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中清 在广东办出河南人自己的大企业

来源 :中华儿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Name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2年出生的杨中清,是河南潢川隆古乡吴庄村人。交通闭塞、土地贫瘠的家乡,禁锢不住这个农村青年放飞自己的五彩理想,别人不敢想的,他敢想,别人做不到的,他能实现得了;打拼县城,闯荡郑州,南下广东,十八年辛苦不寻常,终于开拓出属于自己的一方广阔天地,成为拥有资产20亿元,年产值25亿元,下辖10多个子公司的广东兆利棉纺针织集团公司董事长……
  
  贫穷不堕青云志
  
  杨中清的家乡,邻近息县,是个十年九旱的穷窝窝,村民的生活非常清苦。
  杨中清兄弟姐妹4人,他最小。和同村的其他孩子一样,杨中清是在饥饿中度过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的。但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是,他比较懂事,遇事有主见,也敢想敢为。目睹父母终日在田间劳作,一年也收不到多少粮食,只有在逢年过节时才能吃顿饱饭,甚至没有穿过一件新衣的窘迫,杨中清刚满10岁时,就开始想着为父母分忧,他一边读着书,一边想法做些小生意来贴补家用——卖冰棍、贩鸡蛋、收破烂,只要能赚一分钱,他就努力地去做。
   16岁那年,一次骑着自行车到附近集镇卖冰棍,冰棍卖完再收购些酒瓶和鸡蛋往城里赶,由于路况太差,他连人带车掉进了沟里,酒瓶子、鸡蛋全碎了。眼看着自己用辛辛苦苦卖冰棍挣来的钱收的酒瓶、鸡蛋被打得粉碎,别提有多痛心了!他当时就想,有一天要能走出农村到大城市去做生意该多好!
  杨中清每次送酒瓶、鸡蛋、贩鱼去县城,都要经过潢川县棉麻纺织厂,那一排排栉次鳞比的纺织车间,一个个穿着漂亮的纺织工人,成了他心中的一个结,在他眼里,这或许是世界上最漂亮的一座工厂,要是自己也是其中的一个,该有多好啊……然而,对于当时的杨中清来说,这梦想离他实在是太遥远了。
  19岁那年,杨中清迈出了他放飞梦想的关键一步:只身来到了郑州市。偌大一个省会城市,举目无亲,一没朋友、二没资金、三没技术,靠什么立足生存?杨中清像个绿头苍蝇到处乱转,奔波了三天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穷途末路之际,忽想起,河南人都爱吃馍,而他老家的潢川锅巴馍很有特色,干脆,就做这种馍卖吧。于是他就在市郊租了两间房子,将来郑州时向亲戚朋友借的钱买个土锅、100斤面粉,开始了第一次外出创业。
  想归想,做归做。毕竟他没在厨房忙活过,经验不足,第一锅馍竟做糊了。不得已,他把这些馍全都送给了当时在郑州的外来务工兄弟,从头再来。杨中清很快掌握了潢川锅巴馍的制作技术,他起早贪黑,服务周到,每天睡不到三个小时,把馍生意做起来了,一天能做800斤面粉,还请了五六个人帮忙。
  然而,行船偏遇顶头风。正当杨中清的馍店开得很红火时,当时的郑州市对熟食行业进行整顿,不准私人经营。万般无奈的杨中清只得关门。
  登上火车返回家乡的时候,杨中清眼含热泪,向这座城市行了最后一个注目礼。那一刻,他难舍这座城市,因为毕竟在这里,他学会了生存,学会了坚强,也初尝了创业的甜酸苦辣;但他同时又感到别无留恋,一股另寻天地再创大业的豪气在胸中怦然升腾: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天地如此广阔,我就不信我闯不出名堂来!
  
  吃苦与诚实是立身之本
  
  1993年的农历五月初六,刚过罢端午节,21岁的杨中清身揣东拼西凑的280元钱,提着简单的行李,再一次只身外出去闯荡。这次不是向北,而是往南——到广东去找寻自己的梦。
  广州,或许是无数打工者心中的天堂。然初到广州的杨中清,工作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好找,人民币也不是俯首而拾。他最初做花工,一天收入仅几块钱。为了省钱,他在一高速公路的大桥下住了一个月零七天。几经辗转,又在一家建筑施工队里做小工,搬砖头,挖基础,清理下水道,拌混凝土,全是脏活累活,一天20元。
  杨中清毫不嫌弃,每趟活都以高质量的标准完成。农村长大的孩子,有的是力气,不怕苦,不怕累,别人怕脏的活他干,别人怕累的活他干,只要能挣钱,什么都干,到了年底,他用汗水换来了上万元辛苦钱。
  这年底,杨中清平生第一次怀揣着一万元回家过年,心里真是五味杂陈。最感欣慰的是,他终于在家人以及乡亲们面前证明了自己:杨中清又能吃苦又诚实,他肯定还会干出大事来!
  翌年初,他从老家带了10来个人过来,组织起一个小施工队,开始承包小工程,到年底壮大为200多人,从做基础到承包一步步做起来。
  杨中清年幼在家时,文化水平不高的长辈们经常用“吃苦”和“诚实”这个字眼教育他,他的心中也一直把吃苦和诚实作为自己实现理想的信条,或许,这也是大多数河南人身上的可贵品质。正是基于这点,杨中清所接的工程既保证质量,还不乱要价钱,他的施工队获得了众客户的一致好评,业务也越来越多。
  初战告捷,使杨中清激动不已。但是,胸怀大志的他并没有因此而停步。一个夏夜,杨中清漫步到流光溢彩、夜色阑珊的珠江河畔,凝望着路边霓虹闪烁的高楼大厦,他脑海里迅速掠过一个大胆想法:我何不成立一个建筑工程公司呢?他翌日就开始实施,高薪聘请了专业建筑设计和管理人才,组建了规范化、专业化的施工队伍。他诚实守信,严把技术关,承建的工程质量均达到良好以上,得到很多广东投资方的认可。经过两年的努力,到1997年底,他的个人资产增长到3000多万元。
  在此期间,不甘寂寞的杨中清还先后做过不少其他生意,如饮食业、服装业等,但由于种种原因,都相继失败了。但他认为,尝试过,努力过,即使失败了,也是商海的一次历练,人生不就多了一点经验吗?
  
