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窦娥冤》选编在高中语文必修四中国古代戏曲和中外话剧单元。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把握戏剧矛盾冲突,体会戏剧的独特魅力。本课是单元首篇精读课文,应通过本课的学习,打开戏剧鉴赏的大门。《窦娥冤》既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典戏曲悲剧的典范。教学中应重点探讨窦娥的冤情和社会根源,并体会窦娥的反抗精神。同时要通过具体的诵读指导来引导学生品鉴曲词的独特魅力,理解悲剧带给人的壮美与启示。
【关键词】窦娥冤 戏曲鉴赏 悲剧 诵读
一、备课难点
《窦娥冤》教学的难点首先在于其篇幅长。学生面对长文,往往存在“畏难”情绪,读不仔细,从而造成情节上的疏漏,人物形象上的单薄,主题上的刻板。其次,元杂剧的语言既不同于一般的文言文,又不同于学生所熟识的白话文。这种文白相间、方言俚语相掺杂的语言表达,会给学生阅读造成障碍。再则,学生对关汉卿所在的社會背景、元代文人和普通民众的生活情况不了解,从而难以深刻理解《窦娥冤》所传达的抗争意义。
二、预习策略
教师提前分发预习资料,包括元杂剧的基本形式、剧情介绍及写作特点、疑难词语释义三部分。
三、备课策略
考虑上述教学困境,教师在授课切入点的选择上,应该综合考虑“提”“趣”“读”“深”四个方面的统一。
1.“提”
“提”,即对课文各方面的知识点,如情节、人物形象、主题等做到一根主线上的设定,能够提纲挈领,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自由分析,但是教师要做到全局的把控,引导学生“殊途同归”。本课选取一个“冤”字来让学生展开分析。在情节上体现为“身世之冤”“错案之冤”“伦理之冤”,并且一重比一重深重;在人物上体现为集善与美于一身的窦娥,一步步被重重冤情毁灭的悲剧;在主题上则通过窦娥个人的毁灭,来体现时代背景下,广大百姓面对强权与暴力的悲惨处境。
2.“趣”和“读”
“趣”和“读”,即通过方式多样的诵读带给学生赏析戏曲的乐趣。在当下学生的审美感知中,戏曲是一种较边缘的艺术形式。在“提”的过程中,如何将文本分析生动有趣地展开,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的诵读。《窦娥冤》这节课,内容上由“提”来贯穿完成,形式上、审美上则是通过诵读来贯穿完成的,以读带赏是本堂课最大的特点。
当下语文课堂的诵读意识是比较弱的。教师往往过于注重文本分析,却忽略了分析文本的途径。本课有意识地将“读”的环节贯穿始终。读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具体如下:
(1)诵读导入
通过读让学生解释重点字句,放松心情,并在一开始就像学生灌输读的意识。
(2)诵读还原
以读带析,以“冤”为赏析切入口,学生四人小组互读,诵读还原窦娥的冤屈。在分析“身世之冤”、“错案之冤”、“伦理之冤”三重冤屈之时,让学生诵读还原重点情节,感受人物形象。如贪官梼杌的话语,引导学生读出其贪腐油滑、残暴无耻的面目;窦娥屈打认罪的语句,读出其坚贞不屈、悲愤无奈的情感等。
(3)以读带赏
在分析窦娥冤情和悲剧根源的过程中,始终穿插诵读,让学生能够代入角色,深入体会窦娥的不幸及其抗争精神。【滚绣球】曲词是全文的高潮,也是爆发戏曲矛盾冲突,展现窦娥形象的关键内容。学生通过之前的诵读体验,已不再紧张。教师指导学生关注第一个“天地也”要读出乎告、质疑、哀求的情感,第二个“天地也”要读出责问的语气,而最后“天也”“地也”要读出深深的悲愤之情。“只落得两泪涟涟”,情感低到不能再低的悲酸苦楚,在细节上可以多一些方式,如连读两遍,逐层低下去,并静默三秒钟,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一种情绪的积淀。在展示诵读的方式上,此时应该让学生推荐他们认为最擅长诵读的同学来展示,并加以集体诵读两遍,符合学生对自己诵读效果的期待。
3.“深
所谓“深”,即指课堂的提升延展。一篇课文情感上的落脚点是什么,拓展到什么程度,应该符合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要求。《窦娥冤》虽然是一出悲剧,但是课程的落脚点不应该单纯放在同情窦娥或批判黑暗社会,而是应该寻求这出悲剧带给我们的积极启示是什么,这正符合核心素养中“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要求。因而,本课引用王国维先生的话,将落脚点放到壮美、崇高、教化、解脱等关键词上,让学生理解《窦娥冤》的伟大意义,不仅在于它卓越的艺术成就,更在于它留给后人经久不衰的鼓舞和启示。
