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于提升我国的文化影响力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在各种新文化的冲击下,传统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必须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以及普及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普及的最佳时间就是小学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就像一张白纸,教师应适当引导,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悟和认知。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渗透教学
语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对本土文化的一种传承,因此,教师需要在小学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和了解,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小学生对事物有着极大的好奇心,是普及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人群。传统文化相对比较抽象,小学生比较难理解、吸收。因此需要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有计划、有策略地在课堂设计中渗入传统文化,在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入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一)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继承
近些年来,我国的传统文化不断受到外国文化的冲击。随着我国开放程度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文化流入我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青少年的思想;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很多网络文化中的糟粕影响着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使其养成极端的价值观,青少年群体中产生了种种传统文化继承的危机。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社会现状,出于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继承,应当在小学阶段渗入传统文化,普及中华文化,從而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
(二)能培养学生优秀的人文品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未成熟,属于启蒙阶段,为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师需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入传统文化教育。通过优秀的事迹对学生进行教育,将传统文化渗透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熏陶,培养学生的优秀品德,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使其学会辨别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避免文化糟粕对学生的侵害。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具体措施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要求对学生进行年龄段分类,为学生安排不同的阅读文章。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学生在不断的阅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积极的影响。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名句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为我们诠释了母亲的伟大,教会我们孝亲敬长;“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教会我们要心胸开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凸显了中华民族的正义和骨气。这些古诗词都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可以让学生阅读,向学生传递思想,从而将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思维中,让学生从骨子里为我国的传统文化感到骄傲。
(二)在语文课堂上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对课本教学进行深入剖析,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引导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如可以在教室墙壁挂上名人的画像、书画作品、名言警句等,在课堂教学过程巧妙地引入格言或者词典。教师对于传统文化的渗透要有选择性,要与现代特点相互融合,为现代服务。我国古代的文学、文化、伦理学、哲学都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要甄别辨析,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通过家庭教育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家庭教育是对学校教育的补充,对于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亦是如此。学校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而且一个班级人数较多,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教师很多时候只是根据教学要求对诗词以及文章进行表面的讲解,并没有深入解析,没有针对性的学习,难以实现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而家长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并且家长陪伴学生时间最长,因此家长的阅读行为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良好的家庭教育会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因此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学习。比如家长引导学生加强课外阅读,为学生精选文章,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家长还可以与孩子相互沟通、探索,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发表自己的看法,促进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还可以帮助孩子吸收传统文化。在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之后,再挑选一些需要动脑筋思考的文章,如《三字经》里面涉及了很多的孝道与礼仪文化,可以用来启发学生,让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吸收。再者,家长可以为学生讲解一些典故,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让学生将典故里的人物视为自己学习的榜样,学习他们的优秀品德,这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渗透。
(四)利用节假日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我国的很多传统节日都具有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价值。比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它们都具有历史价值,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沉淀。利用节日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不但能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阶段,学生对于节日有着特别的渴望。比如春节,像贴对联、看花灯、包饺子这些活动能让学生兴致勃勃。待节日结束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回味假日,让学生分组,对假日中贴对联、包饺子进行材料准备,让学生发表对于这些传统习俗的来源的看法,以及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一一解答。又比如在清明节中,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为学生讲解革命先驱的丰功伟绩,再让学生以活动后的感受为主题写一篇文章。学生在具体的节日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洗涤。
总而言之,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教师应当重视小学生的品质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不但能有效保护、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还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良的思想品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必须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教育环节,为学生往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青.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教育[J].教育科学(引文版),2017(02).
[2]路生泉.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索[J].甘肃教育.2017(07).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渗透教学
语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对本土文化的一种传承,因此,教师需要在小学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和了解,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小学生对事物有着极大的好奇心,是普及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人群。传统文化相对比较抽象,小学生比较难理解、吸收。因此需要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有计划、有策略地在课堂设计中渗入传统文化,在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入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一)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继承
近些年来,我国的传统文化不断受到外国文化的冲击。随着我国开放程度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文化流入我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青少年的思想;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很多网络文化中的糟粕影响着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使其养成极端的价值观,青少年群体中产生了种种传统文化继承的危机。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社会现状,出于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继承,应当在小学阶段渗入传统文化,普及中华文化,從而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
(二)能培养学生优秀的人文品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未成熟,属于启蒙阶段,为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师需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入传统文化教育。通过优秀的事迹对学生进行教育,将传统文化渗透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熏陶,培养学生的优秀品德,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使其学会辨别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避免文化糟粕对学生的侵害。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具体措施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要求对学生进行年龄段分类,为学生安排不同的阅读文章。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学生在不断的阅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积极的影响。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名句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为我们诠释了母亲的伟大,教会我们孝亲敬长;“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教会我们要心胸开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凸显了中华民族的正义和骨气。这些古诗词都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可以让学生阅读,向学生传递思想,从而将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思维中,让学生从骨子里为我国的传统文化感到骄傲。
(二)在语文课堂上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对课本教学进行深入剖析,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引导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如可以在教室墙壁挂上名人的画像、书画作品、名言警句等,在课堂教学过程巧妙地引入格言或者词典。教师对于传统文化的渗透要有选择性,要与现代特点相互融合,为现代服务。我国古代的文学、文化、伦理学、哲学都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要甄别辨析,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通过家庭教育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家庭教育是对学校教育的补充,对于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亦是如此。学校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而且一个班级人数较多,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教师很多时候只是根据教学要求对诗词以及文章进行表面的讲解,并没有深入解析,没有针对性的学习,难以实现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而家长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并且家长陪伴学生时间最长,因此家长的阅读行为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良好的家庭教育会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因此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学习。比如家长引导学生加强课外阅读,为学生精选文章,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家长还可以与孩子相互沟通、探索,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发表自己的看法,促进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还可以帮助孩子吸收传统文化。在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之后,再挑选一些需要动脑筋思考的文章,如《三字经》里面涉及了很多的孝道与礼仪文化,可以用来启发学生,让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吸收。再者,家长可以为学生讲解一些典故,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让学生将典故里的人物视为自己学习的榜样,学习他们的优秀品德,这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渗透。
(四)利用节假日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我国的很多传统节日都具有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价值。比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它们都具有历史价值,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沉淀。利用节日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不但能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阶段,学生对于节日有着特别的渴望。比如春节,像贴对联、看花灯、包饺子这些活动能让学生兴致勃勃。待节日结束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回味假日,让学生分组,对假日中贴对联、包饺子进行材料准备,让学生发表对于这些传统习俗的来源的看法,以及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一一解答。又比如在清明节中,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为学生讲解革命先驱的丰功伟绩,再让学生以活动后的感受为主题写一篇文章。学生在具体的节日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洗涤。
总而言之,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教师应当重视小学生的品质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不但能有效保护、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还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良的思想品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必须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教育环节,为学生往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青.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教育[J].教育科学(引文版),2017(02).
[2]路生泉.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索[J].甘肃教育.2017(07).