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数学列方程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搭建支架,构建有效的方程教学,促进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升。本文主要从利用提示用语、改善教學方式、梳理解题思路、强化归纳总结等角度阐述小学数学列方程解决问题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列方程;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能力是学生必备的数学素养,教师要引领学生发现、提问、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问题解决”是数学教学的热点内容,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创造能力的提升。教师要引入生活资源,引导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能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让学生能运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形成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方程是基于现实生活世界的问题,能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引领学生借助应用题掌握化归的思想方法,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当前小学数学方程教学中,部分教师对问题情境的创设存有偏差,部分教师不愿创设与生活相关的内容,认为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只要学生能掌握方程的解法即可。教师如果为提问而提问,就缺少有创意的问题。学生分析问题信息的能力不足,他们对问题的分析往往依赖于教师。教师呈现数量关系,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向学生呈现分析结果,这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提升。教师教授的方式单一,多以画线段图的方式分析问题,这种分析的方式虽然简洁明了,但却难以解决复杂的问题。复杂问题的分析需要多种方法的融合,学生要通过探究学会模型、列表等分析方法来解决复杂的问题。学生的思维难以从算术过渡到方程,一些学生不能灵活地运用方程去解决问题,他们更愿意用算术的方法解题。部分学生缺乏反思意识,要反思信息的筛选、方法的采用,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利用提示用语。扫清思维障碍
在小学数学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向学生传递信息,能促进学生的观察、实验、猜想、类比,找出其中的数量关系。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改变条件后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提问与思考,能促进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教师要鼓励学生将不同类型的问题进行对比,让学生能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分析,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的解决就是搭建未知与已知的联系,缩小未知与已知条件的差距,引领学生分析问题,促进他们对问题的解决。合理的提示语能为未知与已知信息搭建联系的桥梁,能促进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如有这样一道题:小芳去游乐场游玩,门票25元可以玩2小时,以后每玩1小时10元,小芳共花了45元,请问小芳共玩了几小时?教师为学生设计提示语,让他们学会分段处理问题,将45元分成25元 (),将总共玩了x小时分为2小时 ( )。学生借助提示语这一支架,能很容易地列出方程解决问题。教师要做好信息的解读人,要合理地利用提示语,帮助学生理解深层的意义。问题的情境要具有生活化,须建立在学生经验的基础上,要选择难易适中的问题,能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帮助学生扫清思维障碍。
二、改善教学方式。促进知识理解
学生的知识与经验都源于日常的观察与反思,他们在数学活动中促进对知识的理解。教师要设计情境化的内容,让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进行攀爬,促进他们运用方程去解决问题。一些学生对信息理解存在困难,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中取材,选取有价值的内容帮助学生走出困境。学生之间存在差异,他们对问题的理解能力也不尽相同,教师要引领学生去观察、理解生活,去探寻生活与方程之间的联系,以问题情境促进他们的数学语言的掌握。如在苏教版五下《等式与方程》一课教学中,教者让学生报出自己的年龄(11岁),并指出老师的年龄是39岁?老师比这位同学的年龄大多少岁?当这位同学1岁,2岁……时老师的年龄各是多少岁?情境的创设要促进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不能脱离生活,要有一定的数学意义。很多现实问题用算术方法难以解决,方程思想应运而生,教师要借助现实问题引发学生去探索,让学生经历“再创造”的过程,最终掌握方程的概念、思想。教师要善于应用问题解决的理论,让学生经历实践的过程,在实践中发现方程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
三、梳理解题思路。提升解决能力
数学问题多源于我们的生活,但大多生活问题是未经处理的非结构良好问题,教师要引领学生参与实际问题操作,让他们能从不完整信息中预设结果,能意识到答案并非唯一、固定的。传统的教学给学生呈现的多是结构良好问题,再按教材的范例向学生呈现解题步骤,学生虽然掌握了解方程的原理、步骤,但当他们面对实际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些生活问题,并增加问题的开放性,引领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多标准评价,让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要拉近方程知识与现实问题之间的距离,通过信息的筛选、重组,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方程问题,吸引学生去交流、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很多小学生在刚学习方程时,他们不会主动地应用所学的方程思想去解决问题,不会运用算术的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很多学生认为用方程解决问题书写内容多,而算术方程往往是寥寥数笔就可以解决。学生已经习惯了算术方法,他们心想我能用算术方法求解,又何必用方程来解决问题呢?教师要向学生呈现实际应用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算术的逆向运算与方程解答的顺向思维加以对比,让他们明白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优势。