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以及西方价值观的多重影响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既是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矛盾的凸显期,当代大学生身处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当中,价值观念受到很大冲击,部分学生政治信仰迷茫,而境外势力利用大学生的盲从思想进行渗透,对大学生的价值观进行错误的引导。高校是培养人才和传播文化的基地,大学生是未来建设国家的栋梁。有效防范和抵御宗教对高校的渗透,关系到执行宪法规定的政教分离、宗教与教育相分离的原则,关系到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主导地位,关系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关键词】高校;抵御;境外;宗教;渗透;研究
引言:
宗教是人類社会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当前宗教信仰自由是许多国家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我国宪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当然中国公民在享有宗教信仰自由权利的同时,也要承担法律所规定的义务,即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过去人们往往只看到宗教的反认识逻辑性、危害性和主观性,很少认识到它的价值逻辑性、有益性和客观性。现在人们对宗教的认识更趋客观,不再把宗教作为社会主义不得不加以承受的对立物来看待,而是把宗教作为社会主义继承历史文化而来的内在物,着眼于对宗教因势利导,使其发展能和整个社会发展保持一致。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高级专门人才的后备军,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我们民族的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迫切需要大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当代中国正处在一个大变革时期,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不仅带来了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也带来了精神生活的巨大变化,价值取向也更趋多元化,一些人开始接触宗教,选择信仰宗教,虽然信教者在中国的总人口中仍占少数,但增长的趋势还是比较明显的,且信教群体中有不少人是以大学生等为代表的知识精英,近些年来,大学生信教者正在以较快的数量增长。
一、高校宗教工作的现状
(一)思想重视但工作体制不健全。
高校虽是传播、学习和研究科学理论知识的地方,也存在宗教问题,并且有其自身特点。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宗教话题的敏感,除了极少数高校专门成立了民族宗教事务管理部门,大部分高校的宗教管理工作在“悄悄进行”,虽把宗教事务归至统战部统一管理,但没有成立学校、学院层面的管理机构。很少召开专门针对民族宗教工作的会议和研讨,缺乏有关宗教工作的规章制度,涉及到宗教问题的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联系,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工作较松散,存在一定的隐患。
(二)执行政策但工作尺度难把握。
随着海外、民族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多,人员流动性的加大,境外和非法组织活动的频繁,高校宗教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宗教信仰个体性和潜在性的特点使得学校对信教人员数量、参加宗教活动情况难以及时动态的了解;对信教和“望教”人员的界定、教育引导的深度和广度难以把握;对一些既非宗教又似宗教的“民间信仰”活动缺乏引导和管理等。
(三)教育引导多单一被动难深入。
宗教问题复杂、敏感的特点造成了宗教教育引导工作的困难,反映在高校教育中往往出现对宗教问题的回避心态。大多数高校“两课”中并不涉及或很少涉及宗教的内容;辅导员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对宗教文化缺乏深入的了解和钻研,对现实中的宗教问题往往采取弱化态度,不能针对宗教文化开展有效的工作;对宗教问题缺乏正面宣传,使有些人不愿公开身份等,这些都使高校宗教教育引导工作的开展难以深入。
二、普通高校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及分析
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以及西方价值观的多重影响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既是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矛盾的凸显期,当代大学生身处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当中,价值观念受到很大冲击,部分学生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当现实的问题不能解决的时候,转而求助于宗教,祈求万能的神拯救世界,保佑自己。从国际环境来看,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参与全球化进程的广度深度不断拓展,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大学生群体能轻易接触并感受西方宗教文化;同时,西方敌对势力加大对我国大学生进行宗教渗透的力度。各种因素的错综叠加,使得思想活跃、渴望新知、敏感脆弱的大学生在日趋浓厚的宗教氛围中开始接触并信仰宗教。大学生信教的原因主要有: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宗教文化独特魅力的吸引和信教人士及宗教活动的影响与吸引等,具体概括如下:
(一)大学生群体自身主客观方面的原因
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具有一定的心理调节功能。当前大学生的主体为“80 后”、“90 后”,他们生在改革开放以后,相当一部分为独女子女,他们勇于追求,敢于担当,
注重网络交往,现实中较为独立,但因为没有艰苦生活的磨砺,抗挫折能力较差,一旦前进道路出现坎坷,容易对人生感到迷茫;因为过于追求物质利益,导致部分学生的功利化。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是指以颠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破坏中国统一为目的的反动政治活动和宣传,以控制我国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为目的的活动和宣传,以及在我国境内非法建立和发展宗教组织和活动据点,而不是指宗教方面的友好往来。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效性和针对性
