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源于生活且应用于生活,美术教学以生活为基础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初中生正处于身心独立发展的阶段,美术教学要采取一种富于创新性与活动性的教学方法,生活化,无疑是其中重要一端。
一、以生活经验创造课堂情境
对于初中美术教师来讲,除了专业知识的扎实以外,更重要的就是要了解学生心理特点,更尊重他们的认知取向。教师在课堂上,就应当充分认识到学生的想法和意愿,给他们欣赏和创作的自由。以生活兴趣作为引导,使其完成简单的阶段性目标,当学生完成某一目标时,教师可以给以鼓励和支持,并使之在此基础上完成下一阶段的任务。如此环环相扣,最终使教学效果达到最好。
比如苏少版七年级“多变的颜色”一课,如果教师单纯地将原色、复色、冷色、暖色这些概念告诉给学生,告诉他们什么是冷暖的搭配、什么是三原色,估计很少有同学可以真正听懂。可若是教师将这些概念融入到生活情境当中去,那么教学效果就完全不同了。“颜色同样的物品,为什么大家会觉得颜色浅的要轻一些?”“在各种喜庆欢乐的场合,大家穿哪种颜色的衣服更合适?”这样的问题更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思考与讨论,学生可以深切地感受到美术课的意义所在。
二、以多媒体带动生活情境
由于初中生的知识储备还不很多、社会阅历相对匮乏,再加之教学活动区域有限,教师往往需要在课堂上做出一定的引导,才能让教学和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才能让学生产生课堂即生活的情感共鸣,多媒体无疑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引导媒介。多媒体教学把声音、文字、图像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结合在一起,几乎真实地模拟甚至再现生活场景,在现实条件不充足的情况下,使学生得到身临其境的感觉,让课堂活动变得丰富多彩。一方面,它可以提升学生兴趣;另一方面,多媒体教学还可以使一些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帮助学生达到深入探索的目的,对于美术能力培养有益。比如在学习“中国古代书画”的两节课中,教师可以应用网络找到有关的资料,制作一个图文并茂的古代书画展课件,课件同时包括了文、图、音、像等艺术形式,可以充分调动大家的多种感觉器官,让学生完全置身于学习境界中,感知到古代艺术的无穷魅力,这种感知效果,教师单纯的口授是永远都无法达到的。
三、以多向交流促进生活与课堂的融合
一直以来,多向交流都是美术教学的主要手段,在当前初中美术教学缺少优良外部条件的情况下,教师若是放弃教学方法的革新,无异于扼杀了大家的学习兴趣。教师无法在短时期内将外部环境加以大的变革,但是完全可以用优化交流方式的手段,弥补硬件条件的不足。此前的初中美术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教师在每节课的前十分钟讲解基本的概念与方法,剩余的时间学生自由作画,这种近于机械式的方法,使得教师和学生在不知不觉间产生了隔膜,教师尽管讲得很清楚,学生却完全不当回事,师生间的交流几乎等于零,极大地阻碍了和谐课堂的构建,也不利于学生在美术中认识生活。多向交流应该包括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师生与环境交流、师生与方法交流等形式。各种交流主体互相促进、互相影响,最终达到体验式教学的目标。比如在理解透视关系的相关内容时,想要让学生在平面上形成立体纵深的透视效果感觉,是非常困难的事,仅仅讲解并绘制透视图,根本无法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先带领同学们观察教室外的风景,让大家从近看到远,再从远看到近,在远近大小的变化中体会透视比例关系,或者是站在走廊的一端,观察走廊门柱的仰角、俯角比例。学生心领神会,很快便会掌握这部分知识。
四、增加写生课比例
教育因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课堂教学一定要以社会生活变化为根基,奉行“在美好的事物里面发现美好,达成审美教育的目标”这一理念。所有的美都包含在深远博大的社会里。教师需要真正摆脱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给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美术课堂教育形式,使学生可以用心感悟生活,而非用记忆去复制教材。比如苏少版美术教材里面,有极多可以运用写生手法实现的教学案例,如“体积与空间中的生命”,如“笔情墨意抒胸臆”等。又比如在农村学校中,一些教材内容无法真正实现,那么教师则完全可以利用当地的乡土资源取而代之,以写生的手法引导同学们观察季节更替、观察色彩变化,这种形式的课程是极有利于学生展开独立思考与创建审美意趣的。
