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解读的四种视角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i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次小学科学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活动中,有一位青年教师与笔者商量《轮轴的秘密》(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0、11页)这个课怎么上。看了这位青年教师满满当当的教案,笔者提出了几个问题:教材中的几个活动之间有什么关系,轮轴实验你做过了吗?你觉得学生来做这几个实验,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你期望学生怎样发展?对于这些问题,这位教师实事求是地说自己并没有认真思考过。准备了内容丰富的教案,却厘不清教材中的关键问题。这其中的症结之一,是有些新教师缺乏解读教材的能力,不知如何去研读科学教材。本文笔者即以《转轴的秘密》一课为例,提出一种解读教材的思路,以供大家参考。
  一、从文本结构剖析教材
  从文本结构来剖析教材是指教师分析教材的层次,找出教材中主干活动的逻辑关系,明确实验数据的分析方法和实验结论的得出过程。通过对重点章节的阅读,了解实验活动的过程、方法、注意事项以及记录表的设计和使用。这样做将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开展指导,以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从文本结构的角度剖析教材其实就是一个内化教材的过程。
  比如《轮轴的秘密》一课,教材分成三个内容:轮轴的概念、探究轮轴的秘密、轮轴在生活中应用,其中的重点是探索轮轴的秘密。在阅读教材时,教师可以就以下问题来深化对教材的认识。
  1.在认识轮轴的概念时,教材为何选用阀门式水龙头,而不选用“T”字形水龙头或门把手呢?
  通过比较发现,阀门式水龙头的轮是完整的,而“T”字形水龙头或门把手的轮是不完整的,它们只有在运动时留下的轨迹才会形成轮,因此在教学中引入环节选用的轮、轴完整并固定在一起的机械,有助于学生建立轮轴的概念。
  2.在教材中为何将轮轴的运用放在最后?
  从教材的编写来看,当学生认识轮轴以后,安排了一个拧开水龙头的体验活动,学生感受到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省力,再发展到用实验的方式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假如我们将轮轴的运用安排在轮轴概念之后,这会削弱学生认知上的前后联系,造成思维上的断层。同时,在体验之后学生才能更深入地理解轮轴的作用,从轮轴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使用来深化对轮轴的认识。
  3.探索轮轴的秘密实验活动安排了两次,这两个活动前后之间有什么联系?
  在参与第一个活动“轮轴有什么作用”的过程中,期望学生发现在轮轴的轮上用力会更省力,还期望学生发现在轮上用力是轴上阻力的二分之一。在此基础上引发学生作出猜想,如果轴不变轮增大,轮上用力情况会怎样呢,由此引发学生开展第二个活动“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通过实践发现,轴不变轮增大,轮上用力更省。当然,从学生思维的逆向性思考,教材还可以提出问题,“轮不变轴缩小,轮上用力会怎样?”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研究轮轴有什么作用是第二个活动的基础,而第二个活动深化了学生对轮轴作用的认识,同时第二个活动中的实验方法受到第一个活动的影响,两个活动可以由扶到放开展。
  二、用实验的方法学习教材
  教师在上课之前,自己先要准备材料,并操作教材中的实验,这有助于教师达到对科学概念生成的过程体悟,也可以发现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加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使课堂实验教学的成功开展得到保障。
  《轮轴的秘密》一课中安排了两个实验活动和一个游戏活动。为了做好实验,笔者首先是寻找材料。在寻找材料的过程中,发现原来自然课中简单机械实验盒的套件只有2倍关系,没有3倍关系,最后在初中实验材料中找到相应的材料。在实验过程中,笔者发现,组装轮轴上的绳子时必须在轮和轴上缠绕几圈有助于实验的调控,轮和轴上绳子的缠绕方向相反,绳子的长短会影响两边力的平衡,需要课前作出调试。而教材中提出轮上用多大的力才能将轴上的钩码提起来,这将使作用在轮上的力再增加一个钩码才能提起轴上的钩码。因为在两力平衡的情况下,轮轴保持静止。在教学中笔者采用平衡的方法来研究轮轴的作用,规定在轮上用多少的力能使轮轴保持平衡。根据自己的实验操作,笔者制定了实验操作指导用语。
  实验步骤:先研究轴上阻力是2个垫圈时,轮上挂几个垫圈才能保持平衡?接着研究轴上阻力是4个垫圈、6个垫圈时,轮上挂几个垫圈才能保持平衡?
