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及罗马,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尤其是罗马城的古迹。
不夸张地说,罗马的城里城外到处都是世界遗产,这些宝藏吸引了无数游人远道而来,不过这些游客也给这个著名的城市、那些世界级的景点带来了烦恼与纷扰。旅游旺季车水马龙,甚至会严重塞车,即使在旅游淡季,斗兽场、许愿池和古罗马废墟也被各色旅游团围得水泄不通。
在这样的嘈杂环境下,一睹古迹的真容都有难度,更谈不上体味什么艺术感染了。
近期,我们结识了一位定居在罗马的谢小姐,为了避开日复一日的大批游人,也为了还原梦想中的“罗马古城”,她用一年的时间走遍了罗马周边,探寻了许多艺术价值更高、
外来游客极少的古迹,而这些“冷门”不仅是现在罗马人常常光顾的地方,也能更大程度地反映古罗马人的生活。谢小姐说,罗马市区和周边的景点多如繁星,如果要深度旅游,至少要花1个月的时间。在此,她特别推荐其中的五个,有兴趣的读者不妨细致地了解一下,也许,这里就有您想象中的古罗马。
Ostia Antica
奥斯提亚·安提卡史迹公园
奥斯提亚·安提卡史迹公园是谢小姐最喜欢的一处罗马古迹,也是她的最佳推荐。她说,发现这个景点纯属意外,她的专业和职业都是绘画,而所擅长的就是人物素描。在她刚到罗马不久的时候,打算追随着邻居到郊外写生的她却抵达了一个历史上著名的城市Ostia,就是现在的奥斯提亚·安提卡史迹公园。
奥斯提亚·安提卡位于罗马市以西靠近海边的地方,这是一片自古罗马时期就留下来的城市废墟。人们又称它为“罗马的庞贝”,因为它同样是完整的古代都市遗迹,只不过和庞贝城的差别在于一个是日渐没落的城镇,另一个是瞬间被毁灭的文明。
奥斯提亚有保存得相当完好的城市建设。它曾是位于台伯河河口的一颗明珠,在二、三世纪最繁荣的时候曾有近10万的人口,连罗马皇帝都在此大兴土木,建造了神庙、浴场、剧场等一系列设施,因此在当时,它跟罗马的规模相差无几。可是到了公元四世纪后,因罗马皇帝迁都往君士坦丁堡,另外再加上台伯河带来的淤泥堆积、黑死病的蔓延,使这个城市一下子陷入了贫穷和荒芜,这还不算,此外还有阿拉伯海盗的入侵和台伯河的泛滥,这些接踵而至的灾难让这个曾经无比繁华的城市彻底淹没在泥沙里,这一埋,就是上千年。
一直以来,虽然人们知道这里曾经有过灿烂的文明,但对于它的消逝却一点也不在意,任其荒芜。杂草丛生的奥斯提亚·安提卡反倒成了放牧牛羊的天堂,这种情况一直持续至20世纪初,才在有组织有系统的考古挖掘下,重回世人的记忆中。也许被遗忘是件好事,出土重现生命的奥斯提亚·安提卡,反而没有遭受到太大的破坏和改变,整个都市遗迹得以保全罗马时代的完整风貌。许多在史籍上记载的百姓居住的公寓建筑,只有在此还能亲眼目睹它们的遗迹;还有许多美丽的镶嵌地板马赛克,在此也处处可见。对于迷恋历史与文化的人来说,如同入了宝山一样,处处是感动,一刻不得闲。
古迹公园值得看的地方有很多,例如剧院、三层高的住宅房、小酒馆、神庙、浴场、健身中心、公厕、市集、货舱等。可以说,在这里可以一睹公元前四世纪罗马人的生活全貌。踏在遗迹中间的主大街Decumano Massimo的大石板路上,你会发觉这是条非常原始的古罗马大道,凸凹不平,由大大小小的大理石堆砌,千年之后,依旧光滑。这段位于城市中央主干道的大道,跟古亚平宁大道和罗马论坛废墟上的大道一模一样,让人怀古寻幽。在这里,用步行的方式做深度游玩最好不过了,虽然全程接近3小时,不过,只有穿行其中才能将公元前的Ostia城看得真真切切。
谢小姐认为,在遗迹中,最有趣的建筑是连在罗马国立博物馆也找不到的公共厕所。呈U字形的公厕,先进无比,在这里,清晰可见公元前2000年的坐便器。一排五到十个座位,一个紧挨一个,每个座位上是一个圆形的坑洞。在当时,不同阶层的人都可使用公厕,但要付上几个铜板。而上厕所的时候,罗马人穿的长袍还有奇用,那就是刚好可以盖住私处。据谢小姐说,在罗马,人们把公厕变成一种社交场合和打探消息的地方,有说有笑的。另外,坐便器上还有个神秘的开口,这个口也有特别的用处,原来上完厕所后,人们可以使用公厕中央水池中提供的一些顶端有棉花的长捧,沾中间水池的活水清洁下体,结束之后在墙角把棉花蹭掉。厕所文化实在令人啧啧称奇古罗马帝国的高度文明。
其他游览的重点,还有各行各业商会的遗址、大小神庙、露天剧场和谷物女神广场。值得一提的是古罗马庶民居住的公寓,史书上称其为“因司拉”(INSULAE)。它有四、五层高,使用的建材是强力灰泥和砌石砖,这种强力灰泥就是水泥的前身。许多“因司拉”后来都被人为破坏,石砖板块拿去盖自己的房子,唯独奥斯提亚·安提卡的因司拉,因为整个城镇被人遗弃和掩埋,也就幸免于被洗劫的命运,成了唯一留下来最完整的公寓遗迹(庞贝的因司拉都压坏了)。奥斯提亚·安提卡的因司拉很有看头,随着城市的繁荣,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这座港口,一度使居房供不应求。因此它街道的狭窄和住宅区的密度跟现代大城市的差不多。夸张点说,两个人在面对面的楼房伸出手来都可以握到对方的手。古迹中全都是一层、两层,甚或三层高的楼房。两千年前的住宅公寓是楼层越高,价值越低。地面的那层是中产或以上的阶层居住的,简陋的石板楼梯仅够一个人行走。顶层住客一般是穷人。以前没有电灯,没有防雨防晒的玻璃窗户设备,晚上人们都是用火来照明的,遭殃火灾的多是顶层的住客,被日晒雨淋的也都是顶层住客,这是富人住在地下或二层的原因之一。
