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CT检查脑出血临床分期不同所呈现的影响显示及脑出血所处位置的不同出现的相应表现,观察出血表现与预后的相互关联性,为脑出血定性和定量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2006年-2011年收治的52例脑出血患者CT检查及临床资料。结果:52例患者中基底节区脑出血31例,丘脑出血16例,小脑出血3例,脑干出m2例,根据诊断结果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共死亡6例(11.54%),不同部位和不同时期脑出血检查的表现有差异。结论:CT检查能够准确定位出血位置,为临床诊断提供了参考依据,CT檢查是临床脑出血诊断的重要手段,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关键词:脑出血 CT 诊断 表现
[中图分类号]R722.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005-02
脑出血是由实质内血管破裂出血,为急性脑血管病中最严重的一种出血,也是中老年患者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是其常见的病因,常在用力或情绪激动的诱因下发生。经临床调查显示,百分之八十的患者有高血压病史而导致脑出血的发生,因此此病发生迅猛、发展势态快,短短数分钟或数小时便可恶化,患者出现呓语、意识障碍、偏瘫等临床典型症状。因此,应重视脑出血的临床预防及及时治疗,治疗脑出血的关键是及早发现及早治疗,通过有效的诊断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资料。本文主要分析研究了CT检查脑出血临床分期不同所呈现的影响显示及脑出血所处位置的不同出现的相应表现,为临床诊断和治疗做好基础工作。现将CT诊断资料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52例脑出血患者均为我院近5年来收治的病例,其中男32例,女20例,年龄20~75岁,平均58.8岁,43例有高血压病史,18例有糖尿病史,11例有冠心病史。患者临床表现头痛34例(65.38%),有意识障碍17例(32.69%),恶心、呕吐310例(59.62%),尿失禁20例(38.46%)。
1.2方法 所有患者采用飞利浦MX8000双排螺旋CT设备检查,层厚10cm,层距10cm,以眶耳线为基线向头顶连续扫描。根据血肿量,采用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
1.3血肿体积计算按田氏血肿计算公式计算,即出血量:n/6X血肿长径X血肿宽径×血肿层数。
1.4数据处理本组数据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通过z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CT诊断结果 52例患者中基底节区脑出血31例,丘脑出血16例,小脑出血3例,脑桥出血2例,基底节区死亡率最高。
2.2CT检查血肿量与预后关系 出血量<10mL者18例,10-30mL者26例,>30mL者8例,出血量越多,死亡率越高,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2.3不同部位脑出血 CT检查表现基底节区脑出血多表现为肾形或类圆形高密度影,CT值为50~80Itu,血肿周围可见环形低密度水肿带,本组31例基底节区脑出血中有7例有不同程度的占位表现,并有4例破人第四脑室;丘脑出血表现为圆形、椭圆形高密度影;小脑出血表现为圆形或不规则性;脑桥出血表现为高密度血肿影。
2.4不同时期脑出血CT检查表现本组52例患者中33例在脑出血1周内进行CT扫描,病症区表现为高密度影,CT值60~90Hu,其中肾形,圆形14N,出血量6~20mL,其中loN有占位现象,有8例破入脑室;其余19例在出血2周后扫描,表现为高密度血肿向心性缩小,边缘模糊,密度变淡,CT值降低,占位减轻,其中有3例在2个月后,血肿被完全吸收,形成囊腔,呈脑脊液样低密度,边缘锐利。
3 讨论
