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作者通过多年的工作经验分析了小流域存在的问题及治理模式的规划,并就个人意见提出相应对策及改善措施。仅供参考。
关键词:小流域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改善措施
分类号:P334+.91文献标识码:A-E文章编号:2095-2104(2011)12-095—01
前言
在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小流域的生态环境较差,水土流失严重,农业基础的设施也比较薄弱,从而使当地民众的生活得不到根本的改善。所以小流域的治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之一,是优化生存的源头。只有搞好小流域的综合治理,才能从根本上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将资源充分而合理地开发利用,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达到实现“和谐”社会的目的。下面,就以对小流域的治理以及多方面的改善措施做一下简要阐述。
一.存在问题及对策
1.1小流域的治理要重视以人为本的思想
过去在小流域治理方面注重的是生态的改善和环境的治理,重要的指标是泥沙的多少,保水保土的多少,人们把水土保持和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没有把以人为本的思想应用到小流域的治理中。实践证明这样的治理很难取得可持续发展。
1.2小流域的治理要注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我国国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必须因地制宜地确定相应的措施和方法。特别是由于我国自然条件具有先天的脆弱性,必须研究区域环境的特点和生态系统的分布规律,研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和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的自然规律,因势利导,才有可能使水土保持工作取得实效。
1.3淤地坝建设中要重视建坝资源的充分利用
不可持续的小流域工程建设就是不能合理地利用有效的建坝资源,如黄土高原的淤地坝建设资源是有限的。要建设相对稳定的坝系,往往受到坝址及其上游淹没区内其他建设项目和设施的制约,如道路、桥梁、输变电线路、厂房、居民点等,无法实现可持续。
1.4充分认识小流域生态修复是自然和人工力量结合生态
修复是一项依靠自然力量为主、人为参与为辅的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工程,也就是在强调自然力量的同时,也要适当地进行人为的参与管理。
1.5小流域水资源利用中要做到合理配置
在沟道工程设计中应该适当考虑布设少量的小水库、塘坝、人字闸等水源保护和水资源利用工程,以最大限度地解决好农村生活、生产和生态水问题。同时在生产用水方面要布置必要的节水设施。
1.6广泛宣传并采取措施督促农民采用水土保持农业耕作措施
如果继续实施顺坡耕作、隔坡或窄条梯田改坡地等落后耕作方式,不仅无法实现持续发展,生态还将更加恶化。
二.治理模式的规划
2.1生态型小流域
水土保持措施以生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为辅,侧重于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小流域生态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治理工程完成后的经济产出,基本能满足现有人口和规划期内人中增长对粮食、经济的需求,所采取的一切措施以及各生产环节间的关系符合生态平衡的基本规律,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不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自然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和恢复,人以及人类活动成为自然生态环境中和谐的一部分。生态型小流域的各类水土保持措施推算标准,是以小流域内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来失算土地开发量多少的,这个原则应当成为一般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基本原则,生态型小流域的基本特征是,土地利用所產生的效益以生态效益为主,植被覆盖率高、生态调节功能较强。
2.2经济小流域
各类水土保持措施推算标准,是以可供开发的土地量为依据的。经济型小流域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各类生产措施所生产出来的产品除满足小流域内人口需求外,其余的产品能通过市场交换全部转变为社会商品。基本特征是土地利用以经济效益为主,流域内地形平缓、水利及交通条件好、产品的商品化率高、人口密度较高、植被覆盖低、生态调节功能比较弱。水土保持措施以工程措施为主,生物措施为辅。
2.3综合型小流域
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推算标准是以小流域内的人均经济收入水平达到社会平均水平,作为土地开发的基本标准,同时留有一定的经济发展潜力。在此基础上配置各类水土保持措施的数量。基本特征是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兼顾同,各类农副产品的产量在满足人口需求的前提下,多余的部分能成为社会商品。经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后,小流域的植被覆盖率比较高,各类措施的用地比例比较平衡。
总之,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上面所归纳的三种类型只是根据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的侧重点不同进行的大致划分,三者之间也没有明显的划分界限,但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的配置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三.治理所需满足的“三方面”要求
3.1满足经济需求
实施综合治理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不断地满足人们的经济需求。通过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得到控制,农牧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农、林、牧、副、渔各业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农副产品的质量提升,数量增加,广大农牧民的人均纯收入也随之增加,提高生活水平。安居乐业的人们会把更多精力投入到防治水土流失的征程中,推动综合治理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不断的满足经济需求是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的重要动力之一,这也是综合治理符合经济规律的内在要求。
3.2满足生态需求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性。人类对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生态失衡、环境污染、土壤退化、土地荒漠化、水资源枯竭、生物物种濒危与灭绝等,人与自然的和谐遭到破坏,人类的生存发展受到严重威胁。当前,迫切需要加强以水土保持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建设。林草植被是构建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对改善生态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治理中的植物措施旨在增加地表植被盖度,保护、改善并建设生态环境,不断地满足在与自然和谐相处层面上的生态需求。然而生态的需求要符合经济需求的要求,以经济发展促进生态建设;反过来,良好的生态又促进经济发展,经济与生态相互促进,且经济效益是两者相互促进的“催化剂”。把握这一思想,在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实践中,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双赢”是解决问题的最优途径。
3.3满足社会需求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其中之一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综合治理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支持和服务。综合治理具有水土保持基础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从不同角度满足不同层面的社会需求,这是综合治理生命力的重要体现。
四.结语
总之,我们工作人员需要不断的总结经验,对于小流域的改善我们应以多方面来进行分析。把经济、生态、社会需求融为一体,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相应措施。从而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改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孙博源.黄土高原生态农业建设与小流域治理「J].中国水土保持, 2010,