古城中,罗马典型的小酒馆位于繁华的住宅大街上。小酒馆的设备跟今天的无两样。入口处两边各有一个大理石小座位。L形的大理石收银台上放着一个篮子,旁边的陈设架子上的瓮当时是用来存放橄榄、麦片粥等食物的。小酒馆中央放了几张大理石餐桌和椅子,地上有一个大洞,放了一个10公升的大酒坛子,按罗马人的嗜好,坛子里一定是葡萄酒。内院还有一个小水池,旁边放置了几张桌子和椅子,这就是现在露天咖啡馆的格局。 现在的Ostia Antica,仍然被一般观光客所遗忘,和罗马市区的热门古迹比起来,此地的游客简直寥若无几,零星几个人在偌大的广阔遗迹里漫走,仿佛进入另一个被时间所遗忘的世界。
谢小姐介绍说游览这里的好处就是几乎处处开放!穿梭在一间间古宅残壁中,偶然还会邂逅到刀工精美的雕像。人们坐在遗迹里小歇野餐,享受着轻风阵阵徐来……那种悠然消磨午后的恬静,正是庸碌赶场的观光团所羡煞的闲情。
Aqueduct of Claudius
克劳狄乌斯水道桥
在很多古文明发达的地方,都曾有水道桥。现在,欧洲很多水道桥都已经成为热门观光景点,水道桥原名渡槽,是古代文明使用的引水工具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世界上最早的渡槽诞生于中东和西亚地区,已有5000年的历史。
渡槽的历史和很多悠久的古代文明密切相连。古希腊的许多城市建有良好的渡槽,古罗马是现存引水渠使用最为广泛的文明国家之一。古罗马第一条供水渡槽建于公元前312年的阿庇渡槽,最长最壮观的则是建于公元前114年的马西亚渡槽。罗马帝国统治时期,农业生产发展很快,为了发展灌溉农业,在帝国各地修建了多处高架引水渠。古罗马建设了超过10条引水渠,每天可供应14万吨水。部分渠道现仍在发挥着作用,它们将水输送到城市的喷泉。除此之外,古罗马的渡槽还有引水供应浴场之用。拿著名的卡拉卡拉浴场来说,它极尽奢华,占地达28英亩,当时就修有专门的渡槽为它供水。
去到罗马,不看一座水道桥也是遗憾之一,谢小姐在此专门为我们介绍其中一座既著名、又低调的水道桥。著名在于它在历史上的价值;低调,当然是旅游团绝对找不到这里。
Aqueduct of Claudius是罗马最有名的古水道桥之一。全长46英里(约69公里)的水道桥,有36英里的地下管道,剩下的10英里,由市郊一直通往罗马市中心,通过巍峨的拱门,最终往上连接到Palatine Hill(帕拉蒂尼山)上皇帝的宫殿,现在参观时仍可以在入口处附近看到这一小段残留的水道桥遗迹。途经之地供应当时罗马14个区的用水,还有罗马城里各大浴场每天三千多万吨的巨大用水量。这项举世的庞大工程先由皇帝Caligula(卡里古拉)在公元38年开始建造,到皇帝Claudius(克劳狄斯)在公元52年完成。
谢小姐说,在此游玩,首先要登上小山坡,眺望整座完整的水道桥,那感觉犹如置身古罗马。看着这残余的断瓦,有感纵然古罗马曾经光华耀眼的历史早已经不复存在,但是接近两千年历史的水道桥仍然坚固牢牢地守望着这座城市。
水道桥下现在建成一个公园,附近还有一个高尔夫球场。绿意一片。像Ostia Antica遗迹公园一样,这里更多的是来此小憩一下的罗马市民,情侣坐在桥下亲吻,老姐妹围在一起拉拉家常,加上微风与晚霞,正是谢小姐眼中无比美妙的一幅油画。
有些人骑自行车游览这广袤的古迹公园,迎着风,呼吸着这古意的气息,是如此的陶醉。有的一家大小在草地上铺上薄毛毯野餐,过一个轻松愉快的周末。谢小姐说,这与香港,实在是鲜明的对比,在香港,无论哪一片草地,她都不敢躺在上面晒日光浴,深怕会有昆虫或垃圾。而在这儿却能肆无忌惮地躺下,尽情享受柔软的时光,在远处,往往还有牧羊老翁赶着羊群在放羊。谢小姐说她对这里印象最深的,除了壮美的水道桥,还有那恬适的人间生活,去罗马,一定要留一天时间,带上食物,去克劳狄乌斯水道桥。
Catacombe di San Callisto
圣·卡里斯托地下墓穴
在罗马,除了博物馆能看到许多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珍品,另一个地方也有更真实、更鲜活的古迹,这个地方就是地下墓穴。谢小姐说自己胆子不大,开始也不敢踏足地下墓穴,尤其是游人少的地方。不过,在她去过一次之后,她的观点180度大改变,古罗马的墓穴不仅有很多艺术品,它的构造更像宫殿,另外,还有很多宗教知识,非常值得参观。在罗马众多地下墓穴中,她个人最推荐圣·卡里斯托的地下墓穴。
