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害怕站在阳光下,阳光太刺眼;我害怕站在人群中,人太多;我害怕站在山顶上,山太高……我是一个胆小鬼,可是我是多么渴望成为勇敢者啊!每当看到同学在讲台上充满自信地表演,我都有一种冲上去的冲动。我多么渴望有一天能像他们一样勇敢地站在上面,让台下的人也抬头望我;我多么渴望有一天,也像那些有能力的同学一样,站在山顶上领略高处远眺的快乐。
……”
三分钟“讲自己的故事”活动正在进行,台上发言的是班里最腼腆、最文静的女孩谭韵。活动开始前,我拿了一篇学生习作《与魔鬼挑战》跟同学们讨论了三个问题:
记叙文开头应写什么?
《与魔鬼挑战》开头:
天空中没有月亮,没有云,什么都没有,只有黑咕窿咚的黑暗……
“你们的任务很简单,”老冯看着我们,脸上带着诡秘的微笑,“这座两百多米的山上,我藏了三样东西,只要把它们找回来,一切就OK了,这是找东西的单子……”他递给我一张脏兮兮的纸片。
“又是一次魔鬼训练。”我心里嘀咕着,一百个不愿,却不敢出声:谁叫我们今天违反纪律。老冯的脾气我是知道的:先礼后兵,一旦失“礼”,别想他给你发善心。
记叙文无论用什么方法开头,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把事情发生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并同时让读者感到矛盾冲突的焦点所在,引起读者对下文的关注。例如《与魔鬼挑战》,开头首先描写天气,交代故事发生在晚上,同时笔锋一转,通过“老冯”交代任务和“我”心里嘀咕,交代事情发生的原因以及“我”对“老冯”魔鬼训练的怨恨和无奈:天黑、山高,难以完成任务,心里极不情愿却因违反了纪律而不敢违抗。多种矛盾吸引读者继续关注——下文该如何展开和收场?
如何写好事件的过程?
《与魔鬼挑战》事件发展过程:
“走吧。”我拍拍Mars的肩膀,打着哈欠。
“老冯有毛病啊,这样把我们往死里整。”走在最后的Anne边走边嘟哝,“你们走慢点呀,我怕鬼啊。”
我也有点毛骨悚然。虽然我一向自诩“胆大包天”,但在这样黑的夜里,登上这样一个无人的山上,也还是第一次。
“嚷嚷什么,今天逃出去上网的胆哪去了?”我嘴很硬,心里却已经开始后悔今天所犯的错了。
六个人当中,只有我和Bill记得带手电,所以,我打头他垫后,借着朦胧的微光,一行六个人提心吊胆地往山上摸。三个女生时不时发出几声尖叫,弄得大家好不心烦意乱。
老冯真不够意思,当我们找到两件东西后才发现他把第三件东西放到了一个洞里。把头探下去,冷风嗖嗖,一股阴冷的气息直窜上来。
“你说这洞有多深?有三米吧?”Linda讨好似的看着我。
我知道他害怕了。看他可怜兮兮的样子,我有些愧疚,恨自己没带好头,让兄弟受这样的罪。
“行了,别看着我,有种的下去,当初跟我逃跑出去的时候没见你们这样害怕。”我没好气地说。
“听着,Linda,带着三个女的先下山,别让老冯说我们是孬种!”
