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为人生幸福奠基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b_06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赵汀阳在《论可能生活》中说:“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生活动力,这是一个明显的真理。如果不去或不能追求幸福,生活就毫无意义。”教育要为人生幸福奠基,其本身应该是幸福的。
  重庆市南岸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小学位于南岸区江南新城,始建于1998年。近年来,为契合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转移,学校着力于品质教育培育与创新,实现了从农村学校向城市学校的华丽转身。学校在区教委“书香南岸,幸福教育”的理念引领下,厘清发展思路,凝练出“书鼓和鸣”的办学理念,明晰了“城市副中心特色优质窗口学校”的愿景,并以“阳光下绽放灵动的生命色彩”为目标,积极开展以课程领导力建设为核心的课程教学改革,培育以“鼓文化”为特质的学校文化,关注儿童当下的校园生活,努力构建儿童教育生活的幸福生态,让幸福教育从理想到行动,从憧憬到现实,向着教育幸福的方向砥砺前行。
  在师生共同努力下,学校先后被评为南岸区艺术特色学校、重庆市首批义务教育阶段艺术特色学校、教育部首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等。
  文化立校,铸造教育幸福的灵魂
  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它是隐藏在教育教学现象后面所表现出来的价值信念、处事态度、文化意识等观念形态的东西,又体现在师生的行为方式、教育事件中。建设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用文化凝聚人心,形成品牌,才能让学校的发展有根有魂。
  学校着力儿童当下幸福生活,总结办学历史经验,确立自己的文化坐标。学校长期致力于书香校园的打造,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让阅读成为师生习惯,奠定了“书文化”基础。学校把安塞腰鼓引进校园,创编少儿安塞腰鼓,融入巴渝文化元素,自主开发“长生欢乐鼓”,指向鼓文化的深层意蕴和学生终生发展之关系的融合。在总结提炼书香校园、腰鼓文化办学特色的基础上凝练出“书鼓和鸣 神韵飞扬”的办学理念。由此,学校文化以“书与鼓”为符号表征,挖掘书和鼓的文化内涵,以书与鼓来涵养师生的生命,同时又借书、鼓来激扬师生的生命,让师生、学校的精、气、神如书香、鼓韵悠长高扬。
  “书文化”和“鼓文化”相互联系,和谐共生。“书”主静,体现校园的宁静与深邃;“鼓”主动,体现校园的欢乐与张力。两者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师生相融,寻求“共鸣”的教育美感,追求“和谐”的教育生态,达成“尚美”的教育功效。“书·鼓”文化塑造了学校独特的精神与内在气质,给予师生精神、心理与性格上的诸多影响,成为学校的教育价值追求和教育幸福的根基,统领教育教学行为,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和谐地发展。
  课程重构,让教育幸福看得见
  课程是践行文化的主要渠道。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指导下,学校通过“重建课程结构,倾听学生心声”“组织研讨,让课程更合理”“紧扣时代脉搏,满足‘少数派’”“建构‘一体两翼’韵致课程”发力,努力让学校课程呈现多元化,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让学生感受幸福课程的魅力。
  重建课程结构,倾听学生心声 课程是育人的载体,结构决定功能。要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整体建构幸福的教育生活,必须重建课程结构,通过对以往课程结构的改造与完善,实现课程结构的优化,让幸福在课程实施中真正发生。
  学校定期召开学情、校情SWOT分析会,对课程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和判断,明晰学校发展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聚焦问题,锁定目标,构造SWOT矩阵,形成系列可能的学校课程建设策略。
  课程改革中,学校和老师始终摆脱不了课程改革中的主体地位。这时,教育需要俯下身来,且听学生说。
  “我想学服装设计”“每周的课时太少了”“攀岩课希望能再增加安全绳”……教导副主任邓华的办公桌上堆着千余份这样的学生问卷。这已是学校第三次面向全校中高段学生进行校本课程调研,问卷上同学们的想法相当自主、成熟。
  邓华介绍,2013年11月,学校举行学情、师情、校情SWOT分析会,当时由40名学生代表参与学情分析,共提出了38条建议,这些建议给了学校和老师很大的启发。
  这还不够,学校又发动全校学生参与学情分析。由此,学校将学生调研作为每学期末的标准作业。