圣·卡里斯托的地下墓穴,以圣人San Callisto在此埋葬而命名。这里是古亚平宁大道古迹公园(Parco Regionale dell’Appia Antica)的其中一个古迹,沿着亚平宁古道的遗迹有上十个,其中还有个不错的参观之地——大赛马场。罗马市郊各处都分布着不同规模的地下墓穴,而它是近40个地下墓穴中规模最大的一爪'只因这里曾埋葬多达50个殉道者和16位教皇。墓穴位于罗马城外,按照以前罗马的法定规则,因卫生缘故,死者只可在城外埋葬。当时,罗马的有钱人都愿意花钱买墓地,还要使用雕刻精美的石棺;而其他许多买不起墓地的罗马市民都会集体葬在地下墓穴。
这里更重要是宗教上的意义:在公元2世纪时(即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之前的公元380年),这里曾经成为无数基督徒的地下集体坟墓,大批被迫害的基督徒被群葬。后来,亦有说当时的基督徒为了逃避罗马皇帝的迫害,挖掘了更广阔的地下通道,以此作为容身之地。
参观地下墓穴必须由驻场的天主教神父带领参观,相对来说,来此参观的中国游客少之又少。不过,幸运的是谢小姐参观时遇到了唯一一个中国籍的神父作导游,他是从香港来罗马服务多年的钟神父。入内参观的一团人最多十个,参观路径约为45分钟。如果没有配合你语言的向导,你就要在外面等候安排成团。不过一般神父都会说多种外语。
墓穴入口外的周围是广袤的草地和树林,绿化非常之好,有些人带一本书,跟几只狗,坐在草地上享受一个周日的下午;有些人散步,享受大自然的明媚;有些人躺在草地上晒太阳。
入口只是小小的一道门,是后来搭建方便游客进出的,经过一条二十级的大理石楼梯,便下达阴阴深深的地下墓穴。它高达4层,步道迂回曲折,长达20公里,整体达15公顷,可见规模之大。由于地下墓穴曾是基督徒逃避古罗马皇帝迫害的藏身之地,因此地下的走道四通八达,试幻想就像盗墓者罗拉走进地下迷宫一样,极容易迷路。而且每次进入参观的团队最多只有10人,在里面参观,视野范围内根本看不到团队以外的人,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盗墓的感觉。 地下通道全以石头而建,千年前的石板路,凸凸凹凹,加上照明灯光很少,也没有阳光。一层一层往下走,走路时千万要往下看好路。长得高大的人在某些路段还要躬身通过,避免碰到头。谢小姐从神父那里得知,在墓穴里迷路的人不在少数,大多是经过一两个小时才能找到出口,出去后个个大汗淋漓,不知是被吓的,还是热的。
在此,谢小姐特别提醒,在这里可千万不能打闹或与友人捉迷藏。因为这里是绝对神圣之地。这墓穴从公元180年开始,曾经埋葬了无数基督徒及罗马市民。在参观的过程中,神父将带领参观并讲解一些珍贵的墓穴壁画。墓穴中供教徒作宗教礼仪的祭坛,殉道者纪念碑,教皇的墓穴和富有家庭的集体墓穴都可一一参观。走道两旁原本都满布放尸体的位置,现在只留下一个个空空的洞框。每一格坑放一具尸体,垂直一排4个坑;紧接着又是一排,密密麻麻的。如果尸体仍在,定是满布白骨的,场面一定很震撼人心。现在却是干净、神圣、气氛庄严的,一点恐怖的感觉都没有。
比较大型的墓穴的外框是半圆拱形,内部有各种壁画,颜色鲜明,黄的红的、绿的紫的。合葬的家庭墓穴里摆放着大大小小的棺材框,现在这些都已经被安放在博物馆里,剩下一个长方洞穴,在昏暗的灯光下,壁画显得更加神秘,绝对让你联想不到这是个墓穴,而是死者盼望来生的天堂。
在公元4世纪以后,基督教成了罗马的国教,地下墓穴已不再作埋葬之用,因为教堂已经可以公开进行墓葬仪式。这里变成基督教朝圣者和纪念殉道者礼仪的举行场地。这儿有数个可以容纳10个人左右的小圣堂,有一个小小的圆拱天顶,非常美观。
从小小的入口进来,也从小小的出口离开。这个墓穴给谢小姐最直接的感觉就是宁静平和。从死亡到生存,从生存到死亡,走过这迂回曲折,层层往下的墓穴,领略的是非凡的宗教文化。
CircusMaximus
大赛马场
大赛马场(Circus Maximus)位于Palatine Hill(帕拉蒂尼山)和Aventine Hill(阿文提诺山)下,几乎占据整个山谷,与圣·卡里斯托的地下墓穴离得非常近。在奥古斯都皇帝时期,它可容纳150000名观众,到了之后的图拉真皇帝,相传更扩建至容纳250000人的座位,它是古罗马之后,有史以来最大的赛马场,亦是所有欧洲赛马场的雏形。现在因为日久失修,成了大片杂草丛生的废墟。虽然政府已投入上百万欧元修复此古迹,但短期内也难以重现像附近的圆形竞技场一样宏伟的建筑。虽然不及竞技场的宏伟,但走入其中仍能感受到它辉煌的过往。如果大家对古罗马的赛马场有兴趣,千万不能错过这个景点,而在还未修整完工的现在,绝不用烦恼与大批游人争抢观赏角度,每天,来此处的也就是三三两两的罗马市民。
想要看大赛马场最壮观的一面,一定要登上Aventine Hill的小山岗,这里不仅可以俯视整个露天赛马场,还可以观赏对面Palatine Hill的整片颓垣败瓦。夏天时,有些罗马壮男赤裸上身在烈日当空下沿着跑道跑步,汗流浃背,满身结实的肌肉,加上晒红后的健康肤色,颇为养眼。
