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海军部队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埔军械修理厂紧贴海军转型建设,聚焦装备保障使命,以确保部队战斗力为主线,以先进文化为引领,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为载体,在提升企业的软实力和保障能力建设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追求卓越 在全员中践行
认识先行。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从2009年导入工厂以来,像一只无形的手,持续推动工厂的快速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思想观念管理方式以及保障模式的更新。卓越绩效管理理念在企业中有八大特质,即:采取行动,接近顾客,自主与创业精神, 以人为本,亲身实践,价值驱动,坚持本业,组织单纯、人事精简,宽严并济。最后发展成为11个核心价值观,即:远见卓识的领导、顾客驱动的卓越、 组织和个人的学习、尊重员工和合作伙伴、快速反应和灵活性、关注未来、创新的管理、基于事实的管理、社会责任、注重结果和创造价值、系统的观点。
卓越绩效管理模式能引导组织进行全系统的管理,其主要内容是:明确领导作用,确定发展方向,将文化、战略、顾客与市场、资源、过程控制和持续改进等整合为一个管理系统,促进全员自觉参与优化管理流程、整合管理方法、提升管理效率、打造核心品牌,不断追求卓越。
卓越,是超越——不是最好而是更好。一个企业应该能展示出一种良好的发展趋势。因此,我们定义了追求卓越的五个绩效评价标准为:卓越、优秀、良好、一般、较差,要求全体职工不断超越自己、超越标杆、超越顾客的期望,将追求卓越变成一种理念甚至是信仰。
首先,厂领导带头学习,领会卓越绩效模式的内涵,通过每周的班会、每月基础管理考评会、不定期深入车间一线等形式,宣传卓越绩效模式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鼓励职工不畏困难,主动参与。以争创全国质量奖、全国星级现场、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为抓手,营造以保障力为牵引的追求卓越的氛围。
其次,通过授权,调动全员积极性。采取直型三级管理体系为主、新装备项目负责制相结合的跨职能团队的方式,不断优化组织机构,完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优质生产工程奖励办法、QC小组、合理化建议等管理规定,确保纵向职权明确,横向协同顺畅,促进管理下沉、反应快速。
认识的转变、有效的激励,充分调动了全员参与改进创新的热情。2012年与2010年对比,职工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职称的比例从52%上升到58%;重大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项目由38项增长到47项;合理化建议数量由32条增长到746条,采纳率达73%;QC小组由10个增长到23个,2013年有4个课题组获得全国QC小组成果奖。以职工名字命名的工作法(即小改小革)由2011年的23个增长到2013年的94个。工厂先后获得全国星级现场的有6个,并连续两年获得全国实施卓越绩效模式先进企业。
追求卓越在保障中突显
追求卓越是一种理念,而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把这个理念变成了标准,它在工厂的转型建设和保障工作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按照标准,通过每年开展自评,全面、系统地梳理工厂的各项管理,结合专家来厂辅导、申报质量奖、星级现场等机会,查找改进的空间,把卓越的工具方法运用到保障实践中,不断深化核心价值体系,使个人每天都有提升,部门每月都有改进,工厂每年都有发展,用管理转型推动保障能力的系统转型,实现卓越推动保障、保障牵引卓越的循环渐进。
从2005年开始,工厂每年都会召开战略研讨会,评审、确定或调整工厂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在“十一五”期间破解应急保障常态化难题的基础上,我们运用PEST分析、波特五力分析模型、SWOT分析等战略工具,明确了“军民融合、深化2531、创新驱动、南移发展”的“十二五”发展战略新思路,在宏观层面确定了工厂未来清晰的发展方向。
在保障过程控制方面,我们在基础管理、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三标体系运行中,运用测量分析系统(MSA)、统计过程控制(SPC)、设备预防性维护(RCM)、读卡制、柔性化管理、全面预算管理、标准作业管理、生产项目管理(Project)等先进工具方法,促使保障过程更加精细、精确和精准。

在资源利用方面,通过内部的保障资源优化整合,固强补弱,“关、停、并、转”民品业务,把有限的场地和人力资源向军品保障转移。如:在坦克车间、机加车间和特装车间成功实现从单一向系统保障转型的基础上,今年又将此经验推广到汽车维修和运输的综合车间,开展新的武器装备机动底盘和外围设备的维修保障。
海军转型建设使传统的保障理念和思想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如何适应新的形势、新的装备和新的技术,实现保障能力的转型?
