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当兴趣和内在的愉快情感结合时,人本身会对周围的事物充满高度的积极性,这种积极性从教育学角度来说,就是一种求知的动力。为此,笔者提出欢乐课堂的教学理念,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一、使用富有魅力的个性化语言,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热情
新课标明确指出,在常规课堂教学中,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信息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传递,这个时候教师的一言一行,往往能激发和鼓励学生表达出自己独到的见解,点燃学生求知的火焰。那么如何达到这样的效果呢?首先,教师要有活泼开朗的外在仪表,精神状态要非常好,神采奕奕,这样会让学生受到感染,听课热情也会为之提高。其次,要注意使用富有魅力的个性化语言,比如学习一些耳熟能详的电影电视里的经典台词,或者是某个地方的方言等,增加亲和力。让学生能够为老师鲜明的特点而感到耳目一新。比如在讲到古诗《寻隐者不遇》时,我对全文的朗读采用了普通话和东北方言,得同学们都觉得颇为新鲜好奇,同时又觉得很有趣,都不知不觉开始模仿,课堂立刻活跃起来。当同学回答问题之后,我又会适当地采用幽默语言点评:“你说的十分、非常以及very的好,大家呱唧呱唧。”
语文课堂中的欢乐气氛,可以说是引爆课堂效果的催化剂,它不仅能够让学生情绪高涨,增加对语文的接受度,更能够点燃教师本人的授课热情,从而唤醒教师对欢乐课堂的驾驭本能。所以在课堂伊始,教师就要进行课堂气氛的预热,对学生进行欢乐情绪的引导。
二、巧妙设计导入语,将学生带入课文角色,引爆课堂欢乐气氛
小学生对故事是非常感兴趣的。在对人物角色上,每个孩子都喜欢课文角色和自己有点什么联系。心理学研究表明,这是学生的一种对内在自我的角色意识。我在讲述新课时,常常会选择采用叙述者的方式,导入新课。比如讲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滥竽充数》时,我就这样导入:“2012年的某个下午,5(2)班的张乐嘉坐在教室里,突然哈哈大笑,他这一笑,弄得周围的同学都很好奇。只见他翻着一本书,同桌文伽吴凑过去一看,不由得也哈哈大笑。这下可不得了,连平时沉默寡言,非常内向的卢浩明也过来凑热闹,居然也情不自禁笑起来。啥故事这么吸引人啊?卢浩明,你告诉大家,你看到什么了啊?”同学们都兴致勃勃地看着卢浩明。卢浩明刚开始也不知所以,后来猜到了要上新课,立刻回答说:“我在看故事《滥竽充数》啊。”他刚说完,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看下去。这时候我就问:“这么好笑的故事哪位同学来表演?”课堂上立刻活跃起来,同学们都跃跃欲试,有些孩子在下面就开始撇着腔调说起来了,将课文当作小品来演绎。这节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推陈出新,改编原文,将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入高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的意义上来说,小学生的求知欲非常之强,面对未知的世界,他们的头脑中装满了问题,就连十万个为什么也无法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在课堂中如果能够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那么将会收获学生自主自发的学习热情,到时候释放出来的智慧将是教师无法想象的。例如,我在讲述《嫦娥奔月》之前,并没有让学生打开课本,而是要求全体都闭上眼睛,我讲道:“这是一个梦中的故事。我们班的王萌萌同学做过,隔壁班的刘晓晓也做过。这个故事住在每个人的梦里。你想要听这个梦中的故事吗?”同学们都兴致高涨,屏息凝神听我继续讲述。当我讲到后羿射下太阳时按下不讲并设置悬念,问各位同学假设没有后羿,世界会如何?同学们七嘴八舌,我继续追问:“如果你看见后羿,最想对他说什么话?最想问什么问题?”学生们非常乐意讨论这个话题,我就让他们写下来,最后在班级内编成了一个神话续集本。当讲到嫦娥喝了仙药飞上天之后,我话锋一转,问大家每年中秋月圆之夜,看到月亮上有什么?学生齐回答有月桂树还有嫦娥。我继续将故事深化讲述,并且将情节中的人物附加了一些班里的同学,比如刘天平平时比较胆小,我就在故事中加入他,让他在《嫦娥奔月》中作为一个记者采访嫦娥,问嫦娥有没有后悔自己做过的事儿。学生都非常乐意被叫到自己的名字,都希望我能够将自己安排到故事当中去。通过将学生作为故事人物,像是人物主角那样亲身见证了神话故事的整个过程,孩子们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鲜感。而每次我预设的问题,都得到了积极的响应和探索。
教师能够让语文课变成欢声笑语的海洋,既能获得欢乐,又能够让学生们获取知识。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仅满足于按课前编制的教案照本宣科地展示,而要从自己的情绪到眼神,再到动作语言,都要进行深入的探讨,从而能够随时引爆学生的欢乐情绪,让学生的认知需求得到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盐城市亭湖区新洋港实验小学)