如果你看过电影《宾虚》(Ben Hur),在大赛马场上绝对可以感受到骁勇善战的勇士们站在双轮战车上,指挥着前面一排四匹骏马,在沙地上驰聘,一派英雄的风采。双轮马车比赛正是赛马场当时最热闹、最风靡的大众娱乐,此外还有定期举行的格斗士决斗、猎杀动物比赛、大型宗教祭祀仪式和庆典等活动。试幻想十几万人挤满大马场的场面是多么壮观,全城一百多万人口的罗马肯定万人空巷。勇士在无数观众的欢呼呐喊声中出场。比赛期间,死伤难免,掉下马车后被马匹辗死的,跟其他马车激烈碰撞而死的等等,状况多不胜数。
这种赛马比赛一直传承两千多年至今,仍然迷倒不同阶层的人。谢小姐说,在香港尤其如此,现今香港的马场仍然云集从上流社会的名流绅士到平民草根,是大众每星期两次的娱乐。古罗马时,Palatine Hill方向那边的皇家专座上,凯撒、元老和贵族们有最好的观赏角度。
大赛马场原来中间伫立着的两座从埃及神殿运过来的方尖碑,现在已搬至罗马两大广场:拉特朗广场(Piazza San Giovanni in Laterano)和人民广场(Piazza del Popolo)。比赛的马车现在仍可以在罗马市立博物馆找到,是小巧的半圆形金属前挡两轮车。古时战车设计简单,没有供佩戴的安全带。我难以想象勇士如何站稳,在战场上作战。
晚上到此散步,可以在残缺不全的瓦砾中看到许多罗马著名的黑猫穿梭其中,在这里,它们是名副其实的守护者。这里亦是赏月观星的好地方。如果这个古迹能开放作野营,肯定举世欢迎。
每年9月底,一年一度的罗马美食博览会都在大赛马场举行,届时上百个美食摊位,云集意大利各省的健康天然食物,这个时间段也是整个广场一整年中最热闹的时候。
Cinecitta
罗马电影城
谢小姐说,在罗马,还有一处有趣的人文景观非常值得参观,这个景观关乎政治、关乎艺术,那就是罗马电影城。
这个电影城是墨索里尼于1937年建造而成,那个特别的年代建造这座影城就是为了宣传法西斯战争,从这点来说,墨索里尼的想法很有趣,他认为电影是宣传政治、舆论导向的最好工具。如今,这座有着将近80年历史的电影城,经历过历史的洪流,也逐渐衰败了,它曾在二次大战时被盟军空袭过,还曾被逼夷为平地,致使停用多年。不过,在战后,它又被重新修整,一度成为许多意大利和好莱坞电视剧、电影的重要拍摄场地,这里还一度被称为“台伯河边的好莱坞”。但是,意大利电影业最终还是被好莱坞挤垮,电影城现在已沦为电视剧和广告的拍摄棚。
在战后电影活跃时期,电影城诞生了许多耳熟能详的经典,有《罗马假日》、《埃及艳后》和《宾虚》。1960年《宾虚》为意大利电影之父导演Federico Fellini(费里尼)的代表作。他一直用此处的5号摄影棚作为基地,在此连续拍完多部20世纪最伟大的电影,而且,他连葬礼也在此举行。可见此处是意大利,甚至世界电影的一个重要基石。 电影城至今仍然用作电视剧和电影的拍摄场地,比如2009年由意大利和好莱坞大牌明星丹尼尔·路易斯、妮可·基德曼主演的《Nine》,HBO前几年的连续电视剧《罗马》都在此拍摄。
电影城不大,主要有两个电影资料馆,十多个摄影棚和大型古罗马实景场地。正对入口处的展馆展出曾在此拍摄的著名电影的服装、道具、场景;模拟电影中的声效、配音、电影后期加工等展馆。展馆360度营造出一条电影片段的时光隧道,让人感觉置身于光影世界。
另外一个大型展馆用来介绍著名大导演费里尼的杰作,他的电影曾5度荣获奥斯卡最佳电影奖,是史上得到最多奖项的导演,比如举世闻名的《甜蜜生活》、《8又1/2》等。展馆最有趣的是播放电影片段的影院。谢小姐参观那天播放的是一些当红的意大利明星在80、90年代在此第一次试镜的片断,青涩的演绎引起许多游客的兴趣。最后的展厅摆放了费里尼的一些电影的剧本手稿、报纸影评、剧照、戏服,还有他在电影城拍摄的花絮。如果是这位大导演的影迷,那千万别错过这个展馆。
另外,电影城中的拍摄布景很值得参观,其中有复古的70,80年代美国街道,拐进去是欧洲风格的数家商店,还有一家中国商店,布景是用木板搭建,有点简陋。往前走才是重头戏——罗马废墟的复原场景。原来的大理石雕像是彩色的,神庙、元老院、大广场、集市、古罗马街道、住宅区等一应俱全。
这个电影城虽然比不上好莱坞,但是走进这里,一定会感觉到它的气质、它的魅力,只因它曾改朝换代而不衰,孕育过无数的明星,对电影钟爱的游客绝对不能错过这里。
编后
谢小姐说,自己当初正是被罗马多如繁星的古迹、至高无上的艺术氛围吸引而来,而在对罗马探索的一年中,她才发现,真正让她喜爱、震惊,甚至大开眼界的事物都是一些并不那么知名的古迹、艺术馆和小镇。也许,这些美好的事物旅游当局还未来得及开发,也许是罗马人想留给自己独自享用。而想要访问这些古迹,绝不是旅行团带你逗留两三天能完成的任务,而是一场个人感受艺术、建筑与历史的文明之旅。