随着中央16号文件的出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授课方式等有了很大改观。 但不可否认,由于理论研究的相对滞后和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等因素影响,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以正面、单向灌输为主,说教意味重,部分内容脱离实际,往往容易忽视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忽视学生个体的差异,导致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不足。 因此,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极易导致学生出现理想的迷失、价值观念困惑,或无能为力,或无所适从,以致走向宗教。 一部分学生出现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时,不是寻求党团组织和相关教师的帮助,而是借助于宗教,这说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形势下亟待加强实效性和针对性。 三、高校抵御境外势力渗透的措施
(一)要与所带的每位学生建立情感基础
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主要是受家庭的影响,其次是身边同学的影响,这两者从本质上可以归为基于情感信任因素的影响。从对高校周边的团契调研情况看,目前高校周边较为普遍的“团契”组织就是利用相互熟悉同學的介绍而有组织地进行宗教活动。
(二)要旗帜鲜明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引导学生把心思集中到立志成才、报效祖国上来。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的神圣使命。
(三)要关注大学生信教的易感人群,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 防止宗教渗透。
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面临许多现实问题,比如部分学生存在着心理问题,经济条件困难,对自身价值目标缺乏信心,不能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或压力,不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等。当大学生面临各种压力、问题又不能及时解决的情况下,宗教描绘的“理想世界”、宗教组织的 “无限关怀”就有可能乘虚而入,成为他们的精神寄托和“避风港湾”。
(四)要抓住重要时间节点,主动开展工作以抵御宗教渗透。
高校内大学生的宗教传播和外部宗教渗透往往会利用宗教节日、重大宗教活动等时间节点进行。比如基督教就经常利用每年新生入学期间进行所谓的“寻羊”计划,通过校内基督教学生骨干或者校外信教人员到学生宿舍登记学生的信教情况等信息,然后组织学生到校外场所进行宗教活动。
(五)要及时掌握学生信教情况,把握对信教学生或参加宗教活动学生最佳的思想引导时间。
通过调研访谈发现,在自称信仰宗教的学生中,大部分是为了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而接触宗教的,他们往往先参加一些宗教活动,进而再通过网上或书本了解宗教的教义,之后再参加入教仪式。
(六)要妥善处理信教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
对于信教的学生,辅导员在开展教育引导工作时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训话,而要从尊重宗教信仰自由的角度与学生进行谈话,找到彼此交流的共同话题,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开展说服、引导工作。
总之,高校是培养人才和传播文化的基地,大学生是未来建设国家的栋梁。 有效防范和抵御宗教对高校的渗透,关系到执行宪法规定的政教分离、 宗教与教育相分离的原则,关系到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主导地位,关系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对于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无论从理想信念教育的角度还是从保持稳定的角度,我们都必须高度重视起来,只有努力探索新的方法和途径,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性对待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才能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关键词】高校;抵御;境外;宗教;渗透;研究
引言:
宗教是人類社会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当前宗教信仰自由是许多国家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我国宪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当然中国公民在享有宗教信仰自由权利的同时,也要承担法律所规定的义务,即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过去人们往往只看到宗教的反认识逻辑性、危害性和主观性,很少认识到它的价值逻辑性、有益性和客观性。现在人们对宗教的认识更趋客观,不再把宗教作为社会主义不得不加以承受的对立物来看待,而是把宗教作为社会主义继承历史文化而来的内在物,着眼于对宗教因势利导,使其发展能和整个社会发展保持一致。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高级专门人才的后备军,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我们民族的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迫切需要大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当代中国正处在一个大变革时期,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不仅带来了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也带来了精神生活的巨大变化,价值取向也更趋多元化,一些人开始接触宗教,选择信仰宗教,虽然信教者在中国的总人口中仍占少数,但增长的趋势还是比较明显的,且信教群体中有不少人是以大学生等为代表的知识精英,近些年来,大学生信教者正在以较快的数量增长。
一、高校宗教工作的现状
(一)思想重视但工作体制不健全。
高校虽是传播、学习和研究科学理论知识的地方,也存在宗教问题,并且有其自身特点。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宗教话题的敏感,除了极少数高校专门成立了民族宗教事务管理部门,大部分高校的宗教管理工作在“悄悄进行”,虽把宗教事务归至统战部统一管理,但没有成立学校、学院层面的管理机构。很少召开专门针对民族宗教工作的会议和研讨,缺乏有关宗教工作的规章制度,涉及到宗教问题的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联系,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工作较松散,存在一定的隐患。
(二)执行政策但工作尺度难把握。
随着海外、民族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多,人员流动性的加大,境外和非法组织活动的频繁,高校宗教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宗教信仰个体性和潜在性的特点使得学校对信教人员数量、参加宗教活动情况难以及时动态的了解;对信教和“望教”人员的界定、教育引导的深度和广度难以把握;对一些既非宗教又似宗教的“民间信仰”活动缺乏引导和管理等。
(三)教育引导多单一被动难深入。
