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水稻是世界性的粮食作物。近年来,水稻栽培及技术不断提高,病虫害成为目前影响水稻产量和质量的主要阻力因素, 损害了广大 农民的经济效益。为探寻一个或多个减施农药基础上有效控制水稻主要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本论文对稻田养殖技术和理化诱控技术的病虫害防控效果进行初探。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防控
一、水稻病虫害防治存在主要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化学农药的大量普及应用,在短暂的防控优势之后伴随的是田间病虫害再次猖獗难以防控,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破坏,人类的食品安全难以得到保障,各类问题相继暴露,现今水稻病虫害防控工作仍然面临许多问题。
1. 有机肥使用不足,化肥使用过量
水稻生产工作中水肥管理是一项重要工作,关系着水稻生长状态及田间病虫害的发生量。现今稻田化学肥料使用过量,有机肥使用不 足是普遍存在的问题,长期以来,水稻生产以提高产量为第一目标,盲目过量使用化学肥料,导致土壤酸化、水稻贪青、病虫害发生率偏高。有机肥的使用不足带来土质退化、保水保肥能力减弱,不同程度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降低其抗虫抗病能力,都给病虫害防 控工作增添了难度。
2.仍以化学农药防控为主,农药使用量偏高
化學农药防控病虫害具有收效迅速,使用方便、经济效益高、急救性强,且不受地域性和季节性限制的优点,这导致水稻生产工作者 过度依赖化学农药,长期甚至不合理施用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不仅污染农产品、空气、上壤和水域,危及人畜健康与安全和生态 环境,而且增强某些病虫害的抗药性,降低防治效果,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及质量,农药减量工作形势严峻。
3.绿色生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严重滞后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水稻绿色生产均面临缺乏高效施肥技术和绿色植保技术等一系列困难和挑战,在响应农业部农药、化肥减量工作中必然要求建立一套完整的适宜水稻绿色发展的支撑保障体系,而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发与应用是其中重要的一项,摆脱技术研发落后滞后的现状是打赢“农药、化肥双减”战役的关键。
二、对水稻主要病虫害的种类及特性
近年来,水稻栽培技术不断提高,在水稻大范围高产栽培过程中,由于水稻品种、环境条件、气象条件不正常发展以及化学药剂频繁更替的不利影响,导致水稻病虫害面积逐步扩大,田间的主要病虫害主要有水稻纹枯病,水稻病毒病,稻瘟病、水稻白叶枯病、稻飞虱、稻叶蝉,水稻螟虫等,都能对水稻生产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不同地区的病虫害发生种类及发生程度均不同,防控更应因地制 宜。云南是农业大省, 稻谷种植历史悠久, 是世界栽培稻起源地之一,水稻亦是大理地区主产粮食作物,在进行高产栽培工作中由于 缺少专业指导以及综合防治意识缺乏,病虫害防治停留在单一的化学药剂防治,这导致病虫害“3R”发生和水稻质量下降以及环境污 染,病虫害成为制约水稻产业高产、稳产、优质的主要因素。
1.稻瘟病
稻瘟病又称稻热病、火烧瘟、叩头瘟,是危害水稻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凡有水稻栽培的地方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和危害,主要为害叶 片、茎秆、穗部,据为害时期、部位不同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病斑分为慢性型病斑、急性型病斑、褐点型病 斑、白点型病斑四种类型。
2.水稻白叶枯病
水稻白叶枯病又称白叶瘟、茅草瘟、地火烧等。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范围已遍及世界各水稻产区,尤以南亚和东南亚稻米生产国危害重,我国各稻区均有发生,被多个省份列为对内检疫对象,对水稻产量影响较大,孕穗、抽穗阶段最易感病,秕谷和碎米多,一般减产达10%~20%,重的可达50%以上,甚至颗粒无收。
