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书写在大地上

来源 :阅读(中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shao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印象:
  约见采访毕飞宇,是源于他2013年创作出的《苏北少年“堂吉诃德”》这本书。这位活跃在当代文坛的著名作家,曾荣获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等众多大奖。其代表作《青衣》《玉米》《平原》《推拿》《地球上的王家莊》等拥有很高的知名度和读者的赞誉度。
  可就是这样一位创作成就卓著的著名作家,却突然将笔触投入童年,写出了第一本“非虚构”小说《苏北少年“堂吉诃德”》,这不由得引起我们极大的兴趣和关注。
  于是,我们便翻来覆去地读《苏北少年“堂吉诃德”》,竭力从文字中找寻他成长的印记,又在各种演讲、座谈、对话的报道片段中努力追索他的思考、认知、理想、境界……可还是感到深深的不满足。
  热心的朋友发来了他的那间“毕飞宇工作室”的微信名片,推送的文章中有不少他亲自参与的“小说沙龙”活动、“广场书屋”活动的现场记事。照片中的他以不同的角度站着、坐着,深邃的眼睛透过画面望着世界,平静、了然。这让我们的脑海中突然跳出他的一段文字:“命运让我这样,我就这样了。这句话很沮丧,这句话很自豪。事实上,我既不沮丧也不自豪。我很平静。”是啊,对于如此自然、坦然的话语,我们不由得生出些亲切、亲近的感觉,也因此对约定的采访充满了期盼和期待。
  南京的冬天,一向是温和、安宁的。可采访的这天,寒流却猝不及防地席卷了大街小巷。按照毕飞宇指定的地点,我们冒着寒冷,在高楼大厦中寻觅那间“熊咖啡”。急切中一回眼,居然发现它就近在咫尺!下了三四级台阶,走进一个小小的庭院,右手边一间矮矮的小屋,推开门走进去,室内的温暖立刻包围了我们。还未落座,抬眼就看见有个高大的身影已站立在我们面前。一声招呼和问候,只见毕飞宇熟悉地拉动椅子坐下,径直点上一杯独具特色的黑熊咖啡,顿时,满屋子香气氤氲缭绕,我们便自然而然开始了这场访谈。
  采访不知不觉进行了两个多小时。在一个个你问我答,一个个短暂的沉默、沉思中,我们都变得越来越放松,越来越自在。以至于还没容我们想想事先准备的采访提纲,毕飞宇老师那毫不含糊的真实的讲述,让我们心悦诚服地抛开了事先搭好的“框架”,真正走进了一个作家的真实生活和内心世界。
  讲述:
  1964年,毕飞宇出生于江苏兴化杨家庄。当时,他的父亲被划为“右派”下放杨家庄,他的母亲也到了杨家庄小学教书。由庙宇改成的校舍就成了他的家。他说,可以在大地上开始自己的人生,再没有比这更好的“人之初”了。
  “发明”玩具
  我的童年时代没有玩具。可我们的双手从来也没有闲过。我们的“玩具”和现在的玩具是很不一样的。我们是在大自然里玩的,我们的玩具只有一个,就是大自然。
  像现在这样的冬天,我们玩什么?冬天的冰,就是我们的“玩具”。敲下来两大块冰,一个人把冰块踩在双脚下,由另一个人把他往前拉,就这样“滑冰”。夏天,就全泡在水里面。到了深秋,男孩子们都去采集蒲苇棒,晒干以后,蒲苇棒就是“打仗”最好的“枪炮”。玩蒲苇棒,必须得是大风天。晒干的蒲苇棒所有的绒毛都是干的、轻的,一碰就像炸弹一样炸开了。大风强化了爆炸的效果,惊天动地,雪白的“弹片”四处飞散,随风而去。
  天生就是作家
