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农业院校《食品毒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来源 :安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masZhang_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食品毒理学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必修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本文针对农林院校中食品毒理学教学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了如何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实验教学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提高食品毒理学教学质量,为农林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创新型和素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一个理想的教学环境。
  关键词:食品毒理学,教学改革,地方农业院校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6-0163-03
  Researching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Food Toxicology in Local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king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Yang Licong et al.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chang 330045,China)
  Abstract:Food toxicology is a foundation required course for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discipline,with highly theoretical property,practicalness and applicability.In this paper,to improve teching quality for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discipline and provide an ideal teaching enviroment for innovation quality type person,the exisiting problems in teaching process of food toxicology in local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ere discussed.After that,reforms have been conducted in improving the course in regards of teaching contents,mode and experment teaching.
  Key words:Food toxicology;Teaching reform;Local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不仅是重大的民生问题,而且与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息息相關。近10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如三鹿奶粉所出现的“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塑化剂”风波,及2011年上海的华联超市出现过期馒头重新加工售卖的“染色馒头”事件。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食品的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为了促进食品安全检测、食品质量管理控制及质量认证等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均开设了《食品毒理学》这门专业课。《食品毒理学》是现代毒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应用毒理学方法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及其作用机理的一门学科。所研究的外源化学物包括食物中的天然毒素、食品添加剂、食品加工烹饪中产生的致突变物/致癌物以及食品污染物,如重金属、药物(农药或兽药)残留、霉菌毒素、多环芳烃、多氯联苯与转基因产品等新的毒理学问题。而食品毒理学的调研目标涉及了从食品的生产、加工、运输、储存以及销售等全过程的各个环节[1]。
  随着食品安全日益严峻的现实使得《食品毒理学》课程的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这就要求任课老师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内容,并对传统单一教学模式不断探索和完善,以适应食品质量安全专业发展的需要。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此,作为该门课程的授课教师,我们针对在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初步探索了一些食品毒理学教学改革措施,同时就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选择及实验课程的设置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旨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力争为素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一个理想的教学环境。
  1 《食品毒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学时短,教学内容多 我国《食品毒理学》创建于20世纪50年代,发展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的代表性工作是60年代初开始农药残留量标准及水果保鲜[2]。而到2002年教育部才批准设置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此后在农业院校、醫学院校及许多综合性大学也相继设立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然而,在这些开设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高校当中,《食品毒理学》课程的开设还不到1/2[3]。江西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为优势,以生物为特色,同时兼顾理、工、经、管、文等多学科综合发展的大学。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自2004年起,开设有食品质量与安全及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并在课程设置均有《食品毒理学》。虽然,《食品毒理学》课程在这两个专业当中开设的时间不短,但是该课程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中为专业必修课,课时为32学时,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当中,该课程为专业选修课,课时也缩短为24学时。《食品毒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包含了药理学、免疫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卫生毒理学、分析化学、现代生物学、病理学、遗传学、病理学及流行病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其教学内容也非常多。这就意味着,在如此短的学时内,按现在的教学计划,无法完成《食品毒理学》的全部内容教学。
