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内部控制评价对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特点,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数学方法,构建一套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以×大学为例,运用数学模型,对该单位内部控制建立和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该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意见。研究结果显示,该评价模型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做出分析判断,对完善单位内部控制体系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评价; 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 F81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8)04-0102-05
一、引言
2012年,财政部印发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要求各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明确各相关部门或岗位在内部监督中的职责权限,规定内部监督的程序和要求,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内部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并从2014年1月开始实施。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将内部控制作为依法治国的具体措施。这是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及内部控制,充分体现出党中央对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视程度。
尽管各行政事业单位逐步建立了内部控制体系,但是经过检查和分析评价,发现部分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有的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没有涵盖所有领域;有的单位内控制度形同虚设,对相关行为起不到约束和制约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评价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科学性和运行的有效性成为了内部控制实施的关键。因此,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非常必要。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本理论
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公会所属的控制基准委员会COCO在1995年11月发布的《控制指导纲要》提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以及其他员工实施的,旨在为营运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性等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障的过程。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要求,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1]。对单位行为进行控制,要通过三个步骤实现,一是制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二是在单位内部实施相关措施,三是通过执行来实现内部控制的目的。从以上可以看出,内部控制实际上是单位为了降低与经济相关的风险而对经济活动进行的监督和管控,包括制定相关制度以及相应措施。
从组织控制来看,内部控制应包含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明确组织领导。单位的负责人是内部控制建设的首要责任人,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其他成员应负责分管领域的内部控制建设工作;单位内部各部门负责人对本部门的内部控制建设承担具体责任。二是明确责任分工。单位应成立专门负责内部控制建设的职能部门,或是明确内部控制建设的牵头部门,负责组织协调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并明确在内部控制建设、实施与监督检查中的职责权限,以及内部控制建设、实施与监督的程序和要求。三是开展监督评价。为确保内部控制有效实施,还应成立由内部审计部门牵头组成的内部控制建设监督检查机构,负责对本单位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开展内部监督检查,编制风险评估报告,对内部控制的完善性、有效性等做出评价。
从过程控制来看,内部控制的核心是过程控制,需要明确工作机制,包括组织梳理单位各类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明确业务环节,系统分析经济活动风险,确定风险点,选择风险应对策略,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单位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并督促相关人员认真执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主要从风险评估和控制方法、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评价与监督来规范内部控制框架体系,以防范经济活动外部风险[2]。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内部控制评价的含义和目标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得以有效运行,不仅需要构建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还需要构建一套科学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这两者相互统一,并不是矛盾的。评价体系是为了监督内部控制目标是否实现,对目标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及时查找不足并予以纠正。
1.内部控制评价的定义
