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课程体系的建构

来源 :中国大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anet03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开设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课程体系,总任务是要落实四个讲清楚,形成相对完善的学理系统,承担起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系统讲授中华民族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中所形成的核心思想、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按照新文科建设中强调学科融合的思路,形成涵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内容、基本学理和核心价值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课程;学理建构;立德树人;时代要求;新文科建设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1]各大学更加自觉地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课程,为大学的学科建设和文化传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丰富,门类较多,各学科在开设相关课程时立足点不同,或偏重于哲学,或偏重于文学,或偏重于史学,或偏重于艺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其外延认识不同,相关课程的设计及讲授存在较大的差异。特别是作为必修课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必须要结合时代要求,按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校园的总体要求,形成一批涵盖中华文化主要领域、关注传统文化基本学理的核心课程体系,用于概括各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的核心素养,引导大学生更为清晰、准确、深入地理解、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能够更好地承担起立德树人的时代使命,成为推动文化自信的积极力量。这就需要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建构起具有学理清晰、价值明确的核心课程体系。
  一、课程建构的总任务是“四个讲清楚”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四个“讲清楚”:“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2]这一论断深刻阐释了中华文化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地位,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出了基本的理论要求,那就是从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和传承的学者,要能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视角、理清其主要命题、讨论其基本思路、辨析其内在逻辑、概括其精神气质,从学理层面总结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主要特色,能够讲清楚中华文化“是什么”“有什么”的问题。通过深入研究,来阐释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建构明晰而有延展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理体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华文化在国家建构、政治理念、行政秩序、礼乐教化、宗教信仰、社会治理等方面所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社会认知与精神气质,从中华文化历史演进的历史经验中,总结中华传统文化的内生性学理,比较其与世界其他文明进程、文化传统的关系,明确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与鲜明特色,为文化自觉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
  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将“深入阐发文化精髓”作为首项重点任务,要求“加强中华文化研究阐释工作,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深刻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丰厚滋养,深刻阐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之需,深刻阐明丰富多彩的多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基本构成,深刻阐明中华文明是在与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的,着力构建有中国底蕴、中国特色的思想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3]这就需要我们基于中华文明史视野中对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进行观察思考,寻找到中华文明一以贯之的思想观念、文化形态、学说资源、研究方法,总结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核心命题、基本学理和观察视角,勾勒中华文明发展的内在规律、发展模式和历史经验。
  大学生、研究生是未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主要力量,这就要求他们能够准确认知、清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理想、礼乐制度、社会秩序、民风民俗等,形成相对完善的知识体系,理解中国文化中蕴含的有价值的思想观念、历史经验及其表达方式。因此需要从学术发展、传承方式、认知习惯、观察视角、思维模式、审美意识等角度,强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理性认知,激发学生的文化认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他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大学阶段,课程体系的重点任务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形态,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强化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与人格修养,做到知行合一。在研究生阶段,则要着重强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熟悉與实践,以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因此,我们要建构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课程体系,一是要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术脉络、传承方式、文献载体、价值认知、观察视角、思维模式、审美意识、想象世界和精神生活追求进行总结,观察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形成过程及其内在的演进逻辑,建构起具有逻辑性和延展性学理体系。二是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概括出中华民族形成社会共识的历史经验和价值内涵,分析中华民族价值共识的形成过程及其基本经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进行阐释,分析经典文本在价值共识、群体认知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概括中国优秀传统的核心思想理念、精神追求、道德意识、理论建构和人文精神。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的形成、发展与表述形态进行学理阐释,自觉承担起讲清楚的使命,把文化精髓讲授给学生,使学生形成相对完备的学术认知,养成基本完善的文化认同。