  1.2 教学方法单一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食品毒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基本概念多,原理深奥。纵观目前国内食品毒理学教学可以发现,在讲授阶段,教师仍然采取PPT授课,进行填鸭式教学,学生只是机械地、被动地接受授课知识,这种传统的授课方法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主动性。另一方面,学生的专业背景直接影响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解,作为任课教师,本人深刻体会到要掌握好这门课程,需要学生兼备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食品卫生学、免疫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同时具备一定的医学和生理学知识。而农林类院校学生前期缺乏生物学、解剖学课程学习,导致学生对《食品毒理学》理论知识领会不尽如人意[4]。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了解《食品毒理学》的核心内容,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   1.3 欠缺实验课程 动物试验是《食品毒理学》实验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食品毒理学》研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和手段。然而,在大部分农林类院校的食品专业中,《食品毒理学》的实践课程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目前在江西农业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还未开设《食品毒理学》实验课程。与生物或医学专业相比,农林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本身就缺乏动物试验相关知识及实践环境。例如,在生物专业,基本都会开设试验动物解剖、染毒方法操作等实验课程,而医学专业甚至还拥有教学实践基地。这样一来,与生物、医学等专业的学生相比,农林类院校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试验动物动手能力普遍较差,这也最终导致其对理论知识的领会也不尽如人意。
  2 教学改革与实践
  2.1 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近年来,我校所选用的《食品毒理学》教材是由刘宁主编,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该教材主要内容分为两个部分,即毒理学基础理论及相关食品毒理学问题部分。按现在的教学计划,授课课时为24或32课时,无法完成《食品毒理学》全部内容的授课。由于该专业学生同时有开设食品安全学、食品免疫学及食品营养学等课程,因而,为最大限度地将食品毒理学的全部内容传授给学生,我们将《食品毒理学》内容当中与上述课程想关内容进行缩减,减少该部分内容的重复授课。
  《食品毒理学》中的毒理学基础理论对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而言,相对比较抽象,如果过度注重理论教学,不仅增加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困惑,而且会让学生对授课内容感到乏味。适当增加实例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从抽象变为容易理解,可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及兴趣度。针对教材中所举实例多为环境毒物或药物的现象,那么在教学准备阶段,可以通过查阅食品毒理学相关文献,补充食品中常见毒物的体内生物学过程和毒作用的实例。例如,在讲解代谢解毒及代谢活化这部分知识点时,可以以学生日常会接触到花生最容易被污染的黄曲霉毒素B1为例,着重讲解黄曲霉毒素B1经细胞色素P450的代谢反应[5],并将代谢的I相反应(包括氧化、还原、水解)和II相反应(结合反应)贯穿起来,打破教材中孤立地阐述各类代谢反应的常规教学模式,让学生深刻理解外源化学物在体内代谢当中可能出现毒性增加的代谢活化这个概念。另外,可以寻找一些动画资源短片,例如,在生物学上有很多关于化合物如何进入血液循环的3D动画,通过播放动画有利于学生理解外源化学物如何被人体吸收,也促进了学生对枯燥的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对于研究一些功能食品时候必须要对其进行毒性作用评价,那么,在课程内容上应侧重增加对急性、慢性、亚慢性毒性试验设计及毒性作用评价这部分内容的实例讲解,为学生在以后科学研究中打下基础。对于当前食品安全涉及的主要内容,如比较热点食品安全问题转基因产品也应该作为侧重讲解的内容。
  2.2 增加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最主要渠道,对于经历过初稿中填鸭式教学的大学生来讲,在大學的课堂上更渴望听到的不再是简单总结所得出的结果,而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6]。《食品毒理学》内容繁杂,所涉及的知识点生涩难懂,如果继续采用填鸭式枯燥讲解方式进行授课往往使学生越听越糊涂,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课堂气氛沉闷。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主动性,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推行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方式。该教学方式以提问的方式来引发学生的自主思考,在课堂中讲解概念后提出提出讨论中的疑难问题,最后由老师与同学进行討论,并对学生的论点进行修正,最终得到相应的参考答案。例如,半数致死剂量LD50是《食品毒理学》中的重要概念,任课老师可以先阐明LD50的概念,随后向学生提问“为何要测定LD50?”、“测定LD50为什么是毒理学实验的最基本实验?”等。再如,在讲解急性、慢性、亚慢性毒性试验这部分内容,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进行这些实验的设计,以及在这些试验当中为何要先进行急性毒性试验,从而活跃课堂气氛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种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可不断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使其对所掌握的知识进行梳理,形成一定的系统性,并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独立思考能力。当面对问题的时候,他们可以主动去解决这些问题,这也为他们后续的研究生学习打下一定的科研基础。另一方面,由于《食品毒理学》涵盖的知识面比较广,这也要求任课教师认真的备课,并对教学内容的多角度扩充,平时应加强自身对药理学、免疫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及流行病学等知识学习,这样才能在课堂上举一反三,吸引学生并引导他们主动思考。
  2.3 加强实验教学 《食品毒理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而动物实验是其最基本的研究方法。《食品毒理学》的实验既是理论课程教授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有着重要作用。虽然,与其他农林院校相似,我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缺少动物实验的相关课程学习,大部分学生没接触过毒理学实验中常见的实验动物,如大鼠、小鼠及豚鼠等。然而,我院研究生培养当中,大部分研究生所进行的研究当中均要进行小鼠实验,在这些小鼠实验当中也包括常规日常染毒方式,如灌胃、腹腔注射、尾部静脉注射等。因此,我们可以将授课学生进行分组,每组10~15人,分组跟随研究生学习动物试验的一些常规操作,如灌胃、腹腔注射、尾部静脉注射、小鼠解剖等。如果不懂动物染毒的操作,那么在化学物的急性毒性试验中LD50的测定,如果不能在特定时间内将毒物定量注射进入实验动物体内,那将无法准确测定到该化学物的LD50,这也导致一部分高分低能的学生出现,甚至部分学生连最基本的实验操作都不会。另外,可以通过开设 《食品毒理学》实验课程让学生学习动物试验相关操作,如动物的性别鉴定、抓取和固定方法、编号标记技巧、染毒途径和技术、采血途径及了解毒物在体内处置过程等等,加强学生实验动手能力,促进学生的科研意识的培养。
  3 结语
  食品安全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个人健康及生命安全,更是关系到国家的社会稳定的大事。《食品毒理学》是对食品进行安全性评价的理论基础,该课程作为我校食品质量与安全的专业核心课之一,旨在培养学生同时掌握理论知识及实验操作,为学生日后从事食品安全性评价相关工作奠定基础。作为该门课程任课教师更要不断充实、更新与实践相关教学内容,采用一切可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并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与兴趣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虽然,我校在实验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需要改进和完善,但我们知道教学改革的进行是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连续性工程,这也是我们今后需要侧重改革的方面,并希望通过改革为农林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创新型和素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一个理想的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刘宁,沈明浩.食品毒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
  [2]韩驰.中国食品毒理学的现状和发展[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3,15(6):481-483.