内部控制评价,是指企业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具体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实质上是评价其控制制度设计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
2.内部控制的目标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提出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要达到五个目标:一是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这是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也是首要目标。单位的各项活动,都应在法律法规规定的框架下进行,不得出现违法违规行为。二是财产安全性和使用有效性。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必须保证国有资产使用的效果,不得出现资产流失,不得出现风险。三是财务信息真实完整。行政事业单位公布的财务信息应当真實完整,接受上级部门和社会公众的监督,通过财务信息公开来加强对单位内部的监督管控。四是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这是实施内部控制的根本目的,即防范舞弊,预防腐败,坚决禁止个人或单位侵占国家财产。五是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达到上述目标后,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内部控制实施,可以提高其服务公共社会的效率和效果。
(二)评价指标体系
内部控制体系是否有效,可以从内部控制建立的有效性和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1.内部控制建立的有效性评价
内部控制建立的有效性评价是指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是否达到控制的目标,通过以下4个方面进行评价:合法性评价、全面性评价、重要性评价和适应性评价。
(1)合法性评价。合法性是指内部控制的建立是否符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以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3]。这是内部控制体系的前提条件,只有各项制度合法合规,才能起到有效的控制作用。 (二)×大学内部控制建设基本情况
×大学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分别从内部控制建立和执行两方面进行评价。
1.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情况
(1)合法性评价。该校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各项制度符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以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预算业务方面,制定了预算管理办法、预算绩效评价管理办法、财务分级管理办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收支管理方面,制定了收入管理办法、支出审批管理办法、货币资金和预付款管理办法、学费收缴管理办法、差旅费、“三公”经费、公务卡管理办法等;政府采购业务方面,制定了政府采购管理办法、验收管理办法等;资产管理方面,制定了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国有资产处置管理办法等;建设项目管理方面,制定了工程建设项目立项、招标、变更、竣工、决算等管理办法等;合同管理方面,制定了合同管理办法。
(2)全面性评价。该校内部控制制度涵盖了所有的经济业务和经济事项、经济活动的全过程、所有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各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和工作任务。在组织机构和岗位设置方面,该大学实行党委书记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副校长协助校长开展工作。内设机构分为三类,分别为教学机构、教辅机构和行政管理机构。该大学党委常委会或校长办公会为最高层级机构。校领导职责分工明确,分管不同的教学、教辅和行政部门。内部控制关键岗位职责清晰,各部门工作人员具备相应的职业资格,各司其职。
(3)重要性评价。该校能够对重要经济活动和经济活动的重大风险给予足够关注,建立了相应的控制措施,对预算业务、资金收付、政府采购、基本建设、合同管理等经济业务和关键部门、岗位,对重大政策落实、重大事项执行和高风险领域不断加强管理和监督。工作机制方面,根据不同工作性质,该大学涉及到党务、学校宏观管理及决策方面的最高决策机构为党委常委会,学校教学及行政工作方面的最高决策机构为校长办公会。在重大事项决策过程中,由主管部门提出意见,经分管校领导审定后,提交党委常委会或校长办公会集体决定。该校制定了议事决策机制清单,明确了工作流程。纪委书记履行监督、监察职责,负责查处违法违纪案件。
(4)适应性评价。该大学建立了风险评估机制,组织各学院和部门查找风险点,聘请专家对各项工作的风险点进行评估,并完善相关措施降低风险。同时,建立了定期审计制度,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学校进行定期审计。能够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单位经济活动的调整和自身条件的变化,不断调整内部控制的关键控制点和控制措施。
2.单位内部控制执行情况
(1)运行的合规性评价。该大学相关职能部门职责分工明确,各项经济业务活动包括预算业务控制、收支业务控制、政府采购业务管理、资产控制、建设项目控制、合同管理等符合规定,能够按照各类业务的控制制度执行。
(2)运行的持续性评价。该大学各项经济业务控制基本能够得到持续执行,能够保持在控制体系范围内,在运行过程中没有出现较大的偏差。
(3)运行的有效性评价。该大学内设教育技术与信息中心,归口管理信息技术工作,并负责提供技术支持。内部控制机制、内部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内部控制措施能够得到有效执行。
(4)人员的资格能力评价。该校教职员工具备相应的职业资格和工作能力,学校定期开展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能力和水平。
(三)应用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价
1.指标权数分配
针对×大学内部控制建立层面和执行层面内部控制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该大学内部控制指标体系权数进行测算。
内部控制建立和执行层面一级指标权重如表3所示。
通过计算,在内部控制建立评价方面,得出λ=4.118;CI=0.039;RI=0.9;CR=0.044<0.1,满足一致性要求。在内部控制执行评价方面,得出λ=4.153;CI=0.051;RI=0.9;CR=0.057<0.1,满足一致性要求。
