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石油价格影响企业的成本,并影响企业的效益进而影响国民收入、长期积累的结果,将影响经济体制并冲击或动摇政治体制。石油消耗越多,价格越低,导致消费越多,产品价格越低,这是七十年代之前单纯刺激消费成功的基础。计划经济是建立在长期的大规模生产之上的,而大规模生产是以石油消耗越多,价格越低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中所利用资源的相互消长将影响生产方式并引发政治、经济体制的变革。
【关键词】石油风暴、规模经济、苏联解体、金融危机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10)04-0061-01
石油现在作为在航运、汽运中无可替代的能源和应用广泛的生产资料,使得石油的影响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石油价格的波动直接影响运输成本,进而影响原材料,产成品价格,使物价随之波动,石油的这种重要作用对我们的社会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力。
石油价格影响企业的成本,并影响企业的效益,进而影响国民收入,长期积累的结果,将影响经济体制并冲击或动摇政治体制。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根本原因在于自身经济体制不适应已变化的形势,这就是石油价格增长作用的长期积累,企业无活力,经济困难造成的。金融危机前石油价格冲顶到每桶140多美元,先对美国的消费造成冲击,进而形成金融危机。因此,苏联解体、东欧剧变、金融危机从源头上将就是石油风暴。
在过去一百年里,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有两种趋势,一种是从工业革命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竞争至垄断到国家干预的体制,一些国家随之跟进,另一些国家则走向了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体制。另一种趋势是从七十年代至今,在美国凯恩思主义失灵,自由主义泛滥;苏联则逐渐失势至到解体;中国走向了市场经济。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让我们看看我们现代最必需的物质基础石油,也有两种趋势。一种是从1895在美国发现石油,每桶按恒指美元价格。1870年为9.82,一直降到1970年为1.79,达到最低。世界石油年消耗量,按百万桶计,1890年为149,一直升到1970年为16711,消耗越多价格越低。从此以后,价格一直上升,1973年为1.95,消耗20368,1981年价格12.47,消耗20404,消耗越多,价格越高。
石油价格的转折点在1970年左右,世界经济的转折点也在同一时期。美国二战之后,在国家干预下,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至七十年代,因石油危机实行凯思主义失灵而陷入滞涨,使自由主义泛滥。在苏联,从1928年-1975年,经历了快速增长时期,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1928年-1940年,年均增长5.8%,在当时是最快的,1950年实现工业化,直到1975年,一直比美国高,年均增长4.8%,而美国只有3.3%,同时东欧也比西欧快。1975年以后,比以前差了、比美国低了。因为经济发展过多地依赖石油,石油价格与经济发展的转折同步,显然不是偶然的。
石油消耗越多,价格越低,导致消费越多,产品价格越低,这是七十年代之前单纯刺激消费成功的基础。当刺激消费时,消费增加,石油消耗增加,油价降低,使产品价格降低,购买力增加。这又使消费增加,石油消耗增加,油价降低,产品价格再降低,购买力又增加,如此经济进入良性循环之中。
1970年之后,刺激消费,消费增加,石油消耗增加,油价升高,产品价格升高,购买力降低,消费减少,使经济萎缩,陷入滞胀之中,凯思主义失灵。
1970年之前,石油消耗越多,价格越低的发展趋势,对企业来说生产越多,成本越低,利润越高,所以,资本家拼命进行原始积累;达到规模生产以获得更高的利润。但是大萧条之前,大多数人处于贫困之中,消费能力低,而形成了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二战之后,资本主义实行高工资、高福利,刺激消费的政策,使居民消费能力不断增加,产品价格越来越低,这又使消费能力增加,经济从而进入了持续,稳定、增长时期。