我们认为,保障力就是战斗力,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契合的关系,是一个整体。海军战略转型对装备保障提出了新的需求,卓越绩效11个核心价值观里提到的顾客驱动的卓越和快速反应,就是让我们的工作集中向部队保障需求发力。工厂一直在保障模式上求实求变,从单纯的设施、设备和人才建设,转变到整合资源,形成系统,提升综合保障能力上来。通过“2531”保障体系的深化、各保障点本地化人才的培养和新的管理体系机制的建立,使保障力逐步适应战斗力的发展。如:三亚分厂对三亚方向的装备形成了相应保障能力,对未来三沙的综合保障也开始建立靠前保障点,区域整体保障格局已初步展现。同时,工厂借助珠三角经济发达的地域优势及靠近部队、熟悉装备的特点,针对目前装备保障的瓶颈,积极开展面向未来的军民融合保障工作。一是主动出击,今年陆续开展了对主要装备生产厂家、科研院所的走访,洽谈战略合作事宜。二是在机关的领导下,积极参加新装备的跟班见学,作为专家组成员,参加新型舰船交装验收,加快熟悉装备;三是通过对某型艇等在航舰船的巡检和标校,收集装备使用故障的情况,为装备生产厂家改进装备提供参考;四是将某型艇的全系统保障、军内优化整合、军民融合等模式,运用到某新型护卫舰的全系统保障中。 突显效益。通过努力,工厂追求卓越的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在保障能力上:成为海军首家具备特装全系统维修保障的企业,形成了对水面舰艇、潜艇、陆战、岸防四大兵种装备的综合保障能力;在科研开发上: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22项,国家专利1项,是海军舰载微机指挥仪检测修理中心、新型导弹快艇作战系统保障技术中心;在应急保障上:“两个五小时”架起了保障力与战斗力无缝隙链接的平台,24小时“贴身守护”式的服务、零故障的保障结果,赢得部队一致好评,在历次重大演习和战备任务中彰显了“保障有力”的价值;在日常保障上:每年都顺利完成南海和东南沿海方向舰船特装和军械装备保障任务,等级修理舰船从2008年的50艘提升到2012年的96艘,保障效率得到提升,如:某援外工程的修理周期从18个月缩短为8个月,军检一次交验合格率和海上实弹射击成功率都为100%,得到部队及外方代表的高度认可;在经济效益上:主营业务收入与利润年均增长比例都在25%以上,职工年人均收入增长比例在26%以上。

追求卓越在转型中创新
随着全军体制编制的调整,企业也需要新的变革。由于军队企业长期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管理状态下,还存在不想变、不愿变的传统观念。面对新形势下企业转型建设的迫切需求,使得这个转变成为我们企业发展道路上的一道坎,能否跟上形势的发展、主动作为,顺利跨过这个坎,是摆在我们企业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工厂处在南海这个特殊的地域中,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我们深感在新形势下装备保障模式的瓶颈问题会越来越突出。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尽量前瞻性地分析新装备的保障特点,努力建立科学的装备保障与管理体系,不断满足新时期部队战斗力对保障的需求。随着工厂保障模式和管理的不断创新,我们惊喜的发现,一直期待的企业转型发展的未来雏形就呈现在我们面前——
工厂已经步入了文化引领发展的初级阶段,管理呈现出了从制度型到文化型的转变。工厂提出了“先进的文化,卓越的保障”的文化建设思路,通过建文化、推文化、促文化,使四位一体的旗舰文化成为职工自我驱动的精神动力,成为促进工厂建设和发展的助推器。
针对未来的大编队远海作战,构建新型保障力量,从现行的分散保障向集中保障的转型,承担起两个战略方向(汕头方向、三亚方向)上主导舰队舰载和军械装备军民融合保障的重任。
开展先进文化的集中研究,从被动的文化建设向主导文化研究转型。2012年,工厂分别被海装舰技部、海装军械部列为文化建设试点单位;2013年,工厂被总装工厂局明确为全军五个企业文化建设交流平台之一,工厂的黄埔军事博览馆通过了军工文化教育基地认证。工厂将更好地利用黄埔军队企业文化研究院,开展先进文化的研究,为履行保障使命注入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管理就要追求卓越!文化就是追求卓越!事征程,路正长,我们将继续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为抓手,不断提升管理成熟度,通过推进三个转型,构建与海军走向深蓝相适应的南海装备保障新体系,完成军队企业的华丽转身,为部队战斗力保驾护航!