  小时候最困扰我的一个问题是语音问题。在苏北乡村,几乎每一个村子的口音都是不一样的。最让我难受的是,我的父母说话的口音和村子里的人都不一样,对一个五岁的孩子来说,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不是“杨家庄”的人!后来,因为因为父母工作频繁调动,我又跟着他们搬家到过“陆王”“中堡”……这让我从小就对语言很敏感,语言模仿能力也很强,这几乎可以称作是我的“童子功”。
  我用眼睛、鼻子、耳朵、嘴巴……用身体的一切全身心地感受大自然,这培养了我的感受力。所以我说,我天生就是作家。
  随后,父母工作调动,家搬进了另一所乡村学校。毕飞宇说,他的童年和少年便几乎都是在那河边的草房子里度过的。学校的土基围墙和巨大的操场泥地,成了他“写作”开始的地方。
  我的笔是一根铁钉
  我的童年、少年几乎都是在草房子里度过的。我家就在学校里头,我睡的床,是一张废弃的黑板,下面用两张凳子支起来。
  学校有三面用土基围成的围墙,我就拿一根粗大的铁钉,当成我的笔,在那上面写,围墙就是我的“笔记本”了。写什么?随意写啊,我把能写字的地方全写满了。
  有一次,操场的泥土地被暴雨冲刷得平平整整,我就用一把大铁锹把我父亲的名字写在了大操场上。我满场飞奔,大汗淋漓,心中充满了难以名状的兴奋与自豪。我真想说,我在上小学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很像样的作家了。
  1976年,我进兴化县城上中学。我的阅读也从此开始。读了一些书,就想自己写。上高中时,我写了第一篇小说,很短,千字左右。那时流行“伤痕文学”,我也照着写。我有一个黄色塑料封皮的本子,上面抄的都是各种杂志、报纸的通讯地址。
  写作就是想表达
  1987年10月,我大学毕业了,分配到学校当了老师。那时候没有什么娱乐生活,没有电视,没有网络,连图书都不够丰富。我的课又不多,那么多的时间,我怎么活?我就决定写小说。头脑中许多创意在排队,来不及写,就用笔记下来。曾有人问我,如果写小说不能让我成为一个作家,不能让我获奖、成名,我还会不会写?我的回答是我肯定还是会写!写作首先是一件利于己的事情。写作,就是想要表达。
  一个人不管多大岁数,从事什么工作,都有表达的愿望。我听说现在的孩子们越来越不喜欢写作文了,这真是不可思议。这甚至是灾难。孩子们有多少古怪的、断断续续的念头渴望与人分享?他们害怕作文,骨子里是害怕表达的方式不符合别人的要求。表达首先是一种必须、乐趣、热情,然后才是方式、方法。顺利地表达自己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
  在阅读的过程中,毕飞宇听到了不同的声音,看到了不同的生活,尤其是感受到了不同的美。他说,读明白了,自然就写出来了。他还由此得出结论:阅读的才华就是写作的才华,写作是阅读的儿子。   在垃圾堆上捡书读
  写作是要有审美的,而阅读给了你审美的眼光。
  我几岁大的时候,根本没什么书可读,我只记得两本“小人书”:《闪闪的红星》《虹南作战史》,很革命。等我进县城上中学了,我发现了一个问题,有很多人家清理房子,都把书丢掉不要。我就开始逛垃圾堆,捡书读。我捡回来的第一本外国文学作品就是卢梭的《忏悔录》。后来,又捡到第二本外国作品《拜伦传》,还捡到了卢卡契的理论作品集。这些书连封皮都没有的,但有什么关系呢。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意外捡到了一本刊物:《文艺评论》!我顺手带去公共厕所蹲坑,舍不得撕了擦屁股,就那么一直蹲着,等有人来了央求人家给我纸用。我把这本杂志带回家去。之后就自己去订了一份《文艺评论》,当年估计我是当地唯一一个订阅的中学生。直到上大学四年,我还是订阅这份刊物。
  悦读毫无意义