3.1脑出血出血部位脑出血是由于血管坏死破裂而发生的出现,大部分由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所致,也有一部分原因是脑血管畸形和动脉瘤。脑出血发生后,在出血区位置的红细胞由于血肿张力作用而发生破裂造成点状出血,破裂的严重程度取决于出血时间的长短,出血时间越长,点状出血越严重并持续恶化,如脑出血量较小时,血液仅渗透入神经纤维间,轻微影响脑组织,如若出血量较多时,由于脑腔内压力增大,可压迫脑组织,严重者出现脑水肿显现,因此脑出血发生时应及时诊断及早治疗,以挽救患者生命,由于脑出血位置主要分布在豆纹动脉丘脑膝状体动脉供血区,因此临床基底节、丘脑等部位是主要出血区域,本组研究中,通过CT扫描诊断出血31例位于基底节区,16例位于丘脑,2组占所有脑出血的90.38%。
3.2脑出血CT扫描一般表现由于脑出血常位于基底节区和丘脑,因此血肿容易侵入侧脑室,而血肿引起的周围脑水肿,常表现为占位效应,使脑组织受压、推移、软化甚至坏死,由于脑室内积血吸收速度快于脑内血肿本,因此破入路径表现为高密度血肿与脑室相连,本组中出现了占位和破入脑室的现象。新鲜血肿在CT扫描中一般表现为高密度影,CT值约为60~90Hu,边界清晰,肾形、类圆形或不规则,而周围常有低密度水肿带。附近脑室有移位变性表现,并有部分脑沟消失,而中线结构向对侧移动。占位效应主要与脑水肿严重程度有关,一般1周为最明显,2周后逐渐减轻。
3.3不同时期脑出血CT扫描表现出血初期,也被称为急性期,表现为边界清晰,均匀高密度区,CT值为60~90Hu,并有占位表现,有报道指出,出血1~4N内占位表现发生率在90%以上。CT值比较高的原因在于此阶段的血红蛋白对X线吸收强于脑组织,CT显影有一部分是外溢的血液,而血红蛋白由于小,对显示的影响不明显;出血1周左右,血肿周围的血红蛋白破坏,纤维蛋白溶解,此时高密度的血肿边缘模糊,低密度区域逐渐扩散,CT值也随着降低;出血4周后,血肿为低密度,原因在于血肿被完全吸收后形成囊腔,在水肿减轻的情况下,占位表现也随之消失。
3.4脑出血预后分析(1)出血部位与预后关系。本组研究发现基底节区和丘脑出血预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优于小脑和脑干出血(P<0.05),原因在于此种出血容易累积内囊,在内囊不破坏下预后好,只有在内囊破坏或截断,患者的预后差。(2)出血量与预后关系。本组资料显示,出血<10ml与10~30ml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CT扫描能够对脑出血进行定位和定性诊断,并能够计算出血量,于动态下观察血肿的变化过程,对占位和破入也能清楚的掌握,为治疗提供准确的信息。
关键词:脑出血 CT 诊断 表现
[中图分类号]R722.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005-02
脑出血是由实质内血管破裂出血,为急性脑血管病中最严重的一种出血,也是中老年患者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是其常见的病因,常在用力或情绪激动的诱因下发生。经临床调查显示,百分之八十的患者有高血压病史而导致脑出血的发生,因此此病发生迅猛、发展势态快,短短数分钟或数小时便可恶化,患者出现呓语、意识障碍、偏瘫等临床典型症状。因此,应重视脑出血的临床预防及及时治疗,治疗脑出血的关键是及早发现及早治疗,通过有效的诊断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资料。本文主要分析研究了CT检查脑出血临床分期不同所呈现的影响显示及脑出血所处位置的不同出现的相应表现,为临床诊断和治疗做好基础工作。现将CT诊断资料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52例脑出血患者均为我院近5年来收治的病例,其中男32例,女20例,年龄20~75岁,平均58.8岁,43例有高血压病史,18例有糖尿病史,11例有冠心病史。患者临床表现头痛34例(65.38%),有意识障碍17例(32.69%),恶心、呕吐310例(59.62%),尿失禁20例(38.46%)。
1.2方法 所有患者采用飞利浦MX8000双排螺旋CT设备检查,层厚10cm,层距10cm,以眶耳线为基线向头顶连续扫描。根据血肿量,采用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
