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贤祠看不见的红线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_w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少人已被这座华丽建筑封埋!哪怕承认“它有厚重的文化载体”,也是有界的、偏面的,而非和解的、超越一切意识形态的!
  
  编者按
  日前,《南方周末》刊登了有关葛剑雄教授的专访《国家意志下的文化集成》后,北京资深评论员童大焕在《新民周刊》“新民说”栏目发表了《“文化中国”用什么做代表》的言论,对葛先生所说的“你说谁能代表中国呢,等到它自然形成,一万年也不会有一个全国认同的圣地,必须人造,必须由中央政府授权,全国人大讨论,体现国家的意志”提出了质疑。最近,远在巴黎的专栏作家边芹女士在海外看到童大焕发在《新民周刊》的文章,称“我是从不参与文字之争的。但看到文中写到法国先贤祠,实在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天真有愧疚感”,便给《新民周刊》发来了《先贤祠看不见的红线》。本着努力追求真理、促进文化发展的精神,刊登边芹女士的全文。
  
  最近常忏悔:我误人子弟不浅。误人子弟并不是只有一个祸首,而是一代一代传递,像一根长长的链条,一环扣一环,环上的每个人都有他误人子弟的剂量。这根链条有时百年接力,难以折断,尤其当控制源头的人是人类历史最狡猾的一群,用绫罗锦缎将真实卷裹,破链就难于上青天。偶尔蹦出个眼睛尖的,但无人转信其言,因为链条越延续受众越信其真。
  我曾在《新民周刊》连载的那批游走文字,有一部分验证了我为链条一环的命运。意识到这点时,我忽然不敢再随意写游走文字,因为浮游在这个文明表面的那层东西,是百分之百的真事隐假语存,一百多年来中国文人没有不上当的。成功篡变高卢文明的这些人早发现这一点,他们在本国愚昧百姓的技法已炉火纯青,其中一法“培养鼹鼠法”更是放之四海而皆灵。此法的海外版运作方式之一便是:挑一些对西方一知半解、但在本国活动能量大且有些影响的作家、学者,给他们一笔可以在法国走马观花两三个月的经费,由于这些人在国内都颇有圈子和势力,一定不会白来,少则在报上连登数月“亲历记”,多则出一本专著。由他们制造的法兰西明信片,比在法国再建几个执行颠覆使命的媒体都有效。法国政府每年只需拨一点点钱,就可完成清洗第三世界知识分子头脑的使命。而完成使命成效最佳的地区就是中国。原因是无论在非洲、阿拉伯,还是印度、南美,上百年的殖民史,使这些地区的知识精英普遍精通原宗主国的语言,也谙熟其不想让人知道的历史,甚至学会了西方思维方式,所以上述这一招,只在中国用起来事半功倍。这批中奖“幸运儿”往往有如下特点:没留过学或时间很短,也没有移民经历,外语水平有限,对西方的了解停留在人家宣传的层面,但并不自知,把喝到的误人子弟链条上的那些迷幻药,全部当真。比如某君初到巴黎看到流浪汉唱歌,赞美不已,将一天24小时有23小时在酒精中毒状态下的颠狂表现,视为连要饭的都自由浪漫。可见人用头脑里已有的概念去覆盖现实是多么方便。