  人们对“天份好”有极大的误解,反应快、记忆力好,就是天份好吗?快和慢,对一个人来说也毫无意义。你反应快,老师一说你马上掌握了,和反应慢的人花几个小时、几天的时候去考虑它、领悟它,区别很大吗?有人问我如何才能把小说写好,我说你就去写,好好写,用30年的时间做好这件事。最大的才华,就是内心真正的需要。你的内心有需要,才会有驱动力。
  我小时候没什么书可读,上了大学成了中文系的学生,老师开了很多书单,要完成作业,得大量地读,读得很快。读得太快了,阅读就变得毫无意义了,对你的知识积累、专业积累来说都毫无意义。我喜欢反复读,读很多遍,很享受一个人读书的过程。阅读的目的是为了丰富自己的思想和自己的语调。慢慢读,读作者而不是读故事,要把作者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都想明白。
  2013年,坐落于兴化市中心的“毕飞宇工作室”正式挂牌落成。2015年,毕飞宇将工作室的院子划分为二,北边是小说沙龙的地方,南边建了个公益图书馆:“广场书屋”。毕飞宇这样阐述“广场”的意蕴:广博、开阔、平坦,如海纳百川,吸纳和集聚更多的读者,成为阅读者共有的精神家园。
  “广场书屋”
  其实兴化市里很早就给我建了工作室,一个漂漂亮亮的四合院,可有一阵子一直关着。这么好的地方,不用起来,实在很可惜。我就把它分成了两块,一块做小说沙龙,一块建个小图书馆。我向各大出版社募捐,现在书屋里面有2万多册图书了,我的目标是5万册。
  这个说起来好像是我做了很多事情,但事实上是有许多人在一起努力。毕飞宇工作室、广场书屋,都是有义工来管理的,他们没有报酬。可我们都知道这件事情的意义。那么多兴化优秀的教师们,来到广场书屋里做义工,是因为有那么多的人,特别是孩子们到这里读书。为他们服务,就是为自己服务;为孩子们服务,就是为自己的未来服务。
  最重要的就是播种
  我对所有为这件事服务的人反反复复地灌输一个理念,我们一定要放弃目标!我们不能抱着收获的心态去做事,因为我们就是播种的人。哪个孩子在哪个竞赛里得了个大奖,哪个孩子考上了哪所名校,我们不考虑这个。真要把一个孩子得奖了、发表作文了,跟书屋扯到一处,是对我们做这件事意义的降低。如果50年后,书屋的小读者中没有产生一个作家,不行吗?读过书的人,长大了成为了好教师、好妈妈、好公民,就没有用吗?
  我们就像一个农民,就只是播种。如果说办广场书屋这件事有什么动人的地方,我告诉你,那就是每个人都是播种者。收获的事情就交给阳光,交给雨水,交给春风吧!
  推荐
  “我们小时候……”长辈们每每对孩子们如是說。接下去,他们会讲自己小时候没有什么,不敢怎样,他们小时候能看见什么,他们小时候梦想什么……在这本书中,作家毕飞宇讲述他在兴化乡间、街头长大的童年生活。红领巾泳裤、奶奶的蚕豆等情节真实、有趣,感人至深。
其他文献
鞭炮声声,雪花飘飘,又是一年新春到。写春联、贴年画、玩冰灯、吃饺子,空气中弥漫的年味儿,散发在每一个角落。用你的眼睛仔细看,用你的耳朵细细听,这喜庆和温暖便会急匆匆涌入你的怀抱。  童年的爱好,往往能决定一个人一生要走的道路。  我的童年是在鲁东平原度过的。在春节和元宵节,这里更是喜气洋洋:锣鼓咚咚,鞭炮连日不断,踩高跷的,跑旱船的,耍龙灯的,说大鼓的,玩儿把戏的,应有尽有。我最喜欢两样东西:迎新
期刊
灯塔,通常位于海岸、港口或者河道,是指引船只方向的建筑物。大部分灯塔类似塔的形状,它们是船员和水手的指路灯。据说,最早的灯塔在公元前270年就出现了,埃及国王托勒密二世让人在埃及法洛斯岛的东端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灯塔,为进入亚历山大港的船只指引方向,这就是被列入世界七大奇迹的亚历山大灯塔。这座灯塔屹立了1500年,但遭遇了两次地震后严重受损,最终在1480年完全沉入海底。千百年来,许多灯塔经受住了风
