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资料:范学宜出生于黑龙江漠河,诗人、画廊经纪人、著名词作者。代表作有诗集《童年河》,电视剧《梦回清河》同名主题曲,《片警的故事》主题曲《牵挂》,巴度《风里唱》词作者,为《夜宴》作片尾曲《我用所有报答爱》。
因为苦难 我渴望浪漫
曾有人问学宜,“不管做什么,你永远知道自己该呆在哪里,这股力量来自哪里?”学宜说:“来自于我的基础。基础多牢固,就能走多远。”
这个基础更多形成于她多劫的童年。苦难始于5岁那年的夏天。学宜出生在我国最北部的漠河,5个兄弟姐妹,她排行老二。那天云特别低,她看见很多人都往她家跑。她本能地冲向家。家里围着很多人,母亲上吊,刚被解下来。她看见母亲脸色苍白地躺在炕上。那一刻,她知道人生从此不一样了。
母亲被抢救过来了,但她疯了,而且很厉害,动不动就往外跑。学宜的童年记忆就是漫山遍野找母亲。物质生活的极端困苦和艰难,培养了她很多潜力。到了8岁,她什么都做,挑柴担水,照看幼弟,卖东西换钱。有人或许还能想起集市里那个安静地坐在一隅说“你给多少就是多少”的女孩。
她曾偷废铁卖,直到有一天被一个同龄女孩发现。她把学宜拦在窄巷里,两人都沉默,一只蝴蝶落在藏着废铁的筐上。女孩让路了,但学宜知道注定无路可逃。女孩后来抢了她销赃得来的2块5毛钱飞快地跑了。那瞬间,学宜却奇怪地如释重负:“感觉她抢走了我的坏命运,从此我不再偷东西。”这个故事后来写入她自传式的电影剧本里,很多导演看了都爱不释手,包括香港的张婉婷。
学宜曾用“艰难美好”来形容童年。山野里找妈妈,一路风景就是朋友,她从不寂寞。“也恰是找妈妈的路,完成了我世界观的启蒙。人生悲欢离合,早在自然里全部演绎完了,有挫折不必感伤,因为生命就是一个过程。”
很多苦难是没法言说的。当外人为她的淡定而惊奇时,她却说:“我知道,忧郁的快乐,是无法忘怀的快乐。”于是这个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质朴女子把她的忧郁,甚至可以说是苦难的童年轻快地编织成了《童年河·长短歌》。
因为诗歌 我花枝招展
“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我是个好诗人。”6岁那年,学宜曾买了一本普希金的诗。“当时没人告诉我普希金是谁,几乎是种本能。”周围的邻居都惊奇她识字。那时的她从未进过学校。她说很简单,看别的小朋友怎么读课文,平日里多注意周围的宣传标语之类的,自然而然就会了。11岁时,邻居劝她爸爸,“你让二丫头去读书吧,识字了也好填户口本。”有一天大弟逃学,父亲就让她替着上学了。父亲只是不想浪费已交的学费,根本不指望她能学出什么来,甚至想那学期完后,她该回家干家务活儿,她是女孩子而已。谁也没料到这孩子读书那么好。六年级时还得了全国作文一等奖,而她几乎是跳级读。“我内心里一直有一股力量,后来才发现是诗歌。”
初二夏天,小弟跑来教室。学宜一看就知道妈妈又跑了。她领着弟弟出去找。三伏天太阳很毒,她看到母亲中暑躺在地上。母亲的样子很难受,没人愿意搭理她,甚至路过也绕开。“疯子”在那样闭塞的地方对老百姓来说如同可怕的不知名的病毒。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力量,14岁的她把母亲背到边上的小树林。母亲醒了,很清醒,开口就问:“你恨我吗?要诚实回答。”学宜说,“生命是自己的,你给了我生命,你的任务就完成了。我的好坏和你没有关系。”然后她在地上写了下来,这成了她的第一首诗《草籽的命运》。