在社会主义国家,1970年之前,均富使居民消费能力比之前体制时大为增加,并且全体居民基本具有相同的消费能力,使计划经济下的国企无法满足全体居民的需求,形成短缺经济。企业则始终处于大规模生产之中,十几年如一日,无需创新,生产越多,成本越低,利润越高,而具有规模效益,国民收入不断增加,使社会主义国家欣欣向荣。计划经济是建立在长期的大规模生产之上的。而大规模生产是以石油消耗越多,价格越低为基础的。如果生产越多,原材料价格越高,企业就无利可言、长期积累的结果,就是变革。
1970年后,由于石油不断涨价这一无法逆转的发展趋势,企业生产成本升高,生产越多、效益越好的大批量,大规模生产的规模效益的结束。使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高增长在1975年结束。在苏联,国家这个大企业没有规模效益,国民收入减少,国际收支失衡、居民生活质量差,引起社会动荡,失去了与美国抗衡的经济基础,这种状况逐步积累没有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最后终于暴发,首先改变了政治体制,后对企业进行了私有化改造,被动完成了顺应新的发展趋势的变革。
在中国改革使国营企业大规模、大批量生产的规模经济转向小批量,多品种,面向市场的效益经济,自上而下僵硬的计划经济转向灵活的市场经济;在日本由于岛国资源缺乏,更具节约意识,更能适应变化了的形势,使日本产品一时风靡世界;在美国由于其具有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占有较多的石油资源,延缓了美国对新趋势的适应,使美国这个车轮上的国家,在七十年代危机重重,只是进入八十年代,信息经济的崛起,才使美国走出了低迷。
信息经济因为消耗较少的物质资源,所以信息经济兴起的时期,石油问题并不显著。但是石油还在涨价,传统工业在管理及产品设计上和工艺上再也无法降低成本,为了占领市场,获得利润,只有降低工人工资,所以工人工资较高的发达国家的传统工业,只有向人口稠密、人工低廉的欠发达国家转移,这就为中国崛起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假如从七十年代石油不是涨价而是降价,发达国家以技术、资金优势,继续以大规模生产获得效益,工人工资高,由于生产高效率,单件成本低而占领市场也就无需企业转移,而无今天这种形势。
新世纪之初,美国互联网泡沫破裂,房地产业兴起,加之中国进入城镇化,石油价格迅速窜升至140美元/桶。使购买力大为降低,房贷者无力月供,引发了金融危机。如果石油价格越消费越低,肯定是另外一种局面。
随石油资源越来越缺乏,经济发展势必越来越多地利用人力资源,并要求人们不断地创新,发展替代能源,拉动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中所利用资源的相互消长将影响生产方式,并引发经济、政治体制的变革。
参考文献:
[1] 文中石油数据摘自:【美】保尔•霍肯著《未来的经济》;增长数据摘自旧闻报。
【关键词】石油风暴、规模经济、苏联解体、金融危机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10)04-0061-01
石油现在作为在航运、汽运中无可替代的能源和应用广泛的生产资料,使得石油的影响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石油价格的波动直接影响运输成本,进而影响原材料,产成品价格,使物价随之波动,石油的这种重要作用对我们的社会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力。
石油价格影响企业的成本,并影响企业的效益,进而影响国民收入,长期积累的结果,将影响经济体制并冲击或动摇政治体制。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根本原因在于自身经济体制不适应已变化的形势,这就是石油价格增长作用的长期积累,企业无活力,经济困难造成的。金融危机前石油价格冲顶到每桶140多美元,先对美国的消费造成冲击,进而形成金融危机。因此,苏联解体、东欧剧变、金融危机从源头上将就是石油风暴。
在过去一百年里,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有两种趋势,一种是从工业革命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竞争至垄断到国家干预的体制,一些国家随之跟进,另一些国家则走向了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体制。另一种趋势是从七十年代至今,在美国凯恩思主义失灵,自由主义泛滥;苏联则逐渐失势至到解体;中国走向了市场经济。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让我们看看我们现代最必需的物质基础石油,也有两种趋势。一种是从1895在美国发现石油,每桶按恒指美元价格。1870年为9.82,一直降到1970年为1.79,达到最低。世界石油年消耗量,按百万桶计,1890年为149,一直升到1970年为16711,消耗越多价格越低。从此以后,价格一直上升,1973年为1.95,消耗20368,1981年价格12.47,消耗20404,消耗越多,价格越高。