  经过数次调研,问卷调查的内容逐步完善,包含了对学生、课程和老师三方面的评价,同学们也被训练得很有主见,有效问卷率达100%。通过统计,今年共梳理出50余条学生建议,涉及增设课程、课时长短、教学内容、分层分班等多方面,这些成为学校开展课程调适的重要依据。
  在学校,倾听学生的声音,不是一次两次,而是一种常态。日常教学中,学校红领巾电视台还会随机采访校本课程的课堂情况;每学期,全校各班级召开校本课程讨论会;在校本课程课堂上,任课老师也鼓励同学们多提意见建议。
  “课程要如何接地气?只有当学校以学生的立场和思维来反思课程并进行调适时,符合学生需求的课程才有可能产生。这样的课程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校长陈代伟表示。
  组织研讨,让课程更合理 “对于一些小众需求,我不同意新设课程,会出现报名的人数少、学习兴趣不持久的现象。”10月15日,在“第二届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分会场,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小将“建设适切的课程——基于学生需求校本调研”的研讨会搬到了现场。
  报告中,针对调研而来的学生需求,10位老师激烈探讨。对于是否新设小众校本课程、是否要分层分班等需求,老师间甚至出现了“针锋相对”的观点。“学生既然有需求,学校不能置之不理。即使不开课,也可以在其他课程中植入活动。”
  争而有果,注定让这场研讨会成为与会专家和教育同行关注焦点。
  研讨会最终形成了数十条解决方案,包括增设需求较多的校本课程,小众需求则植入到已有的课程中;调整长短课课时为20分钟—120分钟不等时长;部分课程试点分层分班教学等。
  研讨会不能走过场,学生的每个需求都必须得到尊重和重视。两年来,每次学生需求问卷调查出来后,校长陈代伟都会组织校本课程研讨会,而且会上必须拿出可行的解决方案,这样不仅有助于老师们反思课程、反思教学、反思课堂,更是在集体智慧的帮助下,让课程更科学合理。   在学校,从最初的十几门,到现在的30余门课程。每一门都必须经过老师们反复地、严谨地推敲,考虑每个环节,确保课程既能满足学生需求,更能顺利实施,保持长久活力。
  紧扣时代脉搏,满足“少数派” 学生需求是多元、多变的,学校不可能一一满足。所以,在筛选时,往往关注多数人的想法和需求。但也不能忽视“少数派报告”。
  2014年底的学生需求问卷调查中,有学生希望学校能开设有关物联网的课程。尽管只有少数学生提出,学校还是派吴世芳老师利用寒假专程前往无锡考察了这一前沿的需求。
  “课程改革不仅要满足学生的需求,更要具备前瞻性和发展性,才能持续保持活力。”陈代伟校长认为,这一份少数学生提出来的建议,正好切合了时代的特征。
  考察回来后,吴世芳老师认为课程很有吸引力,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创新、合作能力,但课程设备价格不菲。学校数次开会讨论,决定先购买部分材料组织学生参加一次物联网赛事,看看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际需求有多强。
  “赛事反映出学生们都很投入,学校二话不说就利用暑假建好了标准授课教室。”吴世芳老师为学校的魄力所感动。
  9月份,比特实验课顺利开课,48个名额瞬间被报满,学校不得不劝导后来的学生选择其他课程。
  开课仅一个多月,学生们已设计搭建了能听会说的温度器、智慧家居等作品,并在本届“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上展出,获得了诸多赞声。未来学校将逐步面向全校学生开放比特实验室。
  课程要保持活力,除了要紧扣时代脉搏,还要挖掘校外资源。
  目前,学校与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合作开发“鼓·舞”课程;依托重庆市三峡博物馆,设立“博物学堂”,合作开发“三峡文化”课程;利用社会资源,构建课程实践基地,先后建立“三益书院”“三益农场”等等。
  建构“一体两翼”韵致课程 在学校教育哲学的统领下,继承和发扬“书·鼓”文化,建构“一体两翼”韵致课程,涵养师生幸福人生。“一体”指优化实施的国家、地方课程;“两翼”指主静的“书香”和主动的“鼓韵”两类校本课程。书香课程侧重于文化知识、思想修养的学习和提高,鼓韵课程侧重于艺术、体育、实践活动。“一体”体现国家、地方课程的主体地位,“两翼”是主体的拓展和延伸,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一体两翼”韵致课程揭示了学校课程在结构、内容、形式、目标、评价等方面表现出的和谐形态、层级构成以及规律行动。通过整体化实施,指向学生不同方面的发展需求,为幸福校园生活提供了可能。
  “一体两翼”韵致课程体现学校韵致教育思想,以培养身心灵动、学有所长的幸福儿童为目标,是学校办学历史积淀和学生需求的结合体,成为学生终生发展和个性化成长的助推器。在实施中采用“基础性必修、限定性必修、自主性选修”三种方式,以长短课、社团课程、活动课程等多种组织形式,不断细化和调适课程的目标、内容、设置等方面,建立与落实相关的组织、制度,逐步构建符合校情、学情的学校课程体系。
  幸福指数,见证教育幸福的成长
