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方案的调整,古诗文诵读篇目的数量进一步增加,这对学生的识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种类繁多的背诵篇目,学生会产生畏难、抵抗心理,怎样让学生更高效快乐地背诵经典古诗文,就成了教者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那么,高中的背诵课价值及意义究竟何在?除了熟记经典文本,背诵还有什么教学目的?笔者认为,帮助学生掌握需要识记的知识仅仅是课堂教学目标中最为基础的部分,学习的能力提升、亲近学习的情感培育、通过学习促进正确学习观的形成才应当是我们最终的追求。因此,对于经典古诗文,我们不能仅止于要求学生熟记积累,经典文本中的深厚思想、典范语言、人文内涵等,都能带给学生更为丰富的滋养,这些才是背诵经典最值得去探讨的。然而迫于功利的教学效果,目前的背诵课却渐渐偏离了这一方向。而且,教学即交流,在背诵课中,教师该担当什么角色,该如何实现与学生的有效交流,有没有重新设计和突破的思路,这些都成了困扰笔者的问题。解决这一困扰,得益于一个契机。
在扬州市“百千万工程·我的教学展示”活动中,笔者执教《金岳霖先生》一课,首次使用了“选择·交往”的教学方法, 通过变被动接受为主动选择、变课堂引导者为课堂参与者等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评委们的充分肯定。这次活动冲击了笔者原有的课堂教学观念,意识到学生的发展对于一节课的重要性,意识到课堂民主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价值所在。近几年来,笔者一直尝试着把“选择·交往”的教学方法用在更多的教学环节中,期待取得更多的教学突破。于是,在学校的“‘生本’课堂研讨课”活动中,笔者进行了一个新的尝试,将“选择·交往”的教学方法运用到了背诵课中,开设了一节《赤壁赋》的背诵研讨课,并且从这节课的课前准备与课堂实施的过程中得到几点启发:
一、变枯燥背书为有趣评比
每个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教师不妨将这样的心理做一个合理的引导,将原本枯燥乏味的背诵变为趣味与紧张并存的各类评比活动,来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
具体做法是:将课堂分解为三个活动环节——文句接龙、文句鉴赏和倒背如流,最终依据活动规则,计算得分,进而评出最佳小组和最佳个人。具体实施时,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间的各项比拼,更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班级间的大比拼。教师可以将这节课的活动流程与各项评比规则提前告知学生,这样,学生会在美好的自我期许中和同组的成员互相监督,力争更好地完成背诵任务。笔者发现在这节课上,学生不仅完美地达成了《赤壁赋》的背诵任务,而且在多彩的活动过程中体验了合作、竞争的学习乐趣。以“文句接龙”环节为例,有的小组运用了“对歌”背诵法,有的小组采用了“击鼓传花”背诵法,每个人都在证明着自己的实力,每个人都在展示着自己的成果,背诵者表现出的各种复杂的表情、不同的语调和风格给课堂带来了阵阵欢笑。随着活动的深入,学生由拘谨到洒脱,在背诵中开始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原本枯燥的背诵,甚至初具朗诵的风采。
多样的评比活动与竞赛方式不但趣味性强、参与面广,还能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小组内合作分工的能力,这样的背诵,就不仅仅是着眼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更培养了他们处理各项事务的综合能力。在本节背诵评比课的“倒背如流”环节,出现了小组间因争分而产生矛盾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与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了。
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选择
如何让学生真正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主动寻求发展,成为学习的主人?是每一位教师的教学目标。其实,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式有很多种,让学生积极参与各项学习过程、开展各类竞赛,便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在这节背诵课上,笔者在三个环节中均设置了一些“可选择”的因素,让学生觉得自己是被尊重的,是有主动选择知识的权利的,无形中化解了学生被迫接受知识时的无奈与逆反的情绪,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下达到了掌握知识的目的。在考试说明中,《赤壁赋》是要求全篇背诵的,如何既能保证学生“可选择”的主动权,又能不着痕迹地让他们将课文全篇背诵呢?笔者采用了当堂抽签决定背诵章节的方式来给学生选择权,可是抽签的随机性又让学生不得不将全文预先背好,这样教师的教学目的也就换了一种方式顺利达成了。
