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古代诗人作诗的审美情趣常常是"文学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意境"便成为中国古代作家诗人们心孤诣的一个创作目标。宋代词作家苏轼也不例外,"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实则是苏轼创作词的原则,其在词境上的开拓使词的意境更为丰富,意境更为耐人寻味,无论其豪放派词还是婉约派词意境均浑然天成、境界高逸。本文将从意境优美、取境新奇别致以及浑然天成这三个角度来着重探讨苏轼词的意境美。
关键词:意境优美;取境新奇别致;浑然天成
中国古典诗歌注重意象的选取和刻画,追求诗歌寄意于象、以象尽意,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诗人常认为意象不同于客观物象,不是主观的心态,意象是客观物象与主观情态相统一的产物,而意象之间的组合碰撞往往使诗歌富有意境美。中国古代诗人作诗的审美情趣常常是“文学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意境”便成为中国古代作家诗人们心孤诣的一个创作目标。宋代词作家苏轼也不例外,“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实则是苏轼创作词的原则,词的创作从表现女性化的柔美之词拓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放之词,再讲表现爱情之词变革为表现性情之词,其在词境上的开拓使词的意境更为丰富,意境更为耐人寻味,无论其豪放派词还是婉约派词意境均浑然天成、境界高逸。
一 、意境悠远
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指出:“词之作难于诗:用意不可太露,露则直突而无深长之味。”苏轼的词意境深藏不漏,写景传情,以意造境,使词的客体和创作主体合二为一,将主体的思想融入词中。苏轼受儒、道、禅三家思想的影响,持有超然于物外、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人生态度,其人生态度依托词中营造的意境得以传达。例如《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语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写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以一蓑烟雨雨、料峭春风、竹杖芒鞋以及夕阳余晖这些实景构造出了淡淡忧愁的意境。整首词情景相交融,上阙写雨中的心情以途中遇雨这一景象来暗示自己的仕途不畅,下阙写情景和心境,以雨后天晴来传递自己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和顽强乐观的信念。眼前的实景和心中的虚景相融,从淡淡忧愁的意境中传递出词人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再如《南乡子·和杨元素》: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杳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苏轼在这首词中同样表达了自己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这首词的上阙苏轼设想身在密州后,远眺余杭,表达了朋友离别之伤。接下来两句却让人看尽世人的悲哀,回首岁月,总让人觉得愁云惨淡。词的下阙中“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描绘了一幅送归图。此时灯火已残,河塘变也是一派萧瑟,斯人却独行月下,何等凄凉。这两句以“灯火冷”、萧条的“河塘”来渲染凄凉的意境。“堕泪羊公却姓杨”,则是以杨绘比羊祜了,称颂友人为官一方的惠政,并从对方的洒泪表现出依依惜别的深情。词人的心境是悲凉的,词中楚楚透露出他对友谊的看重和对友人的不舍,因而苏轼以“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来宽慰对为他饯行的杨元素,既然离别是注定的那便不必离愁别绪,不要挽留,不要企求不分离,以此来减轻自己内心的痛苦,词人豁达的人生态度在所营造的忧愁意境中淋漓尽致的传递了出来。
二、取境新奇
清林纾《春觉斋论画?论画十二忌》中论画时用到了“境忌无险疑”,因词与画往往密切相关,因而将此用来苏轼词的意境可谓恰当。苏轼词以新颖取胜,别出一致,立意高远,不流于平淡。其词不落于俗套,在取境上大胆创新,其词开篇给整首词奠定了主调,且所造之境新颖别致,使人回味无穷,正如唐代皎然在《诗式》中说到:“夫诗人之思初发,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比如《西江月》: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小桥,清溪,云霄等意象笼罩在朦胧之中,使农村光景更静谧迷人。苏轼以词来写农村风物,描写此前词人未描写过得农村领域,拓宽了词的描写氛围。苏轼在词中刻画了一幅富有诗情画意的月夜人间仙境图,描绘出了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
词的上阙头两句描写词人归来的途中所见的景色,苏轼马而行,途中经过酒家饮酒,带着几分醉意和乘着几分月色归去。而后词人以坐骑的神态,来衬托出濒临溪流的情景。“我欲醉眠芳草”一句既刻画了词人浓浓的醉态,又描写了明静的月光下芳草的姿态和词人对这幽美的景色的喜爱之情。词的下阙词人更深层次的抒发对着月色的欣赏和喜悦之情:“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用“琼瑶”来喻月色,传神地写出水的干净、月的皎洁、夜的寂静和人的欢愉。以“杜宇一声春晓”结尾,令人回味无穷,通过描写杜鹃在清晨的啼叫,生动地表现了空山月明、万籁俱寂的美。
三、浑然天成
所谓意境,即是词人的内心情感和自然界的客观事物相结合,以景传情,融情于景,两者相互交融,周济指出:“东坡天趣独到,殆成绝诣”苏轼创作词可达到自在的境地,其意境更是韵味天然,浑然天成,词中情与景契合得浑然天成,不露任何刻意雕琢的痕跡,往往是意境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似花还似非花的绝妙,令人回味无穷。
如《鹧鸪天》:
林短衫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其意境之间的组合碰撞相交融,浑然天成,自然流露,使读者丝毫感觉不到词人刻求意境之间的相融。词的上阙写翠竹隐于墙后,池边蝉声鸣,水与红蕖相映等意象,营造了一种静谧的意境。词的后阙写词人安逸自适的心境,一片和谐自在,悠然闲适。上下阙相呼应,情景相应,以静幽的环境之态折射出词人的内心感受,雨后天晴,景美人心更密,全词呈现出一种浑然天成,水乳交融的意境。
参考文献:
[1] 房日析.《宋词比较研究》[M]. 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01
[2] 顾明远. 国际理解与比较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5(12):1-4.
