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需教给学生考试“工具”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hong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三篇很有意思的文章。
  第一篇文章,谈用元认知策略进行高中语文诗歌默写备考;第二篇文章,谈掌握语法知识在语文高考中的重要性;第三篇文章,从语文本体论的角度,论述“是什么”的解题方式。表面看,三篇文章似乎没有什么关联。但仔细分析,可以发现三篇文章其实涉及了一个相同的问题,即:在备考中教给学生应试“工具”——考试方法。
  在第一篇文章中,作者指出元认知学习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策略”,也即“学生对知识认知的认知”。关于学生的学习,有两个客体,一者是知识本身,二者是认知方法。显然,元认知不是指向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而是指向认知方法。通过研究思考认知方法、认知过程,最终获得最合适最有效并反映学生个性的认知方法。这实际是一种关于工具与技术的反思与学习。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元认知就属于“磨刀”的活动。当然,如果元认知仅停留于认知方法的层面,那么毫无意义。进行元认知研究的最终目的,依然是掌握知识。对于高中语文诗歌默写备考,学生需要掌握“考纲”规定的18篇古文和42首诗歌,任务相当艰巨。要记诵这些内容,光靠死记硬背是不行的,掌握有效的记忆方法才最为重要。有效的记忆方法,从何而来?元认知学习策略,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
  在第二篇文章中,作者谈论了一个相当“原始”的问题,即语法教学。文章开始,作者煞费苦心的考证了“语文”二字的涵义,论述语法教学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关于语法教学属于语文教学的一部分,看起来应毫无疑问。但当前的现实是:“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学了十多年语文却不能准确地指出句子的主干,不能辨析短语类型,不能准确地分析词语的语法特征……语法教学已经成为当前语文教育的软肋。” 对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作者没有展开论述,而是基于高考原题,举例指出系统的语法知识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类试题的解答能力、可以快速提高学生解析病句的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也就是说,只要掌握系统的语法知识,学生就可以掌握解答包括文言文在内的各类高考语文题的方法,从而提高高考成绩。显然,与上一篇文章一样,这里也涉及到了工具与技术的问题,即用“语法知识”这一工具,去解决具体的高考题目。
  在第三篇文章中,作者非常有创见地提出了“是什么”这一模式化的高考答题方法。比如文章中提到了2006年的一个高考阅读题:“请赏析‘抛、挪’两个词语。参考答案:扔,是投掷的意思;挪,是缓慢移动的意思。”这里,就应用了“是什么”的答题方式。这一答题方法适用于诗歌鉴赏、散文鉴赏、小说鉴赏、作文等题型。关于鉴赏类或作文类题型,有高考指导经验的老师都知道最怕学生回答起来漫无边际,而固定一个模式,让学生套用,却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得分效果。而且,这个方法非常简单、朴素,易于操作。文章中,作者将“是什么”提高到反映语文学习思维习惯的本体论高度,这当然有道理。但“是什么”更多的是一种工具性的答题方法。
其他文献
荀子的“天生人成”观点,与其说强调某种天地创造或纯粹意义的宇宙秩序,倒不如说更强调第二次的世界创造问题。这里所说的第二次的世界创造问题,意味着文化上的组织体或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