一、使用富有魅力的个性化语言,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热情
新课标明确指出,在常规课堂教学中,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信息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传递,这个时候教师的一言一行,往往能激发和鼓励学生表达出自己独到的见解,点燃学生求知的火焰。那么如何达到这样的效果呢?首先,教师要有活泼开朗的外在仪表,精神状态要非常好,神采奕奕,这样会让学生受到感染,听课热情也会为之提高。其次,要注意使用富有魅力的个性化语言,比如学习一些耳熟能详的电影电视里的经典台词,或者是某个地方的方言等,增加亲和力。让学生能够为老师鲜明的特点而感到耳目一新。比如在讲到古诗《寻隐者不遇》时,我对全文的朗读采用了普通话和东北方言,得同学们都觉得颇为新鲜好奇,同时又觉得很有趣,都不知不觉开始模仿,课堂立刻活跃起来。当同学回答问题之后,我又会适当地采用幽默语言点评:“你说的十分、非常以及very的好,大家呱唧呱唧。”
语文课堂中的欢乐气氛,可以说是引爆课堂效果的催化剂,它不仅能够让学生情绪高涨,增加对语文的接受度,更能够点燃教师本人的授课热情,从而唤醒教师对欢乐课堂的驾驭本能。所以在课堂伊始,教师就要进行课堂气氛的预热,对学生进行欢乐情绪的引导。
二、巧妙设计导入语,将学生带入课文角色,引爆课堂欢乐气氛
小学生对故事是非常感兴趣的。在对人物角色上,每个孩子都喜欢课文角色和自己有点什么联系。心理学研究表明,这是学生的一种对内在自我的角色意识。我在讲述新课时,常常会选择采用叙述者的方式,导入新课。比如讲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滥竽充数》时,我就这样导入:“2012年的某个下午,5(2)班的张乐嘉坐在教室里,突然哈哈大笑,他这一笑,弄得周围的同学都很好奇。只见他翻着一本书,同桌文伽吴凑过去一看,不由得也哈哈大笑。这下可不得了,连平时沉默寡言,非常内向的卢浩明也过来凑热闹,居然也情不自禁笑起来。啥故事这么吸引人啊?卢浩明,你告诉大家,你看到什么了啊?”同学们都兴致勃勃地看着卢浩明。卢浩明刚开始也不知所以,后来猜到了要上新课,立刻回答说:“我在看故事《滥竽充数》啊。”他刚说完,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看下去。这时候我就问:“这么好笑的故事哪位同学来表演?”课堂上立刻活跃起来,同学们都跃跃欲试,有些孩子在下面就开始撇着腔调说起来了,将课文当作小品来演绎。这节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推陈出新,改编原文,将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入高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的意义上来说,小学生的求知欲非常之强,面对未知的世界,他们的头脑中装满了问题,就连十万个为什么也无法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在课堂中如果能够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那么将会收获学生自主自发的学习热情,到时候释放出来的智慧将是教师无法想象的。例如,我在讲述《嫦娥奔月》之前,并没有让学生打开课本,而是要求全体都闭上眼睛,我讲道:“这是一个梦中的故事。我们班的王萌萌同学做过,隔壁班的刘晓晓也做过。这个故事住在每个人的梦里。你想要听这个梦中的故事吗?”同学们都兴致高涨,屏息凝神听我继续讲述。当我讲到后羿射下太阳时按下不讲并设置悬念,问各位同学假设没有后羿,世界会如何?同学们七嘴八舌,我继续追问:“如果你看见后羿,最想对他说什么话?最想问什么问题?”学生们非常乐意讨论这个话题,我就让他们写下来,最后在班级内编成了一个神话续集本。当讲到嫦娥喝了仙药飞上天之后,我话锋一转,问大家每年中秋月圆之夜,看到月亮上有什么?学生齐回答有月桂树还有嫦娥。我继续将故事深化讲述,并且将情节中的人物附加了一些班里的同学,比如刘天平平时比较胆小,我就在故事中加入他,让他在《嫦娥奔月》中作为一个记者采访嫦娥,问嫦娥有没有后悔自己做过的事儿。学生都非常乐意被叫到自己的名字,都希望我能够将自己安排到故事当中去。通过将学生作为故事人物,像是人物主角那样亲身见证了神话故事的整个过程,孩子们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鲜感。而每次我预设的问题,都得到了积极的响应和探索。
教师能够让语文课变成欢声笑语的海洋,既能获得欢乐,又能够让学生们获取知识。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仅满足于按课前编制的教案照本宣科地展示,而要从自己的情绪到眼神,再到动作语言,都要进行深入的探讨,从而能够随时引爆学生的欢乐情绪,让学生的认知需求得到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盐城市亭湖区新洋港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