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分子生物学作为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对地方高校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也必将提出更高的要求。探讨了互联网背景下地方高校分子生物学教师的角色定位,分析了其现实角色冲突,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 互联网背景;分子生物学;教师;角色定位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8)21-0223-02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life science,higher requirements will be proposed for the teaching of molecular biology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 socialist modernized country. The orientation of molecular biology teachers’ roles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was discussed. Their realistic role conflicts were analyzed, and som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Internet background;Molecular biology;Teacher;Orientation of roles
分子生物学是研究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功能、形态结构特征及其重要性和规律性的科学,是人类从分子水平上真正揭开生物世界的奥秘,由被动地适应自然界转向主动改造和重组自然界的基础学科。此外,分子生物学同时也是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1]。 国家“十三五”规划已将生命科学作为我国培育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子生物学作为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对地方高校分子生物学教学也必将提出更高的要求。
然而,近年来高校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动机不纯,或应付考试,或只满足于获得一技之长。学生从宏观上系统认识分子生物学知识就显得非常困难,常以静态的思维方式片面理解具体的概念和理论。此外,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结合相对单一的教学方法,容易让初学者感到分子生物学知识晦涩难懂,进而降低其学习兴趣[2]。笔者探讨了互联网背景下分子生物学教师的角色定位,分析了其现实角色冲突,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1 互联网背景下分子生物学教师的角色定位
1.1 学生正确生命科学伦理观的培育者 纵观百年历史,错误的生物科学伦理观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伤亡。错误的生物科学伦理经历了3个时期,包括一战时期德国的流感细菌武器、二战时期日本的731部队和冷战时期苏联规模空前的生物武器库。进入21世纪以后,基因编辑技术蓬勃发展,人类基因组图谱顺利完成,生物武器的研究也进入了基因武器时代,一
场现实版的“生化危机”或将拉开序幕[3]。比如,某些怀有恶意的个人或组织也制造了不少生物入侵事件; 美国利用转基因大豆完全控制了阿根廷和巴西大豆种植业。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首先明确学习的终极目的,即树立“立己达人、造福人类”的科学伦理观,这是教师的首要任务。在科学研究中,科学伦理观是教学的灵魂和生命线。“传道”不仅是教师的第一任务、神圣使命,而且是教学的根本目的。
1.2 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的示范者 科学强大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我国现代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是理科大学生从事基础研究的核心素养,更是科学研究的灵魂。教师应在博览群书、重视实验、善于质疑、不畏权威、独立思考、坚持操守、不懈进取、甘于寂寞、淡泊名利等方面成为学生的表率。高校分子生物学教师在授课前,如果条件允许,应亲自做相关实验,认真观察,细心思考,科学分析。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求真崇实的学风、严谨细致的研究作风以及敢于探索、勇于实践的实干精神。
1.3 学生主动学习的发动者 首先,教师应在课程开发、教学内容设计方面深入挖掘,发掘知识的激发点,将课堂学习打造成遨游学海的一次探险之旅,用心打造知识的魅力,以吸引学生的关注,触动学生的心灵。其次,要在教学手段上有所创新。合理运用电子白板,实现师生实时互动;利用互联网教学,使学生及时了解教学内容的相关背景知识,拓展知识面;适度使用课件教学,使教学内容变成图像、动画,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革命,激發学生的学习热情。再次,要在教学方法上有所改革。例如,在理论课上可以采用翻转课堂,课前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和学习任务,课上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学习困惑;在实验课教学中,教师可采用教师实验演示法、学生动手实验法、动画展示法,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采用讲座、论坛形式,由学生轮流担任主讲人或发言人,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深度学习中。
