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阶段PBL的价值与问题设计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HO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是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以问题为核心,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知识建构过程,发展高层次思维,使之成为自主学习者和有效合作者。当PBL被引入中学阶段的教学时,应对其经典模式进行一定的调整才能使其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关键词:基于问题的学习;中学;问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1-041-2
  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是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强调把学习置于复杂而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解决真实性问题来学习问题背后所隐含的科学知识,发展问题解决和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成为有效的合作者和自我促进者。
  但应该注意的是,PBL的提出最初是为了解决医学院毕业生在面对真实病例时出现的诊断困难,属于高等教育或职前教育的范畴,当PBL被引入基础教育时,应充分考虑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差别,对“经典”的PBL教学进行一定的调整,才能扬长避短,使其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一、中学阶段PBL的核心价值
  与经典的PBL更为关注地现实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相比,中学阶段的PBL的侧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学习品质的提升。具体来讲,在中学阶段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的价值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1.使学生建构起灵活的知识基础。
  PBL模式认为学生的知识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下,与教师和同伴的交往中自主建构的,在这一模式下,学生为了解决问题而研究相关的学习材料,通过查找大量相关资源,从中选择、组织信息,在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建构起对相关知识内容的理解,而当学生完成学习议题后,他们还需要利用从学习中获得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这意味着他们不仅建构起知识,而且还亲历了所建构的知识是如何被使用的,因而所获得的知识更加灵活而易于迁移。
  2.发展学生的高层次思维能力。
  高层次思维是指那些有意识的、围绕特定目标的、付出持续努力的、需要发散、研究判断和反思等认知活动的复杂思维,它包括问题解决、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以及自我反思等活动。中学阶段PBL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众多的机会来发展他们的高层次思维能力,这是因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须进行一系列的如分析条件、定义问题、搜集资料、提出并验证假设等创造性思维活动;学生还需要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和监控,以保证自己的努力与问题解决的要求相吻合,这会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最后,学生还要彼此交流各自的工作和想法,这意味着他们需要进行积极的批判性思维。
  3.使学生成为自主的学习者和有效的合作者。
  在PBL模式中,学生不仅需要自我激励,自主设置学习目标、规划学习过程,做独立的研究、监控和反思知识建构和问题解决的过程,而且往往需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在小组中,学生需要积极参与小组活动,与小组其他成员彼此配合,交流想法,经过这样的学习过程的训练,学生将不单成为一个自主的思考和学习者,同时也将成为一个乐于且善于合作的人。
  二、中学阶段PBL中的问题的特点
  由于中文语言习惯,“问题”一词对应的英文词汇至少包括两个,即“problem”和“question”,两者的意义有着明显的区别,一般前者是指那些比较复杂的,不一定有明确答案的难题;而后者是指较小的问题,往往有明确的答案,隐含有对话双方一问一答的互动的意味,基于问题的学习中的问题应该是指前者,这不仅是因为前者的问题容量和难度,更为重要的是其在教学中的地位。在某些“所谓”的基于问题的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将满堂陈述式的讲解变成了满堂“乒乓球式”的问答,从而制造出竞相争答的热闹局面,这样的教学似乎应该被称为“基于教师提问的教学”,而非“基于问题的学习”。真正的基于问题的学习,问题提供了学习的方向、学习动机和学习的应用,将引致所期望的自主合作学习和高层次的思维。这样的问题应该具有以下的特点:
  1.劣构性和开放性。
  Reitman于1965年首次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区分了良构问题和劣构问题,前者是初始状态、目标状态和解决方案都很明确的问题,而后者则是这三者中至少有一个没有明确界定的问题。面对良构问题时,学生无需对问题本身进行界定,要做的只是找出那些正确而有限的答案,而劣构问题具有很大的开放性,解决过程需要学生对问题本身进行加工,形成问题表征;搜集有关信息,寻找问题解决途径,并对问题解决过程进行监控和调整。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往往是良构的,学生解决这样的问题主要是为巩固学科知识服务的,只有那些劣构的问题才能引导学生回顾旧知,探寻新知,建构灵活的知识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寻求问题解决途径。
  2.复杂性和相关性。
  在设计PBL问题时,必须使问题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首先,复杂的问题能够确保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有多种可能的解决方案,这能够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其次,复杂的问题会使学生认识到依靠个体的努力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需要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来合作解决,这将有利于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培养;最后,复杂的问题常常需要整合学科内和各学科间的知识来解决,这将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整合和内化。另外,PBL中的问题所隐含的新知识应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相关联,即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这样,问题就成为激活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与建构新的理解之间的桥梁,使学习者进行反省式的知识建构。
  3.真实性和情境性。