石油价格的转折点在1970年左右,世界经济的转折点也在同一时期。美国二战之后,在国家干预下,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至七十年代,因石油危机实行凯思主义失灵而陷入滞涨,使自由主义泛滥。在苏联,从1928年-1975年,经历了快速增长时期,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1928年-1940年,年均增长5.8%,在当时是最快的,1950年实现工业化,直到1975年,一直比美国高,年均增长4.8%,而美国只有3.3%,同时东欧也比西欧快。1975年以后,比以前差了、比美国低了。因为经济发展过多地依赖石油,石油价格与经济发展的转折同步,显然不是偶然的。
石油消耗越多,价格越低,导致消费越多,产品价格越低,这是七十年代之前单纯刺激消费成功的基础。当刺激消费时,消费增加,石油消耗增加,油价降低,使产品价格降低,购买力增加。这又使消费增加,石油消耗增加,油价降低,产品价格再降低,购买力又增加,如此经济进入良性循环之中。
1970年之后,刺激消费,消费增加,石油消耗增加,油价升高,产品价格升高,购买力降低,消费减少,使经济萎缩,陷入滞胀之中,凯思主义失灵。
1970年之前,石油消耗越多,价格越低的发展趋势,对企业来说生产越多,成本越低,利润越高,所以,资本家拼命进行原始积累;达到规模生产以获得更高的利润。但是大萧条之前,大多数人处于贫困之中,消费能力低,而形成了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二战之后,资本主义实行高工资、高福利,刺激消费的政策,使居民消费能力不断增加,产品价格越来越低,这又使消费能力增加,经济从而进入了持续,稳定、增长时期。
在社会主义国家,1970年之前,均富使居民消费能力比之前体制时大为增加,并且全体居民基本具有相同的消费能力,使计划经济下的国企无法满足全体居民的需求,形成短缺经济。企业则始终处于大规模生产之中,十几年如一日,无需创新,生产越多,成本越低,利润越高,而具有规模效益,国民收入不断增加,使社会主义国家欣欣向荣。计划经济是建立在长期的大规模生产之上的。而大规模生产是以石油消耗越多,价格越低为基础的。如果生产越多,原材料价格越高,企业就无利可言、长期积累的结果,就是变革。
1970年后,由于石油不断涨价这一无法逆转的发展趋势,企业生产成本升高,生产越多、效益越好的大批量,大规模生产的规模效益的结束。使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高增长在1975年结束。在苏联,国家这个大企业没有规模效益,国民收入减少,国际收支失衡、居民生活质量差,引起社会动荡,失去了与美国抗衡的经济基础,这种状况逐步积累没有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最后终于暴发,首先改变了政治体制,后对企业进行了私有化改造,被动完成了顺应新的发展趋势的变革。
在中国改革使国营企业大规模、大批量生产的规模经济转向小批量,多品种,面向市场的效益经济,自上而下僵硬的计划经济转向灵活的市场经济;在日本由于岛国资源缺乏,更具节约意识,更能适应变化了的形势,使日本产品一时风靡世界;在美国由于其具有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占有较多的石油资源,延缓了美国对新趋势的适应,使美国这个车轮上的国家,在七十年代危机重重,只是进入八十年代,信息经济的崛起,才使美国走出了低迷。
信息经济因为消耗较少的物质资源,所以信息经济兴起的时期,石油问题并不显著。但是石油还在涨价,传统工业在管理及产品设计上和工艺上再也无法降低成本,为了占领市场,获得利润,只有降低工人工资,所以工人工资较高的发达国家的传统工业,只有向人口稠密、人工低廉的欠发达国家转移,这就为中国崛起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假如从七十年代石油不是涨价而是降价,发达国家以技术、资金优势,继续以大规模生产获得效益,工人工资高,由于生产高效率,单件成本低而占领市场也就无需企业转移,而无今天这种形势。
新世纪之初,美国互联网泡沫破裂,房地产业兴起,加之中国进入城镇化,石油价格迅速窜升至140美元/桶。使购买力大为降低,房贷者无力月供,引发了金融危机。如果石油价格越消费越低,肯定是另外一种局面。
随石油资源越来越缺乏,经济发展势必越来越多地利用人力资源,并要求人们不断地创新,发展替代能源,拉动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中所利用资源的相互消长将影响生产方式,并引发经济、政治体制的变革。
参考文献:
[1] 文中石油数据摘自:【美】保尔•霍肯著《未来的经济》;增长数据摘自旧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