  二、课程体系要承担起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
  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确定了“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4],成为我们进行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和学校教育的总要求。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5]我们要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立德树人的实践经验、基本策略和主要方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新时代进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学理来源,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在学科教育中承担起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   一是要激发学生形成能够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责任的理想情怀,这就要通过人生信念引导提升思想水平,通过文化自觉巩固政治觉悟,通过个人志向完善人生追求,通过修身养性继承传统美德,通过知行合一涵养人文精神,从而使学生成长为有自觉使命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二是要引导学生形成必备品格,拓展学生的事业格局,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涵养学生的健全情志,形成立身庄重、待人温和、心志光明、做事妥当的个人修为,能够告别欲求境界,自觉追求知识境界,主动崇尚道德境界,成长为足以担负建设责任的健全人格。
  三是要涵养学生形成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能够由诚至明涵养心性,又能够从明至诚自觉省思,学而习之,知行合一,养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襟,形成正以处心、廉以律己、信以接物、敬以承事的个人操守,具有为草作兰、为木作松的志向和毅力,能够坦然面对人生的顺境和逆境。
  四是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通过课堂教学、课后交流、课外实践,培养学生形成知识转化能力,能够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转化,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什么;掌握学术创新能力,能够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发展,想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什么;具有事务组织能力,能够在实践中传承传统文化,明白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怎么用;形成活动协调能力,能够在传承中发展传统文化,熟练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怎么传承。
  五是要培养学生形成理解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基本学识,使学生重点理解传统文化中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审美境界、社会常识,结合各学科的专门知识,成为学识渊博、学养深厚、学术精湛的一代
  学人。
  这就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课程的设计,要以文化传承的责任,以文化发展的眼光,以文化自觉的使命,以文化自信的要求,总结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中凝聚国家共识、社会共识、价值共识的制度性设计、社会化整合和文化建设方面的经验,使学生能够真懂、真信,能够入耳入心。课程体系要以历史经验为基础、以当前现状为视角、以未来需求为导向,既要分析学术体系、文化建制、行政系统、社会风尚、民间习俗、教育活动等历史进程对中华文化内在学理的促成作用,又要能够分析中华文化的演进、发展、调适和更新的内在机制与外在机遇,总结中华传统文化自我更新的历史动力、文化动因和社会需求,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价值共识。
  目前开设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主要由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学科开设,在本学科领域,这些课程更侧重于专业素养的提升,意在培养专业能力。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体系中,则更要强调这些课程之中所贯穿的共通性知识、合成性学理,更要着重讲清楚经、史、子、集的编订,是如何凝聚思想共识,成为不同历史时代达成群体共识的策略。例如经学文献如何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价值共识,史部文献的生成如何凝聚一个朝代的历史共识,子部文献如何体现着达成学术共识的用意,集部文献如何涵养情志促成文化共识[6]。价值共识、历史共识、学术共识和文化共识,是中华文明凝聚力形成的关键,也是中华民族形成思想共识和社会共识的基础,为国家一统和多民族和谐相处提供了坚实的思想认同,形成了共同理想。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历史中如何以文化共识凝聚学术共识、如何以历史共识形成价值共识的路径,使其自觉地思考中华民族形成的社会认同、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成长为具有家国责任、历史使命和时代精神的建
  设者。
