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座颇费了一番心思布置出来的四合院。院里挂着红灯笼,种着月季和石榴。茶室里摆放的是从潘家园旧货市场淘来的雕花明清旧家具,桌上放着竹茶盘、精美的青花瓷茶具,墙上是淡雅的中国山水画。厨房里有一条长长的案子,可供一二十人同时就餐。案子的尽头是锅灶,客人们可以一边品尝美食,一边观看厨师的现场操作。包饺子时,这条长案可以让客人们同时操作。
这里就是澳大利亚小伙子马克办的“胡同学校”,他花了足足六个月的时间来精心布置,就是不希望给人以“学校”的感觉。他的愿望是让更多的外国人深入接触中国文化,在他看来,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绝不是走马观花地跟着导游走一圈就能了解的。
中国的好东西太多了
马克曾经患有严重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澳大利亚的医生预言他只能活三年。神奇的是,父母找来的中医竟治好了他的病。2002年,马克只身一人从澳洲来到中国,想看看这个令他重生的神奇的国家。
他边打工边在中国四处旅游,所遇到的一切都深深令他着迷——在黄山时迷了路,饥寒交迫之际偶遇一位老和尚将他带回寺庙,在那里,他品尝到了“世界上最美味的饮料”——一杯热气腾腾的明前毛峰,从此他对中国的茶文化一往情深。
最令马克着迷的还是中国的美食。早餐他喜欢吃馒头蘸酱豆腐,并把酱豆腐称作“中国奶酪”。中午他常常去一家烧饼铺买最爱吃的糖火烧,再带两个豆沙馅的烧饼预备当下午茶。周末他则专程骑自行车去远处的一个煎饼摊买煎饼,他说这是他吃过的最好吃的“汉堡包”。在中国,马克很少吃西餐,因为这么多的美食已经让他应接不暇。
业余时间马克最爱去的地方是马连道,去的次数多了,他和不少茶叶店的老板成了朋友。他们让马克学到了很多茶叶方面的知识。马克也渐渐摸清了马连道的门道,再也不用担心买茶叶会挨宰了。
热心的马克常常充当一些外国朋友的向导。但他发现这些朋友往往只走马观花地参观一些有名的景点后就离开了,并没有真正了解到中国文化中最美的东西。“因为我本人对中国文化很有兴趣,我就想办一个学校让外国人更加了解中国,而我也能和他们一起学到更多东西,这样不是很好吗?”
了解中国,从肚子学起
马克并没有太多的积蓄,远远不够支付开办一所学校的费用。他想到了一位以前的同事——现在顺义国际学校当外教的斯坦茜。斯坦茜很喜欢马克的主意,但对于投资有些犹豫,毕竟这笔钱不是小数目。而且一个外国人在中国办学校教授中国文化,成功的几率有多大,大家心里都没谱。
不过看了马克辛辛苦苦找到的四合院,斯坦茜心动了,这正是她心中向往的中国式生活。她马上告诉马克同意一起办学校,不过她提出一个条件:她要在学校里做兼职艺术老师。
“胡同学校”开张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学员寥寥无几。很多来北京的外国人不知道这里,他们也没有钱去打广告。为了让学校支撑下去,马克又在外面做起了兼职,斯坦茜为了省钱,也退掉了之前租的房子,搬到小院里住下。
靠着外国朋友们的口口相传,“胡同学校”在老外的圈子里传开了,还有人专程从国外找到这里。学员多了,马克开始不断招聘工作人员,包括会讲英语的中国厨师。
“要了解中国,先从肚子学起。”当初为学校设计课程时,马克首先想到的就是教外国人做中国菜。他先带着大家逛菜市场,教他们辨认中国的各种食材,同时不忘开个小玩笑,“豆腐在中国很常见,做出来味道很好,但你们不能说‘我爱吃豆腐’,因为这句话在中国还有别的含义。”