期刊
在我们家乡,孩子们过年有提着灯笼走街串巷的习俗,那是过年最大的乐趣和享受。  这一年的腊月二十五,我去东山坡的大军家,大军拿出他的过年灯笼给我看。灯笼真漂亮,灯罩是菱形的,用玻璃拼成,上面还画了些细碎的小花。灯笼是大军的父亲从遥远的县城买回来的。  回家我就找父亲要灯笼。我说,不要纸糊的,要透亮的。我知道,父亲没有钱买高级的玻璃灯笼,我希望他能够给我做一个。父亲答应了。  大年三十的早上,我被一阵
期刊
过年了  鞭炮扎着小辫  在院子里  又蹦又叫  过年了  烟花升腾而起  在夜空中  把节日照亮  过年了  门前的红灯笼  和春联一起  迎候着喜庆与吉祥  过年,是一个多么令人欣喜的詞语啊!读了这首诗,你的心会不会和鞭炮一起跳跃,跟烟花一样明亮,跟灯笼一样红艳艳、热乎乎呢?  丁 云/赏析
期刊
印象:  汤素兰这个名字,一直是和“笨狼妈妈”联系着的。“笨狼”是汤素兰笔下一只笨得可爱的小狼——他憨厚、可爱、充满好奇心,自1994年诞生起,已经陪伴一代代小读者走过了35年美好时光。  汤素兰,这位曾获得全国多项儿童文学大奖的童话作家,从1986年大学期间发表第一篇童话作品开始,便与童话结下了不解之缘——“笨狼的故事”系列、“小朵朵”系列、动物历险系列,以及《奇迹花园》《阁楼上的精灵》《小巫婆
期刊
离开了白民国,多日颠簸后,这日來到了厌火国。
期刊
一棵新来的桂花树,刚到时是秋天,一身盛装,开出满树的金色的桂花。不久便繁华褪尽,静静地站在天空下,睡着了一般。  再不久,嫩绿的叶子,又一小丛一小丛地从树干上钻出来,有点儿兴奋,还有点儿害羞的样子,从树下往树上排列,像五线谱,有音符的韵律。我觉得它的每片树叶都是眼睛,甚至能感觉到它在含情脉脉地看着你。  在它没有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茂密如林,透着灵气;在它收敛了一身盛装,落尽繁华,让自己变得非常不
期刊
回忆过去,在很多年以前,那时候我还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子,才刚刚学会认字母,然而,我对于当时我那种初次学习的勇气和决心,至今都感到非常骄傲。  我记得很清楚的一次经历是我第一次去寻找鸟巢的情景,当时那种高兴的心情真令我直到今天还难以忘怀。  有一天,我去攀登离我家很近的一座山。在这座山顶上,有一片很早就引起我浓厚兴趣的树林。从我家的小窗子里看出去,可以看见这些树木朝天立着,在风中摇摆,在雪里弯腰。我
期刊
在我们班,她是每天和我们在一起时间最长的人。她有一头长长的黑发,总是披垂着,有时会拢到一起,搭在肩头,看起来温柔可人。  “丁零零……”上课铃声一响,只要她的身影在某个同学的眼前闪过,那个同学就会大喊:“吴老师来啦!吴老师来啦!大家赶快坐好。”现在你知道她是谁了吧,她就是我们的班主任——吴老师。  吴老师抱着语文书,走进教室,她边把书放到讲台上,边微笑着对我们说:“你们有没有在等吴老师呀?”我们立
期刊
大年初一,窗外“噼噼啪啪”的爆竹声响彻天空。我们走进屋子,母亲端出一大盘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饺子放在桌上,儿子不由分说抓起就吃。他狼吞虎咽的样子,让我想起童年过年的情景……  儿时,新年能吃上一顿饺子,可谓是我们最大的心愿了。  那年月,白面少得可怜,一般家里来客人才会用。然后,母亲就变着花样给我们做玉米面食吃,有时母亲也会用土豆和红薯来补充,想方设法熬到月底。当然家里有人病了,也能享受一碗香喷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