其实,在罗马,甚至欧洲还有许许多多这样不知名、艺术价值却更高的景点,介绍如此“小众”的观光点,是《旅游情报》的全新尝试,也是我们的读者玩得越来越深入的体现。为了让我们的旅行能再度升级,接下来,杂志还会陆陆续续介绍更多这样的地方,而且,还会把其中的精华部分加入到我们的小众游线路里,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不夸张地说,罗马的城里城外到处都是世界遗产,这些宝藏吸引了无数游人远道而来,不过这些游客也给这个著名的城市、那些世界级的景点带来了烦恼与纷扰。旅游旺季车水马龙,甚至会严重塞车,即使在旅游淡季,斗兽场、许愿池和古罗马废墟也被各色旅游团围得水泄不通。
在这样的嘈杂环境下,一睹古迹的真容都有难度,更谈不上体味什么艺术感染了。
近期,我们结识了一位定居在罗马的谢小姐,为了避开日复一日的大批游人,也为了还原梦想中的“罗马古城”,她用一年的时间走遍了罗马周边,探寻了许多艺术价值更高、
外来游客极少的古迹,而这些“冷门”不仅是现在罗马人常常光顾的地方,也能更大程度地反映古罗马人的生活。谢小姐说,罗马市区和周边的景点多如繁星,如果要深度旅游,至少要花1个月的时间。在此,她特别推荐其中的五个,有兴趣的读者不妨细致地了解一下,也许,这里就有您想象中的古罗马。
Ostia Antica
奥斯提亚·安提卡史迹公园
奥斯提亚·安提卡史迹公园是谢小姐最喜欢的一处罗马古迹,也是她的最佳推荐。她说,发现这个景点纯属意外,她的专业和职业都是绘画,而所擅长的就是人物素描。在她刚到罗马不久的时候,打算追随着邻居到郊外写生的她却抵达了一个历史上著名的城市Ostia,就是现在的奥斯提亚·安提卡史迹公园。
奥斯提亚·安提卡位于罗马市以西靠近海边的地方,这是一片自古罗马时期就留下来的城市废墟。人们又称它为“罗马的庞贝”,因为它同样是完整的古代都市遗迹,只不过和庞贝城的差别在于一个是日渐没落的城镇,另一个是瞬间被毁灭的文明。
奥斯提亚有保存得相当完好的城市建设。它曾是位于台伯河河口的一颗明珠,在二、三世纪最繁荣的时候曾有近10万的人口,连罗马皇帝都在此大兴土木,建造了神庙、浴场、剧场等一系列设施,因此在当时,它跟罗马的规模相差无几。可是到了公元四世纪后,因罗马皇帝迁都往君士坦丁堡,另外再加上台伯河带来的淤泥堆积、黑死病的蔓延,使这个城市一下子陷入了贫穷和荒芜,这还不算,此外还有阿拉伯海盗的入侵和台伯河的泛滥,这些接踵而至的灾难让这个曾经无比繁华的城市彻底淹没在泥沙里,这一埋,就是上千年。
一直以来,虽然人们知道这里曾经有过灿烂的文明,但对于它的消逝却一点也不在意,任其荒芜。杂草丛生的奥斯提亚·安提卡反倒成了放牧牛羊的天堂,这种情况一直持续至20世纪初,才在有组织有系统的考古挖掘下,重回世人的记忆中。也许被遗忘是件好事,出土重现生命的奥斯提亚·安提卡,反而没有遭受到太大的破坏和改变,整个都市遗迹得以保全罗马时代的完整风貌。许多在史籍上记载的百姓居住的公寓建筑,只有在此还能亲眼目睹它们的遗迹;还有许多美丽的镶嵌地板马赛克,在此也处处可见。对于迷恋历史与文化的人来说,如同入了宝山一样,处处是感动,一刻不得闲。
古迹公园值得看的地方有很多,例如剧院、三层高的住宅房、小酒馆、神庙、浴场、健身中心、公厕、市集、货舱等。可以说,在这里可以一睹公元前四世纪罗马人的生活全貌。踏在遗迹中间的主大街Decumano Massimo的大石板路上,你会发觉这是条非常原始的古罗马大道,凸凹不平,由大大小小的大理石堆砌,千年之后,依旧光滑。这段位于城市中央主干道的大道,跟古亚平宁大道和罗马论坛废墟上的大道一模一样,让人怀古寻幽。在这里,用步行的方式做深度游玩最好不过了,虽然全程接近3小时,不过,只有穿行其中才能将公元前的Ostia城看得真真切切。
谢小姐认为,在遗迹中,最有趣的建筑是连在罗马国立博物馆也找不到的公共厕所。呈U字形的公厕,先进无比,在这里,清晰可见公元前2000年的坐便器。一排五到十个座位,一个紧挨一个,每个座位上是一个圆形的坑洞。在当时,不同阶层的人都可使用公厕,但要付上几个铜板。而上厕所的时候,罗马人穿的长袍还有奇用,那就是刚好可以盖住私处。据谢小姐说,在罗马,人们把公厕变成一种社交场合和打探消息的地方,有说有笑的。另外,坐便器上还有个神秘的开口,这个口也有特别的用处,原来上完厕所后,人们可以使用公厕中央水池中提供的一些顶端有棉花的长捧,沾中间水池的活水清洁下体,结束之后在墙角把棉花蹭掉。厕所文化实在令人啧啧称奇古罗马帝国的高度文明。
其他游览的重点,还有各行各业商会的遗址、大小神庙、露天剧场和谷物女神广场。值得一提的是古罗马庶民居住的公寓,史书上称其为“因司拉”(INSULAE)。它有四、五层高,使用的建材是强力灰泥和砌石砖,这种强力灰泥就是水泥的前身。许多“因司拉”后来都被人为破坏,石砖板块拿去盖自己的房子,唯独奥斯提亚·安提卡的因司拉,因为整个城镇被人遗弃和掩埋,也就幸免于被洗劫的命运,成了唯一留下来最完整的公寓遗迹(庞贝的因司拉都压坏了)。奥斯提亚·安提卡的因司拉很有看头,随着城市的繁荣,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这座港口,一度使居房供不应求。因此它街道的狭窄和住宅区的密度跟现代大城市的差不多。夸张点说,两个人在面对面的楼房伸出手来都可以握到对方的手。古迹中全都是一层、两层,甚或三层高的楼房。两千年前的住宅公寓是楼层越高,价值越低。地面的那层是中产或以上的阶层居住的,简陋的石板楼梯仅够一个人行走。顶层住客一般是穷人。以前没有电灯,没有防雨防晒的玻璃窗户设备,晚上人们都是用火来照明的,遭殃火灾的多是顶层的住客,被日晒雨淋的也都是顶层住客,这是富人住在地下或二层的原因之一。