“可是你……”
“没有可是,走吧,山下等我。”
看着他们远去,我舒了一口气,将瑞士军刀拿出来,把带来的绳子接好捆在洞口的树桩上。
终于下到了洞底。一块石头上压着一张纸条,借着手电的微光,我看到一行粗犷的字:有种的,改掉自己的臭毛病——老冯。
一股热浪直冲我的脑门:“‘有种的’,我一向认为自己有种,却不知天不怕地不怕的我仍然是一个孬种。我在自己的臭毛病面前,是那么卑微,那么低声下气,对自己的臭毛病是那么言听计从,我算什么男子汉……老冯,真有你的。”
下山的路上,我健步如飞,脑海里浮现着老冯诡秘的微笑。我知道我上了他的当,结局是他事先早安排好的,一切陷阱都是他事先挖好的。但说老实话,我一点都不恨他,我对他的“魔鬼训练计划”佩服得五体投地。当然,山下见到他时,我绝不会说“我输了”。
本文故事展开的过程详略得当,线索清晰,共四个层次:登山路上——下洞前——下洞后——下山路上。这些层次的转换都交代得很简略,一笔带过。且每个层次突出一个描写重点:登山时突出“我们”心里害怕,因而互相埋怨,从而使矛盾升级;下洞前重点写“我”的害怕与后悔,但又不愿认输,既为下文写“我”的转变埋下伏笔,又展示“我”要强、讲义气的性格;下洞后写“老冯”的纸条和“我”在“老冯”特殊教育方法的帮助下认识了自己的错误,矛盾得到解决,“我”对“老冯”,对生活都有了新的认识;下山这一层次主要写对“老冯”的理解和佩服,同时进一步写自己不认输的性格。整个故事曲折动人,引人入胜。
记叙文是一个人认识生活、感悟生活的真实记录,真实、生动地再现成长过程应是记叙文最重要的特征。没有成长的感悟,没有对生活产生新的认识,记叙文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本文最大的特点是真实、生动地写出了自己的转变过程:恨老冯“把我们往死里整”——骂“老冯真不够意思”——赞“老冯,真有你的”——佩服老冯“五体投地”。从这个转变中,我们看到作者认识的提高:在自己的臭毛病面前,卑微,低声下气,对自己的臭毛病言听计从,不算男子汉,是孬种;“老冯”独特的教育方法看起来像“魔鬼”,其实是对学生最大的爱护。如果本文只写“老冯”整“我们”,没有交代“我”对此的认识过程,那么这篇文章就没有什么价值。
写好事件的过程,是记叙文最关键的一步。同学们平时在写记叙文时最常见的毛病就是过程写得单薄,故事发展平铺直叙,结尾没有新意。要避免文章平铺直叙,就要在故事的每一个环节上多绕几个弯,把人物纠结的心理写细,把矛盾冲突写充分。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记叙文要记叙、描写、议论三结合。记叙是框架,提纲挈领即可;描写是肌肤和血肉,必须运用人物心理、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手段,突出其人物性格特征;议论是灵魂,是核心,必须深刻、富有哲理,给人启迪。
如何体现“以我手,写我心”?
关于这个问题,同学们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同学认为“以我手,写我心”就必须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别人经历的事不能写;也有同学认为“以我手,写我心”可以虚构,没有的事也可以编,比如像《红楼梦》就是编的,许多小说也是编的。
同学们的这些看法涉及如何处理生活与艺术的问题。我认为,记叙的真实性最主要的是体现情感、认识、感悟的真实,没有这个真实,就算这件事是亲历的也不能说真实;记叙的真实主要体现在某种现象是不是在生活中真实存在上,如果是真实存在的,则是不是自己亲身经历都可以写,虚构的事只要符合生活真实,就是真实的;记叙的真实还体现在文章语言表达的准确、贴切与朴素上,离开这一条,文章就有失真之嫌。
谭韵还在讲她的故事,我们之前的讨论产生了效果。她开头的这段话,用充满感情的语言真实地再现了自己胆小却又渴望改变的心路历程。接下来,她真实地述说了自己的转变成长过程:
老师说过,成功属于那些有梦想并且为此而拼搏的人。于是我开始了胆小鬼超级转变大行动!革命需要指导思想,理论加以实践才能取得胜利,因此我行动的第一步便是制订行动计划。
成为勇敢者的超级计划
1.狂读勇敢者传记。
2.每天大声对自己说十遍:我是勇敢者,我要做勇敢者!
3.课间站在讲台上俯视台下的同学。
4.到人多的地方去。
5.爬到楼顶,狂喊:我勇敢,我胜利!