  三、课程的总框架要契合时代要求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7]现在的大学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接班人、建设者,尽管其所学专业有所侧重,但历史责任却没有区别。这就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课程的总框架,要契合时代要求,能够讲清楚中华民族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发展中的核心思想、基本经验、主要策略,使学生能够从更为宏观的层面理解专业知识,从更为完善的角度了解各领域的基本常识,不把自己变为专业的一部分,而要把知识变为自己学养的一部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体系,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理进行总结,要能够对中华民族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进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永恒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思想体系、文化观念、精神追求和学术方法进行总结[8]。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延续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文明。这一文明之所以延续,在于其在发展中积累了大量经验,例如如何协调社会内部的矛盾,如何解决与周边民族的冲突,如何处理社会不同阶层和不同宗教之间的矛盾,如何建构一个行之有效的国家治理体系等等,才使得五千年的中华民族得以凝聚并发展壮大。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课程体系的设计,在对中华民族的历史经验进行总结中,尤其要关注于时代性的内在要求,服务于未来国家治理、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需要。特别是在面对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文化多样化、利益多元化的世界格局时,我们要从中华文明的历史经验中,寻求到行之有效的国家治理体系、社会管理方式,不仅获得思想的启发和实践的教益,更要在此基础上探索基于历史经验、适合未来需要的发展思路。
  一是从价值共识的角度,对中华民族基于共同理想和价值共识所形成的具有最高意义、最广影响和最深作用的群体共识进行讲解,明确群体认同、国家认同和社会认同最为根本的价值取向,使学生理解核心价值观是维系国家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认同的基石。在当前社会生活方式多元化、文化形态多样化、个人价值多向化的背景下,增強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加面对复杂问题的定力,增进理论思考的活力,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维系社会基本道德要求和总体是非判断的基准,成为维护中华民族稳定发展的基础力量。
  二是从文化自觉的角度,能够讲清楚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基本国情,准确分析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思想资源、道德意识、精神追求,理解大学生所思所想、引导其能学能用,完善课程结构,理顺课程体系,形成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策略,使课程体系既能契合时代要求,也能契合学生发展要求,形成一批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新课程,引导学生逐渐热爱传统文化,自觉传承传统文化,主动弘扬传统文化。   三是从文化自信的角度,从经、史、子、集等文献中,择优选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最为深广的典籍,对其核心思想进行共时性与历时性的分析。讨论这些经典文本在不同历史环境、社会层面上的传承,是如何有效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经验、思想认同、价值共识、社会整合和生态建设,为当前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思想支撑。使学生能够理解中国国情、熟知中华传统文化,掌握基本历史经验,从容而自如地面对世界文化交往,并能在全球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
  四是从学术自立的角度理解中华文化的现代性。中国学术在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宗教、天文、地理、经济、社会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文献,也有诸多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方法,但在20世纪引进西方学术体系的过程中,没有被充分重视。我们必须对中国历史经验、传统文化和思想观念进行总结,立足中国传统,吸收西方学术理论,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学术特征的理论架构、话语体系,形成中国学术自有的解析、评价、表述体系,以中国视角、中国立场、中国观点融入到全球学术理论体系建构、发展的进程中,参与到全球治理之中,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经验、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法。这就需要我们设计、建设一批内涵清晰、外延丰富、表述准确、思理独到的课程,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华民族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中的主要经验、基本理路和重要策略,能够支撑起其在未来不同领域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文化需求。
  四、课程建设合乎新文科的内在要求
  教育部近日启动的新文科建设,意在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文科的更新升级[9]。这不仅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课程体系的建构提供了方向上的指导,而且为课程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契机。
  当前的学科设置和专业培养,是在20世纪充分吸收了西方的学科分类、专业设置和课程方案之后建立起来,其学说框架、学理系统和知识体系是基于西方近代发展经验形成的,尽管我们对其进行了引进、改造和发展,但由于其学说的核心学理是基于西方视角和西方立场,并未充分理解或观照中国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和社会发展水平,因而以之审视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时,不可避免地要求我们削足适履,从而形成诸多理论认知、数据分析和现实对策方面的困境。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总结中华文明发展中所形成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为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建构起具有中国立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课程体系。
  我们要建构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课程体系,需要打通各学科之间的人为设限,将不同学科的视野和方法融合、整合、结合起来,通过跨学科的研究,将中国传统学术的相关思想和各种理论剖析清楚,将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宗教、方术、天文、地理等诸多学科打通,结合现实需求进行全方位的审视,使得出的主要结论和基本逻辑能够涵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领域,能够概括中华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中华文化传统及其核心思想、中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经验,形成相对完善的学理课群、价值课群、学术课群和艺术课群。