古城中,罗马典型的小酒馆位于繁华的住宅大街上。小酒馆的设备跟今天的无两样。入口处两边各有一个大理石小座位。L形的大理石收银台上放着一个篮子,旁边的陈设架子上的瓮当时是用来存放橄榄、麦片粥等食物的。小酒馆中央放了几张大理石餐桌和椅子,地上有一个大洞,放了一个10公升的大酒坛子,按罗马人的嗜好,坛子里一定是葡萄酒。内院还有一个小水池,旁边放置了几张桌子和椅子,这就是现在露天咖啡馆的格局。 现在的Ostia Antica,仍然被一般观光客所遗忘,和罗马市区的热门古迹比起来,此地的游客简直寥若无几,零星几个人在偌大的广阔遗迹里漫走,仿佛进入另一个被时间所遗忘的世界。
谢小姐介绍说游览这里的好处就是几乎处处开放!穿梭在一间间古宅残壁中,偶然还会邂逅到刀工精美的雕像。人们坐在遗迹里小歇野餐,享受着轻风阵阵徐来……那种悠然消磨午后的恬静,正是庸碌赶场的观光团所羡煞的闲情。
Aqueduct of Claudius
克劳狄乌斯水道桥
在很多古文明发达的地方,都曾有水道桥。现在,欧洲很多水道桥都已经成为热门观光景点,水道桥原名渡槽,是古代文明使用的引水工具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世界上最早的渡槽诞生于中东和西亚地区,已有5000年的历史。
渡槽的历史和很多悠久的古代文明密切相连。古希腊的许多城市建有良好的渡槽,古罗马是现存引水渠使用最为广泛的文明国家之一。古罗马第一条供水渡槽建于公元前312年的阿庇渡槽,最长最壮观的则是建于公元前114年的马西亚渡槽。罗马帝国统治时期,农业生产发展很快,为了发展灌溉农业,在帝国各地修建了多处高架引水渠。古罗马建设了超过10条引水渠,每天可供应14万吨水。部分渠道现仍在发挥着作用,它们将水输送到城市的喷泉。除此之外,古罗马的渡槽还有引水供应浴场之用。拿著名的卡拉卡拉浴场来说,它极尽奢华,占地达28英亩,当时就修有专门的渡槽为它供水。
去到罗马,不看一座水道桥也是遗憾之一,谢小姐在此专门为我们介绍其中一座既著名、又低调的水道桥。著名在于它在历史上的价值;低调,当然是旅游团绝对找不到这里。
Aqueduct of Claudius是罗马最有名的古水道桥之一。全长46英里(约69公里)的水道桥,有36英里的地下管道,剩下的10英里,由市郊一直通往罗马市中心,通过巍峨的拱门,最终往上连接到Palatine Hill(帕拉蒂尼山)上皇帝的宫殿,现在参观时仍可以在入口处附近看到这一小段残留的水道桥遗迹。途经之地供应当时罗马14个区的用水,还有罗马城里各大浴场每天三千多万吨的巨大用水量。这项举世的庞大工程先由皇帝Caligula(卡里古拉)在公元38年开始建造,到皇帝Claudius(克劳狄斯)在公元52年完成。
谢小姐说,在此游玩,首先要登上小山坡,眺望整座完整的水道桥,那感觉犹如置身古罗马。看着这残余的断瓦,有感纵然古罗马曾经光华耀眼的历史早已经不复存在,但是接近两千年历史的水道桥仍然坚固牢牢地守望着这座城市。
水道桥下现在建成一个公园,附近还有一个高尔夫球场。绿意一片。像Ostia Antica遗迹公园一样,这里更多的是来此小憩一下的罗马市民,情侣坐在桥下亲吻,老姐妹围在一起拉拉家常,加上微风与晚霞,正是谢小姐眼中无比美妙的一幅油画。
有些人骑自行车游览这广袤的古迹公园,迎着风,呼吸着这古意的气息,是如此的陶醉。有的一家大小在草地上铺上薄毛毯野餐,过一个轻松愉快的周末。谢小姐说,这与香港,实在是鲜明的对比,在香港,无论哪一片草地,她都不敢躺在上面晒日光浴,深怕会有昆虫或垃圾。而在这儿却能肆无忌惮地躺下,尽情享受柔软的时光,在远处,往往还有牧羊老翁赶着羊群在放羊。谢小姐说她对这里印象最深的,除了壮美的水道桥,还有那恬适的人间生活,去罗马,一定要留一天时间,带上食物,去克劳狄乌斯水道桥。
Catacombe di San Callisto
圣·卡里斯托地下墓穴
在罗马,除了博物馆能看到许多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珍品,另一个地方也有更真实、更鲜活的古迹,这个地方就是地下墓穴。谢小姐说自己胆子不大,开始也不敢踏足地下墓穴,尤其是游人少的地方。不过,在她去过一次之后,她的观点180度大改变,古罗马的墓穴不仅有很多艺术品,它的构造更像宫殿,另外,还有很多宗教知识,非常值得参观。在罗马众多地下墓穴中,她个人最推荐圣·卡里斯托的地下墓穴。