1.3血肿体积计算按田氏血肿计算公式计算,即出血量:n/6X血肿长径X血肿宽径×血肿层数。
1.4数据处理本组数据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通过z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CT诊断结果 52例患者中基底节区脑出血31例,丘脑出血16例,小脑出血3例,脑桥出血2例,基底节区死亡率最高。
2.2CT检查血肿量与预后关系 出血量<10mL者18例,10-30mL者26例,>30mL者8例,出血量越多,死亡率越高,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2.3不同部位脑出血 CT检查表现基底节区脑出血多表现为肾形或类圆形高密度影,CT值为50~80Itu,血肿周围可见环形低密度水肿带,本组31例基底节区脑出血中有7例有不同程度的占位表现,并有4例破人第四脑室;丘脑出血表现为圆形、椭圆形高密度影;小脑出血表现为圆形或不规则性;脑桥出血表现为高密度血肿影。
2.4不同时期脑出血CT检查表现本组52例患者中33例在脑出血1周内进行CT扫描,病症区表现为高密度影,CT值60~90Hu,其中肾形,圆形14N,出血量6~20mL,其中loN有占位现象,有8例破入脑室;其余19例在出血2周后扫描,表现为高密度血肿向心性缩小,边缘模糊,密度变淡,CT值降低,占位减轻,其中有3例在2个月后,血肿被完全吸收,形成囊腔,呈脑脊液样低密度,边缘锐利。
3 讨论
3.1脑出血出血部位脑出血是由于血管坏死破裂而发生的出现,大部分由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所致,也有一部分原因是脑血管畸形和动脉瘤。脑出血发生后,在出血区位置的红细胞由于血肿张力作用而发生破裂造成点状出血,破裂的严重程度取决于出血时间的长短,出血时间越长,点状出血越严重并持续恶化,如脑出血量较小时,血液仅渗透入神经纤维间,轻微影响脑组织,如若出血量较多时,由于脑腔内压力增大,可压迫脑组织,严重者出现脑水肿显现,因此脑出血发生时应及时诊断及早治疗,以挽救患者生命,由于脑出血位置主要分布在豆纹动脉丘脑膝状体动脉供血区,因此临床基底节、丘脑等部位是主要出血区域,本组研究中,通过CT扫描诊断出血31例位于基底节区,16例位于丘脑,2组占所有脑出血的90.38%。
3.2脑出血CT扫描一般表现由于脑出血常位于基底节区和丘脑,因此血肿容易侵入侧脑室,而血肿引起的周围脑水肿,常表现为占位效应,使脑组织受压、推移、软化甚至坏死,由于脑室内积血吸收速度快于脑内血肿本,因此破入路径表现为高密度血肿与脑室相连,本组中出现了占位和破入脑室的现象。新鲜血肿在CT扫描中一般表现为高密度影,CT值约为60~90Hu,边界清晰,肾形、类圆形或不规则,而周围常有低密度水肿带。附近脑室有移位变性表现,并有部分脑沟消失,而中线结构向对侧移动。占位效应主要与脑水肿严重程度有关,一般1周为最明显,2周后逐渐减轻。
3.3不同时期脑出血CT扫描表现出血初期,也被称为急性期,表现为边界清晰,均匀高密度区,CT值为60~90Hu,并有占位表现,有报道指出,出血1~4N内占位表现发生率在90%以上。CT值比较高的原因在于此阶段的血红蛋白对X线吸收强于脑组织,CT显影有一部分是外溢的血液,而血红蛋白由于小,对显示的影响不明显;出血1周左右,血肿周围的血红蛋白破坏,纤维蛋白溶解,此时高密度的血肿边缘模糊,低密度区域逐渐扩散,CT值也随着降低;出血4周后,血肿为低密度,原因在于血肿被完全吸收后形成囊腔,在水肿减轻的情况下,占位表现也随之消失。
3.4脑出血预后分析(1)出血部位与预后关系。本组研究发现基底节区和丘脑出血预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优于小脑和脑干出血(P<0.05),原因在于此种出血容易累积内囊,在内囊不破坏下预后好,只有在内囊破坏或截断,患者的预后差。(2)出血量与预后关系。本组资料显示,出血<10ml与10~30ml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CT扫描能够对脑出血进行定位和定性诊断,并能够计算出血量,于动态下观察血肿的变化过程,对占位和破入也能清楚的掌握,为治疗提供准确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