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升初的衔接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开展初中学习,让学生用健康的心态迎接美好的初中学习,教师针对数学教学现状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衔接,让学生更好地进行高效学习。
【关键词】小升初;教育教学;衔接;教学措施;方式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3-0038-01
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作为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中小学,由于初中与小学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因此中小学的衔接这一环节往往被忽略,从而影响了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工作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中小学衔接的好坏,既关系到初中生分化的时间及初中阶段的教学质量,也影响到义务教育的实施。而中小学教法的衔接直接影响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另外许多初中教师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都有一种体验:不少在小学阶段学习较为优秀的学生,进入初中以后成绩骤然下降。究其原因:是小学生升入中学后,由于许多方面的不适应,形成了中小学教学上的一个“断层”。因此研究中小学学科教学的差异,寻找一条跨越教学断层的途径,实现无缝衔接,使小学生能尽快地适应中学学习,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的课题。
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倾心研究,针对数学教学背景在小升初的教学方法衔接问题上取得了以下几点成果,可参考应用于教学实际,提升教育教学效果。
一、做好学生状态的衔接
1.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刚步入初中生活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初次远离父母开始独立生活,在生活上会有许多不适应之处,造成思想上的波动。作为教师首先要上好心理衔接课,用爱心去关心他们、用爱心温暖他们,使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融洽的师生关系,再加上教师正确巧妙地引导,学生会很快融入班级这个大家庭,充满信心地投入到初中的学习生活。当学生充满信心,迎接初中新生活的时候,良好的班风已经形成,而良好的班风,将是提高学生成绩的一个良好的开端。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先听学生的讲述,不要只关注表面现象,否则,教师与学生极容易因误会而横眉相对,再加上不调查就严厉批评更会使学生疏远教师,使学生陷入被动听课的地位,这样教室中学生的纪律虽然很好,但教学效果会很不理想,教学效果收效甚微。
2.中学与小学的区别。
(1)学科增多。小学主要是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学生负担轻,升入初中后突然增加到七年十科、八年级十一科、九年级十科。不少初一新生由于对新学段缺乏认识或认识不足,未能根据初中生活的新特点进行调整,生出种种不适应,严重影响了学习质量和健康成长。
(2)教材难度增加。中学比小学教材在难度上有很大的跳跃性,记忆性、重复性知识减少,理解性知识增多。特别是小学习题基本与例题相似,而中学的习题与例题相比题型变化较大,因此即使学生在课上听懂了,反应稍慢的同学课后仍不会做题。
(3)教学速度加快。小学语文、数学内容较少,每周上8~10节课,中学课本内容增多,几乎增加一倍,但每周只能上5节课,因而教师教学进度必须加快,上课提问学生次数相应减少。在小学阶段学生放松一段时间的学习,如果努力还能赶得上,而中学有几堂课走神,不认真听讲,课下不认真完成作业,则可能导致跟不上学习进度,从而掉队。
(4)学习习惯不同。小学的学习时间相对宽松,正式作业在课堂上老师看管着完成。进入中学,正式作业在课下完成,这就需要学生合理分配时间,要求学生有自觉性、自主性。在中学,若需要老师督促完成作业,则大事不妙!中学生若经常完不成作业,就是已经掉队了。
3.家庭教育的配合。
(1)家长要了解孩子,尊重孩子,相信孩子。
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这是因为:第一,初中阶段孩子的主观意识逐渐增强,已开始产生真正属于自己的判断和批评性否定。第二,进入初中的学生除了在思想上有独立意识外,在生理上也有了相应的变化。鉴于以上的情况,家长要认真与孩子沟通,真正摸清孩子的思想、内心活动,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学习观,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
(2)家长要及时与孩子进行心灵沟通。
使孩子健康成长不是多去几次肯德基、麦当劳,也不是多买几套新衣服,而是关注孩子的心灵和心理问题,让其快乐成长,保证心理健康。
(3)家长要严格要求与适时鼓励并举。
进入初中以后,孩子课业负担加重,学习时间延长,再加上有些孩子自身可能存在懒惰心理,所以家长必须在学习上对孩子严格要求,一丝不苟。
(4)家长要配合学校教育,教给孩子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規律。
4.自我教育的方法。
所谓自我教育,就是引导学生调动内在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潜能,激发他们主动、持续地矫正不良行为,去掉小学生的种种不利于初中生活的心理因素。自我教育不是说让学生自我感悟、自我纠正、自我激励,而是需要班主任积极介入。教育的最佳境界就是无为教育,即让学生自我教育,如自我认识、自我约束、自我实践、自我反思等。因此自我教育也是德育的最高境界,是一种唤醒教育,体现出浓厚的人文色彩。