2.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使用德尔菲法,对×大学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情况进行评价。选取专家进行打分,取各专家打分的平均值,带入评级指标体系,计算得出总分。专家评分满分为5分,分为5、4、3、2、1、0六档。评价结果如表4所示。
(四)评价结果分析及建议
通过对×大学内部控制评价结果分析,该大学内部控制建立评价得分为3.90分,内部控制执行评价得分为3.97分,总体说明该单位内部控制处于较好的水平。
1.内部控制建立评价分析
该大学内部控制建立评价方面,内部控制建立的合法性、全面性和重要性评价加权得分均在3.8分以上,应继续保持;适应性评价加权得分为3.18分,说明控制水平较弱,应予以加强。建议:该大学主动适应国家相关政策变化情况,结合自身实际,加强内部控制环境和制度建设,进一步细化内部控制责任分工,应及时调整内部控制的关键控制点和控制措施,明确各个部门及相关人员职责,各岗位工作人员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开展工作。同时,健全工作机制,完善工作制度,加强信息系统建设,通过信息系统进一步推动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构建风险评估工作机制,根据单位内部风险控制工作开展情况,结合单位所要面临的外部环境,对风險的等级进行划分,明确风险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趋势,明确如何对各种信息进行处理,将风险量化、动态化[4]。
2.内部控制执行评价分析
该大学内部控制运行的合规性、有效性评价加权得分均在3.8分以上,处于较高水平;资格能力评价得分为3.78分,说明控制水平稍弱,应予以加强;内部控制运行的持续性评价得分为3.28分,说明控制水平偏弱,应重点加强。建议:该大学加强对内部控制的监督评价,及时发现内部控制持续运行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内部控制执行不到位的业务和环节,深刻分析原因,通过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理顺经济业务工作流程、加强工作人员培训以及调整工作岗位等措施,加强内部控制运行的持续性。落实内部监督,通过对内部控制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的评价,实现内部控制其他要素的再控制[5]。同时,重点加强对基本建设、政府采购、财务管理、合同管理等重大经济活动和关键环节的管控,进一步梳理各个环节的风险点,明确相关人员工作职责,切实做到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制衡。加强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统筹与协调,加强信息的沟通与共享,实现各部门联合作业[6]。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A].2012-11-29.
[2] 安广实,周文琳.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业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5(6):33-38.
[3] 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直属高校经济活动内部控制指南(试行)[A].2016-04-20.
[4] 胡伟.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问题思考[J].财会学习,2016(21):237.
[5] 姜琳,孙经纬,李勇.系统动力学视角下高校内部控制的研究分析[J].会计之友,2016(3):91-95.
[6] 鲍小勇.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6(23):90.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评价; 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 F81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8)04-0102-05
一、引言
2012年,财政部印发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要求各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明确各相关部门或岗位在内部监督中的职责权限,规定内部监督的程序和要求,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内部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并从2014年1月开始实施。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将内部控制作为依法治国的具体措施。这是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及内部控制,充分体现出党中央对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视程度。
尽管各行政事业单位逐步建立了内部控制体系,但是经过检查和分析评价,发现部分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有的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没有涵盖所有领域;有的单位内控制度形同虚设,对相关行为起不到约束和制约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评价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科学性和运行的有效性成为了内部控制实施的关键。因此,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非常必要。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本理论
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公会所属的控制基准委员会COCO在1995年11月发布的《控制指导纲要》提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以及其他员工实施的,旨在为营运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性等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障的过程。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要求,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1]。对单位行为进行控制,要通过三个步骤实现,一是制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二是在单位内部实施相关措施,三是通过执行来实现内部控制的目的。从以上可以看出,内部控制实际上是单位为了降低与经济相关的风险而对经济活动进行的监督和管控,包括制定相关制度以及相应措施。
