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最怕星期三,因为星期三有写作课。学生最害怕、最头痛的事莫过于写作文了。不少学生写作文时,或紧锁眉头,或抓耳挠腮,或咬住笔杆,或东翻西找查资料,就是写不出来。即使动笔写了,有的学生像挤牙膏,一堂课才挤出百十个干瘪的字眼来,这些字眼一个个像烂苍蝇趴在纸上,让人恶心,根本谈不上给人以情的感染和美的享受;有的学生东拼西凑,个把小时硬拼凑出几十句话来,就像杂烩菜,使人看了就没胃口,更说不上给人以愉悦和动情了。原因何在?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最关键的,我以为,是学生对写作文,胸中无激情。
大家都知道“李白斗酒诗百篇”吧!大诗人酒酣之后,激情四射,诗兴大作,好诗连连。郭沫若在创作诗歌之时,也是激情涌动。据说他写诗时浑身发热,身手抖动,亢奋不已,写出了一个又一个传世名篇。
由此可见,激情,在诗篇写作过程中是多么重要啊!其实,作者在写作时,胸中有了激情,就犹如开启了闸门,江河之水,汹涌澎湃,一泻千里。优美的词句,贴切的语言,就会像一串串闪亮的珍珠,被激情之水冲击到笔头,流淌在纸上。反之,如果下笔写作时,心中没有激情,就像半湿不干的毛巾,虽也能拧出几点水滴,但这点水滴必定不能成溪,更不能成江河大海!
其实,只要认真想一想,我们教学生学过的文章,无论是诗词,还是其他体裁的篇章,哪一首,哪一篇,不是作者的激情与大自然美景、世间的人和物相撞击而闪耀的火花呢?1936年2月,毛泽东同志眺望祖国北方壮丽的雪景。这时,祖国山河的壮美,人民力量的伟大,激荡着作者的情怀,激励作者挥笔写下了《沁园春·雪》这一传世词章!大家想想,如果毛泽东同志不是满怀一腔豪情,面对覆盖着白雪的群山和高原,到处是冰天雪地,满目是凄凉寂冷,能写出这样气魄雄伟,回肠荡气的优美词句吗?我国现代文学巨匠茅盾先生在《白杨礼赞》中写道:“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如果没有满怀激情,面对令人害怕的黄土高原,面对普普通通的白杨树,茅盾先生绝不可能联想到抗日的军民,更不会去赞美他们,也就没有《白杨礼赞》这妇孺皆知的名篇了!
有名的大作,都是饱含着激情创作出来的。其实,无名的小作,也需要充满激情。可以这样说,没有激情,便没有文章。写好文章的首要条件,就是胸中要有激情,要充满激情。充沛、健康的激情,是写好文章的催化剂。
那么,怎样才能使作者写作时胸中充满激情呢?
首先,要日积月累培养感情。人们对大自然景物、人和事物的感情,不是自然产生的。对同一种景物、同一个人、同一个事物,不同的人,感情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喜欢,有的人厌恶,也有人漠不关心。要使我们对景、人和事产生浓烈的深厚的健康的感情,最主要的是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激起我们对祖国山山水水的热爱之情,才能看山山俊,看水水美。也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对那些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英雄人物产生仰慕之情,才会对普通劳动者产生赞美之情。反之,如果我们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就会暮气沉沉,老气横秋,苟且偷生,消极厌世。那样,世上再美好的景物,再伟大的人物,再英雄的壮举,也不能激起你一丝感情的涟漪,你又怎能写出饱含深情的文章来呢?即使写起文章来,你也会觉得大千世界,没有一件可值得赞美的东西。由此可见,只有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平时多注重积累,才能逐步培养出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感情来。
其次,要细观默察,激发感情。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一般说来,一个正常的健康人,特别是身心健康的青年人,都是热爱生活的,对生活充满无限深情的。不过感情这东西,它不是时时刻刻都表露在外边的,它深深地埋藏在人的内心世界,有的人甚至将某种感情深埋于内心终生不愿外露。这样,一个人虽然感情丰富,但到写文章时仍不能将感情流泻出来,他的文章当然也是写不好的。人们常说,“文如其人”“文章是一个人的感情的直接流露”,就是这个道理。这就需要我们激发感情,感情才能流露出来,而感情的流露,尤其需要平日细心观察、了解、积累。当累积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一触即发,甚至一发而不可收拾。文学创作中,这样的人和事屡见不鲜。