  [3]陈利平,韩亚伟.《食品毒理学》教学的现状与发展[J].广西轻工业,2010(9):155-156.
  [4]高斌,龚加顺,黄艾祥,等.农业院校食品毒理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1(9):28-29
  [5]Guengerich F P,Johnson W W,Ueng Y F,et al.Involvement of cytochrome P450,glutathione S-transferase,and epoxide hydrolase in the metabolism of aflatoxin B1 and relevance to risk of human liver cancer[J].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1996,104(S3):557-562.
  [6]宋国荣,吴斌,何存富,等.在课堂教学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6,10:44-45. (责编:张长青)
其他文献
摘 要:该文通过调研重庆中央公园节约型园林理念应用现状,分析重庆城市公园节约型园林建设的实际状況,调研中央公园如何使用土地资源和选择植物;如何在城市建设中实现科学高效的施工和科学节约优化植物配置。通过此次调查为节约型园林建设积累宝贵的经验,为节约性园林的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思路和模式,从而使可持续发展得到更好的落实,推动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城市,建设和谐社会和实现经济的永续发展。  关键词:节约
期刊
摘 要:特色农业发展对特定区域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民收入增加、生态环境保护具  有重要意义。该文以豫南山区河南省新县为例,提出了资源利用、生态循环、技术支撑、标准化生产、产业化  经营、市场开拓、政府引导等7个方面的推进路径,形成特色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和谐局面。  关键词:特色农业;豫南山区;推进路径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
期刊
摘 要:该文通过调查马鞍山市2016年6月底至7月上旬强降雨对在田农作物生产的影响,重点分析水稻因受淹程度不同造成大小不一的损失情况,并就受灾农作物开展补改种等对策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今后马鞍山种植业应对涝灾综合生产技术措施。  关键词:种植业;强降雨;损失;对策;马鞍山市  中图分类号 F32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3-0145-03  1 2016年马鞍
期刊
摘 要:全域化景区建设有助于丰富美丽乡村发展载体,创新生态经济经营模式。安吉县山川乡是浙江省最美乡村之一,获批全国首个全乡域4A级旅游景区,成为美丽乡村升级版经典案例。山川乡全域化景区建设模式涵盖目标定位与战略规划、资源整合与品牌塑造、环境维持与深度经营。该模式在运用过程中需遵循以下原则: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异质性与整体性相统一、形式与意境的交融统一、吸引力与承载力相协调。  关键词:生态文明;
期刊
摘 要:青年学生已经逐渐成为红色旅游的主力军,同时红色旅游对青年学生的教育意义也十分重要。该研究通过实地前往黄山岩寺新四军旧址考察,对前来参观的青年进行红色旅游行为问卷调查,对青年红色选择行为进行定量分析,同时以旅游供给的角度对红色旅游进行SWOT分析,了解红色旅游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红色旅游;行为分析;青年学生  中图分类号 F59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期刊
摘 要:该文概述了都市农业的起源、发展过程及都市农业定义的争论,论述了现代都市农业的内涵及主要目的,展望了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放开思想,促进现代都市农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都市农业;现代都市农业内涵;趋势;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6-0001-04  2016年国家出台的国民经济“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提
期刊
摘 要:随着国家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农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较之以往有了明显改善,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在医疗服务水平享有上的差距也在逐渐的缩减,健全我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并且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对于预防和控制农村地区重大疾病,提高农民居民健康水平,保障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进行有重大意义。该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以A县为调查对象,研究发现 A县基层医疗卫生服务
期刊
摘 要:该文根据油茶生长特性,结合当前本地区油茶产业發展实际,对恩施地区油茶基地的种植情况、生长状况、投产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油茶种植投资期限短,受益期长,具有较高的生态经济效益。并且进一步提出改稀植为密植、油茶幼林地实行套种农作物等措施,以利于推广发展本地区油茶种植,提高油茶种植效益。  关键词:油茶;种植效益;技术改进  中图分类号 S759.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
期刊
摘 要:“果树生理学”是果树学的重要领域,也是园艺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将案例教学法融入“果树生理学”的课堂教学,创建“传统教学-案例教训-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学生对着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显著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果树生理学;新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研究生招生人数的不断增长,如何培养具有职业能力的综合性人才成为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该文通过对专业硕士职业能力培养现状的分析,针对当前存在的课程设置、资源配置、办学理念等问题提出了可行性意见,旨在保障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职业能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