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问题的形成原因与对策

来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重视民生,是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是事关改革发展全局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问题。解决民生问题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中之重。因此,深入分析我国民生问题的形成原因和根源,并以战略的眼光,从我国历史和现实实际出发,探讨解决民生问题的对策措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民生问题 原因 对策
  
  近年来,中国经济社会获得了飞速发展,但民生问题却日益凸显,贫富两极分化、城乡差距加大、生存环境恶化等一系列民生问题,成为社会发展中不得不关注的焦点。重视民生,是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是事关改革发展全局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问题。因此,解决民生问题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中之重。
  解决民生问题的重大意义
  第一,解决民生问题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只有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才能真正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第二,解决民生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稳定”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可靠保障和坚强后盾。民生问题解决得好不好,不仅影响一个地方的改革发展和和谐稳定,而且影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局。只有着手改善民生这一关键环节,才能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形成全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好局面。
  第三,解决民生问题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根本要求。能不能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能不能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决好,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检验。只有解决好民生问题,人民群众才能认同和拥护党和政府。
  我国民生问题的形成原因
  历史性成因。我国一直都比较重视民生问题的解决,但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一方面在宏观上实行“高积累”政策,影响了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另一方面,在微观上又否定个人争取自身利益的正当性,解决民生问题的政策、思路出现偏差。某些民生问题还因政府实施的政策导向所致。如农民收入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落后,一定程度上就是因为改革开放前,国家通过剪刀差的方式为工业化积累资金导致的。
  结构性成因。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政治发展和生态发展之间呈现出结构失衡的状态,即经济发展快,社会发展、生态发展相对缓慢,政治发展明显滞后。这使得我国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一些制度、体制和机制方面的问题,最终都以民生问题的形式凸显出来。一、城乡二元结构制度。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长期施行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优先支持城市发展的制度和政策。相对来说,对广大农村的重视和投入却较少。畸形发展的城乡二元结构,人为地把社会成员摆在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生存与发展的起点上,而且由于制度、习惯的刚性使这种不平等具有了一种难以打破的平稳态势,形成了一种强有力的自我内循环。二、民众利益表达机制不畅。公共政策制定及实施时,如果弱势群体对其受损利益,缺乏正常的利益表达机制,就会引发一系列民生问题。三、民生政策的短缺。一方面,民生政策的缺失或不到位,是出现大量社会问题进而导致民生问题的重要根源。另一方面,民生政策的执行存在梗阻现象。职能部门和利益集团谋取自身利益,干部民生政绩观念的缺失等都会导致政策的执行障碍。
  变迁性成因。这是我国当前民生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我国的民生问题与社会变迁有着必然的联系。社会转型过程中,新旧社会结构因素长期并存,引起社会结构的震荡及不稳定,民生问题也就因此产生。这类问题是社会发展中不可逾越的阶段性现象,往往与本国的政治、经济问题扭结在一起。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过程中,政府的第一要务是发展经济,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这使得公共资源大多优先用于经济和产业领域,社会与公共事业方面(救灾、扶贫、公共卫生、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的比重相对较少,导致民生改善滞后。第二,体制改革过程中,国有经济改革和经济部门的所有制结构多元化,加上上世纪90年代产业结构的高速转换,社会资源被不同阶层和利益集团解构和分割。整个社会追求效率优先,而公平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由此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收入差距扩大和分配不公平问题。
  解决我国民生问题的对策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加快推进改善民生是我国社会建设的重点。解决我国民生问题,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的原则,以战略的眼光,从我国历史和现实实际出发,探索切实可行的措施。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力,第二是共同富裕。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使劳动人民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邓小平从生产力和人民利益两方面的价值目标出发,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提出:“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要靠发展。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把加快推进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出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只有经济的持续发展,才能为解决各种民生问题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才能为政府的支民、惠民政策提供经济基石。针对当前由于民生问题而滋生出的内部矛盾,我们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依靠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和两种手段,处理好速度、质量和效益,投资、消费和出口,以及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尽最大努力把经济发展好。
  调整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民主政治的发育,政府的职能也处于不断调整之中。现阶段在事关民生的问题上,政府必须强化责任,对于政府“失位”或“错位”的地方要赶紧“补位”或“正位”,对于明显滞后的公共管理制度,要及时调整。第一,要着力推进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公共财政体制应实现从重经济建设向公共服务转型,公共财政应更多关注公共安全、公共卫生、公共教育与职业培训、公共救济、公共交通、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等社会公共领域。第二,要逐步改变现有的城乡二元治理结构与户籍制度。政府需要转变观念,积极探索有利于全民发展的户籍管理新制度。第三,推进综合就业、分配与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就业再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是一个有机整体,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稳定,要统筹兼顾,继续加大工作力度。
  完善制度建设,形成有效机制。第一,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维护民众切身利益。社会保障制度是维护民众切身利益的“托底之网”,对落实民生举措具有最基本的保证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第二,完善利益表达机制,畅通利益诉求渠道。要解决民生问题,首先要通过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特别是建立合理的运行机制,给予民众充分表达的权利,保障民众的合法利益。因此,必须通过一定的民主程序和形式来维护利益诉求与表达,拓宽和畅通群众利益诉求和表达渠道,把群众利益诉求与表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要坚持领导干部联系基层制度,定期开展接访、下访和蹲点调研,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要不断完善基层民主制度,让不同利益主体都有表达自己诉求的平等机会;完善决策听证制度,保证政策制定的公平公正;完善政务信息公开制度,让公众及时了解与自己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事情。
  突出政府主导,发挥社会合力。民生问题的化解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利益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和长期工程。民生问题的有效化解,既不能离开政府,也不能只依靠政府。它需要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努力,坚持不懈,才能完成。因此,民生问题的有效化解,要在政府的主导下,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发挥政府的服务作用,调动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寻求有效的解决路径。(作者分别为四川农业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四川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008级硕士研究生;本文系四川省科技厅软科学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8ZR0046)
  
