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对原发性翼状胬肉切除术后早期修复的促进作用。
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2016年3至5月间在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确诊为单眼原发性翼状胬肉的患者,住院治疗并进行患眼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移植术,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照术后用药随机分为4个组:空白对照组、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组、羧甲基纤维素钠组和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组。在术前和术后1、2、3、7、14 d对所有患者分别行简式McGill疼痛问卷评估、裂隙灯检查及角膜荧光素钠染色、非接触式眼压、裸眼与矫正视力及球结膜充血程度并作统计分析。采用方差分析对年龄、角膜上皮缺损面积、疼痛程度和球结膜充血程度进行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对性别分布及手术前后视力变化的分布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研究实际纳入患者共114例,其中男性43例,女性71例,年龄(48.9±12.5)岁。术后各组McGill疼痛评分均逐渐下降。术后2 d时,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组、空白对照组、羧甲基纤维素钠组和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组患者McGill总分分别为(1.42±0.67)、(2.21±0.88)、(1.93±1.08)和(1.77±1.18)分;术后3 d时则分别为(1.32±0.54)、(1.93±0.72)、(1.79±0.87)和(1.52±0.7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 d,F=3.436,P=0.019;3 d,F=4.047,P=0.009),其中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组的分值显著低于滴用羧甲基纤维素钠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 d,P=0.047;3 d,P=0.017)。术后2 d时,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组、空白对照组、羧甲基纤维素钠组和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组患者的上皮缺损面积百分比分别为8.6%±1.9%、11.7%±1.7%、11.5%±1.9%和10.4%±1.8%;术后3 d时分别为4.5%±2.2%、9.2%±2.4%、7.4%±2.5%和5.9%±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 d,F=17.17,P<0.001;3 d,F=21.46,P<0.001)。其中,术后2 d时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组的上皮缺损面积百分比低于其他3个组(P<0.01),术后3 d时,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组上皮缺损面积百分比低于空白对照组和羧甲基纤维素钠组(P<0.001),但与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各组术后视力发生变化的患者数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手术前后的眼压、球结膜充血程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原发性翼状胬肉切除术后早期应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滴眼液,具有较快减轻疼痛,加速角膜上皮修复的作用。(中华眼科杂志,2019,55:134-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