朱自清的《背影》,大家都还记得吧。朱自清在记叙父亲送自己返校读书时,开始只是平淡地记叙了父亲关心儿子的几件小事:怕茶房不妥帖,决定亲自送儿子上学;忙着照看行李;忙着和脚夫讲价钱;给儿子找座位等。从这里,我们还不能完全看出作者对父亲的那种浓烈的感激之情,正如我们同自己的父母朝夕相处,日常为我们操劳一样,习以为常。可后来当作者看到父亲为自己买橘子的全过程时,对父亲挪着肥胖的身子,蹒跚地爬过铁道,去给儿子买橘子的“背影”进行认真仔细地观察之后,一股感激之情,有如泉水一般从心底里喷涌出来,再次流下了热泪!这一情节,不但作者激情得到了抒发,读者的感情也得到激发,这是文中最感人的一笔,不少读者读到此处也都流下了热泪。这也是作者为何以“背影”为题的直接的真正的原因,这也是《背影》能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的最主要的原因。
第三,联想想象,丰富感情。许多学生写文章,干巴巴的几个事例,拼凑成文,就像飞不起来的风筝。仔细想想,他们写作的局限就是不善于联想和想象。我们要想写出摇曳多姿、激情四射的文章,就必须要有丰富细腻的感情。怎样才能丰富我们的感情呢?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能由一个具体事物展开广泛的联想,联想到另一类事物,相同的,相似的,相对的,相反的,相关的等等,从而激发出我们丰富的感情。还以茅盾的《白杨礼赞》为例,作者就是由普普通通的白杨树联想到朴实而又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联想到傲然挺立的守卫家乡的哨兵,进而联想到我们中华民族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从而揭示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增强了文章的思想性和感染力。朱自清的《春》,由写看到眼前的桃花、杏花,联想到将来的“桃儿、杏儿”,由花到果,由实到虚,多层次、多角度写出了春意盎然的景象,使人不仅有大饱眼福的感觉,还有大饱口福的感觉,给人以美的感受。其次要有丰富的想象,能由一个事物“想”出一个“形象”来。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写小女孩在又冷又黑的大年夜到街上卖火柴,实在受不住饥饿和寒冷了,就坐在墙角下,点燃了一根又一根火柴,终于冻死在街头。可是小女孩临死前擦火柴时想些什么呢?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点燃第一根火柴,觉得自己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第二根,仿佛看见了正冒着香气的烤鹅……第三根,觉得自己坐在一棵圣诞树下……第四根,仿佛看见了奶奶……最后点燃了一大把火柴,仿佛奶奶把她抱在怀里,把她带走了……这些想象,不仅使童话情节曲折,故事感人,更重要的是安徒生借助这一想象,提出了穷苦孩子的希望,写出了穷苦人的理想,鼓舞人们去实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这一理想。总之,只要我们不孤立、静止、僵化地看待景和人或事物,总能找到这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相同之处或相似点,并能由此及彼地展开联想和想象,培养出丰富的思想感情,产生如喷射的激情,从而使文思泉涌,妙笔生花。
写作,源于激情。只要我们平时注意培养感情,心中时时充满激情,善于联想和想象,并树立远大理想,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定能写出激情洋溢的篇章!
(邳州市炮车中学)
大家都知道“李白斗酒诗百篇”吧!大诗人酒酣之后,激情四射,诗兴大作,好诗连连。郭沫若在创作诗歌之时,也是激情涌动。据说他写诗时浑身发热,身手抖动,亢奋不已,写出了一个又一个传世名篇。
由此可见,激情,在诗篇写作过程中是多么重要啊!其实,作者在写作时,胸中有了激情,就犹如开启了闸门,江河之水,汹涌澎湃,一泻千里。优美的词句,贴切的语言,就会像一串串闪亮的珍珠,被激情之水冲击到笔头,流淌在纸上。反之,如果下笔写作时,心中没有激情,就像半湿不干的毛巾,虽也能拧出几点水滴,但这点水滴必定不能成溪,更不能成江河大海!
其实,只要认真想一想,我们教学生学过的文章,无论是诗词,还是其他体裁的篇章,哪一首,哪一篇,不是作者的激情与大自然美景、世间的人和物相撞击而闪耀的火花呢?1936年2月,毛泽东同志眺望祖国北方壮丽的雪景。这时,祖国山河的壮美,人民力量的伟大,激荡着作者的情怀,激励作者挥笔写下了《沁园春·雪》这一传世词章!大家想想,如果毛泽东同志不是满怀一腔豪情,面对覆盖着白雪的群山和高原,到处是冰天雪地,满目是凄凉寂冷,能写出这样气魄雄伟,回肠荡气的优美词句吗?我国现代文学巨匠茅盾先生在《白杨礼赞》中写道:“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如果没有满怀激情,面对令人害怕的黄土高原,面对普普通通的白杨树,茅盾先生绝不可能联想到抗日的军民,更不会去赞美他们,也就没有《白杨礼赞》这妇孺皆知的名篇了!
有名的大作,都是饱含着激情创作出来的。其实,无名的小作,也需要充满激情。可以这样说,没有激情,便没有文章。写好文章的首要条件,就是胸中要有激情,要充满激情。充沛、健康的激情,是写好文章的催化剂。
那么,怎样才能使作者写作时胸中充满激情呢?