  我自以为已经绕开了这类“明信片陷阱”,客居多年才敢动笔写游走文字。但新近读童大焕所写《“文化中国”用什么做代表》一文中有关先贤祠的议论,我的忏悔再也不能掩藏。不管童先生的先贤祠概念是通过何种途径形成的,我都必须在此坦陈:我笔下的先贤祠未越过陷阱。未越过陷阱意味着只看到事物的一面,尤其是它愿意呈现的一面。
  但要看到先贤祠的另一面是很难的,这对法国大多数人也已封死的另一面,一个中国人哪怕旅居若干年,并且无语言障碍,也不是理所当然能看到的。因为两百多年来,所有被允许裸露在外的文字和历史脉络,都意在掩藏另一面的文字和脉络;所有控制一个文明思想的机构都已落入有意掩藏另一面的人手里;所有想抖出另一面的清醒者都被并仍在继续被埋葬;道德高地全数被不想让人看到另一面的人占领,所有的反抗都已经无名。
  该文有这样一段:“先贤祠厚重的文化含量建立在‘人’的基础上,是对为人类进步历史作出巨大贡献的先人的纪念。它有厚重的文化载体,而且它既不是一个仪式,也不论先贤的性别年龄宗教信仰文化理念,恰恰是‘多元文化’熔于一炉的具象表现……”
  我读了这段,后悔自己没有将忏悔早点写出来,我曾以我的天真继续滋养中国文人的天真,这种天真就是真相信了一种无界的道义,并将这种信仰投映到现实。我得承认先贤祠神话的搭建我是有一份的,我究竟往上添了几块砖,不可量化,但我肯定不能逃避责任。
  我在写完《镜子》一书后,动手写另一本东西,这一次有更充足的时间走进法国历史,尤其十九世纪。了解法国近现代史的真相几乎不可能,是因为有一条秘而不宣的封锁線,异文明的人,哪怕是学者专家之类,都不可能做无米之炊,他必定是在他能接触到的文字与思想之上,再思考和传播。而正是这一人类文化传递的漏洞,被那群文明史上最邪恶之徒用来误导、改写他人历史、制造意识形态神话。秘密封锁线的存在,就是让绝大多数人只在封锁线以上接受、思索、承传历史。那么经过封锁线搭建人的筛选和设计,历史最终汇到一条轨道上,并且永不偏航。封锁线的主子深知必须在异议苗头萌芽时,将挑头的眼尖之人封埋。由于封锁线上有一群忠诚卫士,同属一个族群利益互绑,他们的任务就是尽早发现并连手封杀任何挑战封锁线的人,必要时亲自扮演假挑战者,以构造舆论自由的假象。
  看到这里,你大概已明白我那篇《先贤祠》是在封锁线之上的文字,故事本身并无不真实之处,但对此祠的视线没有越出人家让你看的那一面。记得写完以后,某次与M喝咖啡,提到能进先贤祠的名人,他苦涩地一笑:“能进去的人都是在政治正确的红线上的,无一例外,都是为法兰西今天的主子立下汗马功劳的。”
  我说:“伏尔泰和卢梭可是一左一右两个对头,红线怎么划?”
  他狡黠地注视我:“他们都是摧毁高卢文明的专家,只不过在方法上吵架罢了。”
  “这么说,能进去的人都是新征服者的吹鼓手?”
  “没错,所以晚年看透这一切的戴高乐不要进去。进去的人都是‘左翼’维新派,实际上是为新征服者铺路的人,这才是真实的入门券,与才华、与建树、与品行并无直接关系。”
  顺着M这番提醒,我再去挖掘,发现封锁线正对应M说的红线,有线上的历史、人物和线下的巨大墓坑。能进这座宫殿的人,都是线上的人物。而反复炒作线上人物,夸大他们之间的歧异,是为了障人耳目,营造万流归海的虚景。而多少人已被这座华丽建筑封埋!哪怕承认“它有厚重的文化载体”,也是有界的、偏面的,而非和解的、超越一切意识形态的!至于所谓超越“宗教信仰文化理念”、“多元文化熔于一炉”,就更属于自娱神话的范畴。先贤祠其实是沉埋另类历史和英才的纪念碑!