二、数学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1.在教师教学上实现四个衔接。
要进行中小学教学方法的衔接教育,首先要加强中小学教学业务交流,组织中小学教师开展对口教研活动,增强对衔接学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感性认识,要求教师努力做到“四衔接”。
(1)教学内容的衔接。
教师熟悉对方教材内容,把握教材体系的内在联系,并在自己的教学中注意比较性联系和有机渗透,为学生的学习作好铺垫与衔接。
(2)教学方法的衔接。
通过双向听课及研讨,把握中小学教学方法的各自特点,并适当渗透运用到各自的教学中去。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教是为了不教。中小学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2.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实现三个衔接。
(1)学习心理的衔接。
开展这一过渡时期学生的学习动机教育,引导学生逐步树立远大的理想。
(2)学习习惯的衔接。
把学生在小学重在做好良好习惯的初步养成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形成个性化的趋势。同时围绕学习目标,吸取他人的学习方法,并结合自身特点,形成适合自己的最佳学习方法。
(3)学习能力的衔接发展。小学阶段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感知能力、识记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诸方面的能力,为中学打下比较扎实的基础。通过对上述内容的衔接实现教学方法的过渡。
通过课题的研究探索,不断研讨实践,改进了教师的教育方法,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同时也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其以饱满的精神状态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实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学会并自觉地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和理论体系,从而更好的去适应高年级的学习生活,形成数学学习的能力,提升数学学习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明昌.初中教学与小学衔接的问题与对策[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0(7).
[2]杨晓琴.浅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教育[J].教育艺术,2010,(10).
安阳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编号ayjyk18027。
【关键词】小升初;教育教学;衔接;教学措施;方式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3-0038-01
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作为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中小学,由于初中与小学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因此中小学的衔接这一环节往往被忽略,从而影响了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工作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中小学衔接的好坏,既关系到初中生分化的时间及初中阶段的教学质量,也影响到义务教育的实施。而中小学教法的衔接直接影响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另外许多初中教师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都有一种体验:不少在小学阶段学习较为优秀的学生,进入初中以后成绩骤然下降。究其原因:是小学生升入中学后,由于许多方面的不适应,形成了中小学教学上的一个“断层”。因此研究中小学学科教学的差异,寻找一条跨越教学断层的途径,实现无缝衔接,使小学生能尽快地适应中学学习,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的课题。
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倾心研究,针对数学教学背景在小升初的教学方法衔接问题上取得了以下几点成果,可参考应用于教学实际,提升教育教学效果。
一、做好学生状态的衔接
1.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刚步入初中生活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初次远离父母开始独立生活,在生活上会有许多不适应之处,造成思想上的波动。作为教师首先要上好心理衔接课,用爱心去关心他们、用爱心温暖他们,使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融洽的师生关系,再加上教师正确巧妙地引导,学生会很快融入班级这个大家庭,充满信心地投入到初中的学习生活。当学生充满信心,迎接初中新生活的时候,良好的班风已经形成,而良好的班风,将是提高学生成绩的一个良好的开端。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先听学生的讲述,不要只关注表面现象,否则,教师与学生极容易因误会而横眉相对,再加上不调查就严厉批评更会使学生疏远教师,使学生陷入被动听课的地位,这样教室中学生的纪律虽然很好,但教学效果会很不理想,教学效果收效甚微。