   在广东唱响中原的大风歌
  
  毋庸置疑,由于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又邻近港澳,驰聘在这块热土上的商海风云人物,不是港商、外商、华商,就是本地大佬,若要说一个来自河南农村的打工仔也要在这做成一个资产上亿的大企业,一般人肯定觉得无异于天方夜谭。
  杨中清偏不信这个邪,他下决心一定要在南粤大地唱响一出中原的大风歌。1998年,杨中清顺应投资趋向的变化,独辟蹊经,大胆向纺织行业进军。此时,他脑海里必定多次闪回过当年在老家县城做小生意,每每经过那座棉纺厂时,都羡慕地驻足观看的少年记忆——当年,他的梦想只是想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而如今,他竟然要做他们的老板呐!
  他投资组建的第一个纺织企业——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和顺兆利棉纺针织有限公司,在喜庆的鞭炮声中挂牌开张了。
  从建筑行业跨越到纺织行业,对于农民出身的杨中清来说无疑是一个质的变化。不懂技术,他就选聘有专业特长的技术人才为骨干;对纺织行业不熟悉,他就刻苦钻研,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还请一个专业管理公司定期来培训,请大公司的教授、博士上课,建立管理体系、打造营销团队、塑造企业文化。在他的精心领导下,公司的业务年年都有新发展,利润年年都上新台阶。
  创业的连续成功,为杨中清鼓足了劲;创业的连续实践,使杨中清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在扩大纺织业投资的同时,他放开眼界,拓宽投资领域,一个个项目在他独特的规划和经营方式下都变成了现实。
  他将原来的一个纺织厂扩大到6个厂,其研发的新面料、新型原料、新型产品、染色纱、抗菌等各项指标均达到很高标准,在广东纺织行业享有很高的声誉。从2003年开始,他又相继投资化工、电子绝缘漆厂、树脂厂、工艺厂、房地产、建筑等多个行业,并于2009年运作投资10多亿元在佛山建造一个20万平方米的珠三角最大的仓储物流中心。就是这样,杨中清依靠“攻坚、啃硬、吃苦、耐劳”的精神,用汗水、智慧和心血创造了企业跳跃式发展的奇迹,创建了集纺织、化工、酒店、环保、建筑、服装、物流及贸易等为一体的多元化集团,10个子公司分布于广东、湖北、河南等多个省市地区,年生产总值超过25亿元人民币。
   这曲来自中原的大风歌由杨中清豪迈地唱响了!他的成功,令业界许多人刮目相看,从他身上,人们终于认识了蕴藏在新一代河南农民身上的巨大能量,领略到他们的独有风采!
  
  一人富了不算富
  
  从怀揣几百元的打工仔成长为拥有20亿元资产的兆利集团董事长,在人们的心目中,他是广东的一位了不起的“纺织王子”。但杨中清骨子里,却始终没忘自己是从中原大地走出的一个农民的儿子。
  生他养他的那块热土,家乡父老的衣食冷暖,仍然是他的牵挂。在企业发展的每一阶段,他都把如何带动家乡人民致富放在重要位置考虑。干建筑,是他亲自从家乡带来的人,而办公司、办大公司,他则把安排家乡的农民工上升到公司管理制度层面上进行了一系列创新,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制度。他制作了专为在老家招工而设计的宣传片,以“在广东办厂的家乡企业”的名义,长期在自己的老家潢川县电视台滚动播放,庄重承诺“培训期工资1600元,包吃包住,吃的是家乡菜,住的地方有空调”。用农民工自己的话说,“杨中清的兆利集团就相当于是潢川本地的企业,它帮我们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问题。”现在,已有5000多名乡亲在杨中清的公司里做员工,共同走上了致富路。
  这位来自河南的“广东大老板”,更让家乡人民交口称赞的是,他不仅把家乡的农民工带上了致富路,还通过在广东、河南两地的辛勤奔波,在两地政府部门的支持下,率先为家乡的工人解决了异地医疗保险问题,使得在他公司里做工的家乡员工,在广东看了病回河南一样报销,彻底解决了农民工看病难的问题。
  杨中清做的善事、好事还远不止这些,他还多次为家乡捐资修路、助学,资助孤寡老人,使他们能够颐养天年。1998年至今,他捐出200多万元帮扶近百名家乡学子,负责他们从小学到大学的全部学习费用; 为家乡孤寡老人捐赠物质价值50余万元; 两次为家乡修路捐资百万余元。
  十八年辛勤耕耘,十八年春华秋实。
   杨中清,这个河南农民的儿子,把一连串不倦的奋斗足迹和勇于拼搏的崭新形象,镌刻在了南粤大地上,也镌刻在了家乡父老的心中……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集束化护理在重症肺炎PICU护理干预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9年3月至2019年8月在我院经PICU确诊并治疗的重症肺炎患儿50例,平均分配在对照组(25例)和观察组(25例)之间
目的 探究糖尿病患者接受社区护理的效果.方法 以社区2019年1月到2020年10月社区治疗的糖尿病患者290例进行研究分析,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不提供特殊护理,实验组采取综合性社
目的 研究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在接收综合护理干预后,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变化.方法 将我院2018年2月-2020年2月接收的2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