一、以生活经验创造课堂情境
对于初中美术教师来讲,除了专业知识的扎实以外,更重要的就是要了解学生心理特点,更尊重他们的认知取向。教师在课堂上,就应当充分认识到学生的想法和意愿,给他们欣赏和创作的自由。以生活兴趣作为引导,使其完成简单的阶段性目标,当学生完成某一目标时,教师可以给以鼓励和支持,并使之在此基础上完成下一阶段的任务。如此环环相扣,最终使教学效果达到最好。
比如苏少版七年级“多变的颜色”一课,如果教师单纯地将原色、复色、冷色、暖色这些概念告诉给学生,告诉他们什么是冷暖的搭配、什么是三原色,估计很少有同学可以真正听懂。可若是教师将这些概念融入到生活情境当中去,那么教学效果就完全不同了。“颜色同样的物品,为什么大家会觉得颜色浅的要轻一些?”“在各种喜庆欢乐的场合,大家穿哪种颜色的衣服更合适?”这样的问题更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思考与讨论,学生可以深切地感受到美术课的意义所在。
二、以多媒体带动生活情境
由于初中生的知识储备还不很多、社会阅历相对匮乏,再加之教学活动区域有限,教师往往需要在课堂上做出一定的引导,才能让教学和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才能让学生产生课堂即生活的情感共鸣,多媒体无疑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引导媒介。多媒体教学把声音、文字、图像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结合在一起,几乎真实地模拟甚至再现生活场景,在现实条件不充足的情况下,使学生得到身临其境的感觉,让课堂活动变得丰富多彩。一方面,它可以提升学生兴趣;另一方面,多媒体教学还可以使一些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帮助学生达到深入探索的目的,对于美术能力培养有益。比如在学习“中国古代书画”的两节课中,教师可以应用网络找到有关的资料,制作一个图文并茂的古代书画展课件,课件同时包括了文、图、音、像等艺术形式,可以充分调动大家的多种感觉器官,让学生完全置身于学习境界中,感知到古代艺术的无穷魅力,这种感知效果,教师单纯的口授是永远都无法达到的。
三、以多向交流促进生活与课堂的融合
一直以来,多向交流都是美术教学的主要手段,在当前初中美术教学缺少优良外部条件的情况下,教师若是放弃教学方法的革新,无异于扼杀了大家的学习兴趣。教师无法在短时期内将外部环境加以大的变革,但是完全可以用优化交流方式的手段,弥补硬件条件的不足。此前的初中美术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教师在每节课的前十分钟讲解基本的概念与方法,剩余的时间学生自由作画,这种近于机械式的方法,使得教师和学生在不知不觉间产生了隔膜,教师尽管讲得很清楚,学生却完全不当回事,师生间的交流几乎等于零,极大地阻碍了和谐课堂的构建,也不利于学生在美术中认识生活。多向交流应该包括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师生与环境交流、师生与方法交流等形式。各种交流主体互相促进、互相影响,最终达到体验式教学的目标。比如在理解透视关系的相关内容时,想要让学生在平面上形成立体纵深的透视效果感觉,是非常困难的事,仅仅讲解并绘制透视图,根本无法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先带领同学们观察教室外的风景,让大家从近看到远,再从远看到近,在远近大小的变化中体会透视比例关系,或者是站在走廊的一端,观察走廊门柱的仰角、俯角比例。学生心领神会,很快便会掌握这部分知识。
四、增加写生课比例
教育因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课堂教学一定要以社会生活变化为根基,奉行“在美好的事物里面发现美好,达成审美教育的目标”这一理念。所有的美都包含在深远博大的社会里。教师需要真正摆脱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给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美术课堂教育形式,使学生可以用心感悟生活,而非用记忆去复制教材。比如苏少版美术教材里面,有极多可以运用写生手法实现的教学案例,如“体积与空间中的生命”,如“笔情墨意抒胸臆”等。又比如在农村学校中,一些教材内容无法真正实现,那么教师则完全可以利用当地的乡土资源取而代之,以写生的手法引导同学们观察季节更替、观察色彩变化,这种形式的课程是极有利于学生展开独立思考与创建审美意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