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提出翻转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主动性欠缺、课程容量大而课时不足等诸多问题;以动物病理“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章节为例实施翻转课堂教学,阐述了翻转课堂的前思、打底、演练、拓展和反思等五步互动循环学习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 动物病理 翻转课堂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3C-0095-03
动物病理是通过研究动物患病机体的各种组织器官形态、功能、代谢等方面的变化来研究疾病的一门课程,是高职院校动物医学和畜牧兽医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也是连接动物医学基础课程与临床诊疗课程的重要桥梁。在兽医临床实践中,病理诊断技术仍然是动物疾病重要的诊断依据之一,临床检验技术和影像医学发展为动物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方便,也倒逼广大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研究,提高高职动物病理课程教学质量。
一、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
长期以来,动物病理主要采用“教师演示+学生练习”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教学内容选择教学项目,以班为单位进行授课。这种教学模式存在许多弊端,一是学生被动地模仿,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占主导地位,向所有学生传递同样的信息,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停留在浅层次的模仿阶段,对所学的知识一知半解。二是动物病理实验教学的特点是强调器官、组织、细胞的病理形态变化,教学中需要足够的解剖组织胚胎学知识,才能够完成高质量的教学,而传统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学生对复杂动物患病机体发病机制和抽象病理过程的整体知识掌握和运用。三是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动物病理课程教学往往课时少,内容单一,学生人数多,教师忙于应对教学或实训指导,无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更没有时间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拓展及课后的反思,不能促进知识的内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无从谈起,从而不能满足学生个体能力的差异及个性化发展需要。
二、翻转课堂教学的内涵
(一)翻转课堂教学的概念。翻转课堂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流程颠倒,教师在课前给学生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的学习资源,学生选择合适的时间观看,课堂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和讨论等活动。这种做法摒弃了传统的“教师讲课,学生听课做笔记,课后完成作业”教学模式的束缚,师生角色也发生了改变,学生成为主动内化知识的学习者,教师只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这一教学模式下,教师极大提高教学效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及创新能力也得到全面提升。
(二)翻转课堂教学的实施原则。实施翻转课堂的基本原则是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有利于提高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和知识的内化效果。以学生为本位,把知识的传授时间和空间移到課堂外,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学习时间和地点,反复观看课前视频,并能与同学进行互动,整合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在课堂上学生随时发表问题和创意想法,持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挖掘他们的创新潜力。同时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讨论、交流,教师及时准确地了解每个学生的知识内化程度和能力水平,为下一步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教学提供可靠的依据。由此可见,在翻转课堂模式下,在学生获取和内化知识过程中,由于教师及时进行指点、评价、总结和跟踪,使得学生知识的内化效果更好、评价更具体化。同时,翻转课堂可以为不同要求的学生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比如基础型、升级型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资源,从而实现针对不同个体需要的分层教育。
(三)翻转课堂教学的五步互动循环学习模式。翻转课堂教学可分为前思、打底、演练、拓展和反思等五步,这五步又相互连通、循环互动。
1.前思(课前)目的是确认课前预习。课前一周,教师为学生提供介绍学习主题的视频资料,时间不超过10分钟,学生自主观看,目的是引入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个阶段要求教师慎选材料、略述学习方向,但留悬念。
2.打底(课前)目的也是确认课前预习。上课前2天,教师为学生提供多元且内容符合基础知识的学习材料,包括引导式问题卷和学习任务布置书,学生合理利用时间进行自主学习。
3.演练(课中)目的是确认学生理解无误。以4-6名学生为一组进行课中学习,进行活动演练,确认学生学习内容的理解力并提供补救机会。
4.拓展(课中)目的是确认学生目标达成。教师以某一重点内容或某一知识技能应用的加强进行拓展,小组学生以组长、记录员、报告者、协调者、组员分配角色。报告者负责将学习的成果进行汇报,教师进行及时评价和指导。