从组织控制来看,内部控制应包含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明确组织领导。单位的负责人是内部控制建设的首要责任人,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其他成员应负责分管领域的内部控制建设工作;单位内部各部门负责人对本部门的内部控制建设承担具体责任。二是明确责任分工。单位应成立专门负责内部控制建设的职能部门,或是明确内部控制建设的牵头部门,负责组织协调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并明确在内部控制建设、实施与监督检查中的职责权限,以及内部控制建设、实施与监督的程序和要求。三是开展监督评价。为确保内部控制有效实施,还应成立由内部审计部门牵头组成的内部控制建设监督检查机构,负责对本单位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开展内部监督检查,编制风险评估报告,对内部控制的完善性、有效性等做出评价。
从过程控制来看,内部控制的核心是过程控制,需要明确工作机制,包括组织梳理单位各类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明确业务环节,系统分析经济活动风险,确定风险点,选择风险应对策略,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单位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并督促相关人员认真执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主要从风险评估和控制方法、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评价与监督来规范内部控制框架体系,以防范经济活动外部风险[2]。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内部控制评价的含义和目标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得以有效运行,不仅需要构建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还需要构建一套科学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这两者相互统一,并不是矛盾的。评价体系是为了监督内部控制目标是否实现,对目标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及时查找不足并予以纠正。
1.内部控制评价的定义
内部控制评价,是指企业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具体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实质上是评价其控制制度设计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
2.内部控制的目标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提出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要达到五个目标:一是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这是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也是首要目标。单位的各项活动,都应在法律法规规定的框架下进行,不得出现违法违规行为。二是财产安全性和使用有效性。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必须保证国有资产使用的效果,不得出现资产流失,不得出现风险。三是财务信息真实完整。行政事业单位公布的财务信息应当真實完整,接受上级部门和社会公众的监督,通过财务信息公开来加强对单位内部的监督管控。四是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这是实施内部控制的根本目的,即防范舞弊,预防腐败,坚决禁止个人或单位侵占国家财产。五是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达到上述目标后,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内部控制实施,可以提高其服务公共社会的效率和效果。
(二)评价指标体系
内部控制体系是否有效,可以从内部控制建立的有效性和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1.内部控制建立的有效性评价
内部控制建立的有效性评价是指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是否达到控制的目标,通过以下4个方面进行评价:合法性评价、全面性评价、重要性评价和适应性评价。
(1)合法性评价。合法性是指内部控制的建立是否符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以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3]。这是内部控制体系的前提条件,只有各项制度合法合规,才能起到有效的控制作用。 (二)×大学内部控制建设基本情况
×大学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分别从内部控制建立和执行两方面进行评价。
1.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情况
(1)合法性评价。该校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各项制度符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以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预算业务方面,制定了预算管理办法、预算绩效评价管理办法、财务分级管理办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收支管理方面,制定了收入管理办法、支出审批管理办法、货币资金和预付款管理办法、学费收缴管理办法、差旅费、“三公”经费、公务卡管理办法等;政府采购业务方面,制定了政府采购管理办法、验收管理办法等;资产管理方面,制定了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国有资产处置管理办法等;建设项目管理方面,制定了工程建设项目立项、招标、变更、竣工、决算等管理办法等;合同管理方面,制定了合同管理办法。