超级计划制定后,实践是最艰苦的过程——每个成功者都必须经过的过程。为了成功,我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于是我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下课铃响了,过去的课间我总是一个人静静地坐在椅子上,望着窗外,很像一首歌词所唱的:我一个人在角落/没有你陪伴我……但这一次我站起来,走出了教室,走到了同学堆里。
又是一节语文课,我做出了我自己都不敢想的一件事,我参加了班里的演讲。走上讲台的那一刻,我仿佛听到加加林说的那句话:“我在月球上迈出的一小步,对于人类来说却是一大步!”我终于站在讲台上了!脚发软,手发抖,喉咙发干,脸在发烧,听得见自己的心怦怦跳。但我不断地对自己说:“我勇敢,我是一个勇敢者。”
我慢慢地抬起了头,突然心跳恢复了正常,手和脚都不抖了,感觉眼前是一幅平静的画。我看到同学们的眼睛里,充满着对我的期待和鼓励。
经过努力,我为自己摘下了胆小鬼的帽子,现在我可以像那些勇敢者一样站在讲台上充满自信地演讲了。我终于登上了我渴望已久的山顶。站在讲台上,我感受到山顶远眺的快感:风是那么和畅,阳光是那么明媚,山下是如蚁一样的人们。我忽然想,其实谁都不知道你是胆小鬼,胆小鬼是自己给自己无端扣上的帽子。在这个世界上只要你不愿意,谁也打不垮你,而精神垮了,谁也救不了你。
我还想向更高的山顶攀登,我知道还会有困难和挫折,但我挑战的旗帜上写着:我是一个勇敢者。
从谭韵的发言中我们不难看出:一开始就用一连串的排比,用以强调自己的胆小;第二段笔锋一转,开始写自己转变的过程,其中“语文课上台演讲”一节写得特别传神(脚发软,手发抖,喉咙发干,脸在发烧……),一连串的细节,显出“我”窘迫、尴尬的情景,为下文自己从胆小向勇敢转变作了铺垫;最后说得很朴实,却表达了心中最真实迫切的想法,其中,“我终于登上了渴望已久的山顶”与前文的“山太高,我害怕站在山顶”形成照应,更突出了作者转变的快乐。
总的说来谭韵同学的这次演讲很真实,事情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说的是上学期班级语文课开展演讲活动的事,一点也不矫情造作,但挑战自我的事件还说得不够丰满,个别语句不够准确。
……”
三分钟“讲自己的故事”活动正在进行,台上发言的是班里最腼腆、最文静的女孩谭韵。活动开始前,我拿了一篇学生习作《与魔鬼挑战》跟同学们讨论了三个问题:
记叙文开头应写什么?
《与魔鬼挑战》开头:
天空中没有月亮,没有云,什么都没有,只有黑咕窿咚的黑暗……
“你们的任务很简单,”老冯看着我们,脸上带着诡秘的微笑,“这座两百多米的山上,我藏了三样东西,只要把它们找回来,一切就OK了,这是找东西的单子……”他递给我一张脏兮兮的纸片。
“又是一次魔鬼训练。”我心里嘀咕着,一百个不愿,却不敢出声:谁叫我们今天违反纪律。老冯的脾气我是知道的:先礼后兵,一旦失“礼”,别想他给你发善心。
记叙文无论用什么方法开头,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把事情发生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并同时让读者感到矛盾冲突的焦点所在,引起读者对下文的关注。例如《与魔鬼挑战》,开头首先描写天气,交代故事发生在晚上,同时笔锋一转,通过“老冯”交代任务和“我”心里嘀咕,交代事情发生的原因以及“我”对“老冯”魔鬼训练的怨恨和无奈:天黑、山高,难以完成任务,心里极不情愿却因违反了纪律而不敢违抗。多种矛盾吸引读者继续关注——下文该如何展开和收场?
如何写好事件的过程?