花椒、麻椒、青花椒,要说清每种调料有什么区别、怎么使用,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马克告诉大家不要着急,慢慢来,能了解多少算多少,他本人也还在不断学习中。逛完菜市场,马克喜欢带大家品尝老北京小吃,豆汁、焦圈、豆腐脑、油条、小笼包……并且告诉他们,中国的食品讲究趁热吃,口感最好。
饺子是必修课,马克改进了饺子的品种,使之更适应外国人的口味。他在面中加上胡萝卜汁、菠菜汁,饺子变出了美丽的颜色,他还教大家调制巧克力馅、奶酪蘑菇馅。不过也有学员给他出更有创意的难题,“马克,有绿茶馅的饺子吗?”蛋炒饭、拉面、排骨莲藕汤、麻婆豆腐……凡是马克觉得有特色的中国美食,都纳入了授课内容。
“胡同寻宝”是“胡同学校”的另一个活动,为了让客人们更深入地了解胡同文化,让他们亲手触摸到胡同的一草一木,马克从北京孩子爱玩的“藏猫猫”游戏想到了“胡同寻宝”。在一张纸上列下来所要完成的任务,规定好时间,大家就可以出发了。寻宝的范围不限于九道湾胡同,还有可能在鼓楼,在故宫。客人们说在寻宝的过程中,他们才发现原来北京的四合院中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厢房高低都不一样。北京人喜欢在院子里栽石榴和葡萄,喜欢在饭后端个茶缸子在外面下棋聊天。北京人热心好客,常常把他们带到想去的地方。
马克给他们一一讲解,四合院里不同方位的房子代表的地位不一样。主人住北房,是最高的。东厢房比西厢房高,因为西属金,东属木,怕金克了木。古代中国人重男轻女,男孩子要住东厢房,因为太阳从东边升起,住东边意味着“栋梁之材”。西厢房则住女孩子。东西厢房的台阶也不一样高,东面的要高于西面的,这意味着儿子的地位要比女儿高。此外,海棠、石榴、玉兰、葡萄、枣树,这些树都有吉祥之意。海棠象征荣华、富贵,取其意“满堂富贵”。玉兰暗喻“金玉满堂”,石榴籽多,象征子孙满堂,日子红红火火。葡萄象征着多子多孙。而北京人不会在自家院里种桑树、松树、柏树等,因为这些树是阴宅(庙宇、坟地)的房子才种的。
在四合院的茶室里,马克为客人们泡了滇红、普洱、铁观音和绿茶,让他们慢慢品尝味道的不同。他一边讲解每种茶叶的特性,不同的茶有不同的茶具、水温、泡制时间,又教大家如何区分普洱和红茶,熟普洱与生普洱有什么不同,让他们看干茶叶的颜色,闻泡过的茶叶是什么味道,让他们用心体会每种茶的不同香味。
此外,马克还开设了太级、中医、骑车旅行等活动,只要发现好玩的地方、有趣的东西,马克都考虑怎么纳入到学校里来。
和邻居们友好相处
“胡同学校”所在的九道湾胡同位于北新桥附近,一直以来都是一条安静的小巷子,住的都是老北京人。刚开始听说有老外要在这里办学校,邻居们都不同意,他们找到居委会,说不能让这条胡同成为烟袋斜街、南锣鼓巷那样的商业街。
这个四合院是马克花费了很多时间才找到的,他之所以选择这里,也是因为这条胡同的安静更能让外国人看到原汁原味的老北京人生活。
面对邻居的非议,马克有自己的办法。在中国生活多年,他深知老北京人待人宽厚、热心肠的一面,关键是与邻居们沟通好,让他们认可这件事的意义,也一定不能给大家带来生活上的不便。
马克把老北京邻居们请到小院里吃饭,亲自下厨烧菜,不管味道如何,让邻居们看到了他的诚意。同时,马克向大家保证会让学员们出入胡同时保持安静,晚上九点之前一定关门,不会影响邻居们休息。
现在,老北京邻居们都喜欢上了这个做事认真的外国小伙儿,因为他信守诺言,从不给邻居们惹麻烦,见了面总是有礼貌地打招呼,还常常送些自己烤制的小饼干、比萨给邻居们品尝。而邻居们也会热情地把胡同中出现的外国人不由分说地领到这里,虽然有时人家只是逛胡同的路人。
现在,马克在中国有了自己的家庭,妻子是位中国姑娘,他们相识于一次朋友的聚会上。马克已经决定在中国长住下去,他与四合院房东又签了十年的合同,他说,中国文化就像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宝库,他要学的还很多。