3.水稻纹枯病
水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最早发现于日本,是当前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生产中粳稻比籼稻发病严重,该病使水稻不能抽穗, 或抽穗的秕谷较多,米质下降,粒重下降,一般会使水稻减产10%-30%,病害严重时会高达50%,甚至失收,其发生危害程度已远远超过水稻稻瘟病、条纹叶枯病等,给水稻高产稳产带来严重威胁。该病病原菌适应性强,寄主范围广,苗期至穗期都可发病,一般 分蘖盛期至穗期受害最重,主要危害叶鞘,其次危害叶片,严重时危害稻穗并深入茎秆。病害先从离水面最近的叶鞘开始,逐步向上部蔓延,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网状菌丝,后汇聚成白色菌丝团,形成菌核,菌核深褐色,易脱落。高温条件下病斑上产生一层白色粉霉层即病菌的担子和担孢子。
4.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
南方水稻黑条矮病病原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斐济病毒属的一新种,是近年来新发现水稻病毒病之一,主要靠白背飞虱传毒,最初发现于广东省,病株矮缩,叶面皱缩,叶色浓绿僵硬,叶背、叶鞘和茎秆蜡白色或黑褐色的短条状不规则突起,常造成稻株不能抽穗或穗小而不能结实。
5.水稻二化螟和二化螟
二化螟、三化螟均为鳞翅目螟蛾科。二化螟又叫水稻钻心虫,水稻二化螟发生期、发生量、危害程度对水稻产量和品质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水稻各生育期,均以幼虫蛀茎进行一株多头群集或一头多株转移危害,在分 蘖初期幼龄幼虫群集在叶鞘内,造成枯鞘,以后分散蛀食心叶,形成枯心苗,孕穗期蛀食稻茎,造成枯孕穗,出穗至扬花期咬断穗 茎,产生白穗,蛀茎还可造成倒伏。目前国内外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
三、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生物防治主要是利用生物活体或由生物产生的代谢活性成分治植物病原体、虫害和杂草及调节植物生长,天敌生物的应用是目前病 虫生物防治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应用较多的生物是天敌昆虫,通过寄生、捕食等方式直接杀灭害虫,控制虫害,间接控制虫传病害。关于稻田病虫害生物防控技术研究,种养结合是一重要模式,该模式通过捕食关系直接作用于田间害虫、杂草,间接防治病害,如水稻—动物共育在病虫害防治研究中由来已久,现今为止利用最多的是稻鱼共育、稻鸭共育、稻蟹共育等,稻虾共育,都有许多防 控案例。稻鱼共育、稻鸭共育技术是国家对生态农业发展非常重视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典范, 利用水稻和鸭、鱼间相互作用最大限 度地利用资源,提高肥料利用率,抑制田间病虫害发生,促进生长结实,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投入,增加产品的安全性和整体效益,同 时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能有效促进农业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现今全国都在积极开展稻田养殖技术试验和推广工作。 稻鸭共育体系中,利用鸭在稻田中穿行觅食活动,取食杂草菌核、捕捉害虫、习性,能基本灭除稻田里的螟虫、稻飞虱、稻象甲、叶 蝉,起到控草控虫控病的作用。
结论
稻鸭共育处理、稻鱼共育可控制水稻纹枯病,稻鸭共育、太阳能杀虫灯诱杀、蓝板诱杀均对水稻条纹叶枯病有一定防效,灯光 诱杀结合稻田养殖对病害防控效果影响不显著,二化螟性诱剂对病害无防控作用。 稻鸭共育处理、太阳能杀虫灯诱杀、色板诱杀均可用于防治稻飞虱、叶蝉、二化螟,且稻鸭共育控虫效果优于稻鱼共育及理化诱控技术,稻鱼共育对害虫防控能力较弱,结合太阳能杀虫灯诱杀可增强稻鸭共育、稻鱼共育的控虫效果,二化螟性诱剂对水稻枯心白穗防效显著。稻田养殖田单位成本高但成本增产创收效果显著,其稻田综合经济效益高于理化诱控田,其中稻鱼共育模式的经济效益略高于稻鸭共育。