其实“可选择”的主动性还可以在这节背诵课的许多方面得以体现,比如“文句接龙”环节,背诵选定的段落时,小组成员间可自行选择各自的背诵顺序及句子;在“文句鉴赏”的环节,各学习小组可在讨论与交流中选择最欣赏的句子进行鉴赏;在“倒背如流”的环节,学生可自行选择出哪一些题,由谁作为代表与其他小组比拼等。选择给学生多了一份自主,选择又使课堂活动多了几份未知,改变了传统背诵教学给人的呆板印象。其实,这样的“可选择”性的背诵与传统的老师布置规定任务的背诵方式在最终目的上是一致的,但却因其实施过程中体现的学生的主体性而更易得到学生的接受与喜爱,进而使他们对背书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变课堂引导者为课堂参与者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任何一个教学过程,都是教学主导与教学主体相互交流和沟通的过程。其实,教师偶尔也可以将身份由主导者换成课堂的参与者,比如在背诵课上,教师亲自示范、带头背诵。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如果榜样是自己的老师,效果更会非同一般。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要以自己的亲身示范为学生做好表率,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师读背的熏陶,在师生共学的氛围中,找到背书的乐趣。笔者设想,若在这节《赤壁赋》背诵评比课中再添加一个“师生共赛”的环节,让教师走下讲台,成为学生公平竞争的有力对手,将既能促进学生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也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利于营造更为和谐的课堂。当然,教师的背诵也可以多样化的方式呈现,可以是课前的躬亲示范,也可以是与学生的公平竞赛,更可以是有感情的朗诵,尤其是后者,因为带有朗诵者对文本的深刻理解与丰富情感,更易使学生受到感染,进而对文本产生背诵的兴趣。也可以适时在全班开展一系列的朗诵比赛,师生皆可参与,让背诵不只是作用于高考,也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这样,学生的潜能被激发,教师的业务能力也得到了提升,这种师生的共同发展不正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吗?
“背诵”是个笼统的学习要求,但是对于教学者而言,不能仅仅把信息生硬地传达给学生,而自己做个令人生畏的“判官”,更应该为这两个字赋予生动丰富的教学交流过程。教者可以给学生一个实实在在的行动方案,清楚地认识到应培养学生的哪些学习能力,形成哪些学习情感和价值观。兴趣产生美。好的教师应该认识到,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可以使学学习的效果事半功倍。 这节《赤壁赋》的背诵评比课让笔者更深刻的体会到了这一点。
当然,如何设计完善的评比规则?如何制定合理的背诵量?如何考虑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如何让学生不仅會背更会写等,更多复杂的问题又摆在了笔者面前。俗话说“教无定法”,在以后的教学中,笔者将继续认真探索,寻求更好的路径和方法。
在扬州市“百千万工程·我的教学展示”活动中,笔者执教《金岳霖先生》一课,首次使用了“选择·交往”的教学方法, 通过变被动接受为主动选择、变课堂引导者为课堂参与者等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评委们的充分肯定。这次活动冲击了笔者原有的课堂教学观念,意识到学生的发展对于一节课的重要性,意识到课堂民主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价值所在。近几年来,笔者一直尝试着把“选择·交往”的教学方法用在更多的教学环节中,期待取得更多的教学突破。于是,在学校的“‘生本’课堂研讨课”活动中,笔者进行了一个新的尝试,将“选择·交往”的教学方法运用到了背诵课中,开设了一节《赤壁赋》的背诵研讨课,并且从这节课的课前准备与课堂实施的过程中得到几点启发:
一、变枯燥背书为有趣评比
每个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教师不妨将这样的心理做一个合理的引导,将原本枯燥乏味的背诵变为趣味与紧张并存的各类评比活动,来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
具体做法是:将课堂分解为三个活动环节——文句接龙、文句鉴赏和倒背如流,最终依据活动规则,计算得分,进而评出最佳小组和最佳个人。具体实施时,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间的各项比拼,更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班级间的大比拼。教师可以将这节课的活动流程与各项评比规则提前告知学生,这样,学生会在美好的自我期许中和同组的成员互相监督,力争更好地完成背诵任务。笔者发现在这节课上,学生不仅完美地达成了《赤壁赋》的背诵任务,而且在多彩的活动过程中体验了合作、竞争的学习乐趣。以“文句接龙”环节为例,有的小组运用了“对歌”背诵法,有的小组采用了“击鼓传花”背诵法,每个人都在证明着自己的实力,每个人都在展示着自己的成果,背诵者表现出的各种复杂的表情、不同的语调和风格给课堂带来了阵阵欢笑。随着活动的深入,学生由拘谨到洒脱,在背诵中开始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原本枯燥的背诵,甚至初具朗诵的风采。