圣·卡里斯托的地下墓穴,以圣人San Callisto在此埋葬而命名。这里是古亚平宁大道古迹公园(Parco Regionale dell’Appia Antica)的其中一个古迹,沿着亚平宁古道的遗迹有上十个,其中还有个不错的参观之地——大赛马场。罗马市郊各处都分布着不同规模的地下墓穴,而它是近40个地下墓穴中规模最大的一爪'只因这里曾埋葬多达50个殉道者和16位教皇。墓穴位于罗马城外,按照以前罗马的法定规则,因卫生缘故,死者只可在城外埋葬。当时,罗马的有钱人都愿意花钱买墓地,还要使用雕刻精美的石棺;而其他许多买不起墓地的罗马市民都会集体葬在地下墓穴。
这里更重要是宗教上的意义:在公元2世纪时(即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之前的公元380年),这里曾经成为无数基督徒的地下集体坟墓,大批被迫害的基督徒被群葬。后来,亦有说当时的基督徒为了逃避罗马皇帝的迫害,挖掘了更广阔的地下通道,以此作为容身之地。
参观地下墓穴必须由驻场的天主教神父带领参观,相对来说,来此参观的中国游客少之又少。不过,幸运的是谢小姐参观时遇到了唯一一个中国籍的神父作导游,他是从香港来罗马服务多年的钟神父。入内参观的一团人最多十个,参观路径约为45分钟。如果没有配合你语言的向导,你就要在外面等候安排成团。不过一般神父都会说多种外语。
墓穴入口外的周围是广袤的草地和树林,绿化非常之好,有些人带一本书,跟几只狗,坐在草地上享受一个周日的下午;有些人散步,享受大自然的明媚;有些人躺在草地上晒太阳。
入口只是小小的一道门,是后来搭建方便游客进出的,经过一条二十级的大理石楼梯,便下达阴阴深深的地下墓穴。它高达4层,步道迂回曲折,长达20公里,整体达15公顷,可见规模之大。由于地下墓穴曾是基督徒逃避古罗马皇帝迫害的藏身之地,因此地下的走道四通八达,试幻想就像盗墓者罗拉走进地下迷宫一样,极容易迷路。而且每次进入参观的团队最多只有10人,在里面参观,视野范围内根本看不到团队以外的人,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盗墓的感觉。 地下通道全以石头而建,千年前的石板路,凸凸凹凹,加上照明灯光很少,也没有阳光。一层一层往下走,走路时千万要往下看好路。长得高大的人在某些路段还要躬身通过,避免碰到头。谢小姐从神父那里得知,在墓穴里迷路的人不在少数,大多是经过一两个小时才能找到出口,出去后个个大汗淋漓,不知是被吓的,还是热的。
在此,谢小姐特别提醒,在这里可千万不能打闹或与友人捉迷藏。因为这里是绝对神圣之地。这墓穴从公元180年开始,曾经埋葬了无数基督徒及罗马市民。在参观的过程中,神父将带领参观并讲解一些珍贵的墓穴壁画。墓穴中供教徒作宗教礼仪的祭坛,殉道者纪念碑,教皇的墓穴和富有家庭的集体墓穴都可一一参观。走道两旁原本都满布放尸体的位置,现在只留下一个个空空的洞框。每一格坑放一具尸体,垂直一排4个坑;紧接着又是一排,密密麻麻的。如果尸体仍在,定是满布白骨的,场面一定很震撼人心。现在却是干净、神圣、气氛庄严的,一点恐怖的感觉都没有。
比较大型的墓穴的外框是半圆拱形,内部有各种壁画,颜色鲜明,黄的红的、绿的紫的。合葬的家庭墓穴里摆放着大大小小的棺材框,现在这些都已经被安放在博物馆里,剩下一个长方洞穴,在昏暗的灯光下,壁画显得更加神秘,绝对让你联想不到这是个墓穴,而是死者盼望来生的天堂。
在公元4世纪以后,基督教成了罗马的国教,地下墓穴已不再作埋葬之用,因为教堂已经可以公开进行墓葬仪式。这里变成基督教朝圣者和纪念殉道者礼仪的举行场地。这儿有数个可以容纳10个人左右的小圣堂,有一个小小的圆拱天顶,非常美观。
从小小的入口进来,也从小小的出口离开。这个墓穴给谢小姐最直接的感觉就是宁静平和。从死亡到生存,从生存到死亡,走过这迂回曲折,层层往下的墓穴,领略的是非凡的宗教文化。
CircusMaximus
大赛马场
大赛马场(Circus Maximus)位于Palatine Hill(帕拉蒂尼山)和Aventine Hill(阿文提诺山)下,几乎占据整个山谷,与圣·卡里斯托的地下墓穴离得非常近。在奥古斯都皇帝时期,它可容纳150000名观众,到了之后的图拉真皇帝,相传更扩建至容纳250000人的座位,它是古罗马之后,有史以来最大的赛马场,亦是所有欧洲赛马场的雏形。现在因为日久失修,成了大片杂草丛生的废墟。虽然政府已投入上百万欧元修复此古迹,但短期内也难以重现像附近的圆形竞技场一样宏伟的建筑。虽然不及竞技场的宏伟,但走入其中仍能感受到它辉煌的过往。如果大家对古罗马的赛马场有兴趣,千万不能错过这个景点,而在还未修整完工的现在,绝不用烦恼与大批游人争抢观赏角度,每天,来此处的也就是三三两两的罗马市民。
想要看大赛马场最壮观的一面,一定要登上Aventine Hill的小山岗,这里不仅可以俯视整个露天赛马场,还可以观赏对面Palatine Hill的整片颓垣败瓦。夏天时,有些罗马壮男赤裸上身在烈日当空下沿着跑道跑步,汗流浃背,满身结实的肌肉,加上晒红后的健康肤色,颇为养眼。