1.4 合作探究学习的组织者 在知识更新加快、专业分工日趋细密的互联网时代,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分子生物学教师应组织合作探究学习。例如,在讲授“染色体与DNA”这一章时,可将全班学生分成6个小组,指导学生自由分组,由小组自由协商,分别承担染色体的组成与结构、 DNA的组成与结构、 DNA的复制、原核与真核生物 DNA的比较、 DNA的修复、 DNA的转座学习、研究、探究的授课任务,确定各小组发言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相关知识链接、参考书目,创建微信学习交流群。在课堂教学中,设置小组学习汇报、质疑问难、答疑解惑、深入探究等环节。此外,学生可使用手机在课堂上实时进行学习互动。教师应充分发挥互联网、固定终端、移动终端、电子白板的交互性学习功能,使学习由课堂内延伸到课外,同时开展课上学习和课下学习。 1.5 学生心理健康的咨询师 大学生的学习心理障碍导致认知障碍、情绪障碍和归因障碍,同时也会形成消极的自我意识。学生产生学习心理障碍后会表现出消极情绪、自负、自我膨胀等,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此外,学生心理障碍还会导致消极的行为方式。学生经常选择逃课、作弊、迷恋网络、与异性非正常交往等行为,来减弱学习活动给自己带来的心理压力[4]。教师要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掌握发展性心理学理论,运用新的、科学的心理健康理论捕捉学生的行为心理细节。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指导。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纯化学习动机,构建学生持续、强大的学习动力。重视对学生人生规划的指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准确自我定位,从而消除学习心理预期与现实学科成绩巨大落差的焦虑根源。重视对学生学习归因的指导。指导学生对学习表现形成积极、全面的归因倾向,帮助学生学会做自己學习行为的主人。
2 分子生物学教师的现实角色冲突
通过对我国15 个行业倦怠指数的调查发现,教师的倦怠程度仅低于公务员和物流、运输从业人员[5]。 我国教师尤其是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不仅是一个现实问题,而且是一个普遍现象。分子生物学教师面临着更为严峻的问题,如知识更新速度快,备课量大,知识抽象,微观性强,不停地查阅最新资料,然而学生听起来却感觉枯燥无味、缺少学习兴趣,甚至做低头族、课上开小差。这些问题导致分子生物学教师的授课热情和备课动力骤减,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①当今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思想观念与价值观都日益呈现多元化,教师的理想信念与价值追求在思想文化与价值观多元化的现实社会中变得模糊,存在不同程度的自我迷失现象,对社会发展的不适应不断加深。
②高校管理制度的改革给高校教师带来的压力激增。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铁饭碗正在逐步被打破,工作负荷过重导致高校教师心理和情绪上的极度疲劳。同时,教学体制的不断改革导致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6]。③教师的个体因素导致教师个体的师生关系、同事关系、家庭关系出现问题。面对天资禀赋相对弱势与较高的教学科研期望形成的落差、长时间的付出与现实存在的差距、科研工作停滞、职称评选不如意以及家庭关系、同事关系、师生关系紧张等问题,表现出在为人服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7],从而导致了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其实质上是教师承担的多元化角色相互冲突而导致的。
3 分子生物学教师角色冲突的应对策略
3.1 找准自我定位,导航高教人生 教师是角色冲突的最直接承担者,若要调适角色冲突,教师的自我调适起着关键性作用[8]。高校分子生物学教师要对自己的天资禀赋、心理、性格、爱好特长、专业特长和学科背景全面认识,了解自身的优缺点,为明确自己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情感追求、教育理想和科研期望奠定基础。高校分子生物学教师在明确自我定位后,就必须一以贯之地坚持,不因现实社会环境的变化而轻易改变。
3.2 善于角色切换,营造圆满人生 在现实社会中,高校教师承担着教师、孩子与父(母)、夫(妻)、领导(下属)、研究者和朋友等角色,这些角色有的相互冲突。作为教师应理性、自然地适应环境、身份的变化,承担相应的角色。高校教师要学会取舍,科学选择,独立判断,学会适应环境,学会与自我达成和解;宽容他人,宽容环境,同时也要学会宽容自己。
3.3 高校适时介入,指导走出迷津 青年教师离开大学生活的时间不长,还带着大学生的单纯与憧憬、理想与激情。高校现实的教学环境与科研条件不够理想,与青年教师的人生理想存在巨大落差,多元化角色的力不从心,尤其是科研条件等设施过于落后,无法满足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会让他们压力倍增。高校应及时对青年教师进行人生与发展规划设计,适时做好人文关怀,呵护青年教师身心的健康发展;合理安排青年教师的工作,减少他们承担的角色。
4 结语
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科技人才、创新人才和拔尖人才的重要使命。因此,在网络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发达的当今社会,高校分子生物学教学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分子生物学教师也应与时俱进,找准时代定位和学科定位,教师只有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才能完成立德树人、培养学科高层次研究和应用人才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朱玉贤,李毅.现代分子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9-10.
[2] 聂光军,岳文瑾,薛正莲,等.基于哲学思维的“分子生物学”教法改革初探[J].生物学杂志,2014,31(1):111-113.
[3] 曹诗洋.基因武器如何影响未来战争[J].解放军报,2017-11-10(011).
[4] 吴金昌,刘毅玮,李志军.大学生学习心理障碍成因、负效应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0(5):81-82.
[5] 李占辉.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J].中外教育研究,2012(10):20-21.
[6] 傅端香.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J].高教探索,2015(3):119-122.
[7] MALACHPINES A.The burnout measure,short vers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ess management,2005,12(1):78-88.