编辑/王文娜 [email protected]
这里就是澳大利亚小伙子马克办的“胡同学校”,他花了足足六个月的时间来精心布置,就是不希望给人以“学校”的感觉。他的愿望是让更多的外国人深入接触中国文化,在他看来,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绝不是走马观花地跟着导游走一圈就能了解的。
中国的好东西太多了
马克曾经患有严重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澳大利亚的医生预言他只能活三年。神奇的是,父母找来的中医竟治好了他的病。2002年,马克只身一人从澳洲来到中国,想看看这个令他重生的神奇的国家。
他边打工边在中国四处旅游,所遇到的一切都深深令他着迷——在黄山时迷了路,饥寒交迫之际偶遇一位老和尚将他带回寺庙,在那里,他品尝到了“世界上最美味的饮料”——一杯热气腾腾的明前毛峰,从此他对中国的茶文化一往情深。
最令马克着迷的还是中国的美食。早餐他喜欢吃馒头蘸酱豆腐,并把酱豆腐称作“中国奶酪”。中午他常常去一家烧饼铺买最爱吃的糖火烧,再带两个豆沙馅的烧饼预备当下午茶。周末他则专程骑自行车去远处的一个煎饼摊买煎饼,他说这是他吃过的最好吃的“汉堡包”。在中国,马克很少吃西餐,因为这么多的美食已经让他应接不暇。
业余时间马克最爱去的地方是马连道,去的次数多了,他和不少茶叶店的老板成了朋友。他们让马克学到了很多茶叶方面的知识。马克也渐渐摸清了马连道的门道,再也不用担心买茶叶会挨宰了。
热心的马克常常充当一些外国朋友的向导。但他发现这些朋友往往只走马观花地参观一些有名的景点后就离开了,并没有真正了解到中国文化中最美的东西。“因为我本人对中国文化很有兴趣,我就想办一个学校让外国人更加了解中国,而我也能和他们一起学到更多东西,这样不是很好吗?”
了解中国,从肚子学起
马克并没有太多的积蓄,远远不够支付开办一所学校的费用。他想到了一位以前的同事——现在顺义国际学校当外教的斯坦茜。斯坦茜很喜欢马克的主意,但对于投资有些犹豫,毕竟这笔钱不是小数目。而且一个外国人在中国办学校教授中国文化,成功的几率有多大,大家心里都没谱。
不过看了马克辛辛苦苦找到的四合院,斯坦茜心动了,这正是她心中向往的中国式生活。她马上告诉马克同意一起办学校,不过她提出一个条件:她要在学校里做兼职艺术老师。
“胡同学校”开张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学员寥寥无几。很多来北京的外国人不知道这里,他们也没有钱去打广告。为了让学校支撑下去,马克又在外面做起了兼职,斯坦茜为了省钱,也退掉了之前租的房子,搬到小院里住下。
靠着外国朋友们的口口相传,“胡同学校”在老外的圈子里传开了,还有人专程从国外找到这里。学员多了,马克开始不断招聘工作人员,包括会讲英语的中国厨师。
“要了解中国,先从肚子学起。”当初为学校设计课程时,马克首先想到的就是教外国人做中国菜。他先带着大家逛菜市场,教他们辨认中国的各种食材,同时不忘开个小玩笑,“豆腐在中国很常见,做出来味道很好,但你们不能说‘我爱吃豆腐’,因为这句话在中国还有别的含义。”
花椒、麻椒、青花椒,要说清每种调料有什么区别、怎么使用,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马克告诉大家不要着急,慢慢来,能了解多少算多少,他本人也还在不断学习中。逛完菜市场,马克喜欢带大家品尝老北京小吃,豆汁、焦圈、豆腐脑、油条、小笼包……并且告诉他们,中国的食品讲究趁热吃,口感最好。
