好很多很多。经过一番摸索,找到方法后我就立刻付诸实施。第二次上生本示范课的时候,我花了很多时间督促和指导学生查找资料。没有站在讲台居高临下,而是真正走到学生身边,在每个小组之间巡视,密切关注学生探讨问题、搜集资料的状态,时不时给与方法指点。每节课下来,虽然辛苦但是换来了甜蜜的果实。学生有了具体目标,有了可操作的方法,有了可以依靠的团队,还有随时可以请教的老师在身边,大家的积极性完全被调动起来,热情和信心空前高涨,真正实现了“生本”式的学习,学生才是自己学习的主人。到了后期根本不是我在督促他们了,而是他们时时在感动着我。为了让自己的展示更成功,学生们动了很多脑筋,不再是照着小黑板念完了事,而是每一个小组都各有亮点,有的会配图片配亲手绘制的插画;有的会招来音乐来一段深情的朗诵,有的会制作PPT展示,还有的现场搬来道具。通过这种展示,可以看出来他们真是激发了内在潜能,充分投入到了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很享受这种展示。许多平时很沉默的同学也敢于积极发言了,班干部在组织展示的过程中更是收获了多方面的成就感。公开课成功的甜蜜在心头荡漾之时,我更充分地体会到了“前置性学习”的重要性,尝到了用有效方法指导学生前置性学习的乐趣。生本教育的核心灵魂正在于此,学生和教师共同在教与学过程中享受到成长。
“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是生本教育倡导者一直坚持实践的理念。通过以上笔者对前置性学习指导的实践证明,只要老师们多动脑筋,多投入时间,就一定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动起来”,真正实现以生为本的可喜成效。教师只有充分信任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生才能收获更多,成长更快。
(作者单位:湖北十堰职业技术(集团)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