追求卓越 在全员中践行
认识先行。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从2009年导入工厂以来,像一只无形的手,持续推动工厂的快速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思想观念管理方式以及保障模式的更新。卓越绩效管理理念在企业中有八大特质,即:采取行动,接近顾客,自主与创业精神, 以人为本,亲身实践,价值驱动,坚持本业,组织单纯、人事精简,宽严并济。最后发展成为11个核心价值观,即:远见卓识的领导、顾客驱动的卓越、 组织和个人的学习、尊重员工和合作伙伴、快速反应和灵活性、关注未来、创新的管理、基于事实的管理、社会责任、注重结果和创造价值、系统的观点。
卓越绩效管理模式能引导组织进行全系统的管理,其主要内容是:明确领导作用,确定发展方向,将文化、战略、顾客与市场、资源、过程控制和持续改进等整合为一个管理系统,促进全员自觉参与优化管理流程、整合管理方法、提升管理效率、打造核心品牌,不断追求卓越。
卓越,是超越——不是最好而是更好。一个企业应该能展示出一种良好的发展趋势。因此,我们定义了追求卓越的五个绩效评价标准为:卓越、优秀、良好、一般、较差,要求全体职工不断超越自己、超越标杆、超越顾客的期望,将追求卓越变成一种理念甚至是信仰。
首先,厂领导带头学习,领会卓越绩效模式的内涵,通过每周的班会、每月基础管理考评会、不定期深入车间一线等形式,宣传卓越绩效模式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鼓励职工不畏困难,主动参与。以争创全国质量奖、全国星级现场、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为抓手,营造以保障力为牵引的追求卓越的氛围。
其次,通过授权,调动全员积极性。采取直型三级管理体系为主、新装备项目负责制相结合的跨职能团队的方式,不断优化组织机构,完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优质生产工程奖励办法、QC小组、合理化建议等管理规定,确保纵向职权明确,横向协同顺畅,促进管理下沉、反应快速。
认识的转变、有效的激励,充分调动了全员参与改进创新的热情。2012年与2010年对比,职工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职称的比例从52%上升到58%;重大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项目由38项增长到47项;合理化建议数量由32条增长到746条,采纳率达73%;QC小组由10个增长到23个,2013年有4个课题组获得全国QC小组成果奖。以职工名字命名的工作法(即小改小革)由2011年的23个增长到2013年的94个。工厂先后获得全国星级现场的有6个,并连续两年获得全国实施卓越绩效模式先进企业。
追求卓越在保障中突显
追求卓越是一种理念,而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把这个理念变成了标准,它在工厂的转型建设和保障工作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按照标准,通过每年开展自评,全面、系统地梳理工厂的各项管理,结合专家来厂辅导、申报质量奖、星级现场等机会,查找改进的空间,把卓越的工具方法运用到保障实践中,不断深化核心价值体系,使个人每天都有提升,部门每月都有改进,工厂每年都有发展,用管理转型推动保障能力的系统转型,实现卓越推动保障、保障牵引卓越的循环渐进。
从2005年开始,工厂每年都会召开战略研讨会,评审、确定或调整工厂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在“十一五”期间破解应急保障常态化难题的基础上,我们运用PEST分析、波特五力分析模型、SWOT分析等战略工具,明确了“军民融合、深化2531、创新驱动、南移发展”的“十二五”发展战略新思路,在宏观层面确定了工厂未来清晰的发展方向。
在保障过程控制方面,我们在基础管理、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三标体系运行中,运用测量分析系统(MSA)、统计过程控制(SPC)、设备预防性维护(RCM)、读卡制、柔性化管理、全面预算管理、标准作业管理、生产项目管理(Project)等先进工具方法,促使保障过程更加精细、精确和精准。

在资源利用方面,通过内部的保障资源优化整合,固强补弱,“关、停、并、转”民品业务,把有限的场地和人力资源向军品保障转移。如:在坦克车间、机加车间和特装车间成功实现从单一向系统保障转型的基础上,今年又将此经验推广到汽车维修和运输的综合车间,开展新的武器装备机动底盘和外围设备的维修保障。
海军转型建设使传统的保障理念和思想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如何适应新的形势、新的装备和新的技术,实现保障能力的转型?