如果你看过电影《宾虚》(Ben Hur),在大赛马场上绝对可以感受到骁勇善战的勇士们站在双轮战车上,指挥着前面一排四匹骏马,在沙地上驰聘,一派英雄的风采。双轮马车比赛正是赛马场当时最热闹、最风靡的大众娱乐,此外还有定期举行的格斗士决斗、猎杀动物比赛、大型宗教祭祀仪式和庆典等活动。试幻想十几万人挤满大马场的场面是多么壮观,全城一百多万人口的罗马肯定万人空巷。勇士在无数观众的欢呼呐喊声中出场。比赛期间,死伤难免,掉下马车后被马匹辗死的,跟其他马车激烈碰撞而死的等等,状况多不胜数。
这种赛马比赛一直传承两千多年至今,仍然迷倒不同阶层的人。谢小姐说,在香港尤其如此,现今香港的马场仍然云集从上流社会的名流绅士到平民草根,是大众每星期两次的娱乐。古罗马时,Palatine Hill方向那边的皇家专座上,凯撒、元老和贵族们有最好的观赏角度。
大赛马场原来中间伫立着的两座从埃及神殿运过来的方尖碑,现在已搬至罗马两大广场:拉特朗广场(Piazza San Giovanni in Laterano)和人民广场(Piazza del Popolo)。比赛的马车现在仍可以在罗马市立博物馆找到,是小巧的半圆形金属前挡两轮车。古时战车设计简单,没有供佩戴的安全带。我难以想象勇士如何站稳,在战场上作战。
晚上到此散步,可以在残缺不全的瓦砾中看到许多罗马著名的黑猫穿梭其中,在这里,它们是名副其实的守护者。这里亦是赏月观星的好地方。如果这个古迹能开放作野营,肯定举世欢迎。
每年9月底,一年一度的罗马美食博览会都在大赛马场举行,届时上百个美食摊位,云集意大利各省的健康天然食物,这个时间段也是整个广场一整年中最热闹的时候。
Cinecitta
罗马电影城
谢小姐说,在罗马,还有一处有趣的人文景观非常值得参观,这个景观关乎政治、关乎艺术,那就是罗马电影城。
这个电影城是墨索里尼于1937年建造而成,那个特别的年代建造这座影城就是为了宣传法西斯战争,从这点来说,墨索里尼的想法很有趣,他认为电影是宣传政治、舆论导向的最好工具。如今,这座有着将近80年历史的电影城,经历过历史的洪流,也逐渐衰败了,它曾在二次大战时被盟军空袭过,还曾被逼夷为平地,致使停用多年。不过,在战后,它又被重新修整,一度成为许多意大利和好莱坞电视剧、电影的重要拍摄场地,这里还一度被称为“台伯河边的好莱坞”。但是,意大利电影业最终还是被好莱坞挤垮,电影城现在已沦为电视剧和广告的拍摄棚。
在战后电影活跃时期,电影城诞生了许多耳熟能详的经典,有《罗马假日》、《埃及艳后》和《宾虚》。1960年《宾虚》为意大利电影之父导演Federico Fellini(费里尼)的代表作。他一直用此处的5号摄影棚作为基地,在此连续拍完多部20世纪最伟大的电影,而且,他连葬礼也在此举行。可见此处是意大利,甚至世界电影的一个重要基石。 电影城至今仍然用作电视剧和电影的拍摄场地,比如2009年由意大利和好莱坞大牌明星丹尼尔·路易斯、妮可·基德曼主演的《Nine》,HBO前几年的连续电视剧《罗马》都在此拍摄。
电影城不大,主要有两个电影资料馆,十多个摄影棚和大型古罗马实景场地。正对入口处的展馆展出曾在此拍摄的著名电影的服装、道具、场景;模拟电影中的声效、配音、电影后期加工等展馆。展馆360度营造出一条电影片段的时光隧道,让人感觉置身于光影世界。
另外一个大型展馆用来介绍著名大导演费里尼的杰作,他的电影曾5度荣获奥斯卡最佳电影奖,是史上得到最多奖项的导演,比如举世闻名的《甜蜜生活》、《8又1/2》等。展馆最有趣的是播放电影片段的影院。谢小姐参观那天播放的是一些当红的意大利明星在80、90年代在此第一次试镜的片断,青涩的演绎引起许多游客的兴趣。最后的展厅摆放了费里尼的一些电影的剧本手稿、报纸影评、剧照、戏服,还有他在电影城拍摄的花絮。如果是这位大导演的影迷,那千万别错过这个展馆。
另外,电影城中的拍摄布景很值得参观,其中有复古的70,80年代美国街道,拐进去是欧洲风格的数家商店,还有一家中国商店,布景是用木板搭建,有点简陋。往前走才是重头戏——罗马废墟的复原场景。原来的大理石雕像是彩色的,神庙、元老院、大广场、集市、古罗马街道、住宅区等一应俱全。
这个电影城虽然比不上好莱坞,但是走进这里,一定会感觉到它的气质、它的魅力,只因它曾改朝换代而不衰,孕育过无数的明星,对电影钟爱的游客绝对不能错过这里。
编后
谢小姐说,自己当初正是被罗马多如繁星的古迹、至高无上的艺术氛围吸引而来,而在对罗马探索的一年中,她才发现,真正让她喜爱、震惊,甚至大开眼界的事物都是一些并不那么知名的古迹、艺术馆和小镇。也许,这些美好的事物旅游当局还未来得及开发,也许是罗马人想留给自己独自享用。而想要访问这些古迹,绝不是旅行团带你逗留两三天能完成的任务,而是一场个人感受艺术、建筑与历史的文明之旅。
其实,在罗马,甚至欧洲还有许许多多这样不知名、艺术价值却更高的景点,介绍如此“小众”的观光点,是《旅游情报》的全新尝试,也是我们的读者玩得越来越深入的体现。为了让我们的旅行能再度升级,接下来,杂志还会陆陆续续介绍更多这样的地方,而且,还会把其中的精华部分加入到我们的小众游线路里,更多精彩,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