2.中学与小学的区别。
(1)学科增多。小学主要是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学生负担轻,升入初中后突然增加到七年十科、八年级十一科、九年级十科。不少初一新生由于对新学段缺乏认识或认识不足,未能根据初中生活的新特点进行调整,生出种种不适应,严重影响了学习质量和健康成长。
(2)教材难度增加。中学比小学教材在难度上有很大的跳跃性,记忆性、重复性知识减少,理解性知识增多。特别是小学习题基本与例题相似,而中学的习题与例题相比题型变化较大,因此即使学生在课上听懂了,反应稍慢的同学课后仍不会做题。
(3)教学速度加快。小学语文、数学内容较少,每周上8~10节课,中学课本内容增多,几乎增加一倍,但每周只能上5节课,因而教师教学进度必须加快,上课提问学生次数相应减少。在小学阶段学生放松一段时间的学习,如果努力还能赶得上,而中学有几堂课走神,不认真听讲,课下不认真完成作业,则可能导致跟不上学习进度,从而掉队。
(4)学习习惯不同。小学的学习时间相对宽松,正式作业在课堂上老师看管着完成。进入中学,正式作业在课下完成,这就需要学生合理分配时间,要求学生有自觉性、自主性。在中学,若需要老师督促完成作业,则大事不妙!中学生若经常完不成作业,就是已经掉队了。
3.家庭教育的配合。
(1)家长要了解孩子,尊重孩子,相信孩子。
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这是因为:第一,初中阶段孩子的主观意识逐渐增强,已开始产生真正属于自己的判断和批评性否定。第二,进入初中的学生除了在思想上有独立意识外,在生理上也有了相应的变化。鉴于以上的情况,家长要认真与孩子沟通,真正摸清孩子的思想、内心活动,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学习观,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
(2)家长要及时与孩子进行心灵沟通。
使孩子健康成长不是多去几次肯德基、麦当劳,也不是多买几套新衣服,而是关注孩子的心灵和心理问题,让其快乐成长,保证心理健康。
(3)家长要严格要求与适时鼓励并举。
进入初中以后,孩子课业负担加重,学习时间延长,再加上有些孩子自身可能存在懒惰心理,所以家长必须在学习上对孩子严格要求,一丝不苟。
(4)家长要配合学校教育,教给孩子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規律。
4.自我教育的方法。
所谓自我教育,就是引导学生调动内在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潜能,激发他们主动、持续地矫正不良行为,去掉小学生的种种不利于初中生活的心理因素。自我教育不是说让学生自我感悟、自我纠正、自我激励,而是需要班主任积极介入。教育的最佳境界就是无为教育,即让学生自我教育,如自我认识、自我约束、自我实践、自我反思等。因此自我教育也是德育的最高境界,是一种唤醒教育,体现出浓厚的人文色彩。
二、数学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1.在教师教学上实现四个衔接。
要进行中小学教学方法的衔接教育,首先要加强中小学教学业务交流,组织中小学教师开展对口教研活动,增强对衔接学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感性认识,要求教师努力做到“四衔接”。
(1)教学内容的衔接。
教师熟悉对方教材内容,把握教材体系的内在联系,并在自己的教学中注意比较性联系和有机渗透,为学生的学习作好铺垫与衔接。
(2)教学方法的衔接。
通过双向听课及研讨,把握中小学教学方法的各自特点,并适当渗透运用到各自的教学中去。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教是为了不教。中小学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2.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实现三个衔接。
(1)学习心理的衔接。
开展这一过渡时期学生的学习动机教育,引导学生逐步树立远大的理想。
(2)学习习惯的衔接。
把学生在小学重在做好良好习惯的初步养成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形成个性化的趋势。同时围绕学习目标,吸取他人的学习方法,并结合自身特点,形成适合自己的最佳学习方法。
(3)学习能力的衔接发展。小学阶段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感知能力、识记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诸方面的能力,为中学打下比较扎实的基础。通过对上述内容的衔接实现教学方法的过渡。
通过课题的研究探索,不断研讨实践,改进了教师的教育方法,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同时也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其以饱满的精神状态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实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学会并自觉地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和理论体系,从而更好的去适应高年级的学习生活,形成数学学习的能力,提升数学学习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明昌.初中教学与小学衔接的问题与对策[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0(7).
[2]杨晓琴.浅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教育[J].教育艺术,2010,(10).
安阳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编号ayjyk18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