《与魔鬼挑战》事件发展过程:
“走吧。”我拍拍Mars的肩膀,打着哈欠。
“老冯有毛病啊,这样把我们往死里整。”走在最后的Anne边走边嘟哝,“你们走慢点呀,我怕鬼啊。”
我也有点毛骨悚然。虽然我一向自诩“胆大包天”,但在这样黑的夜里,登上这样一个无人的山上,也还是第一次。
“嚷嚷什么,今天逃出去上网的胆哪去了?”我嘴很硬,心里却已经开始后悔今天所犯的错了。
六个人当中,只有我和Bill记得带手电,所以,我打头他垫后,借着朦胧的微光,一行六个人提心吊胆地往山上摸。三个女生时不时发出几声尖叫,弄得大家好不心烦意乱。
老冯真不够意思,当我们找到两件东西后才发现他把第三件东西放到了一个洞里。把头探下去,冷风嗖嗖,一股阴冷的气息直窜上来。
“你说这洞有多深?有三米吧?”Linda讨好似的看着我。
我知道他害怕了。看他可怜兮兮的样子,我有些愧疚,恨自己没带好头,让兄弟受这样的罪。
“行了,别看着我,有种的下去,当初跟我逃跑出去的时候没见你们这样害怕。”我没好气地说。
“听着,Linda,带着三个女的先下山,别让老冯说我们是孬种!”
“可是你……”
“没有可是,走吧,山下等我。”
看着他们远去,我舒了一口气,将瑞士军刀拿出来,把带来的绳子接好捆在洞口的树桩上。
终于下到了洞底。一块石头上压着一张纸条,借着手电的微光,我看到一行粗犷的字:有种的,改掉自己的臭毛病——老冯。
一股热浪直冲我的脑门:“‘有种的’,我一向认为自己有种,却不知天不怕地不怕的我仍然是一个孬种。我在自己的臭毛病面前,是那么卑微,那么低声下气,对自己的臭毛病是那么言听计从,我算什么男子汉……老冯,真有你的。”
下山的路上,我健步如飞,脑海里浮现着老冯诡秘的微笑。我知道我上了他的当,结局是他事先早安排好的,一切陷阱都是他事先挖好的。但说老实话,我一点都不恨他,我对他的“魔鬼训练计划”佩服得五体投地。当然,山下见到他时,我绝不会说“我输了”。
本文故事展开的过程详略得当,线索清晰,共四个层次:登山路上——下洞前——下洞后——下山路上。这些层次的转换都交代得很简略,一笔带过。且每个层次突出一个描写重点:登山时突出“我们”心里害怕,因而互相埋怨,从而使矛盾升级;下洞前重点写“我”的害怕与后悔,但又不愿认输,既为下文写“我”的转变埋下伏笔,又展示“我”要强、讲义气的性格;下洞后写“老冯”的纸条和“我”在“老冯”特殊教育方法的帮助下认识了自己的错误,矛盾得到解决,“我”对“老冯”,对生活都有了新的认识;下山这一层次主要写对“老冯”的理解和佩服,同时进一步写自己不认输的性格。整个故事曲折动人,引人入胜。
记叙文是一个人认识生活、感悟生活的真实记录,真实、生动地再现成长过程应是记叙文最重要的特征。没有成长的感悟,没有对生活产生新的认识,记叙文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本文最大的特点是真实、生动地写出了自己的转变过程:恨老冯“把我们往死里整”——骂“老冯真不够意思”——赞“老冯,真有你的”——佩服老冯“五体投地”。从这个转变中,我们看到作者认识的提高:在自己的臭毛病面前,卑微,低声下气,对自己的臭毛病言听计从,不算男子汉,是孬种;“老冯”独特的教育方法看起来像“魔鬼”,其实是对学生最大的爱护。如果本文只写“老冯”整“我们”,没有交代“我”对此的认识过程,那么这篇文章就没有什么价值。
写好事件的过程,是记叙文最关键的一步。同学们平时在写记叙文时最常见的毛病就是过程写得单薄,故事发展平铺直叙,结尾没有新意。要避免文章平铺直叙,就要在故事的每一个环节上多绕几个弯,把人物纠结的心理写细,把矛盾冲突写充分。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记叙文要记叙、描写、议论三结合。记叙是框架,提纲挈领即可;描写是肌肤和血肉,必须运用人物心理、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手段,突出其人物性格特征;议论是灵魂,是核心,必须深刻、富有哲理,给人启迪。
如何体现“以我手,写我心”?