我们认为,保障力就是战斗力,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契合的关系,是一个整体。海军战略转型对装备保障提出了新的需求,卓越绩效11个核心价值观里提到的顾客驱动的卓越和快速反应,就是让我们的工作集中向部队保障需求发力。工厂一直在保障模式上求实求变,从单纯的设施、设备和人才建设,转变到整合资源,形成系统,提升综合保障能力上来。通过“2531”保障体系的深化、各保障点本地化人才的培养和新的管理体系机制的建立,使保障力逐步适应战斗力的发展。如:三亚分厂对三亚方向的装备形成了相应保障能力,对未来三沙的综合保障也开始建立靠前保障点,区域整体保障格局已初步展现。同时,工厂借助珠三角经济发达的地域优势及靠近部队、熟悉装备的特点,针对目前装备保障的瓶颈,积极开展面向未来的军民融合保障工作。一是主动出击,今年陆续开展了对主要装备生产厂家、科研院所的走访,洽谈战略合作事宜。二是在机关的领导下,积极参加新装备的跟班见学,作为专家组成员,参加新型舰船交装验收,加快熟悉装备;三是通过对某型艇等在航舰船的巡检和标校,收集装备使用故障的情况,为装备生产厂家改进装备提供参考;四是将某型艇的全系统保障、军内优化整合、军民融合等模式,运用到某新型护卫舰的全系统保障中。 突显效益。通过努力,工厂追求卓越的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在保障能力上:成为海军首家具备特装全系统维修保障的企业,形成了对水面舰艇、潜艇、陆战、岸防四大兵种装备的综合保障能力;在科研开发上: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22项,国家专利1项,是海军舰载微机指挥仪检测修理中心、新型导弹快艇作战系统保障技术中心;在应急保障上:“两个五小时”架起了保障力与战斗力无缝隙链接的平台,24小时“贴身守护”式的服务、零故障的保障结果,赢得部队一致好评,在历次重大演习和战备任务中彰显了“保障有力”的价值;在日常保障上:每年都顺利完成南海和东南沿海方向舰船特装和军械装备保障任务,等级修理舰船从2008年的50艘提升到2012年的96艘,保障效率得到提升,如:某援外工程的修理周期从18个月缩短为8个月,军检一次交验合格率和海上实弹射击成功率都为100%,得到部队及外方代表的高度认可;在经济效益上:主营业务收入与利润年均增长比例都在25%以上,职工年人均收入增长比例在26%以上。

追求卓越在转型中创新
随着全军体制编制的调整,企业也需要新的变革。由于军队企业长期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管理状态下,还存在不想变、不愿变的传统观念。面对新形势下企业转型建设的迫切需求,使得这个转变成为我们企业发展道路上的一道坎,能否跟上形势的发展、主动作为,顺利跨过这个坎,是摆在我们企业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工厂处在南海这个特殊的地域中,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我们深感在新形势下装备保障模式的瓶颈问题会越来越突出。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尽量前瞻性地分析新装备的保障特点,努力建立科学的装备保障与管理体系,不断满足新时期部队战斗力对保障的需求。随着工厂保障模式和管理的不断创新,我们惊喜的发现,一直期待的企业转型发展的未来雏形就呈现在我们面前——
工厂已经步入了文化引领发展的初级阶段,管理呈现出了从制度型到文化型的转变。工厂提出了“先进的文化,卓越的保障”的文化建设思路,通过建文化、推文化、促文化,使四位一体的旗舰文化成为职工自我驱动的精神动力,成为促进工厂建设和发展的助推器。
针对未来的大编队远海作战,构建新型保障力量,从现行的分散保障向集中保障的转型,承担起两个战略方向(汕头方向、三亚方向)上主导舰队舰载和军械装备军民融合保障的重任。
开展先进文化的集中研究,从被动的文化建设向主导文化研究转型。2012年,工厂分别被海装舰技部、海装军械部列为文化建设试点单位;2013年,工厂被总装工厂局明确为全军五个企业文化建设交流平台之一,工厂的黄埔军事博览馆通过了军工文化教育基地认证。工厂将更好地利用黄埔军队企业文化研究院,开展先进文化的研究,为履行保障使命注入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管理就要追求卓越!文化就是追求卓越!事征程,路正长,我们将继续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为抓手,不断提升管理成熟度,通过推进三个转型,构建与海军走向深蓝相适应的南海装备保障新体系,完成军队企业的华丽转身,为部队战斗力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