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次见到赵渭凉,在运城路267号的望源现代艺术馆。他一边热情地和记者交换着名片,一边熟稔地和在场的朋友用上海话打着招呼,他曾在望源现代艺术馆和陈家泠、魏景山、王劫音举办过现代画联展。
在他们打招呼的同时,我将赵渭凉上下打量一番,方格子太阳帽、光头、灰色T恤、电子手表、蓝色牛仔裤、休闲皮鞋,禁不住想起一个词——返老还童。但用“老”这个词形容他不恰当,虽然出生于1944年,他身上却一点看不出老人的特征,走起路来风风火火、讲起话来激情洋溢,也许这和他喜欢旅行不无关系。
1944年赵渭凉出生于上海,现定居美国。师承上海美术学院孟光教授,曾在上海交通大学艺术系任教。
1984年他的两幅作品《蟹》和《北魏云岗石窟》被世界八大收藏家之一威斯曼艺术基金会(Frederick RWeisman)高价收藏,并与其他世界级大师作品一起巡回展出于多国博物馆。
1986年赴美,其后他的画风从新写实主义转变为后现代抽象主义。
1992年,巨幅作品“国际语言第3号”被当时亚洲最高大厦香港中环广场永久收藏。多年来,他的作品在全世界多处博物馆,博览会和画廊展出,有28次个展和50多次联展,将近500幅作品为世界各地收藏家收藏。
冒尖
1965年,21岁的赵渭凉成为中学美术教师,正式开始美术生涯。
说起这段时光,赵渭凉不断提到陈逸飞的名字。那时与他一处的许多小兄弟后来都成为人们熟知的风云人物,除了陈逸飞还有魏景山、夏葆元、黄英浩,陈丹青、周长江等。
1966年文革开始,上海的《文汇报》和《解放日报》作为重要的宣传口径,几乎成为上海美术界的中心,赵渭凉有幸成为《解放日报》的美术通讯员,一起的还有陈逸飞、夏葆元等人。
在《解放日报》期间,赵渭凉与王维新、张嵩祖合作创作的《南京九四二四工地速写集》作为正式出版物引起了一定的社会关注。其后,赵渭凉被借调到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少年儿童出版社,与吴健创作了不少宣传画和少年儿童读物。
报社和出版社是那个特殊时期美术界人士唯一能够亮相的舞台,这个舞台培养出来的人后来都成为上海美术界的中坚力量。
赵渭凉与自己的同行一起创作、互相交流,并私下里以拜访老一辈名家孟光、俞云阶等名家的方式,获取了珍贵的学习机会。
1979年上海交大艺术系成立,这是中国理工科大学中第一个创建艺术系的大学,赵渭凉又被调任这里。当时主持工作的又是对推动中国现代艺术具有卓越贡献的艺术老前辈吴大羽先生,以及孟光先生和朱膺先生等。
在交大任教期间,赵渭凉创作了一批成熟、他称之为浪漫的写实主义的写实作品,代表作有《渔仔》、《蟹》、《云岗石窟》。
就绘画功力而言,赵渭凉在同时代中是出类拔萃的。他的写实画是上海所有的画家中第一个被世界八大收藏家威斯曼艺术基金会看中,并在1984年就以两万美金的当时天价被收购。
也正是这笔“巨款”,使他有机会去美国“镀金”。
镀金
虽然在交大任职期间,赵渭凉创作了多幅知名作品,但他同时感觉到,自己仿佛陷入一张无形之网,“自己的很多想法不可能实现,阻力很大”。加上1980年代中期国门开放,与同时期众多艺术家一样,赵渭凉依然决定去美国,继续追逐自己的艺术梦想。
这批中国美术界的尖子们到了美国发现,自由,确实是很自由。“但一下子真空了,也很恐怖,没了方向。”赵渭凉这样形容初到美国的感受。
更失落的是,美国迎接中国优秀艺术家们的只有严峻。以往的一切成就脱离了文化之源,只能作为从零开始的起点,更何况他必须面对新移民不可避免的语言障碍、风俗不明、生活拮据及文化冲击。
梦想未实现却先要受苦受难。
“很多艺术家都是搬张凳子在马路边上给人画肖像,”赵渭凉反思,“我都43岁了,我不能也这么干,否则我还不如在交大呆着呢。”