[3] 李秉德.教学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5-18.
[4] 石中英.教育学的文化性格[D].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1998.
关键词:意境优美;取境新奇别致;浑然天成
中国古典诗歌注重意象的选取和刻画,追求诗歌寄意于象、以象尽意,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诗人常认为意象不同于客观物象,不是主观的心态,意象是客观物象与主观情态相统一的产物,而意象之间的组合碰撞往往使诗歌富有意境美。中国古代诗人作诗的审美情趣常常是“文学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意境”便成为中国古代作家诗人们心孤诣的一个创作目标。宋代词作家苏轼也不例外,“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实则是苏轼创作词的原则,词的创作从表现女性化的柔美之词拓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放之词,再讲表现爱情之词变革为表现性情之词,其在词境上的开拓使词的意境更为丰富,意境更为耐人寻味,无论其豪放派词还是婉约派词意境均浑然天成、境界高逸。
一 、意境悠远
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指出:“词之作难于诗:用意不可太露,露则直突而无深长之味。”苏轼的词意境深藏不漏,写景传情,以意造境,使词的客体和创作主体合二为一,将主体的思想融入词中。苏轼受儒、道、禅三家思想的影响,持有超然于物外、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人生态度,其人生态度依托词中营造的意境得以传达。例如《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语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写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以一蓑烟雨雨、料峭春风、竹杖芒鞋以及夕阳余晖这些实景构造出了淡淡忧愁的意境。整首词情景相交融,上阙写雨中的心情以途中遇雨这一景象来暗示自己的仕途不畅,下阙写情景和心境,以雨后天晴来传递自己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和顽强乐观的信念。眼前的实景和心中的虚景相融,从淡淡忧愁的意境中传递出词人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再如《南乡子·和杨元素》: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杳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苏轼在这首词中同样表达了自己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这首词的上阙苏轼设想身在密州后,远眺余杭,表达了朋友离别之伤。接下来两句却让人看尽世人的悲哀,回首岁月,总让人觉得愁云惨淡。词的下阙中“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描绘了一幅送归图。此时灯火已残,河塘变也是一派萧瑟,斯人却独行月下,何等凄凉。这两句以“灯火冷”、萧条的“河塘”来渲染凄凉的意境。“堕泪羊公却姓杨”,则是以杨绘比羊祜了,称颂友人为官一方的惠政,并从对方的洒泪表现出依依惜别的深情。词人的心境是悲凉的,词中楚楚透露出他对友谊的看重和对友人的不舍,因而苏轼以“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来宽慰对为他饯行的杨元素,既然离别是注定的那便不必离愁别绪,不要挽留,不要企求不分离,以此来减轻自己内心的痛苦,词人豁达的人生态度在所营造的忧愁意境中淋漓尽致的传递了出来。
二、取境新奇
清林纾《春觉斋论画?论画十二忌》中论画时用到了“境忌无险疑”,因词与画往往密切相关,因而将此用来苏轼词的意境可谓恰当。苏轼词以新颖取胜,别出一致,立意高远,不流于平淡。其词不落于俗套,在取境上大胆创新,其词开篇给整首词奠定了主调,且所造之境新颖别致,使人回味无穷,正如唐代皎然在《诗式》中说到:“夫诗人之思初发,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比如《西江月》: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小桥,清溪,云霄等意象笼罩在朦胧之中,使农村光景更静谧迷人。苏轼以词来写农村风物,描写此前词人未描写过得农村领域,拓宽了词的描写氛围。苏轼在词中刻画了一幅富有诗情画意的月夜人间仙境图,描绘出了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
词的上阙头两句描写词人归来的途中所见的景色,苏轼马而行,途中经过酒家饮酒,带着几分醉意和乘着几分月色归去。而后词人以坐骑的神态,来衬托出濒临溪流的情景。“我欲醉眠芳草”一句既刻画了词人浓浓的醉态,又描写了明静的月光下芳草的姿态和词人对这幽美的景色的喜爱之情。词的下阙词人更深层次的抒发对着月色的欣赏和喜悦之情:“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用“琼瑶”来喻月色,传神地写出水的干净、月的皎洁、夜的寂静和人的欢愉。以“杜宇一声春晓”结尾,令人回味无穷,通过描写杜鹃在清晨的啼叫,生动地表现了空山月明、万籁俱寂的美。
三、浑然天成
所谓意境,即是词人的内心情感和自然界的客观事物相结合,以景传情,融情于景,两者相互交融,周济指出:“东坡天趣独到,殆成绝诣”苏轼创作词可达到自在的境地,其意境更是韵味天然,浑然天成,词中情与景契合得浑然天成,不露任何刻意雕琢的痕跡,往往是意境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似花还似非花的绝妙,令人回味无穷。
如《鹧鸪天》:
林短衫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其意境之间的组合碰撞相交融,浑然天成,自然流露,使读者丝毫感觉不到词人刻求意境之间的相融。词的上阙写翠竹隐于墙后,池边蝉声鸣,水与红蕖相映等意象,营造了一种静谧的意境。词的后阙写词人安逸自适的心境,一片和谐自在,悠然闲适。上下阙相呼应,情景相应,以静幽的环境之态折射出词人的内心感受,雨后天晴,景美人心更密,全词呈现出一种浑然天成,水乳交融的意境。
参考文献:
[1] 房日析.《宋词比较研究》[M]. 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01
[2] 顾明远. 国际理解与比较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5(12):1-4.
[3] 李秉德.教学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5-18.
[4] 石中英.教育学的文化性格[D].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