首先,要日积月累培养感情。人们对大自然景物、人和事物的感情,不是自然产生的。对同一种景物、同一个人、同一个事物,不同的人,感情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喜欢,有的人厌恶,也有人漠不关心。要使我们对景、人和事产生浓烈的深厚的健康的感情,最主要的是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激起我们对祖国山山水水的热爱之情,才能看山山俊,看水水美。也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对那些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英雄人物产生仰慕之情,才会对普通劳动者产生赞美之情。反之,如果我们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就会暮气沉沉,老气横秋,苟且偷生,消极厌世。那样,世上再美好的景物,再伟大的人物,再英雄的壮举,也不能激起你一丝感情的涟漪,你又怎能写出饱含深情的文章来呢?即使写起文章来,你也会觉得大千世界,没有一件可值得赞美的东西。由此可见,只有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平时多注重积累,才能逐步培养出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感情来。
其次,要细观默察,激发感情。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一般说来,一个正常的健康人,特别是身心健康的青年人,都是热爱生活的,对生活充满无限深情的。不过感情这东西,它不是时时刻刻都表露在外边的,它深深地埋藏在人的内心世界,有的人甚至将某种感情深埋于内心终生不愿外露。这样,一个人虽然感情丰富,但到写文章时仍不能将感情流泻出来,他的文章当然也是写不好的。人们常说,“文如其人”“文章是一个人的感情的直接流露”,就是这个道理。这就需要我们激发感情,感情才能流露出来,而感情的流露,尤其需要平日细心观察、了解、积累。当累积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一触即发,甚至一发而不可收拾。文学创作中,这样的人和事屡见不鲜。
朱自清的《背影》,大家都还记得吧。朱自清在记叙父亲送自己返校读书时,开始只是平淡地记叙了父亲关心儿子的几件小事:怕茶房不妥帖,决定亲自送儿子上学;忙着照看行李;忙着和脚夫讲价钱;给儿子找座位等。从这里,我们还不能完全看出作者对父亲的那种浓烈的感激之情,正如我们同自己的父母朝夕相处,日常为我们操劳一样,习以为常。可后来当作者看到父亲为自己买橘子的全过程时,对父亲挪着肥胖的身子,蹒跚地爬过铁道,去给儿子买橘子的“背影”进行认真仔细地观察之后,一股感激之情,有如泉水一般从心底里喷涌出来,再次流下了热泪!这一情节,不但作者激情得到了抒发,读者的感情也得到激发,这是文中最感人的一笔,不少读者读到此处也都流下了热泪。这也是作者为何以“背影”为题的直接的真正的原因,这也是《背影》能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的最主要的原因。
第三,联想想象,丰富感情。许多学生写文章,干巴巴的几个事例,拼凑成文,就像飞不起来的风筝。仔细想想,他们写作的局限就是不善于联想和想象。我们要想写出摇曳多姿、激情四射的文章,就必须要有丰富细腻的感情。怎样才能丰富我们的感情呢?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能由一个具体事物展开广泛的联想,联想到另一类事物,相同的,相似的,相对的,相反的,相关的等等,从而激发出我们丰富的感情。还以茅盾的《白杨礼赞》为例,作者就是由普普通通的白杨树联想到朴实而又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联想到傲然挺立的守卫家乡的哨兵,进而联想到我们中华民族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从而揭示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增强了文章的思想性和感染力。朱自清的《春》,由写看到眼前的桃花、杏花,联想到将来的“桃儿、杏儿”,由花到果,由实到虚,多层次、多角度写出了春意盎然的景象,使人不仅有大饱眼福的感觉,还有大饱口福的感觉,给人以美的感受。其次要有丰富的想象,能由一个事物“想”出一个“形象”来。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写小女孩在又冷又黑的大年夜到街上卖火柴,实在受不住饥饿和寒冷了,就坐在墙角下,点燃了一根又一根火柴,终于冻死在街头。可是小女孩临死前擦火柴时想些什么呢?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点燃第一根火柴,觉得自己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第二根,仿佛看见了正冒着香气的烤鹅……第三根,觉得自己坐在一棵圣诞树下……第四根,仿佛看见了奶奶……最后点燃了一大把火柴,仿佛奶奶把她抱在怀里,把她带走了……这些想象,不仅使童话情节曲折,故事感人,更重要的是安徒生借助这一想象,提出了穷苦孩子的希望,写出了穷苦人的理想,鼓舞人们去实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这一理想。总之,只要我们不孤立、静止、僵化地看待景和人或事物,总能找到这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相同之处或相似点,并能由此及彼地展开联想和想象,培养出丰富的思想感情,产生如喷射的激情,从而使文思泉涌,妙笔生花。
写作,源于激情。只要我们平时注意培养感情,心中时时充满激情,善于联想和想象,并树立远大理想,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定能写出激情洋溢的篇章!
(邳州市炮车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