  学生校园生活幸不幸福,评价起着重要作用。不同的评价体现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反映不同的教育思想。建设符合学校实际的教育评价体系,有利于推动学校工作的良性发展,反之则起阻碍作用,甚至会偏离正确的方向。
  过去对学生单一的评价方式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热情。学校立足校情、学情,寻求适切的评价方式,发展学生主动的课程体验,最终指向预期培养目标的实现。学校申报了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提升小学生校园生活幸福指数的实践研究”,通过课题实施的方式,了解学生校园生活的幸福指数,通过对各种教育因素的调整增强对学生的适应性,提高学生校园生活的幸福感。学校开展了“我的幸福校园生活”问卷调查,形成《学院附小学生校园生活幸福指数调查报告》,开发出了《小学生校园生活幸福指数评价量表》。关注学生当下校园生活幸福感,成就“身心灵动、学有所长”的“鼓娃”,为学生一生幸福奠基。
  学校在评价中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师生协商评议,家长评价等不同评价主体的评价方式,结合学生阶段成长评价,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在实践过程中,学校推行和完善“学生星级评价”,每位教职工通过“‘阳光鼓娃’星贴”对学生进行及时的评价,强化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学生所积累的“‘阳光鼓娃’星贴”作为学期末操行、综合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六一”表彰等的评价依据。学校对校本课程实施情况进行学生满意度评价,对满意度低于50%的课程,将根据学生意见或建议,予以重新整合或者淘汰,体现课程评价上的“我的课程我做主”。通过多元的评价方式,让学生感受校园生活的快乐,满足学生情感的需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黑格尔说:“道德意识绝不能放弃幸福,绝不能把幸福这个环节从它的绝对目的中排除掉。”获得幸福是符合目的性的价值追求,学校作为育人的重要场所,理应让学生过一种幸福的校园生活,并为其终生发展埋下一颗幸福的种子。
其他文献
通过对高速公路砼桥面破坏情况分析,发现水泥混凝土桥面铺装易出现混凝土裂缝,平整度差、积水等病害,严重影响后续施工及桥面系防水,我在这里主要从施工的角度对引起水泥混凝土桥
振动筛是沥青混合料搅拌设备中的核心部件.用于筛分骨料,使骨料按照指定的级配分成若干种规格.进入相应的热储料仓的一种专用设备。工作原理:利用激振器产生激振力.使骨料在筛面上
Superpave沥青混合料设计思想Superpve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的优越性Superpave混合料设计系统根据工程所在地的气候和设计交通量,进行材料的选择和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要求在
说起教育,说起培养人,归根到底是为了每个人心性的成长。秉承着读书养心,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北京市密云区第六小学以真诚心待人,以智慧心育人,以自信心成人,培养具有真诚品格、智慧学识、自信气质的美丽少年,力求把学校建成学生乐学,教师尚教的书香校园、成长学园、养心家园。实践中学校坚信——心在哪里,精彩就在哪里!  心在育人,绽放师生成长的精彩  学校的核心任务是育人,育人重在养心。学校狠抓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教育是一个文化实力的竞技场,无论是正式课程(教科书、教学语言)或是隐藏在人际互动、常规管理、校园文化中的潜在课程,都隐含着文化霸权的支配。对少数民族而言,受教育既是主流文化的同化,也是一种文化适应过程,成则向上流动,败则贩夫走卒。”台湾教育专家谭光鼎博士认为。每个受教育者都深受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影响,当他转到另一个陌生的文化环境中学习时,受教育者从小所受的传统文化仍发挥着主导作用,影响着他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公路交通也变得越来越繁重,这给公路路基和路面带来巨大的负担。繁重的交通严重削弱了公路的使用寿命,这反过来也要求
面对汹涌澎湃的市场经济大潮,如何将中职教育办出特色,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这是摆在职业教育面前的一道难题。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要求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必须由传统封闭的学校教育转向现代开放的校企合作办学。教育部明确要求,要积极推进学生到企业等用人单位实习,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一培养模式的实施,是职业教育教学的需要,更是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