关键词:小流域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改善措施
分类号:P334+.91文献标识码:A-E文章编号:2095-2104(2011)12-095—01
前言
在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小流域的生态环境较差,水土流失严重,农业基础的设施也比较薄弱,从而使当地民众的生活得不到根本的改善。所以小流域的治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之一,是优化生存的源头。只有搞好小流域的综合治理,才能从根本上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将资源充分而合理地开发利用,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达到实现“和谐”社会的目的。下面,就以对小流域的治理以及多方面的改善措施做一下简要阐述。
一.存在问题及对策
1.1小流域的治理要重视以人为本的思想
过去在小流域治理方面注重的是生态的改善和环境的治理,重要的指标是泥沙的多少,保水保土的多少,人们把水土保持和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没有把以人为本的思想应用到小流域的治理中。实践证明这样的治理很难取得可持续发展。
1.2小流域的治理要注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我国国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必须因地制宜地确定相应的措施和方法。特别是由于我国自然条件具有先天的脆弱性,必须研究区域环境的特点和生态系统的分布规律,研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和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的自然规律,因势利导,才有可能使水土保持工作取得实效。
1.3淤地坝建设中要重视建坝资源的充分利用
不可持续的小流域工程建设就是不能合理地利用有效的建坝资源,如黄土高原的淤地坝建设资源是有限的。要建设相对稳定的坝系,往往受到坝址及其上游淹没区内其他建设项目和设施的制约,如道路、桥梁、输变电线路、厂房、居民点等,无法实现可持续。
1.4充分认识小流域生态修复是自然和人工力量结合生态
修复是一项依靠自然力量为主、人为参与为辅的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工程,也就是在强调自然力量的同时,也要适当地进行人为的参与管理。
1.5小流域水资源利用中要做到合理配置
在沟道工程设计中应该适当考虑布设少量的小水库、塘坝、人字闸等水源保护和水资源利用工程,以最大限度地解决好农村生活、生产和生态水问题。同时在生产用水方面要布置必要的节水设施。
1.6广泛宣传并采取措施督促农民采用水土保持农业耕作措施
如果继续实施顺坡耕作、隔坡或窄条梯田改坡地等落后耕作方式,不仅无法实现持续发展,生态还将更加恶化。
二.治理模式的规划
2.1生态型小流域
水土保持措施以生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为辅,侧重于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小流域生态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治理工程完成后的经济产出,基本能满足现有人口和规划期内人中增长对粮食、经济的需求,所采取的一切措施以及各生产环节间的关系符合生态平衡的基本规律,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不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自然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和恢复,人以及人类活动成为自然生态环境中和谐的一部分。生态型小流域的各类水土保持措施推算标准,是以小流域内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来失算土地开发量多少的,这个原则应当成为一般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基本原则,生态型小流域的基本特征是,土地利用所產生的效益以生态效益为主,植被覆盖率高、生态调节功能较强。
2.2经济小流域
各类水土保持措施推算标准,是以可供开发的土地量为依据的。经济型小流域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各类生产措施所生产出来的产品除满足小流域内人口需求外,其余的产品能通过市场交换全部转变为社会商品。基本特征是土地利用以经济效益为主,流域内地形平缓、水利及交通条件好、产品的商品化率高、人口密度较高、植被覆盖低、生态调节功能比较弱。水土保持措施以工程措施为主,生物措施为辅。
2.3综合型小流域
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推算标准是以小流域内的人均经济收入水平达到社会平均水平,作为土地开发的基本标准,同时留有一定的经济发展潜力。在此基础上配置各类水土保持措施的数量。基本特征是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兼顾同,各类农副产品的产量在满足人口需求的前提下,多余的部分能成为社会商品。经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后,小流域的植被覆盖率比较高,各类措施的用地比例比较平衡。
总之,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上面所归纳的三种类型只是根据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的侧重点不同进行的大致划分,三者之间也没有明显的划分界限,但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的配置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三.治理所需满足的“三方面”要求
3.1满足经济需求
实施综合治理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不断地满足人们的经济需求。通过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得到控制,农牧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农、林、牧、副、渔各业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农副产品的质量提升,数量增加,广大农牧民的人均纯收入也随之增加,提高生活水平。安居乐业的人们会把更多精力投入到防治水土流失的征程中,推动综合治理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不断的满足经济需求是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的重要动力之一,这也是综合治理符合经济规律的内在要求。
3.2满足生态需求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性。人类对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生态失衡、环境污染、土壤退化、土地荒漠化、水资源枯竭、生物物种濒危与灭绝等,人与自然的和谐遭到破坏,人类的生存发展受到严重威胁。当前,迫切需要加强以水土保持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建设。林草植被是构建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对改善生态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治理中的植物措施旨在增加地表植被盖度,保护、改善并建设生态环境,不断地满足在与自然和谐相处层面上的生态需求。然而生态的需求要符合经济需求的要求,以经济发展促进生态建设;反过来,良好的生态又促进经济发展,经济与生态相互促进,且经济效益是两者相互促进的“催化剂”。把握这一思想,在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实践中,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双赢”是解决问题的最优途径。
3.3满足社会需求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其中之一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综合治理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支持和服务。综合治理具有水土保持基础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从不同角度满足不同层面的社会需求,这是综合治理生命力的重要体现。
四.结语
总之,我们工作人员需要不断的总结经验,对于小流域的改善我们应以多方面来进行分析。把经济、生态、社会需求融为一体,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相应措施。从而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改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孙博源.黄土高原生态农业建设与小流域治理「J].中国水土保持,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