  其中,学理课群重点关注于整个中华民族所要面对的基本问题,如人何以为人?人何以能群?人何以能分?人何以能断?人何以能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进行转化,对中华传统美德进行总结,对中华人文精神进行提炼,形成能够衡量历朝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运行的基本原则,成为中华民族解决冲突、观察得失、衡量成败的最大公约数。特别是立足中国国情而形成的治国理政经验,不仅维系了中华民族的一统,而且也可以成为当前乃至未来国家治理的有益借鉴。这就要总结中华民族在特定历史环境、特定时代背景下在责任担当、家国情怀、社会风尚、价值判断等方面有借鉴意义的人物、事迹、策略、论述等,提升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价值课群着重讲授历史认知、文化立场与价值判断,中国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认知,不仅体现着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成为评判成败得失的依据。价值共识对国家治理体系的整合,体现着文化自信;国家治理体系对价值共识的维持,体现着价值观自信。两者相互调适,是中华民族内生性的凝聚力,也是中华民族形成群体认同、社会认同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民族价值认同的当代表述,其内涵既源自于传统文化,又是传统文化的提炼与概括,对其内涵分析,使核心价值观能够真懂、真信、真做。
  学术课群着重分析古代各学科、各门类、各主要人物对社会的理解、对人生的思考,特别是其解决现实问题的策略,讲授其在核心思想、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方面的理论阐释和学说融通,有助于建构具有中国底蕴、中国特色的思想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而艺术作品长于传达一己之情绪、个体之感受,抒写人同此情、情同此理的人生体验,更多体现的是个人的见解、个人的思考与个人的情感体验。
  艺术课群要引导学生欣赏、感悟、理解、品鉴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审美风范、艺术追求,不仅能够倡导中华美学精神内涵,滋养当代文艺创作,推动美学、美德、美文相结合,而且有助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研究评论体系,推动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的形成。
  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课程体系的建构,不是各学科相关课程的简单拼盘,而应当按照中华文化自身的历史认知、表述习惯、逻辑系统建立起来的话语体系,建构起具有系统学理体系、价值认同和教育策略全新的课程体系。其核心课程是在对中华文化长期研究和深刻理解基础上所形成的概念、定义、范畴的总结,是对中华民族的国家建构、社会整合、行政调适、社会流动、民族融合、文化认同、价值共识等规律总结出来的学术概括,形成逻辑分明、结构清晰、定义准确、外延丰富的学理体系,也是效用导向与验证便捷相统一的实践体系,更是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1-26.
  [2]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8-21.
  [3]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1-26.
  [4] 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
  [5] 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國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6][8] 曹胜高.国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7,5.
  [7]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
  [9] “新文科”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N].光明日报,2019-05-20.
  [项目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理建构、价值认同与教育策略研究”(编号:17JZD044)]
  [责任编辑:陈立民]
  曹胜高,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其他文献
南京大学在国内外理论比较研究与本校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提出了以“育人为本、核心价值观引导、经典文化阐释、批判性思维培育”为核心的哲学通识教育理念,打造了一套以学生为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摘要:当前,留守儿童在物质生活上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是留守儿童的精神生活,特别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不佳,亟待解决。一是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二是培养语文阅读习惯,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三是挖掘心理教育资源,助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四是让阅读不断延伸,助力留守儿童健康心理。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阅读教学;留守儿童;小学语文  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标是使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人
"图文转化"是一种综合性、技巧性的题型。要根据图表内容,分析材料的"显性"信息,挖掘"隐性"信息,对材料进行综合性评价,并找到"显性"信息与"隐性"信息的"关联性",最后用恰当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采用电声脉冲法和差示扫描量热法测试热老化前后纯低密度聚乙烯(LDPE)和TiO2/LDPE复合材料样品的空间电荷分布情况及结晶特性,着重分析热老化后TiO2/LDPE复合材料的空间电荷
目的 优化罗氏海盘车中抗炎成分总皂苷的提取纯化工艺,为罗氏海盘车抗炎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法,以总皂苷含量和出膏率的综合评分为考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到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脆弱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试验研究了七氟异丁腈(C3F7CN)体积分数为2%~12%的C3F7CN/CO2混合气体的局部放电特性,探究了气压、C3F7CN体积分数等因素对混合气体局部放电特性的影响,并与同等气压条件下的
目的探讨CT与MRI在诊断脑外伤中的作用。方法我院于2018年4月~2019年5月130例脑外伤患者参与研究,进行回顾性分析,均得到疾病确诊,先后进行CT检查与MRI检查,观察CT、MRI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