从那之后,诗歌从未在她生命里缺席。“它像一盏灯。一种陪伴。”多年后,某个女商人夸她是女诗人里最漂亮的,问她,“诗歌能不能养活人?”学宜告诉她:“你今天觉得我挺漂亮的,有一天我老了,你还觉得我很优雅,那是诗歌给我的。”
安静沉湎于自己喜欢的事情里,执著而飘逸。
这就是学宜的气质。
因为聪明 我游手好闲
21岁读完高中,学宜就去挣钱,做过很多营生:在当地当过新闻干事,200元一个月的饭店迎宾……后来承包了汽水厂才开始赚点钱。母亲那时候也已好转。父亲对她姑娘家的态度也大为改观,因为一家人中,就她最出息了。亲戚、朋友们都以为她家的好日子就要开始了,但学宜却做出了大胆的决定。
“我做事从不给自己留后路,兜里只要有2000元钱,我就敢辞掉工作。”24岁的一天,她突然觉得应该离开村庄,就带了1500元钱坐上火车远行。离开的原因:生活太乏味,这不是她要的。火车路经北京,满墙迎春花开,北京的普通话特幽默,阳光格外的耀眼……她觉得到家了,就留在了北京。“北京是一个奇特的城市,充满着魅惑力,更可贵的是包容。”没几天,学宜兜里的钱所剩无几,开始工作,找的第一份工作是家具推销。对于学宜来说,生意场上的弯弯道道是她所厌恶的,但她说做一件就要做好,所以她将推销的工作认真地做,生意好到老板让她独立去开分店,但她觉得不是自己想要的,就辞职了。学宜转向完全陌生的领域——画画。
人家奇怪于她没有经过任何系统的训练,为何选择了画画?她从不就这样的问题作答,“看我的画就成。”1999年,她第一次做画展,花光了所有钱,兜里只剩下100元。展览设在五星级酒店,她在对面小店吃拉面。展览很成功,当天就卖掉17幅画。
她成了京城艺术画家圈子里头个性独特的女人。朋友们以为她会安定写来,写写文字,画画玩儿,甚至会预测她一准找个艺术人士了结婚姻大事,过有情调女人的生活。她从离家到北京,走的路从未按照过既定的路线。所以这次也不例外。
一个偶然的机会和巴度结缘,开始她另一种生活——帮她做专辑。“一颗良心遇见另一颗良心。”几乎是无偿地帮着巴度。学宜把卖画赚的一点钱拿去编曲,很多朋友都说她荒唐,但听过专辑后,无不对她折服。
从小艰辛的生活,给了她生命一种重量,吃苦耐劳,心宁气定。学宜的魅力吸引很多异性的眼光,但她有自己独特的恋爱观。她不谈恋爱,“相信爱情还不如相信一片叶子。叶子能看到变绿变黄,爱情看不到。”她承认自己是宿命的,从未刻意去做一件事情,总觉得有个约会在远方等着她,为此她脚步不息。
因为理想 我不会改变
学宜的举手投足间总带着股抒情的味道。因为《夜宴》片尾曲《我用所有报答爱》,大家认识了她,但她早已是个有无数fans的诗人兼成功的画廊经纪人,还制作过一张专辑,活得比谁都努力,也比谁都通达,“我的生活就是我的作品。”在她位于北京798工厂的XYZ画廊里,她淡然地说。
有朋友曾送给谭盾一本诗集《童年河》,当时谭盾正筹备“禅宗少林·音乐大典”。诗里的自然气息让他有种禅意的共鸣,就找来作者探讨,尔后将其推荐给冯小刚。《我用所有报答爱》是学宜写的第三个版本,原曲基础上填词进去,不同以往先作词后谱曲的一气而成。“填词技术性很强,我不在行,也有违我的本意。”所以创作特别痛苦,所幸谭盾和冯小刚一直在鼓励她。“这是一个难忘的经历。”但学宜坦言自己更爱第一个版本,那是早在谭盾把故事大纲告诉她时写的,就叫《夜宴》:泪洒在酒杯/情断在杯外/一刹那间,岁月从此一刀两断/已经是风雨无边/已经是剑在眼前/我就是这场夜宴。如果说歌者给了歌曲以生命,学宜正是赋予这首好歌以灵魂的人。
学宜也曾为纪念张国荣而写下《风里唱》(巴度演唱),为纪念一个生命的来和去。她说:“我常于深夜,看见无数承载着灵魂的烛台闪着光斑聚在我身边,那是我们逝去的爱和美好。泪水解释不了悲伤,对于生命我们似乎了解得太少,要求得太多。和我一起来听巴度的《风里唱》吧,那是我对生命之爱的表达。”