王国维语:“悲剧的美学特性是壮美与崇高,它的审美价值是教化与解脱”。关汉卿,一个生活在金、元社会转型之际的底层文人,他目睹了善良百姓的悲惨遭遇,可是作为一个小小文人,他能做的,唯有在作品中依靠非人的力量来给人们留存一丝慰藉和斗争的希望。王国维评价窦娥冤“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我想这不仅仅是因为《窦娥冤》卓越的艺术成就,更因为它留给后人不衰的鼓舞和启示。
四、课堂总结
1.诵读指导经验总结
通过诵读的方法还原窦娥的身世之冤、错案之冤、伦理之冤,是《窦娥冤》这篇课文长文短教的一个突破口。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必然经历一个由紧张到放松,由被动到主动的心理状态,如何调动学生诵读的情绪,是教师要时时考虑的问题。首先,对于每个学生的诵读应该给出差异化的评价和指导;再则,读的方式要多样,比如,单独读、集体读、同桌互读、教师范读,等等,结合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最后一定要注意,既然让学生读了,就应给够充分的时间来让学生不断地完善和提升自己。不能将读变成一个名不副实的花架子。
2.教学内容的取舍
一堂课教学时间有限,反复地诵读会占用大量的时间。本堂课的重点在于诵读还原窦娥的冤情、形象,并通过诵读【滚绣球】来深化主题,赏析曲词的魅力,因而在教学取舍上,三桩誓愿只能点到即止,学生能注意到它以超现实手法来证明窦娥的冤屈,教师通过最后的结语对这种超现实手法进行强调即可。
3.文本解读过犹不及
文本的解读要根据学生堂课上的具体接受来定义。本节课将【滚绣球】解读为“窦娥压抑在心中的怒火,最终会像火山一样迸发,烧毁一切不平”,然而在实际课堂中,学生情绪的积淀远没有达到这么浓郁的程度,所以教师在说出已设计好的这段结语时,就显得突兀,将窦娥的怒气和形象拔的太高,有一种过犹不及的感觉。其实窦娥在指天斥地的整个过程中,除了积压的怒气,依然是一种弱小无助的,顺着学生的情绪自然引出她指天斥地却最终又只能转而向天地寄托希望的矛盾点,可能会使整个课堂更加流畅一些。
参考文献:
[1]林挺.高中诵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D].集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
[2]张钧.诵读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7,(9):145.
[3]肖雅蓉.高中语文诵读教学的困境及对策探讨[J].学周刊,2017,(8):138.
[4]王春燕.诵读法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
【关键词】窦娥冤 戏曲鉴赏 悲剧 诵读
一、备课难点
《窦娥冤》教学的难点首先在于其篇幅长。学生面对长文,往往存在“畏难”情绪,读不仔细,从而造成情节上的疏漏,人物形象上的单薄,主题上的刻板。其次,元杂剧的语言既不同于一般的文言文,又不同于学生所熟识的白话文。这种文白相间、方言俚语相掺杂的语言表达,会给学生阅读造成障碍。再则,学生对关汉卿所在的社會背景、元代文人和普通民众的生活情况不了解,从而难以深刻理解《窦娥冤》所传达的抗争意义。
二、预习策略
教师提前分发预习资料,包括元杂剧的基本形式、剧情介绍及写作特点、疑难词语释义三部分。
三、备课策略
考虑上述教学困境,教师在授课切入点的选择上,应该综合考虑“提”“趣”“读”“深”四个方面的统一。
1.“提”
“提”,即对课文各方面的知识点,如情节、人物形象、主题等做到一根主线上的设定,能够提纲挈领,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自由分析,但是教师要做到全局的把控,引导学生“殊途同归”。本课选取一个“冤”字来让学生展开分析。在情节上体现为“身世之冤”“错案之冤”“伦理之冤”,并且一重比一重深重;在人物上体现为集善与美于一身的窦娥,一步步被重重冤情毁灭的悲剧;在主题上则通过窦娥个人的毁灭,来体现时代背景下,广大百姓面对强权与暴力的悲惨处境。
2.“趣”和“读”
“趣”和“读”,即通过方式多样的诵读带给学生赏析戏曲的乐趣。在当下学生的审美感知中,戏曲是一种较边缘的艺术形式。在“提”的过程中,如何将文本分析生动有趣地展开,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的诵读。《窦娥冤》这节课,内容上由“提”来贯穿完成,形式上、审美上则是通过诵读来贯穿完成的,以读带赏是本堂课最大的特点。
当下语文课堂的诵读意识是比较弱的。教师往往过于注重文本分析,却忽略了分析文本的途径。本课有意识地将“读”的环节贯穿始终。读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具体如下:
(1)诵读导入
通过读让学生解释重点字句,放松心情,并在一开始就像学生灌输读的意识。
(2)诵读还原
以读带析,以“冤”为赏析切入口,学生四人小组互读,诵读还原窦娥的冤屈。在分析“身世之冤”、“错案之冤”、“伦理之冤”三重冤屈之时,让学生诵读还原重点情节,感受人物形象。如贪官梼杌的话语,引导学生读出其贪腐油滑、残暴无耻的面目;窦娥屈打认罪的语句,读出其坚贞不屈、悲愤无奈的情感等。
(3)以读带赏
在分析窦娥冤情和悲剧根源的过程中,始终穿插诵读,让学生能够代入角色,深入体会窦娥的不幸及其抗争精神。【滚绣球】曲词是全文的高潮,也是爆发戏曲矛盾冲突,展现窦娥形象的关键内容。学生通过之前的诵读体验,已不再紧张。教师指导学生关注第一个“天地也”要读出乎告、质疑、哀求的情感,第二个“天地也”要读出责问的语气,而最后“天也”“地也”要读出深深的悲愤之情。“只落得两泪涟涟”,情感低到不能再低的悲酸苦楚,在细节上可以多一些方式,如连读两遍,逐层低下去,并静默三秒钟,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一种情绪的积淀。在展示诵读的方式上,此时应该让学生推荐他们认为最擅长诵读的同学来展示,并加以集体诵读两遍,符合学生对自己诵读效果的期待。
3.“深
所谓“深”,即指课堂的提升延展。一篇课文情感上的落脚点是什么,拓展到什么程度,应该符合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要求。《窦娥冤》虽然是一出悲剧,但是课程的落脚点不应该单纯放在同情窦娥或批判黑暗社会,而是应该寻求这出悲剧带给我们的积极启示是什么,这正符合核心素养中“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要求。因而,本课引用王国维先生的话,将落脚点放到壮美、崇高、教化、解脱等关键词上,让学生理解《窦娥冤》的伟大意义,不仅在于它卓越的艺术成就,更在于它留给后人经久不衰的鼓舞和启示。
王国维语:“悲剧的美学特性是壮美与崇高,它的审美价值是教化与解脱”。关汉卿,一个生活在金、元社会转型之际的底层文人,他目睹了善良百姓的悲惨遭遇,可是作为一个小小文人,他能做的,唯有在作品中依靠非人的力量来给人们留存一丝慰藉和斗争的希望。王国维评价窦娥冤“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我想这不仅仅是因为《窦娥冤》卓越的艺术成就,更因为它留给后人不衰的鼓舞和启示。
四、课堂总结
1.诵读指导经验总结
通过诵读的方法还原窦娥的身世之冤、错案之冤、伦理之冤,是《窦娥冤》这篇课文长文短教的一个突破口。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必然经历一个由紧张到放松,由被动到主动的心理状态,如何调动学生诵读的情绪,是教师要时时考虑的问题。首先,对于每个学生的诵读应该给出差异化的评价和指导;再则,读的方式要多样,比如,单独读、集体读、同桌互读、教师范读,等等,结合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最后一定要注意,既然让学生读了,就应给够充分的时间来让学生不断地完善和提升自己。不能将读变成一个名不副实的花架子。
2.教学内容的取舍
一堂课教学时间有限,反复地诵读会占用大量的时间。本堂课的重点在于诵读还原窦娥的冤情、形象,并通过诵读【滚绣球】来深化主题,赏析曲词的魅力,因而在教学取舍上,三桩誓愿只能点到即止,学生能注意到它以超现实手法来证明窦娥的冤屈,教师通过最后的结语对这种超现实手法进行强调即可。
3.文本解读过犹不及
文本的解读要根据学生堂课上的具体接受来定义。本节课将【滚绣球】解读为“窦娥压抑在心中的怒火,最终会像火山一样迸发,烧毁一切不平”,然而在实际课堂中,学生情绪的积淀远没有达到这么浓郁的程度,所以教师在说出已设计好的这段结语时,就显得突兀,将窦娥的怒气和形象拔的太高,有一种过犹不及的感觉。其实窦娥在指天斥地的整个过程中,除了积压的怒气,依然是一种弱小无助的,顺着学生的情绪自然引出她指天斥地却最终又只能转而向天地寄托希望的矛盾点,可能会使整个课堂更加流畅一些。
参考文献:
[1]林挺.高中诵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D].集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
[2]张钧.诵读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7,(9):145.
[3]肖雅蓉.高中语文诵读教学的困境及对策探讨[J].学周刊,2017,(8):138.
[4]王春燕.诵读法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