在手头宽裕的情况下,赵渭凉决定先学习语言,过了这关再说。事实也证明赵渭凉的选择是正确的,到美国两年后他的发展也顺风顺水,先是成功进入画廊,再是多次举办展览。
涅槃
初到美国,赵渭凉还想用写实功夫来获得美国市场认可,因为出国前自己是一个具象写实艺术的高手,写实作品《蟹》被威斯曼艺术基金会收藏就是最好的证明。
但到了纽约,参观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以及美国s0H0艺术中心,受到了西方现代艺术观念的强烈冲击,赵渭凉开始思索,自己该如何向抽象风格转变,“完全写实的具象表现,已无法容纳和表达对客观世界的强烈的精神感受”。
一场大火成了画风转变的契机。
1988年,在赵渭凉芝加哥画展准备就绪,请柬都已发出的情况下,他所在的住宅楼遭遇火灾,全部各展作品化为灰烬。
在红十字会救济和华人朋友非马、陈海韶、霍崇光、周氏兄弟等艺术家和美国朋友的资助下,赵渭凉重新拿起画笔夜以继日在10天时间里创作了一批以中国最传统的石窟题材的半抽象画作应急参展。
而这次展览举办非常功,赵渭凉回忆,“参展作品全部卖光,钱又回来了”。
对此,美国之音、《芝加哥太阳报》、《芝加哥论坛报》大幅版面报道:一个中国艺术家在火灾之后重新鼓起创作的勇气并且凤凰涅榘般地改变了以往的创作风格,从写实中脱身,开始走向抽象。
其实在出国前的1985年,赵渭凉就创作了自己的第一张具有抽象意味的作品《龙门石窟》,这是他第一次尝试用抽象的形式绘画,成为从具象走向抽象的标志。
他表示,“我花了20年时间在具象与抽象之间摸索,脱离了形象、比例的限制,抽象的画面可以包容更多的想法和内容。”
而他之前扎实的写实功底,为后来发展奠下坚固的基石。
上海著名画家朱膺曾评价赵渭凉的抽象艺术作品:因之历经反复求索,才获得今日新的绘画语言。其实他的作品也不能简单地看成抽象艺术。细察之下,就会愈来愈显示其形象的具体存在,只是已将它提炼得高度概括和更含蓄而已若隐若现似是而非,促人深思,联想翩翩。因之更有深度和神秘感,这就是他画面构成的主要特征。
寻根
屈指算来,赵渭凉出国已有20余年,长期定居美国的他早已适应了当地的生活。“上海的气候不习惯,加上这里的人际关系等因素,不利于自己的创作,所以我还是要回到美国去。”
但近期,赵渭凉将会更多时候呆在国内。
不知道上海美术评论家李晓峰的话能不能算作是解释:如果说这之前他是做的“美国梦”,此次回沪赵渭凉说是“中国梦”的开始。上海吸引他的固然有昔日的记忆和旧时的朋友,然而,他更期冀这里会发生新的艺术奇迹。就像他沉迷于世界各地旅行而淡泊于名利,醉心于天真而无视世故,实际他所追寻的就是一个艺术梦。他在耳顺之年开始他的“中国梦”并发自他的出生地上海,同样是为了艺术的再生。
2006年底,赵渭凉创作了可能是世界最大的一幅巨幅抽象油画《辉煌世纪》,高40米、宽5米,高度是十五层楼房的高度。
为了这幅“巨无霸”,他整整筹备了半年,足足画了22天,每天十多个小时。
他说画这幅画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抽象艺术,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来欣赏这幅即将悬挂在上海现代广场的跳空七十米的大堂里,为中国抽象艺术作了一次新的尝试。
起初创作这幅作品时,赵渭凉也没考虑太多,“为什么画巨幅作品7好玩,没人画过这么大。”
没想到的是,《辉煌世纪》受到社会高度关注,继2006年4月状告上海涵逸家居有限公司、上海月星家居广场有限公司著作权侵权案后,赵渭凉再次成为媒体关注焦点。
也许在这个快节奏的年代,要想给人留以深刻印象必须做些新作品出来,赵渭凉透露,将来自己可能有更大的变化。