饺子是必修课,马克改进了饺子的品种,使之更适应外国人的口味。他在面中加上胡萝卜汁、菠菜汁,饺子变出了美丽的颜色,他还教大家调制巧克力馅、奶酪蘑菇馅。不过也有学员给他出更有创意的难题,“马克,有绿茶馅的饺子吗?”蛋炒饭、拉面、排骨莲藕汤、麻婆豆腐……凡是马克觉得有特色的中国美食,都纳入了授课内容。
“胡同寻宝”是“胡同学校”的另一个活动,为了让客人们更深入地了解胡同文化,让他们亲手触摸到胡同的一草一木,马克从北京孩子爱玩的“藏猫猫”游戏想到了“胡同寻宝”。在一张纸上列下来所要完成的任务,规定好时间,大家就可以出发了。寻宝的范围不限于九道湾胡同,还有可能在鼓楼,在故宫。客人们说在寻宝的过程中,他们才发现原来北京的四合院中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厢房高低都不一样。北京人喜欢在院子里栽石榴和葡萄,喜欢在饭后端个茶缸子在外面下棋聊天。北京人热心好客,常常把他们带到想去的地方。
马克给他们一一讲解,四合院里不同方位的房子代表的地位不一样。主人住北房,是最高的。东厢房比西厢房高,因为西属金,东属木,怕金克了木。古代中国人重男轻女,男孩子要住东厢房,因为太阳从东边升起,住东边意味着“栋梁之材”。西厢房则住女孩子。东西厢房的台阶也不一样高,东面的要高于西面的,这意味着儿子的地位要比女儿高。此外,海棠、石榴、玉兰、葡萄、枣树,这些树都有吉祥之意。海棠象征荣华、富贵,取其意“满堂富贵”。玉兰暗喻“金玉满堂”,石榴籽多,象征子孙满堂,日子红红火火。葡萄象征着多子多孙。而北京人不会在自家院里种桑树、松树、柏树等,因为这些树是阴宅(庙宇、坟地)的房子才种的。
在四合院的茶室里,马克为客人们泡了滇红、普洱、铁观音和绿茶,让他们慢慢品尝味道的不同。他一边讲解每种茶叶的特性,不同的茶有不同的茶具、水温、泡制时间,又教大家如何区分普洱和红茶,熟普洱与生普洱有什么不同,让他们看干茶叶的颜色,闻泡过的茶叶是什么味道,让他们用心体会每种茶的不同香味。
此外,马克还开设了太级、中医、骑车旅行等活动,只要发现好玩的地方、有趣的东西,马克都考虑怎么纳入到学校里来。
和邻居们友好相处
“胡同学校”所在的九道湾胡同位于北新桥附近,一直以来都是一条安静的小巷子,住的都是老北京人。刚开始听说有老外要在这里办学校,邻居们都不同意,他们找到居委会,说不能让这条胡同成为烟袋斜街、南锣鼓巷那样的商业街。
这个四合院是马克花费了很多时间才找到的,他之所以选择这里,也是因为这条胡同的安静更能让外国人看到原汁原味的老北京人生活。
面对邻居的非议,马克有自己的办法。在中国生活多年,他深知老北京人待人宽厚、热心肠的一面,关键是与邻居们沟通好,让他们认可这件事的意义,也一定不能给大家带来生活上的不便。
马克把老北京邻居们请到小院里吃饭,亲自下厨烧菜,不管味道如何,让邻居们看到了他的诚意。同时,马克向大家保证会让学员们出入胡同时保持安静,晚上九点之前一定关门,不会影响邻居们休息。
现在,老北京邻居们都喜欢上了这个做事认真的外国小伙儿,因为他信守诺言,从不给邻居们惹麻烦,见了面总是有礼貌地打招呼,还常常送些自己烤制的小饼干、比萨给邻居们品尝。而邻居们也会热情地把胡同中出现的外国人不由分说地领到这里,虽然有时人家只是逛胡同的路人。
现在,马克在中国有了自己的家庭,妻子是位中国姑娘,他们相识于一次朋友的聚会上。马克已经决定在中国长住下去,他与四合院房东又签了十年的合同,他说,中国文化就像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宝库,他要学的还很多。
编辑/王文娜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