5.反思(课中/后)目的是确认学生学习增进。以个人或两人活动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并按教师评价成绩占40%、同学互评成绩占40%、自己评价成绩占20%的标准对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目的在于鼓励学生评估学习内容的难易度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
这种模式不仅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和评价,还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课前、课中及课后环节的学习、交流、讨论和评价,促进知识的内化。同时,教师由原来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挖掘学生学习潜力和学习主动性的帮助者、引导者,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者变为主动学习及主动探究者。课堂教学活动也由原来的全部“课堂上”教学活动变为“课堂下”和“课堂上”结合的教学活动。
三、动物病理实验教学翻转课堂实例
并非是所有课程都适合进行翻转课堂教学,也并非是课程里所有章节内容都适合进行翻转课堂教学。为提高动物病理实验教学质量,在仔细研究的基础上,课题组实施了“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章节翻转课堂教学。
(一)前思(课前)。课前一周,教师依据本章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准备好10分钟微课视频提供给学生。内容包括正常血液循环和充血、淤血、出血、梗死等相关病理视频,临床案例视频,正常组织器官和各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病理大体标本视频,正常组织和病理组织切片显微镜视频等,要求学生自主观看、学习,促进学生思考。 (二)打底(课前)。上课前2天,教师给学生提供引导式问题卷、课前预习情况检测方式及完成时间要求等课前学习任务单,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自由预习、学习及进行有导向性的作业练习和思考。
(三)演练(课中)。上课时进行课中演练。以理论考试的形式进行测试,时间约20分钟。测试内容包括相关大体标本及组织的病变特点,确认学生通过课前前思、打底自主学习对局部血液循环障器官及组织病理学结构的了解和掌握情况。分组讨论交流:组内讨论,时间约20分钟。学生以4-6人分成一组,同时以组长、记录员、报告者、协调者、组员分配角色,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相应病理切片的观察,并进行组内的讨论与讲解,观察到病理结构变化特点、发病机制和病理过程。在这过程中教师巡视各个小组的学习和讨论情况,并给有难点问题的小组给予个性化指导。组间讨论,时间约20分钟。各组报告者先介绍共享打底教学资料学习后的收获和未解决的问题,各个小组分享的内容不做统一规定,小组之间可以相互补充帮助解决问题。组间未能解决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共同探讨,教师根据问题引导学生先学习解剖组织学的知识,正常血液循环动态结构,结合临床病例分析,在这过程中尽可能把学习自主权交给学生,并给予相关理论支撑材料帮助分析、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课中小组学习效果展示,时间约20分钟。随机抽取标本或病理组织切片,由学习小组内任何一名学生进行观察,并结合器官组织结构阐释病理特点,阐释不完整的由其他组员补充完善。
(四)拓展(课中)。课中进行知识、技能拓展训练,时间约20分钟。教师以充血、淤血、出血大体标本识别和显微标本识别为重点知识点和技能点,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技能拓展。通过现场制造充血、淤血、出血病例,观察病例,同时结合显微标本识别分析病例,让学生再次思考,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互动以及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五)反思(课中/后)。课堂上由教师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全面的梳理,对重点难点及学生问题予以强调及解答,对各组及全班学习讨论过程加以点评并给出评价成绩,总结时间约10分钟。课后要求组内或组间学生互评给出评价成绩,同时学生以个人或最多2人一组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并给出自评成绩,对不熟识的知识点加以巩固,对学生难理解的知识点,教师将视频再做慢动作处理,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有关病理学知识的理解。鼓励学生对学习过程中有争议的热点问题、个人学习方法及组内讨论等方面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再次巩固其所学知识并修正此前形成的观点与看法,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四、动物病理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取得的初步成果
在动物病理中,通过“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章节的探索和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合作沟通能力及掌握并能識别常见组织器官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眼观和镜检病理变化,提高执业兽医素养。为解决学生普遍反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章节内容抽象且难理解的问题,实施翻转课堂教学,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一)促进了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将课堂教学活动放在课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及教学视频资源进行学习,对于已经熟悉或者已经了解的知识可选择忽略,对于重点难点部分选择反复播放,直到掌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大班统一学习的模式,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在这过程中教师只是为学生提供符合基础知识的充足的教学资源,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反思,突出了学生在这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得到真正体现。