对于未来的计划他表示,“考虑到2010年的世博会来临,希望创作几幅好作品出来,让中国收藏家收藏,多留点作品在中国嘛。”
在他们打招呼的同时,我将赵渭凉上下打量一番,方格子太阳帽、光头、灰色T恤、电子手表、蓝色牛仔裤、休闲皮鞋,禁不住想起一个词——返老还童。但用“老”这个词形容他不恰当,虽然出生于1944年,他身上却一点看不出老人的特征,走起路来风风火火、讲起话来激情洋溢,也许这和他喜欢旅行不无关系。
1944年赵渭凉出生于上海,现定居美国。师承上海美术学院孟光教授,曾在上海交通大学艺术系任教。
1984年他的两幅作品《蟹》和《北魏云岗石窟》被世界八大收藏家之一威斯曼艺术基金会(Frederick RWeisman)高价收藏,并与其他世界级大师作品一起巡回展出于多国博物馆。
1986年赴美,其后他的画风从新写实主义转变为后现代抽象主义。
1992年,巨幅作品“国际语言第3号”被当时亚洲最高大厦香港中环广场永久收藏。多年来,他的作品在全世界多处博物馆,博览会和画廊展出,有28次个展和50多次联展,将近500幅作品为世界各地收藏家收藏。
冒尖
1965年,21岁的赵渭凉成为中学美术教师,正式开始美术生涯。
说起这段时光,赵渭凉不断提到陈逸飞的名字。那时与他一处的许多小兄弟后来都成为人们熟知的风云人物,除了陈逸飞还有魏景山、夏葆元、黄英浩,陈丹青、周长江等。
1966年文革开始,上海的《文汇报》和《解放日报》作为重要的宣传口径,几乎成为上海美术界的中心,赵渭凉有幸成为《解放日报》的美术通讯员,一起的还有陈逸飞、夏葆元等人。
在《解放日报》期间,赵渭凉与王维新、张嵩祖合作创作的《南京九四二四工地速写集》作为正式出版物引起了一定的社会关注。其后,赵渭凉被借调到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少年儿童出版社,与吴健创作了不少宣传画和少年儿童读物。
报社和出版社是那个特殊时期美术界人士唯一能够亮相的舞台,这个舞台培养出来的人后来都成为上海美术界的中坚力量。
赵渭凉与自己的同行一起创作、互相交流,并私下里以拜访老一辈名家孟光、俞云阶等名家的方式,获取了珍贵的学习机会。
1979年上海交大艺术系成立,这是中国理工科大学中第一个创建艺术系的大学,赵渭凉又被调任这里。当时主持工作的又是对推动中国现代艺术具有卓越贡献的艺术老前辈吴大羽先生,以及孟光先生和朱膺先生等。
在交大任教期间,赵渭凉创作了一批成熟、他称之为浪漫的写实主义的写实作品,代表作有《渔仔》、《蟹》、《云岗石窟》。
就绘画功力而言,赵渭凉在同时代中是出类拔萃的。他的写实画是上海所有的画家中第一个被世界八大收藏家威斯曼艺术基金会看中,并在1984年就以两万美金的当时天价被收购。
也正是这笔“巨款”,使他有机会去美国“镀金”。
镀金
虽然在交大任职期间,赵渭凉创作了多幅知名作品,但他同时感觉到,自己仿佛陷入一张无形之网,“自己的很多想法不可能实现,阻力很大”。加上1980年代中期国门开放,与同时期众多艺术家一样,赵渭凉依然决定去美国,继续追逐自己的艺术梦想。
这批中国美术界的尖子们到了美国发现,自由,确实是很自由。“但一下子真空了,也很恐怖,没了方向。”赵渭凉这样形容初到美国的感受。
更失落的是,美国迎接中国优秀艺术家们的只有严峻。以往的一切成就脱离了文化之源,只能作为从零开始的起点,更何况他必须面对新移民不可避免的语言障碍、风俗不明、生活拮据及文化冲击。
梦想未实现却先要受苦受难。
“很多艺术家都是搬张凳子在马路边上给人画肖像,”赵渭凉反思,“我都43岁了,我不能也这么干,否则我还不如在交大呆着呢。”
在手头宽裕的情况下,赵渭凉决定先学习语言,过了这关再说。事实也证明赵渭凉的选择是正确的,到美国两年后他的发展也顺风顺水,先是成功进入画廊,再是多次举办展览。
涅槃