作者简介:蔡亚琳(1975.11-),女,汉族,籍贯:四川遂宁,研究方向:农学,所在单位:遂宁市安居区玉丰镇农业服务中心。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防控
一、水稻病虫害防治存在主要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化学农药的大量普及应用,在短暂的防控优势之后伴随的是田间病虫害再次猖獗难以防控,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破坏,人类的食品安全难以得到保障,各类问题相继暴露,现今水稻病虫害防控工作仍然面临许多问题。
1. 有机肥使用不足,化肥使用过量
水稻生产工作中水肥管理是一项重要工作,关系着水稻生长状态及田间病虫害的发生量。现今稻田化学肥料使用过量,有机肥使用不 足是普遍存在的问题,长期以来,水稻生产以提高产量为第一目标,盲目过量使用化学肥料,导致土壤酸化、水稻贪青、病虫害发生率偏高。有机肥的使用不足带来土质退化、保水保肥能力减弱,不同程度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降低其抗虫抗病能力,都给病虫害防 控工作增添了难度。
2.仍以化学农药防控为主,农药使用量偏高
化學农药防控病虫害具有收效迅速,使用方便、经济效益高、急救性强,且不受地域性和季节性限制的优点,这导致水稻生产工作者 过度依赖化学农药,长期甚至不合理施用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不仅污染农产品、空气、上壤和水域,危及人畜健康与安全和生态 环境,而且增强某些病虫害的抗药性,降低防治效果,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及质量,农药减量工作形势严峻。
3.绿色生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严重滞后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水稻绿色生产均面临缺乏高效施肥技术和绿色植保技术等一系列困难和挑战,在响应农业部农药、化肥减量工作中必然要求建立一套完整的适宜水稻绿色发展的支撑保障体系,而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发与应用是其中重要的一项,摆脱技术研发落后滞后的现状是打赢“农药、化肥双减”战役的关键。
二、对水稻主要病虫害的种类及特性
近年来,水稻栽培技术不断提高,在水稻大范围高产栽培过程中,由于水稻品种、环境条件、气象条件不正常发展以及化学药剂频繁更替的不利影响,导致水稻病虫害面积逐步扩大,田间的主要病虫害主要有水稻纹枯病,水稻病毒病,稻瘟病、水稻白叶枯病、稻飞虱、稻叶蝉,水稻螟虫等,都能对水稻生产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不同地区的病虫害发生种类及发生程度均不同,防控更应因地制 宜。云南是农业大省, 稻谷种植历史悠久, 是世界栽培稻起源地之一,水稻亦是大理地区主产粮食作物,在进行高产栽培工作中由于 缺少专业指导以及综合防治意识缺乏,病虫害防治停留在单一的化学药剂防治,这导致病虫害“3R”发生和水稻质量下降以及环境污 染,病虫害成为制约水稻产业高产、稳产、优质的主要因素。
1.稻瘟病
稻瘟病又称稻热病、火烧瘟、叩头瘟,是危害水稻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凡有水稻栽培的地方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和危害,主要为害叶 片、茎秆、穗部,据为害时期、部位不同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病斑分为慢性型病斑、急性型病斑、褐点型病 斑、白点型病斑四种类型。
2.水稻白叶枯病
水稻白叶枯病又称白叶瘟、茅草瘟、地火烧等。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范围已遍及世界各水稻产区,尤以南亚和东南亚稻米生产国危害重,我国各稻区均有发生,被多个省份列为对内检疫对象,对水稻产量影响较大,孕穗、抽穗阶段最易感病,秕谷和碎米多,一般减产达10%~20%,重的可达50%以上,甚至颗粒无收。
3.水稻纹枯病
