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班主任的工作事无巨细,当班上的学生中有人患有癔症时,成功的应对策略不仅能有效地缓解甚至得到治疗,而且对班级、对学生、对学生家庭都是最好的福音。
【关键词】班主任 癔症 应对措施 思考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194-02
一、问题的发现
笔者是一名高中老师,在当班主任的过程中,常发生有女生莫名其妙地摔倒在地,但送医务室,或请120送大医院,折腾一阵子,发现不了到底是什么病,但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不理睬的话,怕出问题,理睬的话,太频繁了,如同“狼来了”,真的有事的话,不作为,责任是很大的。
例如, 2010年的高二(8)班,是一个文科班,74名学生中,有57名女生,班主任涂老師是一位有近二十年班主任工作经历的老教师,在这一年中,开始是一位女生,然后是大面积的女生发生这种问题,多次急救车施救之后,得出这些学生所得的为癔症的结论。但没有特效药,让涂老师头疼不已,今天是这个发病,明天是那个发病,就这样,一直折腾到学生毕业。
二、问题的解决
本人在2012年春时是当时的高一(4)班的班主任,这是一个理科班,只有22名女生,在开学不久,魏晓云一头倒在地上,人事不醒,我还没有见过这种阵势,只好拨打120,但在医院里,做完各种检查,各种生命体征都很正常,医生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癔症”。这时的我也才听别人讲起发生在涂老师身上的故事。
把魏晓云接回学校后,我开始上网查资料,才知道这种病除非不得,一旦患上,短期内不能根治,随时随地可能复发,症状就是晕倒,如果发现不及时,后果可能很严重,我通知了她的家长来校共商对策。我把我所查找的资料打印后,与他一起学习,分析发病的原因,再三表示我一定尽力帮他们,尽可能减轻他的家庭负担,一般情况下不再打120,我们用在医院和网上所学的方法来唤醒她,但他也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旦有非常特殊情况,得随叫随到,他非常感激,表示一定按我说的做。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经常找魏晓云谈心,了解她的过去,了解她家里的具体情况,对她的日常行为作出许多明确规定,要求她不论何时何地,都必须要有同学或家人在身边。让她对我既信任,又有所敬畏。又对班干部以及学校的科任老师一一叮嘱:凡遇到她的晕倒如何处理。这种方法果然有效,以后的日子里,她又倒了几次,每次都有同学或老师及时发现,直接抬到办公室里,平放在沙发上,等她自己醒。
后来,我与她进行了一次长谈,要她在每当觉得自己快要不行了的时候,就大声地喊出:“我能行,我不会倒下!”,坚持几秒钟站稳。她相信了我,并时常照着我说的去做。过后她对我讲,有好多次突然觉得浑身没劲时,就按我说去做,拼命坚持,还真没有晕倒!后来,这种浑身无力的感觉也越来越少了。
因为有涂老师的故事在前,我了解了癔症的流行性的恐怖,所以我加强了对其他学生的观察和了解,极力控制,最终,班上除了魏晓云以外,余彦欣和闫莉也不同程度地患这种病,因为有了经验,处理起来不再慌乱,而且极有针对性在我与其他老师的密切配合下,她们都很快康复,没因治病而耽搁,不仅完成了学业,还分别考上了云南艺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和山东师范学院。
三、对癔症学生管理的思考
现代医学观点倾向于癔症是一种心因性疾病。也有观点认为癔症是一种有目的的反应。临床实践发现癔症常常发端于困境之中或危难之时。主要表现为意识朦胧、漫游症、幼稚与紊乱行为及反复出现的幻想性生活情节,可有片段的幻觉、妄想、自知力不充分,对疾病泰然漠视。此病一般急起急止,病程可持续数周,其间可有短暂间歇期。缓解后无后遗症状,但可再发。
我班上这三名发病学生,现均已考上大学,病自然是好了,但除了总结学生自身的原因外,我还考查了学生的家庭以及成长经历,发现她们要么是长期留守的孩子,要么是父母长期分居了,孩子从父母、从家庭里享受的温暖有限,加上癔症的症状是功能性的,因此心理治疗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我总结出如下经验:对发病时的学生,不要过分关注和过分热情,不要惊慌失措,不对她迁就,泰然处之!平常多关心,多交流,更重要的是,给她们提出合适的奋斗目标,让她们对生活充满希望!而对患者的非适应性行为经常给予迁就或不适当强化,不利于患者康复。
作为班主任,校园安全责任重大,亡羊补牢的代价太大了,把一切隐患尽可能消灭在萌芽状态是我们工作的目标,当问题出现时,寻求最合理的解决方式,用最小的代价追求最好的结果,需要我们的智慧和胆略。癔症说到底就是一种心理疾病,只要我们真诚地去对待发病的学生,尽可能地创造学生康复的条件,多一只眼睛去关注,是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的,也为患病学生的家长减轻极大的经济负担。一旦有特异体质的学生,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追根索源,而不是简单地通知家长领回家治疗。当我们成功挽救了一个学生,一个家庭时,我们内心也可以再一次得到净化,收获的不仅仅是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郑志峰.关于癔症的几点思考[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郁芳.个体与群体癔症比较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