(二)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学生在课前学习碰到的问题,通过自己不断地寻找资源、方法,探究式地完成学习任务,而碰到的难点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组内及组间交流探讨,由于教师没有过多干预,学生没有压力,有利于拓宽思维空间,形成了畅所欲言的学习氛围,从而使知识拓展的内容更深入和更丰富,在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时促进了知识内化,学生的自信心、独立思考能力及创新思维等也得到提高。
(三)解决了学习课时不足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讲解实验基本知识,然后进行操作演示,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机械地进行模范实验操作,由于课时有限,教师只好压缩上课内容,保证练习的时间。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课前已经提供给学生丰富的学习资料和待解决问题,代替了传统的课堂讲解、练习、提问题等环节,课中有更多的时间交流讨论,但整个教学容量没有改变,各知识的关联性和系统性没有削弱,客观上增加了学生学习的时间。
翻转课堂是适应现代教学理念、提倡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以动物病理实验课程为例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从课前学习资源的准备、课中教学活动的安排到课后学习效果的评价及反思等各个教学环节,较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注重挖掘切实的教学资源,更注重实现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团队协作及沟通能力。然而,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下转第125页)(上接第96页)还受到教师对课程和学生熟悉程度及教学知识点把握差异、教师收集制作课前视频能力、教学材料传播所需要网络平台建设水平等很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实现有效翻转课堂的设计,只有通过不断修正,不断实践研究,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慧萍,谷旭宇,张国民.“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课堂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医教育,2015(4)
[2]任玲,岑红蕾,张宁.“电子技术”课程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7(2)
[3]郑瑞强,卢宇.高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优化设计与实践反思[J].高校教育管理,2017(1)
【基金项目】2017年度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基于‘翻转课堂’的高职动物病理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研究”(YJJ1707)
(责编 丁 梦)
【关键词】高职院校 动物病理 翻转课堂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3C-0095-03
动物病理是通过研究动物患病机体的各种组织器官形态、功能、代谢等方面的变化来研究疾病的一门课程,是高职院校动物医学和畜牧兽医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也是连接动物医学基础课程与临床诊疗课程的重要桥梁。在兽医临床实践中,病理诊断技术仍然是动物疾病重要的诊断依据之一,临床检验技术和影像医学发展为动物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方便,也倒逼广大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研究,提高高职动物病理课程教学质量。
一、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
长期以来,动物病理主要采用“教师演示+学生练习”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教学内容选择教学项目,以班为单位进行授课。这种教学模式存在许多弊端,一是学生被动地模仿,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占主导地位,向所有学生传递同样的信息,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停留在浅层次的模仿阶段,对所学的知识一知半解。二是动物病理实验教学的特点是强调器官、组织、细胞的病理形态变化,教学中需要足够的解剖组织胚胎学知识,才能够完成高质量的教学,而传统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学生对复杂动物患病机体发病机制和抽象病理过程的整体知识掌握和运用。三是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动物病理课程教学往往课时少,内容单一,学生人数多,教师忙于应对教学或实训指导,无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更没有时间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拓展及课后的反思,不能促进知识的内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无从谈起,从而不能满足学生个体能力的差异及个性化发展需要。
二、翻转课堂教学的内涵
(一)翻转课堂教学的概念。翻转课堂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流程颠倒,教师在课前给学生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的学习资源,学生选择合适的时间观看,课堂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和讨论等活动。这种做法摒弃了传统的“教师讲课,学生听课做笔记,课后完成作业”教学模式的束缚,师生角色也发生了改变,学生成为主动内化知识的学习者,教师只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这一教学模式下,教师极大提高教学效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及创新能力也得到全面提升。