其他文献
【摘要】在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的循环转化中,无论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道德,还是个体道德“外化”为社会道德,都离不开个体道德自律这个必要环节。个体道德是个体对社会道德内化的结果,表现出主体的自觉性、自主性、自律性。  【关键词】网络道德 净化 慎独 自律    道德自律与网络道德的实施  就一定意义而言,道德运作表现为以一定社会的历史性实践为基础的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道德,道德践行者个体道德“外化
【摘要】大学生自我意识矛盾性是其心理矛盾冲突的重要表现,也是其轻生行为产生的重要心理因素。培养大学生积极的自我教育态度、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学校与家长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健全的自我意识,是促进个体心理健康,预防大学生轻生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 自我意识 矛盾性 轻生行为    大学生心理素质亟待加强    近几年,大学生自杀事件呈现上升趋势。在高校自杀率统计中,大学生高于一般青年,重
【摘要】根据后金融危机时期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硕士研究生人才需求的特点,以SWOT分析方法分析西部地区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政府、高校、硕士研究生三方要形成合力,共同提高西部地区研究生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 西部地区 硕士研究生 就业竞争力    西部地区硕士研究生就业竞争力的SWOT分析    在后金融危机这个特殊时期,西部硕士研究生在就业竞争上有着自身的优势和
【摘要】编辑心理素质健全与否,不仅影响自身的发展和完善,而且也影响着出版物的质量。当前对“编辑心理素质”这一概念的探讨主要涉及与职业道德、职业认知、职业个性有关的素质等方面。今后,要扩大研究范围,尽可能把各类编辑纳入研究之中;加大实验研究的力度;加强对编辑心理素质的教育。  【关键词】编辑 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    在百度搜索上,“编辑心理素质”有3440万条信息。CNKI学术期刊(1979-20
【摘要】青少年亚道德是社会转型时期的必然产物,其具有创造性、叛逆性、不定性的特点。青少年亚道德具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要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加强对青少年亚道德的正确引导,在实践中把青少年“知”、“行”统一起来,努力为青少年亚道德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  【关键词】青少年亚道德 社会转型 特点 引导    道德一直是文明得以承续发展的动力和基础,然而当社会处于转型时期,人们的道德理
【摘要】北京奥运民族心态反映出我国国民的平常心、自信心、包容心和责任心,它体现在中华民族的社会进步、大国实力、国民气度和民族品质等方面。通过对进一步培育和优化民族心态进行探析,认为这种民族心态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有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北京奥运民族心态优化培育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为北京、为中国赢得了全世界关注的目光和如潮的赞扬。中华民族在筹办奥运的旅程中经历种种磨砺
后北京奥运时代,如何进一步推动河南省群众体育的快速发展是我省体育社会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问题。通过对河南省群众的发展历程的详细分析研究,为后北京奥运时代河南省群众体
从教育的重要性、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素质的现状分析,教育在西部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中举足轻重,必须高度重视教育,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和参与,要树立正确的办学方向和教
【摘要】社会作为一个不停运转的系统,必然会产生并积累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社会安全阀理论就是希望为社会设置一种内在的缓冲机制,及时排泄积累的不良情绪,维护社会的良性运行。从社会安全阀理论出发,构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预警机制,这对于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安全阀 社会矛盾 网络群体性事件 预警机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公民社会意识的觉醒,群体性事件不仅发生
【摘要】通过问卷调查,以自编的调查问卷就客家文化对客家青年学生的影响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发现客家文化对客家地区青年学生的影响有限,有日趋淡出之势。以此提出通过学校教育,以专门课程对客家学生广泛实施客家文化教育的建议。  【关键词】客家文化 客家青年学生 调查报告    问题的提出和调查方法  随着客家研究日益深入,客家研究组织林立、学者众多,客家学已成为显学,客家文化研究也已收到很大社会效益,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