在这样一个欲望横流的世界里,需要像学宜这样的人,用诗一样的感受和语言,为心灵布道。而现在的学宜仍在津津有味地打理她在798的画廊。
责编/昕莉
因为苦难 我渴望浪漫
曾有人问学宜,“不管做什么,你永远知道自己该呆在哪里,这股力量来自哪里?”学宜说:“来自于我的基础。基础多牢固,就能走多远。”
这个基础更多形成于她多劫的童年。苦难始于5岁那年的夏天。学宜出生在我国最北部的漠河,5个兄弟姐妹,她排行老二。那天云特别低,她看见很多人都往她家跑。她本能地冲向家。家里围着很多人,母亲上吊,刚被解下来。她看见母亲脸色苍白地躺在炕上。那一刻,她知道人生从此不一样了。
母亲被抢救过来了,但她疯了,而且很厉害,动不动就往外跑。学宜的童年记忆就是漫山遍野找母亲。物质生活的极端困苦和艰难,培养了她很多潜力。到了8岁,她什么都做,挑柴担水,照看幼弟,卖东西换钱。有人或许还能想起集市里那个安静地坐在一隅说“你给多少就是多少”的女孩。
她曾偷废铁卖,直到有一天被一个同龄女孩发现。她把学宜拦在窄巷里,两人都沉默,一只蝴蝶落在藏着废铁的筐上。女孩让路了,但学宜知道注定无路可逃。女孩后来抢了她销赃得来的2块5毛钱飞快地跑了。那瞬间,学宜却奇怪地如释重负:“感觉她抢走了我的坏命运,从此我不再偷东西。”这个故事后来写入她自传式的电影剧本里,很多导演看了都爱不释手,包括香港的张婉婷。
学宜曾用“艰难美好”来形容童年。山野里找妈妈,一路风景就是朋友,她从不寂寞。“也恰是找妈妈的路,完成了我世界观的启蒙。人生悲欢离合,早在自然里全部演绎完了,有挫折不必感伤,因为生命就是一个过程。”
很多苦难是没法言说的。当外人为她的淡定而惊奇时,她却说:“我知道,忧郁的快乐,是无法忘怀的快乐。”于是这个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质朴女子把她的忧郁,甚至可以说是苦难的童年轻快地编织成了《童年河·长短歌》。
因为诗歌 我花枝招展
“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我是个好诗人。”6岁那年,学宜曾买了一本普希金的诗。“当时没人告诉我普希金是谁,几乎是种本能。”周围的邻居都惊奇她识字。那时的她从未进过学校。她说很简单,看别的小朋友怎么读课文,平日里多注意周围的宣传标语之类的,自然而然就会了。11岁时,邻居劝她爸爸,“你让二丫头去读书吧,识字了也好填户口本。”有一天大弟逃学,父亲就让她替着上学了。父亲只是不想浪费已交的学费,根本不指望她能学出什么来,甚至想那学期完后,她该回家干家务活儿,她是女孩子而已。谁也没料到这孩子读书那么好。六年级时还得了全国作文一等奖,而她几乎是跳级读。“我内心里一直有一股力量,后来才发现是诗歌。”
初二夏天,小弟跑来教室。学宜一看就知道妈妈又跑了。她领着弟弟出去找。三伏天太阳很毒,她看到母亲中暑躺在地上。母亲的样子很难受,没人愿意搭理她,甚至路过也绕开。“疯子”在那样闭塞的地方对老百姓来说如同可怕的不知名的病毒。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力量,14岁的她把母亲背到边上的小树林。母亲醒了,很清醒,开口就问:“你恨我吗?要诚实回答。”学宜说,“生命是自己的,你给了我生命,你的任务就完成了。我的好坏和你没有关系。”然后她在地上写了下来,这成了她的第一首诗《草籽的命运》。
从那之后,诗歌从未在她生命里缺席。“它像一盏灯。一种陪伴。”多年后,某个女商人夸她是女诗人里最漂亮的,问她,“诗歌能不能养活人?”学宜告诉她:“你今天觉得我挺漂亮的,有一天我老了,你还觉得我很优雅,那是诗歌给我的。”
安静沉湎于自己喜欢的事情里,执著而飘逸。
这就是学宜的气质。
因为聪明 我游手好闲