宗教问题复杂、敏感的特点造成了宗教教育引导工作的困难,反映在高校教育中往往出现对宗教问题的回避心态。大多数高校“两课”中并不涉及或很少涉及宗教的内容;辅导员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对宗教文化缺乏深入的了解和钻研,对现实中的宗教问题往往采取弱化态度,不能针对宗教文化开展有效的工作;对宗教问题缺乏正面宣传,使有些人不愿公开身份等,这些都使高校宗教教育引导工作的开展难以深入。
二、普通高校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及分析
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以及西方价值观的多重影响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既是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矛盾的凸显期,当代大学生身处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当中,价值观念受到很大冲击,部分学生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当现实的问题不能解决的时候,转而求助于宗教,祈求万能的神拯救世界,保佑自己。从国际环境来看,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参与全球化进程的广度深度不断拓展,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大学生群体能轻易接触并感受西方宗教文化;同时,西方敌对势力加大对我国大学生进行宗教渗透的力度。各种因素的错综叠加,使得思想活跃、渴望新知、敏感脆弱的大学生在日趋浓厚的宗教氛围中开始接触并信仰宗教。大学生信教的原因主要有: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宗教文化独特魅力的吸引和信教人士及宗教活动的影响与吸引等,具体概括如下:
(一)大学生群体自身主客观方面的原因
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具有一定的心理调节功能。当前大学生的主体为“80 后”、“90 后”,他们生在改革开放以后,相当一部分为独女子女,他们勇于追求,敢于担当,
注重网络交往,现实中较为独立,但因为没有艰苦生活的磨砺,抗挫折能力较差,一旦前进道路出现坎坷,容易对人生感到迷茫;因为过于追求物质利益,导致部分学生的功利化。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是指以颠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破坏中国统一为目的的反动政治活动和宣传,以控制我国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为目的的活动和宣传,以及在我国境内非法建立和发展宗教组织和活动据点,而不是指宗教方面的友好往来。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效性和针对性
随着中央16号文件的出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授课方式等有了很大改观。 但不可否认,由于理论研究的相对滞后和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等因素影响,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以正面、单向灌输为主,说教意味重,部分内容脱离实际,往往容易忽视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忽视学生个体的差异,导致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不足。 因此,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极易导致学生出现理想的迷失、价值观念困惑,或无能为力,或无所适从,以致走向宗教。 一部分学生出现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时,不是寻求党团组织和相关教师的帮助,而是借助于宗教,这说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形势下亟待加强实效性和针对性。 三、高校抵御境外势力渗透的措施
(一)要与所带的每位学生建立情感基础
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主要是受家庭的影响,其次是身边同学的影响,这两者从本质上可以归为基于情感信任因素的影响。从对高校周边的团契调研情况看,目前高校周边较为普遍的“团契”组织就是利用相互熟悉同學的介绍而有组织地进行宗教活动。
(二)要旗帜鲜明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引导学生把心思集中到立志成才、报效祖国上来。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的神圣使命。
(三)要关注大学生信教的易感人群,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 防止宗教渗透。
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面临许多现实问题,比如部分学生存在着心理问题,经济条件困难,对自身价值目标缺乏信心,不能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或压力,不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等。当大学生面临各种压力、问题又不能及时解决的情况下,宗教描绘的“理想世界”、宗教组织的 “无限关怀”就有可能乘虚而入,成为他们的精神寄托和“避风港湾”。
(四)要抓住重要时间节点,主动开展工作以抵御宗教渗透。
高校内大学生的宗教传播和外部宗教渗透往往会利用宗教节日、重大宗教活动等时间节点进行。比如基督教就经常利用每年新生入学期间进行所谓的“寻羊”计划,通过校内基督教学生骨干或者校外信教人员到学生宿舍登记学生的信教情况等信息,然后组织学生到校外场所进行宗教活动。
(五)要及时掌握学生信教情况,把握对信教学生或参加宗教活动学生最佳的思想引导时间。
通过调研访谈发现,在自称信仰宗教的学生中,大部分是为了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而接触宗教的,他们往往先参加一些宗教活动,进而再通过网上或书本了解宗教的教义,之后再参加入教仪式。
(六)要妥善处理信教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
对于信教的学生,辅导员在开展教育引导工作时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训话,而要从尊重宗教信仰自由的角度与学生进行谈话,找到彼此交流的共同话题,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开展说服、引导工作。
总之,高校是培养人才和传播文化的基地,大学生是未来建设国家的栋梁。 有效防范和抵御宗教对高校的渗透,关系到执行宪法规定的政教分离、 宗教与教育相分离的原则,关系到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主导地位,关系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对于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无论从理想信念教育的角度还是从保持稳定的角度,我们都必须高度重视起来,只有努力探索新的方法和途径,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性对待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才能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