初到美国,赵渭凉还想用写实功夫来获得美国市场认可,因为出国前自己是一个具象写实艺术的高手,写实作品《蟹》被威斯曼艺术基金会收藏就是最好的证明。
但到了纽约,参观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以及美国s0H0艺术中心,受到了西方现代艺术观念的强烈冲击,赵渭凉开始思索,自己该如何向抽象风格转变,“完全写实的具象表现,已无法容纳和表达对客观世界的强烈的精神感受”。
一场大火成了画风转变的契机。
1988年,在赵渭凉芝加哥画展准备就绪,请柬都已发出的情况下,他所在的住宅楼遭遇火灾,全部各展作品化为灰烬。
在红十字会救济和华人朋友非马、陈海韶、霍崇光、周氏兄弟等艺术家和美国朋友的资助下,赵渭凉重新拿起画笔夜以继日在10天时间里创作了一批以中国最传统的石窟题材的半抽象画作应急参展。
而这次展览举办非常功,赵渭凉回忆,“参展作品全部卖光,钱又回来了”。
对此,美国之音、《芝加哥太阳报》、《芝加哥论坛报》大幅版面报道:一个中国艺术家在火灾之后重新鼓起创作的勇气并且凤凰涅榘般地改变了以往的创作风格,从写实中脱身,开始走向抽象。
其实在出国前的1985年,赵渭凉就创作了自己的第一张具有抽象意味的作品《龙门石窟》,这是他第一次尝试用抽象的形式绘画,成为从具象走向抽象的标志。
他表示,“我花了20年时间在具象与抽象之间摸索,脱离了形象、比例的限制,抽象的画面可以包容更多的想法和内容。”
而他之前扎实的写实功底,为后来发展奠下坚固的基石。
上海著名画家朱膺曾评价赵渭凉的抽象艺术作品:因之历经反复求索,才获得今日新的绘画语言。其实他的作品也不能简单地看成抽象艺术。细察之下,就会愈来愈显示其形象的具体存在,只是已将它提炼得高度概括和更含蓄而已若隐若现似是而非,促人深思,联想翩翩。因之更有深度和神秘感,这就是他画面构成的主要特征。
寻根
屈指算来,赵渭凉出国已有20余年,长期定居美国的他早已适应了当地的生活。“上海的气候不习惯,加上这里的人际关系等因素,不利于自己的创作,所以我还是要回到美国去。”
但近期,赵渭凉将会更多时候呆在国内。
不知道上海美术评论家李晓峰的话能不能算作是解释:如果说这之前他是做的“美国梦”,此次回沪赵渭凉说是“中国梦”的开始。上海吸引他的固然有昔日的记忆和旧时的朋友,然而,他更期冀这里会发生新的艺术奇迹。就像他沉迷于世界各地旅行而淡泊于名利,醉心于天真而无视世故,实际他所追寻的就是一个艺术梦。他在耳顺之年开始他的“中国梦”并发自他的出生地上海,同样是为了艺术的再生。
2006年底,赵渭凉创作了可能是世界最大的一幅巨幅抽象油画《辉煌世纪》,高40米、宽5米,高度是十五层楼房的高度。
为了这幅“巨无霸”,他整整筹备了半年,足足画了22天,每天十多个小时。
他说画这幅画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抽象艺术,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来欣赏这幅即将悬挂在上海现代广场的跳空七十米的大堂里,为中国抽象艺术作了一次新的尝试。
起初创作这幅作品时,赵渭凉也没考虑太多,“为什么画巨幅作品7好玩,没人画过这么大。”
没想到的是,《辉煌世纪》受到社会高度关注,继2006年4月状告上海涵逸家居有限公司、上海月星家居广场有限公司著作权侵权案后,赵渭凉再次成为媒体关注焦点。
也许在这个快节奏的年代,要想给人留以深刻印象必须做些新作品出来,赵渭凉透露,将来自己可能有更大的变化。
对于未来的计划他表示,“考虑到2010年的世博会来临,希望创作几幅好作品出来,让中国收藏家收藏,多留点作品在中国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