【关键词】班主任 癔症 应对措施 思考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194-02
一、问题的发现
笔者是一名高中老师,在当班主任的过程中,常发生有女生莫名其妙地摔倒在地,但送医务室,或请120送大医院,折腾一阵子,发现不了到底是什么病,但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不理睬的话,怕出问题,理睬的话,太频繁了,如同“狼来了”,真的有事的话,不作为,责任是很大的。
例如, 2010年的高二(8)班,是一个文科班,74名学生中,有57名女生,班主任涂老師是一位有近二十年班主任工作经历的老教师,在这一年中,开始是一位女生,然后是大面积的女生发生这种问题,多次急救车施救之后,得出这些学生所得的为癔症的结论。但没有特效药,让涂老师头疼不已,今天是这个发病,明天是那个发病,就这样,一直折腾到学生毕业。
二、问题的解决
本人在2012年春时是当时的高一(4)班的班主任,这是一个理科班,只有22名女生,在开学不久,魏晓云一头倒在地上,人事不醒,我还没有见过这种阵势,只好拨打120,但在医院里,做完各种检查,各种生命体征都很正常,医生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癔症”。这时的我也才听别人讲起发生在涂老师身上的故事。
把魏晓云接回学校后,我开始上网查资料,才知道这种病除非不得,一旦患上,短期内不能根治,随时随地可能复发,症状就是晕倒,如果发现不及时,后果可能很严重,我通知了她的家长来校共商对策。我把我所查找的资料打印后,与他一起学习,分析发病的原因,再三表示我一定尽力帮他们,尽可能减轻他的家庭负担,一般情况下不再打120,我们用在医院和网上所学的方法来唤醒她,但他也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旦有非常特殊情况,得随叫随到,他非常感激,表示一定按我说的做。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经常找魏晓云谈心,了解她的过去,了解她家里的具体情况,对她的日常行为作出许多明确规定,要求她不论何时何地,都必须要有同学或家人在身边。让她对我既信任,又有所敬畏。又对班干部以及学校的科任老师一一叮嘱:凡遇到她的晕倒如何处理。这种方法果然有效,以后的日子里,她又倒了几次,每次都有同学或老师及时发现,直接抬到办公室里,平放在沙发上,等她自己醒。
后来,我与她进行了一次长谈,要她在每当觉得自己快要不行了的时候,就大声地喊出:“我能行,我不会倒下!”,坚持几秒钟站稳。她相信了我,并时常照着我说的去做。过后她对我讲,有好多次突然觉得浑身没劲时,就按我说去做,拼命坚持,还真没有晕倒!后来,这种浑身无力的感觉也越来越少了。
因为有涂老师的故事在前,我了解了癔症的流行性的恐怖,所以我加强了对其他学生的观察和了解,极力控制,最终,班上除了魏晓云以外,余彦欣和闫莉也不同程度地患这种病,因为有了经验,处理起来不再慌乱,而且极有针对性在我与其他老师的密切配合下,她们都很快康复,没因治病而耽搁,不仅完成了学业,还分别考上了云南艺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和山东师范学院。
三、对癔症学生管理的思考
现代医学观点倾向于癔症是一种心因性疾病。也有观点认为癔症是一种有目的的反应。临床实践发现癔症常常发端于困境之中或危难之时。主要表现为意识朦胧、漫游症、幼稚与紊乱行为及反复出现的幻想性生活情节,可有片段的幻觉、妄想、自知力不充分,对疾病泰然漠视。此病一般急起急止,病程可持续数周,其间可有短暂间歇期。缓解后无后遗症状,但可再发。
我班上这三名发病学生,现均已考上大学,病自然是好了,但除了总结学生自身的原因外,我还考查了学生的家庭以及成长经历,发现她们要么是长期留守的孩子,要么是父母长期分居了,孩子从父母、从家庭里享受的温暖有限,加上癔症的症状是功能性的,因此心理治疗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我总结出如下经验:对发病时的学生,不要过分关注和过分热情,不要惊慌失措,不对她迁就,泰然处之!平常多关心,多交流,更重要的是,给她们提出合适的奋斗目标,让她们对生活充满希望!而对患者的非适应性行为经常给予迁就或不适当强化,不利于患者康复。
作为班主任,校园安全责任重大,亡羊补牢的代价太大了,把一切隐患尽可能消灭在萌芽状态是我们工作的目标,当问题出现时,寻求最合理的解决方式,用最小的代价追求最好的结果,需要我们的智慧和胆略。癔症说到底就是一种心理疾病,只要我们真诚地去对待发病的学生,尽可能地创造学生康复的条件,多一只眼睛去关注,是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的,也为患病学生的家长减轻极大的经济负担。一旦有特异体质的学生,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追根索源,而不是简单地通知家长领回家治疗。当我们成功挽救了一个学生,一个家庭时,我们内心也可以再一次得到净化,收获的不仅仅是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郑志峰.关于癔症的几点思考[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郁芳.个体与群体癔症比较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