如有这样一道题:甲乙两车从相距513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3.8小时相遇。已知甲车每小时比乙车快25千米,请问甲车行驶的速度是多少千米?学生如果选用算术方法解决问题时,就要学会逆向思考,先求出两车的速度和,再根据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甲车每小时比乙车快25千米”,求出乙车的速度,513÷3.8=135(千米,小时),135-25=110(千米/小时),110 2=55(千米/小时)。如果选择用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设乙车的速度为x千米/小时,根据甲车比乙车每小时快25千米,知道甲车的速度为(x 25)千米/小时,依据题意可以列出方程:(x x 25)x3.8=513,这样的分析过程显得非常简洁,学生通过对比,就能体会到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便捷性。教师要向学生补充一些经典题目,改变学生对方程解题存在的偏见。教师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教会学生画线段图、韦恩图等,让学生找出其中的数量关系。学生要学会列表,列举出符合要求的答案,并从中梳理出有效的解题思路。在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化归的思想解题,或转化条件,或转化问题,或转化思路,从而实现问题的解决。
四、强化归纳总结。促进深度思考
在小学数学方程教学中,教师要收集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易犯的错误,要针对不同类型的方程问题寻找他们的易错点,让学生去分析、纠正,这样能避免解同类型题时再次犯错,从而能提升解题的准确率。学生不仅要会做题,还要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解题过程、采用的解题方法。如有这样一道题,一根绳子,第一次剪去全长的1/3,第二次剪出余下绳子的4/5,还剩下26米,这根绳子原来共有多长?很多学生会将1/3当作1/3米来算,为此,教者对题目进行改编:(1)一根绳子剪去1/3米,还剩10米,这根绳子原有多少米?(2)一根绳子剪去1/3,还剩10米,这根绳子原有多少米?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了出错的原因。归纳总结是学生学习应用题必备的技能,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自学、小组讨论,让他们对错误之处加以针对性的分析,这样能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在学习方程内容时,学生要将所学的方程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中抽象出数学化的内容,列出方程并以解决,最终再将所学的方程知识应用于现实世界,这样实现从习得再到创造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反思“这样的解法是否正确?”“是否还有别的方法?”只有通过反思,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五、结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列方程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要建立方程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从生活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为学生搭建思维支架,帮助学生梳理思路,促进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列方程;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能力是学生必备的数学素养,教师要引领学生发现、提问、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问题解决”是数学教学的热点内容,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创造能力的提升。教师要引入生活资源,引导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能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让学生能运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形成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方程是基于现实生活世界的问题,能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引领学生借助应用题掌握化归的思想方法,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当前小学数学方程教学中,部分教师对问题情境的创设存有偏差,部分教师不愿创设与生活相关的内容,认为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只要学生能掌握方程的解法即可。教师如果为提问而提问,就缺少有创意的问题。学生分析问题信息的能力不足,他们对问题的分析往往依赖于教师。教师呈现数量关系,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向学生呈现分析结果,这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提升。教师教授的方式单一,多以画线段图的方式分析问题,这种分析的方式虽然简洁明了,但却难以解决复杂的问题。复杂问题的分析需要多种方法的融合,学生要通过探究学会模型、列表等分析方法来解决复杂的问题。学生的思维难以从算术过渡到方程,一些学生不能灵活地运用方程去解决问题,他们更愿意用算术的方法解题。部分学生缺乏反思意识,要反思信息的筛选、方法的采用,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利用提示用语。扫清思维障碍
在小学数学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向学生传递信息,能促进学生的观察、实验、猜想、类比,找出其中的数量关系。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改变条件后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提问与思考,能促进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教师要鼓励学生将不同类型的问题进行对比,让学生能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分析,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的解决就是搭建未知与已知的联系,缩小未知与已知条件的差距,引领学生分析问题,促进他们对问题的解决。合理的提示语能为未知与已知信息搭建联系的桥梁,能促进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如有这样一道题:小芳去游乐场游玩,门票25元可以玩2小时,以后每玩1小时10元,小芳共花了45元,请问小芳共玩了几小时?教师为学生设计提示语,让他们学会分段处理问题,将45元分成25元 (),将总共玩了x小时分为2小时 ( )。学生借助提示语这一支架,能很容易地列出方程解决问题。教师要做好信息的解读人,要合理地利用提示语,帮助学生理解深层的意义。问题的情境要具有生活化,须建立在学生经验的基础上,要选择难易适中的问题,能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帮助学生扫清思维障碍。