(二)翻转课堂教学的实施原则。实施翻转课堂的基本原则是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有利于提高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和知识的内化效果。以学生为本位,把知识的传授时间和空间移到課堂外,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学习时间和地点,反复观看课前视频,并能与同学进行互动,整合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在课堂上学生随时发表问题和创意想法,持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挖掘他们的创新潜力。同时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讨论、交流,教师及时准确地了解每个学生的知识内化程度和能力水平,为下一步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教学提供可靠的依据。由此可见,在翻转课堂模式下,在学生获取和内化知识过程中,由于教师及时进行指点、评价、总结和跟踪,使得学生知识的内化效果更好、评价更具体化。同时,翻转课堂可以为不同要求的学生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比如基础型、升级型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资源,从而实现针对不同个体需要的分层教育。
(三)翻转课堂教学的五步互动循环学习模式。翻转课堂教学可分为前思、打底、演练、拓展和反思等五步,这五步又相互连通、循环互动。
1.前思(课前)目的是确认课前预习。课前一周,教师为学生提供介绍学习主题的视频资料,时间不超过10分钟,学生自主观看,目的是引入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个阶段要求教师慎选材料、略述学习方向,但留悬念。
2.打底(课前)目的也是确认课前预习。上课前2天,教师为学生提供多元且内容符合基础知识的学习材料,包括引导式问题卷和学习任务布置书,学生合理利用时间进行自主学习。
3.演练(课中)目的是确认学生理解无误。以4-6名学生为一组进行课中学习,进行活动演练,确认学生学习内容的理解力并提供补救机会。
4.拓展(课中)目的是确认学生目标达成。教师以某一重点内容或某一知识技能应用的加强进行拓展,小组学生以组长、记录员、报告者、协调者、组员分配角色。报告者负责将学习的成果进行汇报,教师进行及时评价和指导。
5.反思(课中/后)目的是确认学生学习增进。以个人或两人活动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并按教师评价成绩占40%、同学互评成绩占40%、自己评价成绩占20%的标准对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目的在于鼓励学生评估学习内容的难易度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
这种模式不仅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和评价,还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课前、课中及课后环节的学习、交流、讨论和评价,促进知识的内化。同时,教师由原来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挖掘学生学习潜力和学习主动性的帮助者、引导者,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者变为主动学习及主动探究者。课堂教学活动也由原来的全部“课堂上”教学活动变为“课堂下”和“课堂上”结合的教学活动。
三、动物病理实验教学翻转课堂实例
并非是所有课程都适合进行翻转课堂教学,也并非是课程里所有章节内容都适合进行翻转课堂教学。为提高动物病理实验教学质量,在仔细研究的基础上,课题组实施了“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章节翻转课堂教学。
(一)前思(课前)。课前一周,教师依据本章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准备好10分钟微课视频提供给学生。内容包括正常血液循环和充血、淤血、出血、梗死等相关病理视频,临床案例视频,正常组织器官和各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病理大体标本视频,正常组织和病理组织切片显微镜视频等,要求学生自主观看、学习,促进学生思考。 (二)打底(课前)。上课前2天,教师给学生提供引导式问题卷、课前预习情况检测方式及完成时间要求等课前学习任务单,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自由预习、学习及进行有导向性的作业练习和思考。
(三)演练(课中)。上课时进行课中演练。以理论考试的形式进行测试,时间约20分钟。测试内容包括相关大体标本及组织的病变特点,确认学生通过课前前思、打底自主学习对局部血液循环障器官及组织病理学结构的了解和掌握情况。分组讨论交流:组内讨论,时间约20分钟。学生以4-6人分成一组,同时以组长、记录员、报告者、协调者、组员分配角色,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相应病理切片的观察,并进行组内的讨论与讲解,观察到病理结构变化特点、发病机制和病理过程。在这过程中教师巡视各个小组的学习和讨论情况,并给有难点问题的小组给予个性化指导。组间讨论,时间约20分钟。各组报告者先介绍共享打底教学资料学习后的收获和未解决的问题,各个小组分享的内容不做统一规定,小组之间可以相互补充帮助解决问题。组间未能解决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共同探讨,教师根据问题引导学生先学习解剖组织学的知识,正常血液循环动态结构,结合临床病例分析,在这过程中尽可能把学习自主权交给学生,并给予相关理论支撑材料帮助分析、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课中小组学习效果展示,时间约20分钟。随机抽取标本或病理组织切片,由学习小组内任何一名学生进行观察,并结合器官组织结构阐释病理特点,阐释不完整的由其他组员补充完善。