(2)全面性评价。该校内部控制制度涵盖了所有的经济业务和经济事项、经济活动的全过程、所有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各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和工作任务。在组织机构和岗位设置方面,该大学实行党委书记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副校长协助校长开展工作。内设机构分为三类,分别为教学机构、教辅机构和行政管理机构。该大学党委常委会或校长办公会为最高层级机构。校领导职责分工明确,分管不同的教学、教辅和行政部门。内部控制关键岗位职责清晰,各部门工作人员具备相应的职业资格,各司其职。
(3)重要性评价。该校能够对重要经济活动和经济活动的重大风险给予足够关注,建立了相应的控制措施,对预算业务、资金收付、政府采购、基本建设、合同管理等经济业务和关键部门、岗位,对重大政策落实、重大事项执行和高风险领域不断加强管理和监督。工作机制方面,根据不同工作性质,该大学涉及到党务、学校宏观管理及决策方面的最高决策机构为党委常委会,学校教学及行政工作方面的最高决策机构为校长办公会。在重大事项决策过程中,由主管部门提出意见,经分管校领导审定后,提交党委常委会或校长办公会集体决定。该校制定了议事决策机制清单,明确了工作流程。纪委书记履行监督、监察职责,负责查处违法违纪案件。
(4)适应性评价。该大学建立了风险评估机制,组织各学院和部门查找风险点,聘请专家对各项工作的风险点进行评估,并完善相关措施降低风险。同时,建立了定期审计制度,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学校进行定期审计。能够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单位经济活动的调整和自身条件的变化,不断调整内部控制的关键控制点和控制措施。
2.单位内部控制执行情况
(1)运行的合规性评价。该大学相关职能部门职责分工明确,各项经济业务活动包括预算业务控制、收支业务控制、政府采购业务管理、资产控制、建设项目控制、合同管理等符合规定,能够按照各类业务的控制制度执行。
(2)运行的持续性评价。该大学各项经济业务控制基本能够得到持续执行,能够保持在控制体系范围内,在运行过程中没有出现较大的偏差。
(3)运行的有效性评价。该大学内设教育技术与信息中心,归口管理信息技术工作,并负责提供技术支持。内部控制机制、内部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内部控制措施能够得到有效执行。
(4)人员的资格能力评价。该校教职员工具备相应的职业资格和工作能力,学校定期开展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能力和水平。
(三)应用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价
1.指标权数分配
针对×大学内部控制建立层面和执行层面内部控制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该大学内部控制指标体系权数进行测算。
内部控制建立和执行层面一级指标权重如表3所示。
通过计算,在内部控制建立评价方面,得出λ=4.118;CI=0.039;RI=0.9;CR=0.044<0.1,满足一致性要求。在内部控制执行评价方面,得出λ=4.153;CI=0.051;RI=0.9;CR=0.057<0.1,满足一致性要求。
2.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使用德尔菲法,对×大学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情况进行评价。选取专家进行打分,取各专家打分的平均值,带入评级指标体系,计算得出总分。专家评分满分为5分,分为5、4、3、2、1、0六档。评价结果如表4所示。
(四)评价结果分析及建议
通过对×大学内部控制评价结果分析,该大学内部控制建立评价得分为3.90分,内部控制执行评价得分为3.97分,总体说明该单位内部控制处于较好的水平。
1.内部控制建立评价分析
该大学内部控制建立评价方面,内部控制建立的合法性、全面性和重要性评价加权得分均在3.8分以上,应继续保持;适应性评价加权得分为3.18分,说明控制水平较弱,应予以加强。建议:该大学主动适应国家相关政策变化情况,结合自身实际,加强内部控制环境和制度建设,进一步细化内部控制责任分工,应及时调整内部控制的关键控制点和控制措施,明确各个部门及相关人员职责,各岗位工作人员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开展工作。同时,健全工作机制,完善工作制度,加强信息系统建设,通过信息系统进一步推动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构建风险评估工作机制,根据单位内部风险控制工作开展情况,结合单位所要面临的外部环境,对风險的等级进行划分,明确风险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趋势,明确如何对各种信息进行处理,将风险量化、动态化[4]。
2.内部控制执行评价分析
该大学内部控制运行的合规性、有效性评价加权得分均在3.8分以上,处于较高水平;资格能力评价得分为3.78分,说明控制水平稍弱,应予以加强;内部控制运行的持续性评价得分为3.28分,说明控制水平偏弱,应重点加强。建议:该大学加强对内部控制的监督评价,及时发现内部控制持续运行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内部控制执行不到位的业务和环节,深刻分析原因,通过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理顺经济业务工作流程、加强工作人员培训以及调整工作岗位等措施,加强内部控制运行的持续性。落实内部监督,通过对内部控制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的评价,实现内部控制其他要素的再控制[5]。同时,重点加强对基本建设、政府采购、财务管理、合同管理等重大经济活动和关键环节的管控,进一步梳理各个环节的风险点,明确相关人员工作职责,切实做到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制衡。加强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统筹与协调,加强信息的沟通与共享,实现各部门联合作业[6]。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A].2012-11-29.
[2] 安广实,周文琳.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业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5(6):33-38.
[3] 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直属高校经济活动内部控制指南(试行)[A].2016-04-20.
[4] 胡伟.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问题思考[J].财会学习,2016(21):237.
[5] 姜琳,孙经纬,李勇.系统动力学视角下高校内部控制的研究分析[J].会计之友,2016(3):91-95.
[6] 鲍小勇.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6(2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