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讨复发性鼻息肉的临床治疗疗效。方法 选取来我院进行治疗的复发性鼻息肉患者25例,均采取鼻内镜手术进行治疗,对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2年不等时间的随访。结果 25例患者在随访过程中,19例患者治愈,治愈率76.0%;3例患者好转,好转率为12.0%;3例患者无效,无效率为12.0%。本次研究中患者的臨床总有效率为88.0%,所有患者均未出现颅内、眶内等并发症。结论 对复发鼻息肉患者,在术前应用抗生素和皮质激素,并且给与鼻腔冲洗,通过CT等手段清晰的了解患者的病变范围。在手术过程中,准确有效的发现解剖变异,是保证手术效果的关键所在。在手术后对患者持续应用固醇类激素,配合鼻腔冲洗,能够有效的促进患者手术部位的恢复。术后做好定期复查工作是计时发现问题,预防在此发生复发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复发性鼻息肉;临床治疗;临床效果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26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007-02
鼻息肉是临床常见的耳鼻咽喉科疾病,目前,随着临床医药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鼻息肉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但是鼻息肉在治疗之后,存在着较高的复发率,复发性鼻息肉的治疗成为了临床关注的重点[1]。复发性鼻息肉的治疗目前对于临床来说,是一个治疗的难点。我院就对复发性鼻息肉的临床治疗疗效进行了研究探讨,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现将整个研究过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来我院进行治疗的复发性鼻息肉患者25例,男14例,女11例,患者年龄15-72岁,患者平均年龄为42岁,所有患者经过临床分型分期均确定为III型。患者鼻息肉复发距离最后一次手术治疗的时间分布为,4例患者为半年以内复发,7例患者为1年以内复发,8例患者为5年以内复发,3例患者为9年以内复发,3例患者额为10年以上复发。患者首次发生鼻息肉采取的治疗方式分布为,3例患者采取单纯鼻息肉切除,9例患者采取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5例患者采取柯陆径路鼻窦手术辅以鼻内镜手术,8例患者采取鼻息肉切除加柯陆径路鼻窦手术。经临床检查,25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出现中鼻甲反向弯曲,有4例患者出现鼻中隔偏曲,有5例患者出现鼻腔粘连,有6例患者出现中鼻甲缺失,有6例患者出现上颌窦口瘢痕锁闭。患者的鼻息肉发生部位分布为,1例为嗅裂,3例为上颌窦,3例为中鼻甲,4例为钩突,14例为中鼻道。
1.2 临床方法 25例复发鼻息肉患者均采取鼻内镜手术进行治疗,术前三天给与患者静脉滴注抗生素、类固醇激素以及止血药,并且进行鼻腔冲洗。采取鼻内镜手术对患者的息肉样组织彻底进行清除,同时保留患者的正常窦腔粘膜和鼻粘膜[2]。手术结束后,给与抗生素、激素治疗1周,之后改为使用类固醇激素,持续使用3个月时间。手术1周之后,患者出院,清除患者的血凝块以及填塞物,保持患者的通气畅通。手术2周之后,对患者在鼻内镜下,进行鼻腔清理和鼻腔冲洗。患者出院之后,每隔半个月对患者进行1次复查,3个月之后改为每隔1个月进行1次复查,一直到术腔粘膜上皮化之后为止。对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2年不等时间的随访。
2 结果
25例患者在随访过程中,19例患者治愈,治愈率76.0%;3例患者好转,好转率为12.0%;3例患者无效,无效率为12.0%。本次研究中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8.0%,所有患者均未出现颅内、眶内等并发症。
3 讨论
鼻息肉的致病因素较为多样化,发病过程较为复杂,鼻粘膜上皮损伤是其发病的最原始机制。针对鼻息肉发生的致病机制进行仔细的研究,能够为降低鼻息肉的复发提供依据。不管是什么原因,在鼻腔、鼻窦的狭窄裂缝里产生粘膜接触,接触之后就会形成接触点,从而导致患者鼻窦黏膜纤毛的流动性发生紊乱,这种紊乱导致了黏液流动的停止,一旦黏液的额流动受到阻碍,就会引发患者出现黏膜水肿和鼻息肉的发生[3]。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对于鼻息肉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其中最难解决的问题还是鼻息肉的复发问题。临床表明,在鼻窦手术后,鼻息肉的复发保持着较高的发生率,特别是对于复发性鼻息肉的再次复发的治疗,更是一大难点。
本次研究表明,对复发鼻息肉患者,在术前应用抗生素和皮质激素,并且给与鼻腔冲洗,通过CT等手段清晰的了解患者的病变范围。在手术过程中,准确有效的发现解剖变异,是保证手术效果的关键所在。在手术后对患者持续应用固醇类激素,配合鼻腔冲洗,能够有效的促进患者手术部位的恢复。术后做好定期复查工作是计时发现问题,预防在此发生复发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及内窥镜手术疗效评定标准[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8,33:134-134.