(四)拓展(课中)。课中进行知识、技能拓展训练,时间约20分钟。教师以充血、淤血、出血大体标本识别和显微标本识别为重点知识点和技能点,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技能拓展。通过现场制造充血、淤血、出血病例,观察病例,同时结合显微标本识别分析病例,让学生再次思考,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互动以及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五)反思(课中/后)。课堂上由教师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全面的梳理,对重点难点及学生问题予以强调及解答,对各组及全班学习讨论过程加以点评并给出评价成绩,总结时间约10分钟。课后要求组内或组间学生互评给出评价成绩,同时学生以个人或最多2人一组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并给出自评成绩,对不熟识的知识点加以巩固,对学生难理解的知识点,教师将视频再做慢动作处理,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有关病理学知识的理解。鼓励学生对学习过程中有争议的热点问题、个人学习方法及组内讨论等方面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再次巩固其所学知识并修正此前形成的观点与看法,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四、动物病理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取得的初步成果
在动物病理中,通过“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章节的探索和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合作沟通能力及掌握并能識别常见组织器官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眼观和镜检病理变化,提高执业兽医素养。为解决学生普遍反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章节内容抽象且难理解的问题,实施翻转课堂教学,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一)促进了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将课堂教学活动放在课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及教学视频资源进行学习,对于已经熟悉或者已经了解的知识可选择忽略,对于重点难点部分选择反复播放,直到掌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大班统一学习的模式,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在这过程中教师只是为学生提供符合基础知识的充足的教学资源,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反思,突出了学生在这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得到真正体现。
(二)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学生在课前学习碰到的问题,通过自己不断地寻找资源、方法,探究式地完成学习任务,而碰到的难点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组内及组间交流探讨,由于教师没有过多干预,学生没有压力,有利于拓宽思维空间,形成了畅所欲言的学习氛围,从而使知识拓展的内容更深入和更丰富,在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时促进了知识内化,学生的自信心、独立思考能力及创新思维等也得到提高。
(三)解决了学习课时不足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讲解实验基本知识,然后进行操作演示,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机械地进行模范实验操作,由于课时有限,教师只好压缩上课内容,保证练习的时间。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课前已经提供给学生丰富的学习资料和待解决问题,代替了传统的课堂讲解、练习、提问题等环节,课中有更多的时间交流讨论,但整个教学容量没有改变,各知识的关联性和系统性没有削弱,客观上增加了学生学习的时间。
翻转课堂是适应现代教学理念、提倡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以动物病理实验课程为例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从课前学习资源的准备、课中教学活动的安排到课后学习效果的评价及反思等各个教学环节,较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注重挖掘切实的教学资源,更注重实现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团队协作及沟通能力。然而,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下转第125页)(上接第96页)还受到教师对课程和学生熟悉程度及教学知识点把握差异、教师收集制作课前视频能力、教学材料传播所需要网络平台建设水平等很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实现有效翻转课堂的设计,只有通过不断修正,不断实践研究,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慧萍,谷旭宇,张国民.“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课堂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医教育,2015(4)
[2]任玲,岑红蕾,张宁.“电子技术”课程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7(2)
[3]郑瑞强,卢宇.高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优化设计与实践反思[J].高校教育管理,2017(1)
【基金项目】2017年度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基于‘翻转课堂’的高职动物病理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研究”(YJJ1707)
(责编 丁 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