21岁读完高中,学宜就去挣钱,做过很多营生:在当地当过新闻干事,200元一个月的饭店迎宾……后来承包了汽水厂才开始赚点钱。母亲那时候也已好转。父亲对她姑娘家的态度也大为改观,因为一家人中,就她最出息了。亲戚、朋友们都以为她家的好日子就要开始了,但学宜却做出了大胆的决定。
“我做事从不给自己留后路,兜里只要有2000元钱,我就敢辞掉工作。”24岁的一天,她突然觉得应该离开村庄,就带了1500元钱坐上火车远行。离开的原因:生活太乏味,这不是她要的。火车路经北京,满墙迎春花开,北京的普通话特幽默,阳光格外的耀眼……她觉得到家了,就留在了北京。“北京是一个奇特的城市,充满着魅惑力,更可贵的是包容。”没几天,学宜兜里的钱所剩无几,开始工作,找的第一份工作是家具推销。对于学宜来说,生意场上的弯弯道道是她所厌恶的,但她说做一件就要做好,所以她将推销的工作认真地做,生意好到老板让她独立去开分店,但她觉得不是自己想要的,就辞职了。学宜转向完全陌生的领域——画画。
人家奇怪于她没有经过任何系统的训练,为何选择了画画?她从不就这样的问题作答,“看我的画就成。”1999年,她第一次做画展,花光了所有钱,兜里只剩下100元。展览设在五星级酒店,她在对面小店吃拉面。展览很成功,当天就卖掉17幅画。
她成了京城艺术画家圈子里头个性独特的女人。朋友们以为她会安定写来,写写文字,画画玩儿,甚至会预测她一准找个艺术人士了结婚姻大事,过有情调女人的生活。她从离家到北京,走的路从未按照过既定的路线。所以这次也不例外。
一个偶然的机会和巴度结缘,开始她另一种生活——帮她做专辑。“一颗良心遇见另一颗良心。”几乎是无偿地帮着巴度。学宜把卖画赚的一点钱拿去编曲,很多朋友都说她荒唐,但听过专辑后,无不对她折服。
从小艰辛的生活,给了她生命一种重量,吃苦耐劳,心宁气定。学宜的魅力吸引很多异性的眼光,但她有自己独特的恋爱观。她不谈恋爱,“相信爱情还不如相信一片叶子。叶子能看到变绿变黄,爱情看不到。”她承认自己是宿命的,从未刻意去做一件事情,总觉得有个约会在远方等着她,为此她脚步不息。
因为理想 我不会改变
学宜的举手投足间总带着股抒情的味道。因为《夜宴》片尾曲《我用所有报答爱》,大家认识了她,但她早已是个有无数fans的诗人兼成功的画廊经纪人,还制作过一张专辑,活得比谁都努力,也比谁都通达,“我的生活就是我的作品。”在她位于北京798工厂的XYZ画廊里,她淡然地说。
有朋友曾送给谭盾一本诗集《童年河》,当时谭盾正筹备“禅宗少林·音乐大典”。诗里的自然气息让他有种禅意的共鸣,就找来作者探讨,尔后将其推荐给冯小刚。《我用所有报答爱》是学宜写的第三个版本,原曲基础上填词进去,不同以往先作词后谱曲的一气而成。“填词技术性很强,我不在行,也有违我的本意。”所以创作特别痛苦,所幸谭盾和冯小刚一直在鼓励她。“这是一个难忘的经历。”但学宜坦言自己更爱第一个版本,那是早在谭盾把故事大纲告诉她时写的,就叫《夜宴》:泪洒在酒杯/情断在杯外/一刹那间,岁月从此一刀两断/已经是风雨无边/已经是剑在眼前/我就是这场夜宴。如果说歌者给了歌曲以生命,学宜正是赋予这首好歌以灵魂的人。
学宜也曾为纪念张国荣而写下《风里唱》(巴度演唱),为纪念一个生命的来和去。她说:“我常于深夜,看见无数承载着灵魂的烛台闪着光斑聚在我身边,那是我们逝去的爱和美好。泪水解释不了悲伤,对于生命我们似乎了解得太少,要求得太多。和我一起来听巴度的《风里唱》吧,那是我对生命之爱的表达。”
在这样一个欲望横流的世界里,需要像学宜这样的人,用诗一样的感受和语言,为心灵布道。而现在的学宜仍在津津有味地打理她在798的画廊。
责编/昕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