其他文献
一個美国的网球运动员无意打死一只鸟,他跑上前去,跪下来,捧起鸟,吻了一下,说抱歉,全场观众起立。一个人就应该有这种精神。    赵鑫珊比前几年老了许多,70岁了,黑头发变成白头发,络腮胡子和一贯的激情却没变,绛红色衬衫也还是一丝不苟。他还吃“波依定”来降血压,他和他的书依旧是一代代学子的精神营养。还有一个没变的是,他还用纸和笔写作,家里并没有电脑。  赵鑫珊最新的头衔是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顾问。因为
日本推出“200年住宅”规划,意在彻底向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消费主导型”经济意识告别。    在本月初一年一度的G8峰会上,一个名为“200年长寿住宅”的构想,成为会议主办国日本向世界展示其独特环保意识和主张的一大“武器”。  长期以来,日本房屋住宅的平均使用年限仅为30年,较之美国的55年、英国的77年,其差距十分明显。过于短少的住房使用年限,不仅增加了每个国民一生中购买房屋所必须承担的经济成
目前,不少血本无归的投资者在网上建立QQ群,抱团追款,数十家代理商也欲成立“自救会”。    7月3日,华夏现货商品交易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交所”)董事长郭远锋与代理商聚餐,席间有人不客气地对他开炮:“万一你跑了怎么办,我们得防着点。” 郭远锋不以为忤,呵呵一笑:“想跑的话我早跑过一千回了。”继而大谈华交所的发展宏图。  饭后,天津某代理商信心百倍地告诉苦等华交所出金(平仓后取回現金)长达半年
江南春已盡,山河入梦轻。  这一部大书,“人面桃花”三部曲,洋洋近百万言,从清末一直写到21世纪。百年干戈射雕处,千里暮云一线平,这样的气度,疏可走马,细不透风,真是胸中自有千军万马,道尽世态人情。自第一部《人面桃花》出版之后,读者就在猜测,他会以什么样的方式结束这个百年家族的故事?  真相就要大白。8月19日的下午,清华大学教授、著名先锋小说家格非携历时7年完成的“人面桃花”三部曲终曲《春尽江南
一些美国政界人士喊话,假如中国做了不明智的投资,就应该承担后果,而不是由美国纳税人埋单。    70年前,在美国罗斯福总统新政下,旨在协助美国人通过低息贷款买楼的“房利美”(Fannie Mae)成立,与后来70年代成立的“房地美”(Freddie Mac)并称美国最大的两大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以下简称“双美”)。如今,所持或担保的住房抵押贷款总额约5.3万亿美元(将近美国按揭市场规模一半)的“
由于灾区印象的影响,外界对成都的安全存在疑虑并缺乏信心,也直接影响到了航空、房地产、招商引资等诸多经济领域,用成都市旅游局局长邓工力的话说,“这叫经济次生灾害。”    “经济次生灾害”    在那个山崩地裂、江河呜咽的时分过去近两个月时,我决意再返灾区。  灾区现在到底怎样,大地是归于安宁了?还是一如5月我们所感同身受的满目疮痍,随时见证死亡,随时又可能与死神擦肩而过?  飞机还在双流机场上空盘
专家们不约而同地呼吁公众把注意力转回到自来水上,他们强调的一个常识是:自来水就是安全水。    在中国很多城市里,选择喝什么水是一个问题。这个困惑的背景是,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对自来水失去了信任,转而购买被认为更加安全或者健康的桶装水或是瓶装水。但是,不久前北京举行的“2008水业高级技术论坛”上,水行业专家们却一再强调,自来水就是安全水,当然,这个论断之前必须要有一个定语“符合标准的”。    自
通过对134位奥运冠军的拍摄,逄小威发现“每一个人(奥运冠军)的眼神都不是游离的,都是坚毅的肯定的”。    整个7月,逄小威一直都在忙,忙着接受各路媒体的访问,忙着下印刷厂,忙着发请柬……所有的忙碌都围绕着他7月19日于中华世纪坛首发的摄影集《英雄——中国历届奥运冠军肖像摄影作品》(下称《英雄》)。  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许海峰荣获男子自选手枪射击冠军,到韩晓鹏2006年在都灵冬奥会上力摘
舞剑,是一个人的修行;爱情,则是两个人的经营。在光荣与梦想面前,生于1982年的他和生于1984年的她正在默默地精心经营着一份众望所归的爱情。    女剑客,本来就给人一种神秘感,更何况这是中国剑客史上首位勇夺世锦赛冠军之人,当年奥运冠军栾菊杰也不曾获得过世锦赛冠军,再加上她与另一位剑客“童话般的爱情”故事,使得无情剑的背后又平添一段“多情”浪漫。  她,就是中国女剑客谭雪。北京奥运会临近,谭雪再
与长者交谈,真是如沐春风。他似乎始终知道对方要问什么,自己怎么回答最恰当。    蒋学模先生生前最后一篇采访记,发表在《新民周刊》上。那是今年年初,为了撰写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文章,我有幸拜访了这位经济学泰斗。  记得那天,出租车稳稳停在医院门口,我的内心却有一份忐忑,担心自己与学术泰斗面对面时会不会“怯场”,担心九十高龄的老人思维是否清晰……推开1208的病房门,蒋老正在自己动手吃柳橙。王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