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少数民族大学生既是未来参与国家建设的生力军,也是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未来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堅力量。与其他大学生一样,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处于显著变化阶段,容易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这种心理状态失衡不仅体现在其语言表达、人际交往和生活习俗上,也体现在其内在的理想信念和思维模式上。进入大学校园后,要正确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新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进行心理调适,制定有效措施,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投入紧张的学习、研究与实践中。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高校学生工作中获得显著的推动和提升,但仍存在不少局限性。在已有研究成果中,关于分析当下造成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心理不稳定因素的观点较多,但是在如何提高其心理调适能力的方式和方法等方面缺乏切实的对策和建议,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任务、目标、特性和规律等,还缺乏更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看来,存着课程化、个别化、形式化、德育化等趋向,难以及时满足新时代大学生心理状态的调适需求。大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个人心理素质才可以尽快适应大学校园生活,并逐步提升适应未来工作岗位和社会角色的综合素质。
因此,在全面把握新形势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总体目标的其础上,建立一个多层次、多维度协作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形成丰富多样的教育教学模式,推动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自主创新,已成为当务之急。
同时,深入研究文化多样性情况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过去的研究较多是针对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讨论,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涉及较少,尤其是针对少数民族大学心理调适能力的健康教育研究更是少之又少。现阶段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比较侧重于全面性的归纳研究,欠缺对实际应用层面的个体研究。因而,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难题,需要立足于高等学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际,探寻适合文化多样性背景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模式。
随着社会飞速发展,市场竞争因素加剧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根据对造成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困惑因素的进一步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如下:一是语言交流的障碍。少数民族大学生习惯用自己的民族语言交流,但在大学校园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所有的交流和沟通都是通过汉语进行的,少数民族大学生需要较长的时间来提升自己的语言交流能力,才能适应和融入相对陌生的文化圈。在此过程中,由于每个人对汉语的理解程度不同,因此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与他人相处时会逐渐形成自卑和害羞的心态。其次,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基础比较薄弱,学习压力也比较大。由于语言差异,有时很难理解老师在课堂上说的话,又害怕与老师交流,这就造成了惰性循环,加剧了他们的心理不安状态。第三,理念和习俗存在差异。在进入大学之前,少数民族大学生都有各自的特色习俗、理念和生活方式。进入高校后,由于日常生活环境的变化,少数民族大学生经常发现很难继续维持其原有的日常习俗。第四,由于文化和环境差异引起的远离家乡的焦虑情绪。在大学环境中,对于绝大多数大学生而言,他们缺乏对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和传统生活方式等知识的了解,这种人文交流环境和文化差异会导致双方产生焦虑感。当这种焦虑感变得更加严重时,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将进入一种茫然而对立的心态,这极大地加重了这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的心理调适问题,高校应加强建设与少数民族学生沟通交流的渠道,引导他们走出语言障碍造成的人际交往困难和精神压力。高校可以通过一些措施鼓励辅导员和班主任积极关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跟同班同学或舍友开展活动,加强彼此的沟通与交流,协助他们摆脱语言障碍。此外,教师在授课时要积极了解和掌握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中碰到的困难,并及时予以解决。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应重视不同文化的差异性,从而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竞服因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差别所导致的精神压力。
重视文化差别的校园文化体系,能引导多元文化背景下各个民族的大学生尽早融入校园,从而不断淡薄异文化差异所造成的焦虑感,这样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氛围有助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心理调适意识和能力。
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建立积极的调适能力,是一项长期工作。在具体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中,也可以利用民族文化来开展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在心理健康课程中,增加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内容,让大学生掌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适当以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为基础,设置多元化的教学内容,从而引起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心理上的归属感,使他们认可自身的文化,也能够接纳新的文化,进而逐渐减轻在不同文化群体中所感受到差异感和焦虑情绪。
为了不断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能力,除各高校积极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等外部因素外,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也要努力改变、积极适应陌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并尝式通过多种途径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
首先,要积极学习和了解外来文化。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差异所致。因此,少数民族大学生应努力学习,积极接受和学习外来文化,主动增强自身对外来文化的适应性。
