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共生式课堂教学研究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laris2009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量的事实已经表明,初中语文课堂已然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传授课堂。追求课堂上的共生意蕴,打造共生式课堂,已经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研究的一个重点与热点。本文是笔者在自身实践的基础上,经由相关理论的梳理,形成的一些浅显认识。

一、共生式课堂的价值


  初中语文教学中,打造共生式课堂,价值在于能够立足于生本视角,为学生与语文之间的共鸣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具体说,共生式课堂教学可以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埋下“种子”。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学会从文字中解读思想,这个思想不应当是外界灌输的,而应当是学生自主生成的。我们教杨绛的《老王》(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很多时候学生读这篇课文有“索然无味”的感觉,因为全文通篇似乎看不出什么精彩的地方,既无慷慨激昂的激情,又无细致绵柔的温情,全部是平淡的语言。这种情况下,如果灌输,自然无益。而如果基于共生课堂教学的思路,我们或可这样给学生提出问题:老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与老王交往的过程中有哪些“琐事”?为什么“我”最后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作”?问题如同种子,总是能够驱动学生思考并让种子生根发芽的。

二、共生式课堂的内核


  既然核心素养已然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重要指向,那我们要思考的是基于共生式课堂教学,如何让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要素或直接或间接地得到培养。而这一问题的化解,与对共生式课堂内核的理解是并行的。共生式课堂教学的视角下,“言意共生”是语文的基本品格,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应当从学生“言意经验”出发,让教学“知意和谐”;从文本的“言意品格”出发,让教学“情理圆融”;从阅读的“言意互摄”出发,让教学“言意共生”。
  这样的概括言简意赅却又直达共生式课堂的内核,在共生式课堂上,“言”与“意”实际上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另一种理解,当我们追求“言意共生”的时候,实际上就是追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这里的潜台词就是语文教学应当实现让学生用语言、文字工具表达对情感的认识。在上面所举的《老王》这一课的例子中,三个问题的提出是基于学生理解文本的需要,而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就是理解课文内涵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的过程。选用什么样的语言,取决于学生的工具性水平与人文性理解,尤其是两者的融合,因此这个过程本质上就是指向言意共生的。
  有学生说:“正是前面看起来琐碎的事例,才让我们不带情感倾向地认识到老王是一个生活中的有血有肉且感觉十分真实的人。如果不是作者的语言显得那么‘平淡’,那我们反而不容易认为老王这个人物是真实的,那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时,在理解老王这個角色时,反而容易产生不真实感。”这样的判断在笔者看来非常有价值。当学生心中有了基于“真实的人”获得“真实的情感”,进而形成“真实的认识”时,表明了学生的内心实际上是想看到真人、真事、真情、实感,这种对“真实”的追求,实际上就是言意共生的体现,是共生式课堂教学的内核体现。

三、共生式课堂的反思


  打造共生式课堂教学,追求共生课堂的价值意蕴,尤其是追求学生在共生式课堂上的智慧成长,是每一个初中语文教师的必然追求。在面对共生式课堂时,我们有这样的思考:其一,共生式课堂是手段,学生的成长是目的,但这个手段很重要,只有认真打造出适合学生生长的,能够实现言意共生的课堂,学生才有可能徜徉其中,获得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认识;其二,共生式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理念与学生生长的平台。共生式课堂的打造是全程式的而不是片段式的,共生式课堂教学中,一节课自始至终都应当围绕学生的思维去进行,只有学生思之有物,述之有物,写之有物,其对文本的解读才是有效的,核心素养的落地才有保证。
  总的来说,共生式课堂教学作为转换初中语文教学范式、实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途径,需要教师本着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言意共生、实现智慧成长目的的认识进行努力。有了这个方向,努力的空间是巨大的,教学收获也是丰富的。
  [本文为泰州市“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2018年度重点立项课题“基于统编本的乡村初中语文共生式课堂教学实践研究”(2018jkszdlx027)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江苏省泰兴市黄桥初级中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