  实验注意点:轮和轴上棉线缠绕方向相反;实验过程中,手要轻轻地拉住棉线,防止轴上垫圈滑落;及时记录,实验后整理好垫圈和铁架台,轻声讨论我们的发现。
  三、以学生的眼光看待教材
  学生会关注教材中的什么内容呢?从笔者以往教学经验来看,学生拿到科学书,先会看看里面有哪些活动,是不是有趣,很少有学生会去思考这个活动做了以后我要掌握什么知识。也就是说,学生关注的是活动本身,关注的是活动的表面。而这恰好是我们教学的起始点,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引领学生从关注活动本身发展到关注活动本质,从关注活动的表面走向思维的内在探索。因此,教师在阅读教材时,要善于找出那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本着“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的教学理念,挖掘活动背后的教育价值。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活动中,在愉悦的情景中,获取科学知识,发展学生对科学的爱好和情趣。
  在《轮轴的秘密》一课中,学生最感兴趣的是用螺丝刀来比较力气大小。在比较力气大小的活动中,学生会发现这个比赛不公平,因为螺丝刀的柄粗糙容易捏住,而金属杆光滑很难捏住。这实际上是教材中的选材不足问题,螺丝刀增加了另一个变量——接触面的光滑程度影响摩擦力大小。从中可以看出教材中也会存在问题和不足,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需要教师作出调整和完善。如在教学中选用啤酒瓶就可以尽量避免摩擦力的问题。在开展活动时,教师给每组一个啤酒瓶,要求每个学生操作两次,比较分别握住轮(瓶身)和轴(瓶颈)时的用力情况,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得对轮轴省力的最初体验,激起学生定量研究轮轴省力问题的兴趣。
  四、从动态的角度生成教材
  由于受技术和成本的影响,教材是静态的、平面的呈现,但课堂却是动态的、立体的生成,教材中各部分内容是逐一呈现,具有一定的顺序。这就要求教师从动态的角度去预想教材的课堂形态,梳理教材的知识脉络,展示学生科学概念的显性发展和思维价值。   从这一角度出发,笔者认为《轮轴的秘密》教材的动态呈现可以这样展开。
  1.轮轴的概念。
  首先出示一个阀门式水龙头,随后动态呈现“我们拧水龙头上的轮子就能带动轴一起转动,将水龙头打开”的过程,并在图中闪现认识“轮”和“轴”。最后出示“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作轮轴”。
  2.轮轴的作用。
  (1)取下水龙头上的轮子,一学生直接去拧轴,不易拧开水龙头,推测轮轴的作用。
  (2)全体学生体验轮轴的作用。给每组学生两个啤酒瓶,玩比较力气大小游戏,通过在轴上和轮上用力比较,从感性层面上认识轮轴在轮上用力可以省力。
  (3)呈现轮轴实验装置,介绍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及注意点,学生开展实验研究轮轴有什么作用,并在记录纸上记录,写出发现。
  (4)交流“我们发现了什么?”限于教材的篇幅,这样的提问是很开放的,学生的发言可以天马行空,自由发挥,对于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反而不利于概念的建立。因此可以稍作引导,“①对这组同学的实验数据你有其他意见吗?②两个垫圈表示什么?一个垫圈表示什么?③从这三组力的大小比较中,你知道轮轴有什么作用吗?④推想在轴上的阻力为8个、10个垫圈时,轮上各用几个垫圈的力能达到平衡?”
  3.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1)呈现实验装置,提出问题:把上面轮轴装置中的轮换成一个更大的轮,每次所用的力会有怎样的改变?
  (2)推测:轮大了,提起重物会更省力;轮大了,提起重物拉动绳子的距离更长了。
  (3)进一步开展实验研究,并记录自己的发现。
  (4)呈现两张记录表,比较上面两种轮轴提起重物所用的力,说说自己的发现。认识到“轴相同,轮越大越省力”。
  4.轮轴的应用。
  (1)找一找,在我们周围,哪些地方应用了轮轴?它们的哪一部分相当于轮?哪一部分相当于轴?