[8] 周淑卿.课程发展与教师专业[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79.
关键词 互联网背景;分子生物学;教师;角色定位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8)21-0223-02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life science,higher requirements will be proposed for the teaching of molecular biology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 socialist modernized country. The orientation of molecular biology teachers’ roles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was discussed. Their realistic role conflicts were analyzed, and som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Internet background;Molecular biology;Teacher;Orientation of roles
分子生物学是研究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功能、形态结构特征及其重要性和规律性的科学,是人类从分子水平上真正揭开生物世界的奥秘,由被动地适应自然界转向主动改造和重组自然界的基础学科。此外,分子生物学同时也是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1]。 国家“十三五”规划已将生命科学作为我国培育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子生物学作为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对地方高校分子生物学教学也必将提出更高的要求。
然而,近年来高校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动机不纯,或应付考试,或只满足于获得一技之长。学生从宏观上系统认识分子生物学知识就显得非常困难,常以静态的思维方式片面理解具体的概念和理论。此外,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结合相对单一的教学方法,容易让初学者感到分子生物学知识晦涩难懂,进而降低其学习兴趣[2]。笔者探讨了互联网背景下分子生物学教师的角色定位,分析了其现实角色冲突,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1 互联网背景下分子生物学教师的角色定位
1.1 学生正确生命科学伦理观的培育者 纵观百年历史,错误的生物科学伦理观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伤亡。错误的生物科学伦理经历了3个时期,包括一战时期德国的流感细菌武器、二战时期日本的731部队和冷战时期苏联规模空前的生物武器库。进入21世纪以后,基因编辑技术蓬勃发展,人类基因组图谱顺利完成,生物武器的研究也进入了基因武器时代,一
场现实版的“生化危机”或将拉开序幕[3]。比如,某些怀有恶意的个人或组织也制造了不少生物入侵事件; 美国利用转基因大豆完全控制了阿根廷和巴西大豆种植业。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首先明确学习的终极目的,即树立“立己达人、造福人类”的科学伦理观,这是教师的首要任务。在科学研究中,科学伦理观是教学的灵魂和生命线。“传道”不仅是教师的第一任务、神圣使命,而且是教学的根本目的。
1.2 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的示范者 科学强大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我国现代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是理科大学生从事基础研究的核心素养,更是科学研究的灵魂。教师应在博览群书、重视实验、善于质疑、不畏权威、独立思考、坚持操守、不懈进取、甘于寂寞、淡泊名利等方面成为学生的表率。高校分子生物学教师在授课前,如果条件允许,应亲自做相关实验,认真观察,细心思考,科学分析。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求真崇实的学风、严谨细致的研究作风以及敢于探索、勇于实践的实干精神。
1.3 学生主动学习的发动者 首先,教师应在课程开发、教学内容设计方面深入挖掘,发掘知识的激发点,将课堂学习打造成遨游学海的一次探险之旅,用心打造知识的魅力,以吸引学生的关注,触动学生的心灵。其次,要在教学手段上有所创新。合理运用电子白板,实现师生实时互动;利用互联网教学,使学生及时了解教学内容的相关背景知识,拓展知识面;适度使用课件教学,使教学内容变成图像、动画,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革命,激發学生的学习热情。再次,要在教学方法上有所改革。例如,在理论课上可以采用翻转课堂,课前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和学习任务,课上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学习困惑;在实验课教学中,教师可采用教师实验演示法、学生动手实验法、动画展示法,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采用讲座、论坛形式,由学生轮流担任主讲人或发言人,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深度学习中。