其次,各民族大学生要重视和加强对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不仅要了解外来文化,还要提高对学校心理教育的认识。应该认识到,高校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各种心理教育,其实是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学习和生活节奏。此外,如果有学生在解决适应外来文化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了自身无力克服的因素,必须及时告知心理导师,寻求缓解心理压力的途径和方式,使自己在高校健康快乐地学习、成长。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高校学生工作中获得显著的推动和提升,但仍存在不少局限性。在已有研究成果中,关于分析当下造成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心理不稳定因素的观点较多,但是在如何提高其心理调适能力的方式和方法等方面缺乏切实的对策和建议,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任务、目标、特性和规律等,还缺乏更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看来,存着课程化、个别化、形式化、德育化等趋向,难以及时满足新时代大学生心理状态的调适需求。大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个人心理素质才可以尽快适应大学校园生活,并逐步提升适应未来工作岗位和社会角色的综合素质。
因此,在全面把握新形势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总体目标的其础上,建立一个多层次、多维度协作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形成丰富多样的教育教学模式,推动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自主创新,已成为当务之急。
同时,深入研究文化多样性情况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过去的研究较多是针对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讨论,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涉及较少,尤其是针对少数民族大学心理调适能力的健康教育研究更是少之又少。现阶段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比较侧重于全面性的归纳研究,欠缺对实际应用层面的个体研究。因而,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难题,需要立足于高等学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际,探寻适合文化多样性背景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模式。
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成因分析
随着社会飞速发展,市场竞争因素加剧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根据对造成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困惑因素的进一步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如下:一是语言交流的障碍。少数民族大学生习惯用自己的民族语言交流,但在大学校园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所有的交流和沟通都是通过汉语进行的,少数民族大学生需要较长的时间来提升自己的语言交流能力,才能适应和融入相对陌生的文化圈。在此过程中,由于每个人对汉语的理解程度不同,因此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与他人相处时会逐渐形成自卑和害羞的心态。其次,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基础比较薄弱,学习压力也比较大。由于语言差异,有时很难理解老师在课堂上说的话,又害怕与老师交流,这就造成了惰性循环,加剧了他们的心理不安状态。第三,理念和习俗存在差异。在进入大学之前,少数民族大学生都有各自的特色习俗、理念和生活方式。进入高校后,由于日常生活环境的变化,少数民族大学生经常发现很难继续维持其原有的日常习俗。第四,由于文化和环境差异引起的远离家乡的焦虑情绪。在大学环境中,对于绝大多数大学生而言,他们缺乏对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和传统生活方式等知识的了解,这种人文交流环境和文化差异会导致双方产生焦虑感。当这种焦虑感变得更加严重时,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将进入一种茫然而对立的心态,这极大地加重了这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
心理健康调适的对策
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的心理调适问题,高校应加强建设与少数民族学生沟通交流的渠道,引导他们走出语言障碍造成的人际交往困难和精神压力。高校可以通过一些措施鼓励辅导员和班主任积极关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跟同班同学或舍友开展活动,加强彼此的沟通与交流,协助他们摆脱语言障碍。此外,教师在授课时要积极了解和掌握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中碰到的困难,并及时予以解决。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应重视不同文化的差异性,从而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竞服因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差别所导致的精神压力。
重视文化差别的校园文化体系,能引导多元文化背景下各个民族的大学生尽早融入校园,从而不断淡薄异文化差异所造成的焦虑感,这样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氛围有助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心理调适意识和能力。
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建立积极的调适能力,是一项长期工作。在具体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中,也可以利用民族文化来开展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在心理健康课程中,增加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内容,让大学生掌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适当以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为基础,设置多元化的教学内容,从而引起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心理上的归属感,使他们认可自身的文化,也能够接纳新的文化,进而逐渐减轻在不同文化群体中所感受到差异感和焦虑情绪。
为了不断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能力,除各高校积极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等外部因素外,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也要努力改变、积极适应陌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并尝式通过多种途径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
首先,要积极学习和了解外来文化。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差异所致。因此,少数民族大学生应努力学习,积极接受和学习外来文化,主动增强自身对外来文化的适应性。
其次,各民族大学生要重视和加强对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不仅要了解外来文化,还要提高对学校心理教育的认识。应该认识到,高校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各种心理教育,其实是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学习和生活节奏。此外,如果有学生在解决适应外来文化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了自身无力克服的因素,必须及时告知心理导师,寻求缓解心理压力的途径和方式,使自己在高校健康快乐地学习、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