  (2)呈现相关图片,了解生活中应用的轮轴变式。
  (3)思考轮轴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从以上环节可以看出,动态呈现教材,是对教材文本的解读、教材实验的内化、学生心理的预期分析三者的有机综合,以求得教材、教师、学生的三心相通,追求教材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的有机统一。它是对教材的再创造,寓教法于其中,力求把握教材的侧重点,化繁就简,以求得真正“活”化教材。
  (浙江省余姚市实验学校 315400)
其他文献
【摘 要】为切实改变“重教轻学”现象,落实“以学为中心”的目标,温州市龙湾区教师发展中心对该区中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状况进行调研,从中发现教师在备课、课堂实践、教学困难及解决途径、学生的学习准备等方面确实存在较大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调查报告建议:加强和落实教学常规,抓好备课环节;教师培训以需求定供给,增加“土专家”的培训比重;提升教研员“研究、指导、服务”功能,切实加强校本研修;构建学习支架,培育学
【摘 要】教育教学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深圳市罗湖区小学科学“习本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课题小组,经历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建构了云技术支持下的“习本云课堂”教学基本范式,旨在通过采集、分析、整理数据,实现精准教学,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关键词】习本云课堂;数据采集;精准教学  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教学促进发展,就是把可能水平不断转化为现有水平。当前,正处在“互联网 教育”及
“气垫”对于我们并不陌生,但是“气垫技术”的应用就不是人人皆知了。气垫技术可以大大减少物体之间的摩擦力,极大提高物体的运动速度,使运载工具如虎添翼,显示出很强的军事和民用价值。气垫技术最出色的应用,莫过于气垫船了。是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新型高速船,它以空气在船只底部衬垫承托,其特殊“腾空”方式让气流在运输船底部和地面之间形成一层“气垫”,利用底部的压力来使船只升离地面或水面,大幅降低了船体的流体
1943年开始,苏军在突破列宁格勒封锁和在北高加索反攻取得初步战果后,直到7月的库尔斯克会战爆发,近半年时间,整体陆战战场进入了一个相对“安静”时期。不过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双方在空中展开了大规模交战。除了彼此在库班展开了争夺制空权的几个月交战,防空方面则是德军一反常态的对苏军重要铁路枢纽和一些后方工业目标持续展开了空袭。附表:苏军防空军具体部署  1943年3~6月,几乎就在库班空战的同时,苏
美军“陶”2(BGM-71)反坦克导弹发射训练芬兰帕特里亚6×6多用途轮式装甲车  帕特里亚6×6多用途轮式装甲车是芬兰AMV模块化8×8轮式装甲车在市场上的补充。其底盘结构采用与AMV相同的部件,但少了一根轴,根据需要可以由前面4个轮或者全部6个轮转向。通过加装一些设备,该车可以接近AMV的水平,比如增加装甲和防地雷组件来提高防护水平,加装不同的武器系统和装备成为不同用途的变型车等。“斯坦尼斯”
让每个学生都能受到适当的教育,让每个学生能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是教育本源意义上的真正公平。因此,理想的义务教育是全面性和差异性、社会化和个体化的统一。以人为本,实施班级授课制下的个性化教育,是现代义务教育应有的新理念。  2015年3月30日,浙江省教育厅发布了《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在体现义务教育基础性、全面性和公平性的基础上,强化选择性教育思想,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
一百多年前飞机初上蓝天之时,还属于手工作坊的产物,而那一批航空先驱们,既是飞机的设计者,也多是飞机的制造者和试飞者。在这些“航空匠人”的手中,历经一次次修修改改、一次次起起落落,飞机也从最初的蹒跚起飞、贴地飞行几十米,到“像鸟儿一样飞翔”,飞得更远、更高、更快。不论是从自行车铺起家的莱特兄弟(图中即为他们的“飞行者一号”与试飞场地边的工坊),还是全美摩托车赛冠军的格伦·寇蒂斯(Glenn·Curt
◎ 国产歼-11B的前视外观主要特征是风挡前中置的红外搜索追踪装置和绿色衍射平显(摄影/刘应华)自力更生,百折不挠  进入21世纪后,中国政府和航空工业的自信和企图心得到极大满足。尤其是被国产航空电子火控系统武装起来的歼-10单发歼击机,往往在对抗演习中完胜苏-27SK乃至歼-11,更让解放军及供应商感到有必要将自身占有优势的技术“嫁接”到俄罗斯飞机上,进而完全进入自主研制现代战机的“大国俱乐部”
科幻电影中的“空中航母”  看过电影《复仇者联盟》的人一定会对剧中的“空中航母”印象深刻,那是一种货真价实的空中巨无霸,不仅能够搭载大量先进的战斗机,并提供这些战斗机起飞和降落的设施,还拥有强大的对空对地火力,可以担任海陆空三栖作战的载具。其配置的4具提供垂直方向动力的巨大涡轮发动机,能够让“空中航母”实现垂直起降,尾端的两具多联装喷气发动机则为其提供水平方向的动力。作战状态下的“空中航母”是一座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对课堂形式和课堂目标定位都做了改革。如今的小学美术课堂,追求有趣、快乐的氛围已悄然成为时尚。笔者认为,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形式背后收获相关的美术素养,收获思考,拓宽思维,使学生得到有效发展,是课改中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本文以《太阳》一课为例,对课堂娱乐与促进有效教学和学生发展之间的有效链接进行阐述。  [教例描述]  前不久,笔者听了一节小学一年级的美术课《太阳》。过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