1.4 合作探究学习的组织者 在知识更新加快、专业分工日趋细密的互联网时代,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分子生物学教师应组织合作探究学习。例如,在讲授“染色体与DNA”这一章时,可将全班学生分成6个小组,指导学生自由分组,由小组自由协商,分别承担染色体的组成与结构、 DNA的组成与结构、 DNA的复制、原核与真核生物 DNA的比较、 DNA的修复、 DNA的转座学习、研究、探究的授课任务,确定各小组发言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相关知识链接、参考书目,创建微信学习交流群。在课堂教学中,设置小组学习汇报、质疑问难、答疑解惑、深入探究等环节。此外,学生可使用手机在课堂上实时进行学习互动。教师应充分发挥互联网、固定终端、移动终端、电子白板的交互性学习功能,使学习由课堂内延伸到课外,同时开展课上学习和课下学习。 1.5 学生心理健康的咨询师 大学生的学习心理障碍导致认知障碍、情绪障碍和归因障碍,同时也会形成消极的自我意识。学生产生学习心理障碍后会表现出消极情绪、自负、自我膨胀等,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此外,学生心理障碍还会导致消极的行为方式。学生经常选择逃课、作弊、迷恋网络、与异性非正常交往等行为,来减弱学习活动给自己带来的心理压力[4]。教师要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掌握发展性心理学理论,运用新的、科学的心理健康理论捕捉学生的行为心理细节。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指导。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纯化学习动机,构建学生持续、强大的学习动力。重视对学生人生规划的指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准确自我定位,从而消除学习心理预期与现实学科成绩巨大落差的焦虑根源。重视对学生学习归因的指导。指导学生对学习表现形成积极、全面的归因倾向,帮助学生学会做自己學习行为的主人。
2 分子生物学教师的现实角色冲突
通过对我国15 个行业倦怠指数的调查发现,教师的倦怠程度仅低于公务员和物流、运输从业人员[5]。 我国教师尤其是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不仅是一个现实问题,而且是一个普遍现象。分子生物学教师面临着更为严峻的问题,如知识更新速度快,备课量大,知识抽象,微观性强,不停地查阅最新资料,然而学生听起来却感觉枯燥无味、缺少学习兴趣,甚至做低头族、课上开小差。这些问题导致分子生物学教师的授课热情和备课动力骤减,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①当今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思想观念与价值观都日益呈现多元化,教师的理想信念与价值追求在思想文化与价值观多元化的现实社会中变得模糊,存在不同程度的自我迷失现象,对社会发展的不适应不断加深。
②高校管理制度的改革给高校教师带来的压力激增。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铁饭碗正在逐步被打破,工作负荷过重导致高校教师心理和情绪上的极度疲劳。同时,教学体制的不断改革导致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6]。③教师的个体因素导致教师个体的师生关系、同事关系、家庭关系出现问题。面对天资禀赋相对弱势与较高的教学科研期望形成的落差、长时间的付出与现实存在的差距、科研工作停滞、职称评选不如意以及家庭关系、同事关系、师生关系紧张等问题,表现出在为人服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7],从而导致了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其实质上是教师承担的多元化角色相互冲突而导致的。
3 分子生物学教师角色冲突的应对策略
3.1 找准自我定位,导航高教人生 教师是角色冲突的最直接承担者,若要调适角色冲突,教师的自我调适起着关键性作用[8]。高校分子生物学教师要对自己的天资禀赋、心理、性格、爱好特长、专业特长和学科背景全面认识,了解自身的优缺点,为明确自己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情感追求、教育理想和科研期望奠定基础。高校分子生物学教师在明确自我定位后,就必须一以贯之地坚持,不因现实社会环境的变化而轻易改变。
3.2 善于角色切换,营造圆满人生 在现实社会中,高校教师承担着教师、孩子与父(母)、夫(妻)、领导(下属)、研究者和朋友等角色,这些角色有的相互冲突。作为教师应理性、自然地适应环境、身份的变化,承担相应的角色。高校教师要学会取舍,科学选择,独立判断,学会适应环境,学会与自我达成和解;宽容他人,宽容环境,同时也要学会宽容自己。
3.3 高校适时介入,指导走出迷津 青年教师离开大学生活的时间不长,还带着大学生的单纯与憧憬、理想与激情。高校现实的教学环境与科研条件不够理想,与青年教师的人生理想存在巨大落差,多元化角色的力不从心,尤其是科研条件等设施过于落后,无法满足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会让他们压力倍增。高校应及时对青年教师进行人生与发展规划设计,适时做好人文关怀,呵护青年教师身心的健康发展;合理安排青年教师的工作,减少他们承担的角色。
4 结语
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科技人才、创新人才和拔尖人才的重要使命。因此,在网络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发达的当今社会,高校分子生物学教学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分子生物学教师也应与时俱进,找准时代定位和学科定位,教师只有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才能完成立德树人、培养学科高层次研究和应用人才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朱玉贤,李毅.现代分子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9-10.
[2] 聂光军,岳文瑾,薛正莲,等.基于哲学思维的“分子生物学”教法改革初探[J].生物学杂志,2014,31(1):111-113.
[3] 曹诗洋.基因武器如何影响未来战争[J].解放军报,2017-11-10(011).
[4] 吴金昌,刘毅玮,李志军.大学生学习心理障碍成因、负效应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0(5):81-82.
[5] 李占辉.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J].中外教育研究,2012(10):20-21.
[6] 傅端香.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J].高教探索,2015(3):119-122.
[7] MALACHPINES A.The burnout measure,short vers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ess management,2005,12(1):78-88.
[8] 周淑卿.课程发展与教师专业[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