二、改善教学方式。促进知识理解
学生的知识与经验都源于日常的观察与反思,他们在数学活动中促进对知识的理解。教师要设计情境化的内容,让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进行攀爬,促进他们运用方程去解决问题。一些学生对信息理解存在困难,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中取材,选取有价值的内容帮助学生走出困境。学生之间存在差异,他们对问题的理解能力也不尽相同,教师要引领学生去观察、理解生活,去探寻生活与方程之间的联系,以问题情境促进他们的数学语言的掌握。如在苏教版五下《等式与方程》一课教学中,教者让学生报出自己的年龄(11岁),并指出老师的年龄是39岁?老师比这位同学的年龄大多少岁?当这位同学1岁,2岁……时老师的年龄各是多少岁?情境的创设要促进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不能脱离生活,要有一定的数学意义。很多现实问题用算术方法难以解决,方程思想应运而生,教师要借助现实问题引发学生去探索,让学生经历“再创造”的过程,最终掌握方程的概念、思想。教师要善于应用问题解决的理论,让学生经历实践的过程,在实践中发现方程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
三、梳理解题思路。提升解决能力
数学问题多源于我们的生活,但大多生活问题是未经处理的非结构良好问题,教师要引领学生参与实际问题操作,让他们能从不完整信息中预设结果,能意识到答案并非唯一、固定的。传统的教学给学生呈现的多是结构良好问题,再按教材的范例向学生呈现解题步骤,学生虽然掌握了解方程的原理、步骤,但当他们面对实际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些生活问题,并增加问题的开放性,引领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多标准评价,让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要拉近方程知识与现实问题之间的距离,通过信息的筛选、重组,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方程问题,吸引学生去交流、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很多小学生在刚学习方程时,他们不会主动地应用所学的方程思想去解决问题,不会运用算术的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很多学生认为用方程解决问题书写内容多,而算术方程往往是寥寥数笔就可以解决。学生已经习惯了算术方法,他们心想我能用算术方法求解,又何必用方程来解决问题呢?教师要向学生呈现实际应用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算术的逆向运算与方程解答的顺向思维加以对比,让他们明白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优势。如有这样一道题:甲乙两车从相距513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3.8小时相遇。已知甲车每小时比乙车快25千米,请问甲车行驶的速度是多少千米?学生如果选用算术方法解决问题时,就要学会逆向思考,先求出两车的速度和,再根据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甲车每小时比乙车快25千米”,求出乙车的速度,513÷3.8=135(千米,小时),135-25=110(千米/小时),110 2=55(千米/小时)。如果选择用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设乙车的速度为x千米/小时,根据甲车比乙车每小时快25千米,知道甲车的速度为(x 25)千米/小时,依据题意可以列出方程:(x x 25)x3.8=513,这样的分析过程显得非常简洁,学生通过对比,就能体会到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便捷性。教师要向学生补充一些经典题目,改变学生对方程解题存在的偏见。教师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教会学生画线段图、韦恩图等,让学生找出其中的数量关系。学生要学会列表,列举出符合要求的答案,并从中梳理出有效的解题思路。在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化归的思想解题,或转化条件,或转化问题,或转化思路,从而实现问题的解决。
四、强化归纳总结。促进深度思考
在小学数学方程教学中,教师要收集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易犯的错误,要针对不同类型的方程问题寻找他们的易错点,让学生去分析、纠正,这样能避免解同类型题时再次犯错,从而能提升解题的准确率。学生不仅要会做题,还要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解题过程、采用的解题方法。如有这样一道题,一根绳子,第一次剪去全长的1/3,第二次剪出余下绳子的4/5,还剩下26米,这根绳子原来共有多长?很多学生会将1/3当作1/3米来算,为此,教者对题目进行改编:(1)一根绳子剪去1/3米,还剩10米,这根绳子原有多少米?(2)一根绳子剪去1/3,还剩10米,这根绳子原有多少米?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了出错的原因。归纳总结是学生学习应用题必备的技能,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自学、小组讨论,让他们对错误之处加以针对性的分析,这样能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在学习方程内容时,学生要将所学的方程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中抽象出数学化的内容,列出方程并以解决,最终再将所学的方程知识应用于现实世界,这样实现从习得再到创造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反思“这样的解法是否正确?”“是否还有别的方法?”只有通过反思,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五、结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列方程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要建立方程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从生活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为学生搭建思维支架,帮助学生梳理思路,促进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