  PBL中的问题应该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会面临的,这样做的好处首先在于,使知识习得的情境与将来应用知识的情境具有相似性,可以促进知识的提取和迁移,传统教学中的问题不仅是结构良好的,同时往往也是脱离真实的生活情境的,在学生面对现实问题时,很难被灵活的运用;其次,问题的真实性将更为有效地引发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使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三、中学阶段PBL问题设计的注意事项
  在设计PBL问题时,教师面临的困难主要在于使问题与课本和现实同时紧密相关,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往往会选择一些视频片段、新闻报道作为问题的背景或情境,也有将教材中的一些问题修改为开放性问题的尝试,在每一个学科领域,可以引发有效的学习的问题是无穷的,在设计这些问题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教学实际,确定问题的难度区间。
  在中学阶段,PBL中问题的开放性、复杂性等应被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这是因为在中学阶段开展PBL时,教师需要在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与解决实际问题所获得知识的随机性之间、学科知识的基础性与任务的真实程度之间、有限的教学时间与任务的复杂性保持一定的平衡,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程度和认知风格等科学的设计问题,使之处于适切的范围中。
  2.根据学习内容,选择合理的问题情境。
  在基于问题的学习中,问题通常是在一个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境脉络中提出的,情境脉络不仅是问题提出的前导,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和界定了问题本身,因此,在PBL中情境是问题设计中重要的方面,首先,情境的选择能影响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如果学生对情境没有兴趣,那么接下来的学习活动将很难有效开展;其次,情境脉络是学生理解问题的关键,清晰的情境脉络有助于学生准确地理解问题,如果情境表述模糊或与问题脱节,将使学生陷于茫然,从而影响学习的效果。
  3.根据反馈情况,对问题进行适当的修改。
  问题设计完成后,教师需要通过与学生的讨论或者调查问卷的形式,对问题的难度和可操作性、复杂性和相关性等方面进行评价,了解学生的大致问题解决的途径,再根据讨论和调查问卷的反馈情况对问题进行修改。
  总之,“问题”是基于问题的学习的核心,教师只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精心的设计,才能充分发挥PBL的功能,展现其独特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刘柳.浅谈PBL中问题的设计[J].高教论坛,2006(04).
  [2]郝云峰.对基于问题学习中的问题之分析[J].教学与管理,2009(06).
  [3]李京蔓.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中问题的设置[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5(10).
  [4]刘儒德.基于问题的学习在中小的应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01).
其他文献
一、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盲点    盲点一:漠视学生权利  学生有受人尊重的权利,但目前在学校的德育管理中,有很多纪律的约束、制度的制约,却缺乏对学生应有的尊重和人文关怀。教室墙报上全班同学的评比表、成绩栏,无异于将一部分孩子的耻辱上墙。在课堂教学、处理突发事件乃至日常的师生交往中,也常常出现不尊重学生人格、不体谅学生感受的情况。学校往往过于关注学生言行的“是非”,而忽视与学生心灵的“共
70年的发展演变,70年的不懈拼搏,《光明日报》成长为一家中共中央主管主办的全国性思想文化大报。光明日报社较早感受到了互联网时代对传统新闻媒体带来的冲击与挑战,1998年1
摘要: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兴趣才会入迷,入迷就会钻得深,学习才有成效。但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是枯燥的数字和计算,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是照本宣科地进行教学,是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课堂效率自然也不会好。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有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枯燥的数学课堂绽放光彩。  关键词:小学数学;兴趣;语言;教具;游戏;
万物皆媒介,万事皆媒源。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介具有“全程”“全息”“全员”“全效”四大主要特征,以互动式、服务式、体验式场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对于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信息技术丰富了语文教学的信息载体和传输渠道,为语文学习提供了新的资源,为小学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 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是求知的先导。激发学生的兴趣正是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最大优势。通过多媒体技术表现出的生动有趣的画面,创设吸引学生注意的情境,
摘 要:评价学生的目的就是为了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适时的给予学生恰当的评价,是激发学生“乐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有效评价必须体现适时性、主动性和多样性原则。   关键词:有效评价;激励;原则;自评;互评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2-001-01 
所谓“感悟”,一是“感”,二是“悟”。“感悟”首先是从感觉器官接触认识对象开始的,然后通过自身的神经系统传递到大脑的相应的区域,与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那些相似的信息组块相互激活,相互联系形成感知或感觉,进而通过相似选择、相似匹配、相似重组的过程。由感而知、而觉、而悟,由渐悟到顿恒,再到大彻大悟,这就是一个人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由无序到有序,层层递进的认识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中
在教育转化差生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遇到许多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作为班主任,只有辩证地处理好这些矛盾关系,才能优化差生转化过程,促进差生的转化。    “冷”与“热”的矛盾    一般来说,差生犯了错误,教师应该及时把握时机,进行“热”处理,尽可能地控制其错误的蔓延和恶化,以减少对学校、班级以及差生本人的影响和损失。如果不及时处理,时过境迁,差生的过错感受已被淡化,班主任再旧事重提,差生容易把教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