多样的评比活动与竞赛方式不但趣味性强、参与面广,还能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小组内合作分工的能力,这样的背诵,就不仅仅是着眼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更培养了他们处理各项事务的综合能力。在本节背诵评比课的“倒背如流”环节,出现了小组间因争分而产生矛盾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与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了。
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选择
如何让学生真正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主动寻求发展,成为学习的主人?是每一位教师的教学目标。其实,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式有很多种,让学生积极参与各项学习过程、开展各类竞赛,便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在这节背诵课上,笔者在三个环节中均设置了一些“可选择”的因素,让学生觉得自己是被尊重的,是有主动选择知识的权利的,无形中化解了学生被迫接受知识时的无奈与逆反的情绪,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下达到了掌握知识的目的。在考试说明中,《赤壁赋》是要求全篇背诵的,如何既能保证学生“可选择”的主动权,又能不着痕迹地让他们将课文全篇背诵呢?笔者采用了当堂抽签决定背诵章节的方式来给学生选择权,可是抽签的随机性又让学生不得不将全文预先背好,这样教师的教学目的也就换了一种方式顺利达成了。
其实“可选择”的主动性还可以在这节背诵课的许多方面得以体现,比如“文句接龙”环节,背诵选定的段落时,小组成员间可自行选择各自的背诵顺序及句子;在“文句鉴赏”的环节,各学习小组可在讨论与交流中选择最欣赏的句子进行鉴赏;在“倒背如流”的环节,学生可自行选择出哪一些题,由谁作为代表与其他小组比拼等。选择给学生多了一份自主,选择又使课堂活动多了几份未知,改变了传统背诵教学给人的呆板印象。其实,这样的“可选择”性的背诵与传统的老师布置规定任务的背诵方式在最终目的上是一致的,但却因其实施过程中体现的学生的主体性而更易得到学生的接受与喜爱,进而使他们对背书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变课堂引导者为课堂参与者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任何一个教学过程,都是教学主导与教学主体相互交流和沟通的过程。其实,教师偶尔也可以将身份由主导者换成课堂的参与者,比如在背诵课上,教师亲自示范、带头背诵。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如果榜样是自己的老师,效果更会非同一般。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要以自己的亲身示范为学生做好表率,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师读背的熏陶,在师生共学的氛围中,找到背书的乐趣。笔者设想,若在这节《赤壁赋》背诵评比课中再添加一个“师生共赛”的环节,让教师走下讲台,成为学生公平竞争的有力对手,将既能促进学生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也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利于营造更为和谐的课堂。当然,教师的背诵也可以多样化的方式呈现,可以是课前的躬亲示范,也可以是与学生的公平竞赛,更可以是有感情的朗诵,尤其是后者,因为带有朗诵者对文本的深刻理解与丰富情感,更易使学生受到感染,进而对文本产生背诵的兴趣。也可以适时在全班开展一系列的朗诵比赛,师生皆可参与,让背诵不只是作用于高考,也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这样,学生的潜能被激发,教师的业务能力也得到了提升,这种师生的共同发展不正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吗?
“背诵”是个笼统的学习要求,但是对于教学者而言,不能仅仅把信息生硬地传达给学生,而自己做个令人生畏的“判官”,更应该为这两个字赋予生动丰富的教学交流过程。教者可以给学生一个实实在在的行动方案,清楚地认识到应培养学生的哪些学习能力,形成哪些学习情感和价值观。兴趣产生美。好的教师应该认识到,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可以使学学习的效果事半功倍。 这节《赤壁赋》的背诵评比课让笔者更深刻的体会到了这一点。
当然,如何设计完善的评比规则?如何制定合理的背诵量?如何考虑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如何让学生不仅會背更会写等,更多复杂的问题又摆在了笔者面前。俗话说“教无定法”,在以后的教学中,笔者将继续认真探索,寻求更好的路径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