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作为阳明高弟,陆原静素以喜好修养工夫为人所熟知.《传习录》收陆原静的问学内容,较为清晰地展现其从博学、养生到致良知的学思转进.转进始终围绕如何认领良知的为学进路问题展开,并反映出追求良知、体悟良知过程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知识化追求与对象性体认.而这种追求的特殊意义在于:使得良知在知识进路与对象性体认的主导下演变成一种思辨话语,从而丧失成德工夫的有效性.陆原静在为学进路上的困境与转进,既是王门弟子广泛出现的问题,也是阳明倡导致良知教所要解决的重大弊端,从侧面显现致良知教作为为己之学的本质特征.
【机 构】
:
清华大学 人文学院,北京 100084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阳明高弟,陆原静素以喜好修养工夫为人所熟知.《传习录》收陆原静的问学内容,较为清晰地展现其从博学、养生到致良知的学思转进.转进始终围绕如何认领良知的为学进路问题展开,并反映出追求良知、体悟良知过程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知识化追求与对象性体认.而这种追求的特殊意义在于:使得良知在知识进路与对象性体认的主导下演变成一种思辨话语,从而丧失成德工夫的有效性.陆原静在为学进路上的困境与转进,既是王门弟子广泛出现的问题,也是阳明倡导致良知教所要解决的重大弊端,从侧面显现致良知教作为为己之学的本质特征.
其他文献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对红色家风的关注和研究从未间断,呈现出政治倡导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的趋势和特点.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家风的个案研究、红色家风的内涵和时代价值、红色家风的继承与弘扬等三个方面.虽成果颇丰,但存在一些问题:红色家风史料单薄、零散且缺乏系统地搜集、整理和研究;研究的创新性和深入程度不够;研究的视角较为单一.为此,应在挖掘、搜集和整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红色家风史料的基础上,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群体的角度、红色家风历史发展的动态视角加强对红色家风的研究,为新时代传承和弘扬红色家
我国在20世纪50-80年代,成功组织实施了一批大科学项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创立了大科学精神.大科学精神根植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和优秀传统文化,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科学精神、技术精神、时代精神于一体,包含忠贞使命、坚韧实践、矢志创新、无私协作的内涵.大科学精神与三线精神统一于国家积极防御的战略部署,从不同角度体现民族的精神气质,共同构成新时代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传承大科学精神和三线精神成为培养文化自信的重要渠道,具有重要战略文化价值.
大学生的情绪管理导致其人际关系困扰,学习无法完成,生活非常糟糕,甚至出现自杀等严重的冲动行为.Marsha M.Linehan创立的辩证行为疗法(Dialectical Behavioral Therapy,DBT)对增加大学生的生活技能,提高情绪调节能力有非常好的疗效,提出了有效的策略.本文认为对情绪的觉察是管理情绪的基础,不评判是情绪管理的原则,辩证思维是情绪管理的核心.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中拉关系得到了稳步提升,中拉民心相通在多样化的机制和路径下得以全面推进,在“政府间机制引导、文教与智库路径支撑和民间交流路径优化”三大机制框架下,以人员交流为特色的民心相通得到了显著加强,文明互鉴的深度得到了重大提升.但目前中拉民心相通领域的合作面临的外部挑战不断增多,如何更高效地发挥现有官方和民间机制在中拉合作中的引领作用,构建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中拉民心相通新模式,是中拉关系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在备战备荒的三线建设时期,在西南和西北地区的深山荒野中,建设了数以万计的工矿企业,这些企业的规划布局呈现出一种介于城市与乡村“非城非乡”的规划布局模式.本文以湖北省枣阳市的一〇二机修厂为例,结合实地调研与文献资料梳理一〇二机修厂的规划布局,运用建筑学方法展开其选址及布局、功能组团和规划布局成因的研究,对一〇二机修厂靠近交通主干道、远离城镇、占用荒地、不占良田的选址特点;生产与生活区,两岗分立、有机联系的布局原则;生产、居住、医疗、教育,样样齐全的组团内容.探讨在特定环境下三线厂矿规划模式成因及其历史价值.
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工作之一.当前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主要集中于高校显性课程且以思政理论课为重点,存在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贴标签”“两张皮”、课程思政育人主体重“显性灌输”轻“隐性影响”、课程思政教育结构出现“快餐式课程思政”现象、课程思政方法忽略隐性课程作用等问题.基于隐性课程理论,本文以高校科技竞赛工作这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为例,探索以科技竞赛为例的隐性课程思政建设的途径,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开辟新思路.
信息对抗技术综合实训课程旨在构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探索实践“六三工程”军工信息技术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将线上学习与线下辅导相结合,帮助学生掌握电路设计、网络编程、嵌入式开发与应用等核心知识和技能.经过技能拓展、项目实践、企业实习等环节的实训,学生可通过完成课程设计、参与科研项目、参加学科竞赛等形式,在锻炼自身能力水平与取得成果的同时,亦能够展示对核心知识技能在雷达、通信、网络攻防等领域方向应用的自主学习、工程应用、协作创新等核心能力.实训培养的核心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生产实践
对宋明理学家而言,如何理解四端之心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程朱一系的解释中,仁之德性“偏言则一事,专言则包四者”,是四端之中心.阳明学兴起后,由于王阳明对是非之心的强调以及“知”“智”古字相通,因此部分王门后学提出“良知为智”这一命题,并进而主张“知(智)亦统四端”,倾向于以“智”的角度诠释良知,并通彻于心德之全部,希望由此彰显并保住心之超越性、涵盖性、主宰性以及纯粹至善无对性.仅以对是非的判断定义良知,引发了部分学者以后天之念而非道德本心理解良知的歧见,由此又引起了王门内外学者的理论反思.
澜湄数字丝绸之路是澜湄国家建设“一带一路”数字化互联互通的重要方式.近年来澜湄数字丝绸之路的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流域各国战略合作规划不断深入,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深入,澜湄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良好.澜湄数字丝绸之路的合作动力巨大,体现在新冠疫情客观上要求数字经济发展,地区主要合作机制包含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澜湄数字经济发展存在互补性.同时,澜湄数字丝绸之路在发展中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如湄公河国家数字鸿沟仍需弥补,澜湄国家的数字化合作对接仍需加强,域外大国的参与带来了负面影响.中国同湄公河国家应积极面对合
王阳明龙场悟道之后到揭示致良知宗旨之前,是其思想上的中年时期.“不动心”与“不动气”作为主体精神稳定和内在力量成熟的体现,在阳明这一时期的生存境域中出现频繁,二者共同构成其静定工夫论言说的重要脉络.在应对军事与政治的双重危机中,心气不动之所可能,与阳明自信本心以及义理担当密切相关.气的顺适与心的静定,乃为同一事件,皆指向主体对生生不息的本体之探索与契会.阳明教揭良知之后,二者皆被纳入致良知工夫中去.从不动心(气)到致良知,阳明的学养造境从中日显邃密精微,圆熟自然.中年时期的王阳明最终得以突破自我生命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