关于这个问题,同学们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同学认为“以我手,写我心”就必须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别人经历的事不能写;也有同学认为“以我手,写我心”可以虚构,没有的事也可以编,比如像《红楼梦》就是编的,许多小说也是编的。
同学们的这些看法涉及如何处理生活与艺术的问题。我认为,记叙的真实性最主要的是体现情感、认识、感悟的真实,没有这个真实,就算这件事是亲历的也不能说真实;记叙的真实主要体现在某种现象是不是在生活中真实存在上,如果是真实存在的,则是不是自己亲身经历都可以写,虚构的事只要符合生活真实,就是真实的;记叙的真实还体现在文章语言表达的准确、贴切与朴素上,离开这一条,文章就有失真之嫌。
谭韵还在讲她的故事,我们之前的讨论产生了效果。她开头的这段话,用充满感情的语言真实地再现了自己胆小却又渴望改变的心路历程。接下来,她真实地述说了自己的转变成长过程:
老师说过,成功属于那些有梦想并且为此而拼搏的人。于是我开始了胆小鬼超级转变大行动!革命需要指导思想,理论加以实践才能取得胜利,因此我行动的第一步便是制订行动计划。
成为勇敢者的超级计划
1.狂读勇敢者传记。
2.每天大声对自己说十遍:我是勇敢者,我要做勇敢者!
3.课间站在讲台上俯视台下的同学。
4.到人多的地方去。
5.爬到楼顶,狂喊:我勇敢,我胜利!
超级计划制定后,实践是最艰苦的过程——每个成功者都必须经过的过程。为了成功,我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于是我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下课铃响了,过去的课间我总是一个人静静地坐在椅子上,望着窗外,很像一首歌词所唱的:我一个人在角落/没有你陪伴我……但这一次我站起来,走出了教室,走到了同学堆里。
又是一节语文课,我做出了我自己都不敢想的一件事,我参加了班里的演讲。走上讲台的那一刻,我仿佛听到加加林说的那句话:“我在月球上迈出的一小步,对于人类来说却是一大步!”我终于站在讲台上了!脚发软,手发抖,喉咙发干,脸在发烧,听得见自己的心怦怦跳。但我不断地对自己说:“我勇敢,我是一个勇敢者。”
我慢慢地抬起了头,突然心跳恢复了正常,手和脚都不抖了,感觉眼前是一幅平静的画。我看到同学们的眼睛里,充满着对我的期待和鼓励。
经过努力,我为自己摘下了胆小鬼的帽子,现在我可以像那些勇敢者一样站在讲台上充满自信地演讲了。我终于登上了我渴望已久的山顶。站在讲台上,我感受到山顶远眺的快感:风是那么和畅,阳光是那么明媚,山下是如蚁一样的人们。我忽然想,其实谁都不知道你是胆小鬼,胆小鬼是自己给自己无端扣上的帽子。在这个世界上只要你不愿意,谁也打不垮你,而精神垮了,谁也救不了你。
我还想向更高的山顶攀登,我知道还会有困难和挫折,但我挑战的旗帜上写着:我是一个勇敢者。
从谭韵的发言中我们不难看出:一开始就用一连串的排比,用以强调自己的胆小;第二段笔锋一转,开始写自己转变的过程,其中“语文课上台演讲”一节写得特别传神(脚发软,手发抖,喉咙发干,脸在发烧……),一连串的细节,显出“我”窘迫、尴尬的情景,为下文自己从胆小向勇敢转变作了铺垫;最后说得很朴实,却表达了心中最真实迫切的想法,其中,“我终于登上了渴望已久的山顶”与前文的“山太高,我害怕站在山顶”形成照应,更突出了作者转变的快乐。
总的说来谭韵同学的这次演讲很真实,事情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说的是上学期班级语文课开展演讲活动的事,一点也不矫情造作,但挑战自我的事件还说得不够丰满,个别语句不够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