水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最早发现于日本,是当前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生产中粳稻比籼稻发病严重,该病使水稻不能抽穗, 或抽穗的秕谷较多,米质下降,粒重下降,一般会使水稻减产10%-30%,病害严重时会高达50%,甚至失收,其发生危害程度已远远超过水稻稻瘟病、条纹叶枯病等,给水稻高产稳产带来严重威胁。该病病原菌适应性强,寄主范围广,苗期至穗期都可发病,一般 分蘖盛期至穗期受害最重,主要危害叶鞘,其次危害叶片,严重时危害稻穗并深入茎秆。病害先从离水面最近的叶鞘开始,逐步向上部蔓延,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网状菌丝,后汇聚成白色菌丝团,形成菌核,菌核深褐色,易脱落。高温条件下病斑上产生一层白色粉霉层即病菌的担子和担孢子。
4.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
南方水稻黑条矮病病原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斐济病毒属的一新种,是近年来新发现水稻病毒病之一,主要靠白背飞虱传毒,最初发现于广东省,病株矮缩,叶面皱缩,叶色浓绿僵硬,叶背、叶鞘和茎秆蜡白色或黑褐色的短条状不规则突起,常造成稻株不能抽穗或穗小而不能结实。
5.水稻二化螟和二化螟
二化螟、三化螟均为鳞翅目螟蛾科。二化螟又叫水稻钻心虫,水稻二化螟发生期、发生量、危害程度对水稻产量和品质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水稻各生育期,均以幼虫蛀茎进行一株多头群集或一头多株转移危害,在分 蘖初期幼龄幼虫群集在叶鞘内,造成枯鞘,以后分散蛀食心叶,形成枯心苗,孕穗期蛀食稻茎,造成枯孕穗,出穗至扬花期咬断穗 茎,产生白穗,蛀茎还可造成倒伏。目前国内外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
三、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生物防治主要是利用生物活体或由生物产生的代谢活性成分治植物病原体、虫害和杂草及调节植物生长,天敌生物的应用是目前病 虫生物防治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应用较多的生物是天敌昆虫,通过寄生、捕食等方式直接杀灭害虫,控制虫害,间接控制虫传病害。关于稻田病虫害生物防控技术研究,种养结合是一重要模式,该模式通过捕食关系直接作用于田间害虫、杂草,间接防治病害,如水稻—动物共育在病虫害防治研究中由来已久,现今为止利用最多的是稻鱼共育、稻鸭共育、稻蟹共育等,稻虾共育,都有许多防 控案例。稻鱼共育、稻鸭共育技术是国家对生态农业发展非常重视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典范, 利用水稻和鸭、鱼间相互作用最大限 度地利用资源,提高肥料利用率,抑制田间病虫害发生,促进生长结实,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投入,增加产品的安全性和整体效益,同 时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能有效促进农业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现今全国都在积极开展稻田养殖技术试验和推广工作。 稻鸭共育体系中,利用鸭在稻田中穿行觅食活动,取食杂草菌核、捕捉害虫、习性,能基本灭除稻田里的螟虫、稻飞虱、稻象甲、叶 蝉,起到控草控虫控病的作用。
结论
稻鸭共育处理、稻鱼共育可控制水稻纹枯病,稻鸭共育、太阳能杀虫灯诱杀、蓝板诱杀均对水稻条纹叶枯病有一定防效,灯光 诱杀结合稻田养殖对病害防控效果影响不显著,二化螟性诱剂对病害无防控作用。 稻鸭共育处理、太阳能杀虫灯诱杀、色板诱杀均可用于防治稻飞虱、叶蝉、二化螟,且稻鸭共育控虫效果优于稻鱼共育及理化诱控技术,稻鱼共育对害虫防控能力较弱,结合太阳能杀虫灯诱杀可增强稻鸭共育、稻鱼共育的控虫效果,二化螟性诱剂对水稻枯心白穗防效显著。稻田养殖田单位成本高但成本增产创收效果显著,其稻田综合经济效益高于理化诱控田,其中稻鱼共育模式的经济效益略高于稻鸭共育。
作者简介:蔡亚琳(1975.11-),女,汉族,籍贯:四川遂宁,研究方向:农学,所在单位:遂宁市安居区玉丰镇农业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