[2] 马艳红,贺广湘,刘国辉,等.修正性鼻内窥镜手术23例报告[J].中国耳鼻喉科颅底外科杂志,2003,9(5):299-300.
[3] 李小敏,樊韵平,江广理,窦晓晖.复发性鼻息肉的复发原因和治疗方式探讨[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6,6(20):517-518.
【关键词】 复发性鼻息肉;临床治疗;临床效果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26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007-02
鼻息肉是临床常见的耳鼻咽喉科疾病,目前,随着临床医药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鼻息肉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但是鼻息肉在治疗之后,存在着较高的复发率,复发性鼻息肉的治疗成为了临床关注的重点[1]。复发性鼻息肉的治疗目前对于临床来说,是一个治疗的难点。我院就对复发性鼻息肉的临床治疗疗效进行了研究探讨,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现将整个研究过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来我院进行治疗的复发性鼻息肉患者25例,男14例,女11例,患者年龄15-72岁,患者平均年龄为42岁,所有患者经过临床分型分期均确定为III型。患者鼻息肉复发距离最后一次手术治疗的时间分布为,4例患者为半年以内复发,7例患者为1年以内复发,8例患者为5年以内复发,3例患者为9年以内复发,3例患者额为10年以上复发。患者首次发生鼻息肉采取的治疗方式分布为,3例患者采取单纯鼻息肉切除,9例患者采取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5例患者采取柯陆径路鼻窦手术辅以鼻内镜手术,8例患者采取鼻息肉切除加柯陆径路鼻窦手术。经临床检查,25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出现中鼻甲反向弯曲,有4例患者出现鼻中隔偏曲,有5例患者出现鼻腔粘连,有6例患者出现中鼻甲缺失,有6例患者出现上颌窦口瘢痕锁闭。患者的鼻息肉发生部位分布为,1例为嗅裂,3例为上颌窦,3例为中鼻甲,4例为钩突,14例为中鼻道。
1.2 临床方法 25例复发鼻息肉患者均采取鼻内镜手术进行治疗,术前三天给与患者静脉滴注抗生素、类固醇激素以及止血药,并且进行鼻腔冲洗。采取鼻内镜手术对患者的息肉样组织彻底进行清除,同时保留患者的正常窦腔粘膜和鼻粘膜[2]。手术结束后,给与抗生素、激素治疗1周,之后改为使用类固醇激素,持续使用3个月时间。手术1周之后,患者出院,清除患者的血凝块以及填塞物,保持患者的通气畅通。手术2周之后,对患者在鼻内镜下,进行鼻腔清理和鼻腔冲洗。患者出院之后,每隔半个月对患者进行1次复查,3个月之后改为每隔1个月进行1次复查,一直到术腔粘膜上皮化之后为止。对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2年不等时间的随访。
2 结果
25例患者在随访过程中,19例患者治愈,治愈率76.0%;3例患者好转,好转率为12.0%;3例患者无效,无效率为12.0%。本次研究中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8.0%,所有患者均未出现颅内、眶内等并发症。
3 讨论
鼻息肉的致病因素较为多样化,发病过程较为复杂,鼻粘膜上皮损伤是其发病的最原始机制。针对鼻息肉发生的致病机制进行仔细的研究,能够为降低鼻息肉的复发提供依据。不管是什么原因,在鼻腔、鼻窦的狭窄裂缝里产生粘膜接触,接触之后就会形成接触点,从而导致患者鼻窦黏膜纤毛的流动性发生紊乱,这种紊乱导致了黏液流动的停止,一旦黏液的额流动受到阻碍,就会引发患者出现黏膜水肿和鼻息肉的发生[3]。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对于鼻息肉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其中最难解决的问题还是鼻息肉的复发问题。临床表明,在鼻窦手术后,鼻息肉的复发保持着较高的发生率,特别是对于复发性鼻息肉的再次复发的治疗,更是一大难点。
本次研究表明,对复发鼻息肉患者,在术前应用抗生素和皮质激素,并且给与鼻腔冲洗,通过CT等手段清晰的了解患者的病变范围。在手术过程中,准确有效的发现解剖变异,是保证手术效果的关键所在。在手术后对患者持续应用固醇类激素,配合鼻腔冲洗,能够有效的促进患者手术部位的恢复。术后做好定期复查工作是计时发现问题,预防在此发生复发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及内窥镜手术疗效评定标准[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8,33:134-134.
[2] 马艳红,贺广湘,刘国辉,等.修正性鼻内窥镜手术23例报告[J].中国耳鼻喉科颅底外科杂志,2003,9(5):299-300.
[3] 李小敏,樊韵平,江广理,窦晓晖.复发性鼻息肉的复发原因和治疗方式探讨[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6,6(20):517-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